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束数千年封建帝制,缔造共和,建立中华民国,是改变社会传统文化的现代历史!——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建设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百年话千秋!2011年不仅中國在纪念辛亥革命百年大记事,美国此前却正逢“9.11”十周年;亦可说我们始终生活在一个永远变化不断地世界,对我们的思想,同样永远需要不断地思考。

  100年前的1911年,中國发生了改变历史传统文化的辛亥革命,中國社会进入于百年现代化、可谓之翻天覆地的伟大变革时代至今。历史从中华民国走到共和国,对我们而言,“要彻底了解一个伟大的思想所需要的时间,也许要和孕育那思想一样多。”这话确实说得一点也不错。为什么如此讲呢?因为至改革开放发展的现在,我们对共和、專制还是有诸多地困惑与烦躁;民主、自由、獨立,民族、人民、黨团、国家等;没有一时能不争论地,世界却走向于全球化。

  为纪念辛亥革命百年,中央电视台播放了大型历史剧《辛亥革命》。我觉得,辛亥革命就等于一个人——孙中山,他没有参战辛亥革命,却是辛亥革命的精神领袖;或者说,没有孙中山,可能就没有辛亥革命;纪念辛亥革命,就是纪念孙中山先生。正如张耀杰在《鲁迅笔下的孙中山》一文中指出的:“要评价孙中山在中國政治史上不可替代的历史贡献和历史地位,应该依据他作为同盟会创始人和国民黨最高领袖的历史事实,而不是‘足不履危地’的片面事实、以及‘在中國总算是好人’之类既难以量化又难以操作的道德判断。”史实完全如此。《辛亥革命》是为这百年纪念的时代花篮、我们社会文化事业一大收获,更乃思想政治上大进步。

  百年前辛亥革命一举推翻满清政权并非仅是革命之力,实际上晚清政府因长期酷政地历史传统文化与帝王專制下,内外交困,朝不保夕,已经大限所至了。且自鸦片战争以后,外力下中國社会产生激变之事到处出现,此起彼伏,随时都会发生;而主要是思想观念更新的冲击,从上至下都已心存动摇,对视为天经地义的信条也开始怀疑,西向意识曾一度达到高潮。甚至由于长期生产力落后而造成民间崇俭抑奢之传统习俗,亦提出了异议;谭嗣同就认为崇俭抑奢阻碍物资的流通,结果“愈俭愈陋,民智不兴,”“转辗相苦,转辗相累,驯至人人俭而人人贫,天下大势遂乃不可以支。”梁任公亦进而指出,古代尚俭缘于当时社会生产力低下与物资财富匮乏,是“上古不得已之陋俗,”并后又反过来“导民于古,以塞地利。”他们对过去生产力低下,造成社会贫穷,而中國人不得不节俭度日的俗习,从现象上予以批判,直指社会发展落后;即当时西方国家社会兴盛,物资繁荣发达,生活美好很晌往和倾慕,也是西向思维的具体表露。(改革开放前外国人描绘中國人是清一色社会:军人黄色,其他人黑白蓝色。)东西方社会差异显见于方方面面,极其强烈而巨大,辛亥革命就是当时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毛澤東后来就总结说:“要救国,只有维新,要维新,只有学习外国。”更是晚清朝野与近现代一切仁人志士的共识。西向成中國社会的现代化,孙中山先生由此胜出,更为辛亥革命特点。

  辛亥革命时晚清立宪新政进入了规划实施阶段,却并不能使民众要求改朝换代的意愿得以更变,这是因为长期恶政早就失去了民心,不是及至而能果断去为之地。百年后再翻史载,曾几何时,那一幅表面看似举政得时、欣欣向荣的改革兴国画卷,一夜之间就被轰然而起的革命狂涛冲击得天崩地裂,飞灰烟灭,成了倾即而逝的浪花。这场自上而下的善政改革却因为一场自下而上的暴動革命所摧毁,正是我们百年之后也必须有认识的。二百余年的强权政府走到晚清,实际上这种和平改革中,朝野重臣都在拼命争权,品行卑劣,互为冰炭,尔虞我诈,从内部败坏了改革实施,且造成改革新政阶段目标不断落空,而变革中腐败现象始终不断,愈演愈烈,尤其是经费不足,要靠横征暴敛,并且变本加厉,岂能不加速天下之离心?更不要说由政策创新及至体制变革的完全转换了,这反而让老百姓只觉得是在挂羊头卖狗肉之。而新政风气一开,使民间积怨愤恨突涌如流,辛亥革命反促成臣民一致,城乡呼应的大哗变。孙中山的政治主张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为广大民众所拥戴,也引导着席卷而来的辛亥革命成功。

