厉以宁的诗词
2000年底,我去拜访厉以宁教授。
当时,我应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邀请,开始主编“当代中国经济学家学术评传”丛书。这套丛书的初衷,是鼓励经济学家在转型中的艰辛探索,公正评述他们的巨大贡献。后来,丛书相继出版了《吴敬琏》、《厉以宁》、《董辅礽》、《茅于轼》、《樊纲》、《林毅夫》和《钟朋荣》七本。七位传主和七本书的作者对丛书十分支持,进展顺利。原计划还有刘国光一本,也与刘教授谈好了,但拖延了几年没交稿,只好作罢。不知刘教授出于什么考虑,改变了主意。
我见厉以宁,是和他商量他的评传《厉以宁》由谁执笔。
他推荐他的学生陆昊,说陆昊理论上、实践上都有一套。陆昊于1985年进入北京大学经济管理系,获经济学硕士学位,任北大学生会主席。1989年,陆昊主动要求到基层工作,在北京制呢厂干了多年,直至当上厂长,并被评为北京市扭亏增盈突出贡献厂长。1998年,他任北京纺织控股集团公司党委常委、副总经理。到我和厉以宁见面的时候,陆昊任中共海淀区委副书记、中关村科技园区管委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主任。
我说,陆昊是大忙人,可能时间太紧张,但厉教授坚持让陆昊写。
我转过头来找陆昊,陆昊答应了。他说,厉老师嘱咐的事,尽量克服困难吧。我说,你忙到每晚10点才能回家,时间有保证吗?他说加加班吧。事后我得知,他的夫人小朱也帮了忙。
难为了陆昊,早起晚睡忙了近一年,到2001年11月底完成书稿,并经厉以宁审阅通过。这部评传对厉以宁的股份制思想、非均衡理论和经济伦理思想,表述得精要得当,切中肯綮,写得很好。但我在阅读书稿的过程中,遇到了一个意料之外的小小趣事。
这就是书中大量引用了厉以宁的诗词。其实,书稿中已经专门写了一章评介厉以宁的47首诗词。但我见到其它章节也大量引用了诗词,总计近150首。
作为经济学家,厉以宁享有盛名。他的诗才被盛名所掩,一般人了解不多。
厉以宁从小喜爱阅读和创作古典诗词,60多年持之以恒,被他的学生称为“诗意人生”。厉以宁的诗词很有特色,明快清新,口语入诗,而且不少作品含有深广的意涵。阅读他的诗词,可以触摸时代的沧桑巨变,感受诗人“风雨悲欢”的曲折人生,领悟作者“唤醒世人”的远大抱负和睿智乐观的心胸。
厉以宁在“大跃进”中曾经写了下面这首诗:
七绝·河北农村所见(1959)
高炉余火映红霞,农舍停炊社即家。岂止城中遭苦雨,溪头荠菜不开花。
全民“大炼钢铁”,农村也是处处“土高炉”。家家户户停了灶火,人们都去公社大食堂白吃。大折腾的结果,不但城里一片混乱,农村里连聊可充饥的荠菜都不开花了。当时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泛滥,造成严重后果,诗人对此表达了深深的忧虑。
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厉以宁的作品敏锐地反映了中国局势的变化:
木兰花·校园初春(1978)
湖边残雪风吹去,墙外麦苗青几许,一行燕子报春来,小径花丛闻笑语。
黄昏忽又潇潇雨,乍暖还寒何足虑,隆冬已尽再难回,历史无情终有序。
词句含蓄蕴藉,然而意旨甚明。国运历经隆冬之后,虽有余寒不时来袭,但是发展前景仍然让人乐观期许。
1980年,改革初起。厉以宁写诗明志:
七绝·无题
隋代不循秦汉律,明人不着宋人装。陈规当变终须变,留与儿孙评短长。
当时,厉以宁曾提出一些改革建议,遭到误解与批评,但他坚信“不改革只有死路一条”。诗句表达了作者矢志改革的决心与信心。
1996年,厉以宁为他的《转型发展理论》一书出版作了一首词:
相见欢
边城集镇荒丘,大山沟,多半见闻来自广交游。下乡怨,下海恋,下岗忧,了解民情不在小洋楼。
这首明白如话的词启示我们,经济学是致用之学,理论创新源于社会实践。只有读万卷书的同时走万里路,才能真正摸到经济的脉动,体察民众的愿望,获取第一手资料。
厉以宁的诗词固然好,但在一本经济学学术评传中,如果选用过多,难免会与书的主旨游离。好在已经有多种版本的厉以宁诗词出版,有兴趣的读者可以翻阅。我对陆昊谈了这个想法,陆昊很谨慎,并不表态。我猜想,他是厉以宁的学生,也许有不便之处。于是我说,我来处理这个问题吧。我再三阅读了书中近两百首诗词,经反复斟酌,删去50多首,留下了90多首。顺便说一句,陆昊写完此书之后担任了更重要的职务,显然更没有著作的时间了。
书的原稿为何选用了如此之多的诗词呢?我听北大几位朋友说,厉以宁的一位友人曾对他说,你的经济学说很多原理来自西方,而你的诗词却是独创,成就更大。
《厉以宁》一书于2002年元旦出版之后,我含着一点歉意,到海淀蓝旗营厉宅去看他。没想到他十分大度,不但没有提及此事,而且还赠送给我一个条幅,上书他的诗句:
世事沧桑君堪慰,落潮已到升潮时。
落款写道:“手书1995年旧作《湖南邵阳魏源故居》中的两句赠给马立诚同志
厉以宁 二00二年元旦”
看着这两句诗,不由得想起1998年4月4日,我和凌志军撰写的《交锋》刚刚出版,在北京大学召开新书发布会,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财经委员会副主任的厉以宁,亲自到场祝贺,在会上讲话说:“我们要用改革来解决中国的问题,绝不能停滞倒退。”
又想起,我为这本评传第一次拜访他的时候,他很关切地问我,《交锋》出版之后的日子怎么样。
怎么样呢?以这两句诗和厉教授共勉吧。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