尽管至今还没有官方高层的人正式公开承认出版日记,但坊间流传着许多说法。有媒体报道2004年李鹏意欲出版自己所写的六四日记,被官方阻止。但在今年六四纪念前夕,却传出香港新世纪出版社鲍朴手上有一份可靠的、李鹏的六四日记准备出版。鲍朴和看了此日记的政治学者吴国光都说,这日记的真实性毋容置疑。当然也有当事人如王军涛说一些涉及他的细节,日记不真实;六四文献和历史研究专家吴兴华则说,就其所见,其真实性应该再仔细研究后才能做出判断。

对六四的历史细节有争论、有存疑,对于六四这样至今仍在暗箱中的重大事件,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我们不应该惧怕对六四诸多地方产生争论、质疑,我们害怕的是没有人争论和质疑,大家冷漠,视而不见,甚至视谈六四为禁区。我们应该让大家把谈六四视为日常话题之一,看得稀松平常——所谓的稀松平常并不是对谈六四没有严肃的态度,而是说对那些驳斥和质疑六四的人,并不要压制他说话的权利,要让他们一起来正常地探讨,大家不将其视禁忌——如此才能让更多的人参与讨论中来,这样才逐渐使六四话题在我们日常话题中脱敏。六四话题一旦脱敏,哪怕不能在国内的纸媒刊出,不能在国内网络上多加刊载,也会使整个社会逐渐达成对六四屠杀之批判的共识。

鲍朴手上的李鹏六四日记未能出版,自在意料之中,因为要报得李鹏的授权是难上加难的事。李鹏或最高当轴通过中间人阻止鲍朴版的李鹏六四日记出版,已经间接地承认了鲍氏之本的一定真实性,不然其没有阻止的必要。但鲍氏本没有出版,网络版却早已风行天下,以至于美国的民运人士郑存柱正好利用了李鹏的两难困境—— 承认也不是,不承认也不是——干脆将网络版出成纸本。你可以不同意他有侵权的嫌疑,但郑存柱坦诚其欢迎李鹏来打官司,他将承担自己应有责任,如此将上一军恐怕李鹏只有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虽有网络版,但纸版也有它的市场,对传播六四真相有不可磨灭的功劳。

有人可能会不同意我的话:即出版未经李鹏的六四日记,依旧对传播六四真相有其相应的作用。除了到处让大家知道和言说六四,以便逐渐脱敏外,更重要的是,提供一种角度——哪怕这种角度完全是为了漂白自己、洗清自己的罪名,甚至有混淆视听之处——也对促进大家对六四的思考是有好处的。网络版出来后有人质疑,有人认为其间有值得注意,有人对读许多史料后,发现其中有其它书籍不载之史料(见胡平的文章),对于进一步分析六四的来龙去脉是有好处的。正是在这种意义上讲,今天我在网络上看到说杨白冰意欲出他的六四日记时,我是持续欢迎的态度的。我绝不会简单而愚蠢地认为李鹏、杨白冰这样的人,会给我们提供一个真实的六四,但我认为将他们的日记和其他书籍来对读,必然会发觉其间的漏洞和谎言,让他们有一种左右互搏、互相对质和辩难之感。

要言之,我们不仅欢迎六四亲历者中的学生、工人、知识分子、农民等,从自己的角度来写回忆录,而且欢迎中央高层来言说他所经历的六四,这样才会形成一个六四得以逐渐恢复真相的空间。这和我一直鼓励四九年后诸多运动的亲历者,将他们所经历的一切记录下来一样,我不会认为这些经历者所说的就一定真实,但我通过阅读许多回忆录后,会发现一些互相可质疑的地方,也可以发现不少互相映证之处,更可以藉此发现大家回忆角度为何不同,从而更为真实地了解当代中国的历史。比如大饥荒的研究,不仅有官方档案、地方志记载、人口统计、经济数据可以互相参证,而且有许多民间的回忆和记录,来验证其发生的范围、死难人数之多寡,使大饥荒的研究逐渐深入。我认为在诸多六四日记或者六四回忆录出版后,加上研究者穷搜诸多书籍(文章)、影像等方面的补充,会使六四的研究和言说更加立体化,离真相会越来越近。

2010年7月21日10:15分于成都

请看原文:
冉云飞: 高层争相出版六四日记的背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