  辛亥革命可以说就是孙中山思想的结果。反封建帝制与反列强强权政治和侵略,建立中华民族共和之新中國,乃孙中山一生的事业,也是国家现代化无尚光荣图谋;却因历史沉疴不断淤积,政治改革搁置太久,社会包袱不堪重负,一时是无法也不能有一个健康社会即时即兴地;而迫于时局情势所选取,1912年成立中华民国后,孙中山不得不让总统之位于袁世凯,但一个两千年的封建帝制终于坍塌,中國社会从此走向新政的伟大变革之路,这在历史上是划时代的。如果因此就认为其革命事业不成功,甚至是失败的,我认为这就是对历史强加于人;譬如至今我们还是在为民主、自由、法治的法制化等政治体制改革闹得沸沸扬扬地,不即问题吗?

  孙中山自述说“文,爱国若命。”19世纪末,孙中山为何会成为一个举国拥戴者和中华民族英雄的呢?这即答案。是种民族的、与为民族奉献精神,乃爱国家,爱人民也!更是一个国家最根本的伟大凝聚力!孙中山的时代,中國正处于中古期进入近代历史之际,民族争斗战始终不断,鸦片战争之后列强入侵,晚清政府已穷途末路,四面楚歌,不过是死老虎不倒威地,太平天国、义和团等烽烟四起;再如孙文《檀香山兴中会章程》所写:“方今强邻环列,虎视鹰瞵,久垂涎于中华五金之富,物产之饶,蚕食鲸吞,已效尤于接踵,瓜分豆剖,实堪虑于目前”。强烈地爱国热忱和民族情怀,使孙不顾个人名利与舒适的生活环境,有种无私而无畏的品格操守,因此他能团结最广大的社会精英和民众,受到大家的尊敬与信仰,成革命先行者,中华第一人。

  孙中山作为一个爱国民族英雄,跃进为中华各民族人民敬仰的政治领袖,是他有一般人难于达到的思想文化境界和情操,能始终站在时代最高峰;他生于忧患,死为国家;会聚集同志,前赴后继;不屈不挠,屡起屡挫愈奋,从来不顾个人安危,坚定地走在挽救中华民族与国家命运的最前哨;而他终其一生,所有的一切,都是为着要“振兴中华”,使中华民族复兴为目的;他要为中华民族更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以实现社会民主、自由、富强,人民生活幸福,去英勇献身,开辟出一条道路;正是从这一点出发,他晚年寻求与苏俄结盟,和中共合作,毅然实行联俄联共扶助工农的三大政策,改组了国民黨,并重新解释三民主义,凝聚了所有的革命队伍——包括中共在内,形成了中國社会近现代最伟大的变革力量,从而把革命推向胜利的阶段。

  辛亥革命狂飙席卷中國大地,清王朝很快土崩瓦解;建设新的事业必须有自己的文化。孙中山是中國社會主義者最伟大的思想政治家,首先提出了三民主义、即最早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学说理论,从历史发展上指引广大人民群众革命方向,使我们有了建设新社会的思想武器;鼓舞动员组织起中國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成为保证中國革命后来能走向胜利的历史根本动力,更是中华民国走向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精神之源。毛澤東说过:中國共產黨人是最忠实的三民主义者,中國共產黨的一切胜利都是三民主义的胜利。三民主义乃社會主義!没有孙中山,中共当时很难成势;但国民黨改变孙中山路线,造成中國革命的困境,甚至导致国民黨在大陆的失败。民国虽已建立,国势政体一时并非易事,演变为新旧左右分派的权利争斗,实是文化自觉失善的历史极痛。而黨派为少数精英上层纷争,造成长期国家痛苦,更为倭寇侵华以机会;这种“窝里斗”反为阻碍中國社会现代化的顽疾,一直发展至今,也是百年历史猛省之至要。世界丰富多彩,五光十色,多元变化,永远不会是清一色地,这即人类社会恒定的自然规律。

