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渤海哭泣的声音
文/魏英杰
9月7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听取蓬莱19-3油田溢油事故处理情况和渤海环境保护汇报。由这次溢油事故暴露出的渤海环境污染问题,再度进入公众视野。次日晚间,央视《新闻1+1》以“渤海,不能承受之重”为题,详细介绍了这个中国唯一内海濒临死亡的惊人现状。
“五分之一以上海水被污染,海洋生物濒于灭绝,犹如陆地垃圾桶,日渐成为海上荒漠。”相关报道这么描绘渤海今天的环境状况。可当看到画面上乌黑的海水,环海密密麻麻的污染点,奔流的工业废水,你才能深刻地感受到,文字在这一切面前是多么苍白。而这一场对渤海的大规模屠杀,并非从今日始,如果不采取果断措施,溢油事故也将不会是个结束。
渤海在哭泣,可人们要么不想听,要么装作听不到。这是一个典型的“公地悲剧”。环海经济带以及流入渤海的河流沿岸区域都必须为渤海受污染负责,而实际上却无人真正负责。这才是最要命的地方。在这种赌徒心理的支撑下,虽然渤海污染的后果已严重显现,可该负责的部门、单位却拼命推卸责任,或继续进行残害行为。任其发展,等待渤海的最终命运只有死亡。
渤海还有没有救了?当然有救。但是,这必须要付出很多。例如,这次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了相关工作目标和措施,其中包括优化产业结构、严控新上石化项目、加大治污力度、修复生态,等等。说到底,这就是要遏制地方以恶性发展换取GDP的冲动,减少人类对海洋生态的破坏。而这恰恰是许多地方所不愿意放弃的——尽管在官员眼里,不放弃的后果将更为严重。“在我死后,哪管它洪水滔天”。官员只要一时政绩,却不顾今后的可持续发展,这就是渤海治理所遭遇的悖论。在这情况下,让渤海转危为安、起死回生,谈何容易?!
追求政绩和经济发展,也只是表面原因。在这背后,其实是责任缺失所致。只有政绩观,却无责任意识,这不仅是造成渤海污染的根源,也是许多地方环境遭破坏的主因。曾几何时,我们感慨乡村“沦陷”,曾几何时,我们看到山河“变色”,而如今,我们又听到了大海的呜咽。这一切,不就是在诉说着一种不负责任的发展观所犯下的罪恶吗?手握开发大权,却又不必为污染负责,也就难怪你和他谈科学发展,他却强调“先发展再治污”,你和他谈可持续,他却暗地里死死抓住政绩。
责任缺失,却又是监管不到位所致。要让官员和企业家们具有社会责任意识,凭借内在约束是靠不住的,这更需要的是通过监督,促其不得不担负起责任。为什么康菲公司敢于轻慢对待舆论质疑,这就是因为惩罚力度太小。为什么中海油乐于躲在幕后?就在于这家公司是国企,板子轻易打不到它头上。为什么相关部门雷声大雨点小?这又是因为,处理溢油事故涉及“国家利益”,怎么处置还得等上面发话。从这里,我们不仅看到责任意识的匮乏,也看到相关监督体制出现了层层断裂。
渤海是中国的内海,可是此次此刻,她更像无主的孤儿,经受着来自各方的蹂躏。多少年来,她一直在哭泣。这让我想起,那天带三岁的儿子去看纪录片《海洋》。过后几天,他都记得鲨鱼垂死挣扎、河流变黑的场景。有好几次,他一边用橡皮泥捏出海洋生物的造型,一边说:那些坏蛋把海水变黑了,鲨鱼死了,海马也死了……实际上,我们现在不光是在毁坏自己的家园,还是在残害后代子孙赖以生产的地球。难道还有什么比这种自取灭亡的行径,更让人感到羞愧的吗?
但愿这次,渤海的哭泣不仅所有人都听到了,而且意识到了问题严重性,尽快展开全方位的拯救行动。
2011年9月9日
《华商报》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