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5/10 00:00 来源:YNET.com 北青网 北京青年报
今日社评
昨日,《人民日报》发表文章说,在一些人眼里,管理互联网意味着限制网民思想、钳制言论自由、阻碍信息流动。事实并非如此。政府对互联网的管理,体现在监控有害信息,打击网络犯罪,维持网络世界秩序;体现在填平网络鸿沟,提高信息使用效率,让更多人享受网络便利。
截止到2010年年底,中国网民的数量已达4.57亿人,其中宽带上网人数4.5亿人。也就是说,如果把中国网民集结起来,可以组成一个人口总数排名世界第三的国家。预计到2015年,中国网民总数将激增至7.5亿。因为中国网民人口基数庞大,网络民意与国民意志的重合度越来越高。但也要看到,网络是一个泥沙俱下的地方,有很多不良信息和新闻泡沫在其中飘荡,惑人耳目。对互联网的规范化管理,能够更有效地保护作品版权和个人隐私,能够培育公民精神和提升执政能力。过滤和消除一些挑战人类文明和积极价值的信息,有利于公众的真正诉求凸显出来,政府部门在充分听取民间声音之后,就能出台更贴合民意的公共政策和项目决策。
对互联网进行有序管理不是专门消除所谓的“负面信息”。对于那些通过造谣博取眼球或者刻意煽动不满情绪的帖子,自然不能放任。可是对于人民群众表达切身疾苦的声音,哪怕他们反映的问题有些触目惊心,有些让地方政府脸上无光,也要认真倾听,倾力解决。
在浩瀚的互联网上,网民每天都会参与一些“围观”事件,而被“围观”的除了国际国内时政大事和文化体育焦点新闻之外,也有一些是遭遇了生命中不可承受之重的普通人。他们或者是罹患了罕见的疑难杂症,需要“围观者”的爱心救助;或者是不幸成为了一场暴力拆迁事件的受害者,需要“围观者”声援和有关部门襄助;或者是遭遇了某种司法不公,需要“围观者”的呼吁和司法机关的拨乱反正。当事人通过网上“大家告诉大家”的方式,获取公众的关注和职权部门的过问,这是通过合理渠道主张自己的权利,网络管理不会对这类信息打击和清理,而是要进行去伪存真的甄别,把真实情况反映给职能部门,使之更有效地实现传播价值。这不但有助于问题的解决,而且能疏导某些网民的非理性情绪,消除社会上弥漫的戾气。
网络上众声喧哗,每天都有大量无意义的信息飘浮在公共空间内,个人的呐喊很容易淹没其中。然而,网络也是一种扁平式、辐射状的媒介,有噱头的资讯能够在一瞬间传遍天涯。比如说,真假难辨的无聊八卦和无中生有的暴力段子,就总是被好奇或者义愤的人们一传再传。公众的注意力是有限的,如果总是被这类并没有真正传播价值的信息占据,那些真正关乎公众利益和社会进步的信息就会湮没不闻。随着论坛、聊天室、博客、微博等交互工具的不断升级,信息的传播越来越快捷便利,无效甚至有害信息被误传播的几率也越来越高。面对这种汹涌的信息洪流,必须针锋相对地辟谣和引导。前一段,在“抢盐防辐射”的风潮中,群发的微博信息就很好地起到了以真相消除恐慌的作用。这种管理只会有利于公众正确应对突发事件,有利于网络这个信息交流平台的健康发展。
网络打假、微博打拐,网民问政、发帖举报,网络无处不在。善于收集网络舆情,就等于拥有了千里眼和顺风耳。善于分析网络舆情,就能敏锐而准确地把握社会动态和走向。善于管理和引导网络舆情,就能创造网络言说的活跃环境。善于回应网络舆情,就掌握了事半功倍的对话工具。善于从网络舆情中发现并解决问题,就能更有效地化解现实矛盾。如果各级政府部门认真把握其中的规律,积极回应社情民意,将十分有助于社会的和谐、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