  虽说丁是丁,卯是卯,钉铆合榫,互为结构,才成用物;两者之间,相辅联系,方可成器。孙中山明确地说:民生主义就是社會主義!共和之生命力就在为民为国为中华复兴,更是三民主义真谛。从历史去看,与时俱进,不失时机地不断的推动中國革命,是孙中山先生思想中一大特点。而辛亥革命后实行的《国会组织法》与国会后公布了文官考试法等,标志传统政治更新进入于现代社会;历史上甚至西化过程中连袁世凯也看到过军队与政权弊端,曾想要推行民军分治,军队不得干预政治,在当时来讲确值得肯定的;可惜袁命数有限,很快就死去了,造成后来北洋军政时期的乱局,这也是对民国当有所认识的一些方面。不能否认北洋军阀曾为新政主要推动力量,在中國社会现代化过程中的作用,实际上超过洋务运动与戊戌变法。必须史实求是:辛亥革命没有袁世凯和北洋军阀集团,清政府不可能如此快就甘于退位,交出全部权力。孙中山之死也就是抱病北上,欲寻求中华南北共和,建设新中國之现代社会的。

  孙中山先生“创造性地提倡‘民权’,把政治看成是合二而一的实体,即‘政’为大众之事,‘治’乃政府之事;民众应该有‘政权’,就是选举、罢免、创制、复决四权以监督政府;政府应该有‘治权’,就是立法、司法、行政、考试、监察五权来治理国家。”他“提倡民众问政与政府治国之间有所分工,并不是构筑一道樊篱,而是让两者相辅相成,循规蹈矩地和谐运作。”(参见凤凰网2007_10_12发表的谭中先生文章)现在看民国时期,有很多东西对我们今天的改革开放都还有参考和借鉴性,而百年改制,风云变幻,政治进步并不凸显;问题就在我们相互长期内斗不休,百年后至今,也未能实现辛亥先烈全部遗志,“窝里斗”害苦了国家和人民,这是我们今天必须有清醒认识的。革命实是不得已的选择,人民反对“窝里斗”。

  王者以民为天,而民者以食为天;这既是中國社会历史文化传统,也是颠扑不破的真理。革命的根本问题是要解放生产力。孙中山就曾指出,中國要改变国贫民瘠的状况,必须清除愚昧落后,并把自己的这种理想和计划制定成纲领,构成民生主义的重要内容。孙退位后曾致力于经济建设,制定出了《实业计划》——包括西藏新疆等边陲在内的宏大建设蓝图,企图形成本国的工业基础,渴望速将革命目的变成现实,把祖国发展成繁荣富强的国家。他认为:“要解决民生问题,一定要发达资本,振兴实业。”且“必先从根本下手,发展物力,致民生充裕,国势不摇。”“机器可以灌输文明,可以强国,我中國如不速起研究机器,我四万万同胞俱不能生存。”并明确地说:“今急欲求发达,则不得不持开放主义,利用外资,利用外人,皆急求发达我国之故,不得不然者。”还特别强调必须在维护和保持国家主权与獨立的情况下借用外资,方法上可通过民间及私人往来等形式,以免引发国际纠纷,掣肘外交,丧失主权。

  孙中山是中國革命的领袖,在他长期革命生涯中更与海外华侨始终连系于一起,堪称中國人民华侨革命首领和楷模,这也是中國革命与历史上第一个。而无论是国民黨或在中共队伍里,都有不少华侨直接参加;辛亥革命所以能“毕其功于一役”,就因为直接受到过发生于1911年3月29日的广州起义推动;当时孙中山远在马来西亚的槟城策划,决定派遣张振武、方维去湖北,遂有武昌起义并一举结束数千年封建帝制;史有“碧血黄花”的记载,在广州黄花岗72烈士陵园内,其中从海外前来参加革命的就有30多人,都是新加坡与马来西亚的华人;与随后所暴发的10月10日武昌起义更乃一脉相承地革命运动;中國历史上华侨居功至伟。

