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金融体系实现的一个重要功能是评估社会发展机会,并为这些机会调配资源。受益于此,一个有生命力的商业创新可以寄希望于获得金融资本的支持,其支配社会资源的能力可以在瞬间被放大——不管是通过贷款、债券还是上市融资。如此,成功的实践被华尔街放大,而失败的实践被华尔街淘汰。

9月17日起,美国民众发起的“占领华尔街”运动已经持续了半个多月,范围也扩大到其他50多个大城市。示威者声称代表美国99%的民众,抗议华尔街金融机构的贪婪腐败。连被视为华尔街代表的索罗斯都表示“同情他们的委屈”。

民众为什么委屈?表面原因似乎很好理解。数年前的金融泡沫由华尔街的贪婪吹大,而泡沫崩溃之后,经济陷入衰退,数以百万人失去了工作,生活艰难。可恨的是,华尔街银行依靠纳税人钱款获得救助,惹出惊天灾难的人除了极少数之外依旧乐享太平,坐拥高薪。闯祸的人未受惩罚,无辜的人却承受苦难,民众的委屈其来有自。

但深一层想,这个问题并不简单。自由资本主义的支柱,如同两百年前亚当斯密雄辩地论证的,在于个人自利行为带来的奇妙互利。个人权利与契约自治打下制度基础,在此基础之上,每个人都被允许追求自身利益,重复试验之后,人们很快认识到,通过满足别人的需求来追求自我利益是捷径。如此,自由个体之间的碰撞与随机试验不断开拓各种潜在机会,并留给创造性以充分的空间来扩张生产可能性边界。创新与成功很快得到资源的支持而放大,而失败则经由破产与清算而淘汰。

这个体系中,华尔街至少与别人一样,拥有贪婪的权利。更进一步地,华尔街的贪婪——或者说自利行动——对于经济体系的扩张发挥了积极与正面的作用。事实上,华尔街作为金融体系的代表,所提供的金融服务,是现代经济得以飞速发展的不可或缺的环节。

根据经济史学家安格斯.麦迪森的计算,在1820年之前的2000年中,人类人均GDP增长了可怜的50%;而在1820年之后的两百年时间,世界GDP增长了4000%。以中国为例,从汉朝至清朝,中国人均GDP除了在宋朝出现了一次性跃升(增长了大约33%),其他朝代的增长为零。而中国自1982年以来,每年GDP增速接近10%:每一年取得的增长可以抵得上过去的数百年。

如此巨大的增速飞跃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现代金融体系的建立。现代金融体系实现的一个重要功能是评估社会发展机会,并为这些机会调配资源。受益于此,一个有生命力的商业创新可以寄希望于获得金融资本的支持,其支配社会资源的能力可以在瞬间被放大——不管是通过贷款、债券还是上市融资。如此,成功的实践被华尔街放大,而失败的实践被华尔街淘汰。千千万万次试验与重复之中,社会经济的发展速度被提升。

而华尔街实现这一功能的重要、甚至主要手段,是投机。在华尔街的语言中,投资与投机并无本质的区分。正确计算的投机就是投资,失败的投资在事后也可以被归为投机。要点在于,只要投资涉及到对未来的预期,不确定性就会介入,决策就混杂了投机成分。尤其是在整体层面,华尔街通过为资产定价来完成资源调配工作,而资产之定价只能通过各个投资主体每日、每月千万次交易与投机来完成。

可以说,华尔街通过投机来完成其使命。在大多数时候,投机所计算得出的资本配置结果比任何单个个人或者机构的预测或者计划更加正确。但这种计算不是没有出错的时候。在历史上,繁荣、疯狂与崩溃是金融史学家们再三书写的主题。2008年的金融危机为我们增添了最新纪录。

正是在这里,我们发现了华尔街无法为自己辩护的一点:作为普通人,我们的确有权利谴责华尔街的贪婪。要点是,普通人的贪婪,其代价由其自身来负担;而华尔街的贪婪,具有更大的外部性。

现代经济与金融信贷不可分地缠绕在一起;当华尔街的贪婪伤及自身的时候,它将额外的伤害带给全体国民。1929年大萧条与之前的常规经济衰退的最大区别,在于金融体系崩溃导致经济活动坍塌,通货紧缩伴随着资本损耗,进一步放大了银行体系损毁与信贷活动退出。而作为最终贷款人的美联储与英格兰银行在金本位制的约束之下无力结束这个下行循环,导致经济信贷化比例急速下降,经济深度衰退不可避免。

由此,现代经济学得出结论,在经济危机期间,必须保证银行体系的大体完整。部分银行可以倒闭,但银行信贷体系本身不容有失。如此,华尔街的投机活动的社会成本与私人成本出现了巨大的鸿沟:前者远大于后者;这鼓励华尔街偏向于过分激进而不是过分审慎的决策。华尔街的贪婪是自利考虑下的合理决策,但无辜买单的是普通民众。

于是,才出现了民众占领华尔街这一幕。面对他们的愤怒,华尔街理应自责。

如何约束华尔街?不是用一个官僚机构来代替它,而是设法降低其外部性,或者说,缩小社会成本与私人成本之间的差距。除了银行家的惕励自省之外,应考虑加强对银行流动性的监管、抑制银行自营业务、银行危机时强制旧股东出局、征收大银行规模税、鼓励中小金融机构发展等措施。街头政治的激情必须以会议室内艰苦、琐碎的制度建设为续集。

 

(刘海影:加拿大某对冲基金首席投资官、基金经理,瑞富投资公司CEO。原文链接:http://blog.caijing.com.cn/expert_article-151566-25324.shtml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定期获得翻墙信息?请电邮订阅数字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