  辛亥革命志士当年改变历史的壮举,有一大重要特征:就是爱国强化统一,反对任何人分裂祖国。中华民族历史上本来就“有统一之形,无分割之势”,“文字俗尚则举国同风”,“国情关切之感,国人兄弟之情,以日加深”。在创建南京临时政府时,孙中山即宣布新成立的中华民国“当成为统一獨立与兴盛之国家”。提出了对内要实现五统一施政方针:民族统一、领土统一、军政统一、内政统一、财政统一。当时国际上有人提出“划中國为二”,孙中山坚决反对,严正声明“我国人民的情绪是一致的”,强烈谴责制造这种谬论者乃“中國之仇敌”。

  1906年孙中山面对同盟会分裂现象说,革命者不能“彼此相争”,“各据一方”,否则就会“往往弄到分裂一、二百年”的痛苦局面,号召人们去掉帝王思想,进行平民革命,要看到:“今日之中國,正是万国眈眈虎视的时候,如果革命家自己相争,四分五裂,岂不是自亡其国?近来志士都怕外人瓜分中國,兄弟的见解却是两样,外人断不能瓜分我中國,只怕中國人自己瓜分起来,那就不可救了!所以我们定要由平民革命,建民国政府。这不止是我们革命之目的,并且是我们革命的时候所万不可少的。”辛亥革命后,出现南北军阀分割的局面,他为了统一中國,又不屈不挠地领导了很多次的斗争,一再反复表示要“竭志尽诚,以求民国,破除障碍,促成统一”。正是为了维护国家统一,避免南北割据,他才辞去临时大总统职位的。

  也有人提出过,中國应象美国那样,让各省先去搞好獨立,然后再实行联省的“联邦”制;孙中山在《民权主义》的阐述中,给予这种看法严厉地批驳,说“这种见解和思想,真是谬误到极点,可谓人云亦云,习而不察。”“美国之所以富强,不是由于各邦之獨立自治,还是由于各邦联合后的进化所成的一个统一国家。所以美国富强,是各邦统一的结果,不是各帮分裂的结果”。“而中國在历史上向来都是统一,不是分裂的”,“而且统一之时就是治,不统一之时就是乱的”。当时中國之所以不统一就是“武人割据”造成的。孙中山一针见血地指出:如不尽快结束分裂局面,“中國是再不能富强的”,“提倡分裂中國的人一定是野心家。”当时的孙中山就向世界指出:“中國是一个统一的国家,这一点已牢牢地印在我国历史意识之中,正是这种意识,才使我们能作为一个国家而被保存下来,尽管它遇到了许多破坏的力量。”

  纪念辛亥革命百年,缅怀先烈遗愿,孙中山有关于三民主义思想学说理论,以及维护祖国统一、反对分裂的遗训等极其宝贵。正如他曾经所言:“统一是全体国民的希望,能够统一,全国人民便享福,不能统一便要受害。”毛澤東也指出说:“我们都是中國人,三十六计,和为上计。”鄧小平生前高瞻远瞩,在改革开放时代制定出“一国两制,和平统一”的大政方针,推动着两岸关系不断改善,从三通到台湾大陆自由行,我们看到了统一的前景和光明的未来。中國人民“为中华民族的盛世再作炫放的准备”。孙中山三民主义思想学说,就是中國社會主義理论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我们纪念辛亥革命百年庆典,更当学习辛亥革命历史和先驱者的伟大思想与英雄事迹,为祖国和平统一,中华民族复兴,人民生活幸福而努力奋斗!辛亥革命结束数千年的封建帝制,缔造共和,建立中华民国,是改变社会传统文化的现代历史与胜利里程碑,更是建设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伟大事业的巨大财富!吹响了中國社会现代化的进军号角,把中國推进于世界历史潮流之中;中國革命是世界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民族走向了世界。

  作者:吴丽萍


中国报道周刊, 2011-10-10. |
添加评论 |
No comment

原文地址 纪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

通过Google Buzz关注 中国报道周刊

通过Twitter关注 中国报道周刊

通过RSS 全文订阅

通过电子邮件 全文订阅

文章分类 历史长河.

欢迎大家投稿,点这里发送投稿邮件

相关日志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定期获得翻墙信息?请电邮订阅数字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