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編的話:我們都是牆的磚/長平】
如果你是一隻鳥兒,你就會嚮往自由的天空。當你成為一塊磚頭之後,你就不會有飛翔的願望,你的理想就是被砌進一堵牆,或者被拍到別人的頭上。
封面故事:《牆》
編者按:萬里長城無處不在。他們都不是大惡之人。他們不是罪惡的組織者,只是執行命令的人,用他們的話說:「大家都為混口飯吃。」但這口飯下肚,他們與作惡的系統融為一體,成了專制統治得以維繫的最重要的基石。
【封面故事:牆之拆遷辦主任 如何強拆自己家 /蘇嘉溪】「反正到哪裏都是做事情,領導覺得我合適,我就去做。」即使是在拆遷自己村結束後的第四個月,趙旭東仍然覺得自己不後悔「擔此大任」。
【封面故事:牆之線人 自己人,J&K /王剛】學生線人J說,「我被要求去參加沙龍,他們說有自己人, 但我也不知道誰是『自己人』」。而密探老K為國安局工作, 主要監視外來人口特別是外國人,他說,保護好三峽大壩, 是作為本地人的責任,「我又不是去迫害別人。主要是彙報情況, 提前給上面彙報情況」。
【多問一點:梁振英應該怎樣評價六四?專訪香港候任特首「最佳助選員」劉夢熊】(視頻)
香 港第四任特首梁振英參選時的得力「助手」、言行大膽的全國政協委員劉夢熊,認為梁振英不僅打天下需要他這類人幫手,治天下也需要他這類人。他建議,作為一 個香港人和香港的特首,梁振英應該理直氣壯,按照香港價值觀評價六四,沒必要兜彎。他說,評價六四如果沒膽套用內地社會主義制度價值觀,也沒膽照香港資本 主義價值觀,就變成首鼠兩端,言不由衷。
【愛上深度一:當台北遭遇強拆:都市更新 OR 率獸食人?/ 鐘聖雄】台灣《都更條例》過往八次修法,不斷朝著「便利建商」、「簡化程序」、「排除障礙」的方向邁進。說穿了,就是「多數決」與「強拆」。動用警力強制拆除貪婪釘子戶,一切都顯得那麼勤政愛民合情合理。
【愛上噪音:二手玫瑰】(視頻)
歌詞貌似平白如話,充斥打情罵俏,但他們就用這種調侃、戲謔、諷刺的姿態來調侃現實、金錢和愛。或許,他們有能力讓你感受到置身當下的光怪陸離,渺小的人們 孤立無從,安全只能靠安全套,社保只能求社會保佑,人們誠惶誠恐地等待天明。歌裏唱著:「天地不容自由,鯉魚躍進紅樓,現實還未燙手,理想聞風遠走。」如 此特立獨行、乖張詭異的二手玫瑰,在俗豔的外表下告訴你什麼是大俗大雅、它的反諷和不妥協、壓抑許久噴薄而出的憤怒,以及隱藏在謙遜之下的傲慢。
【愛上禁區1:自由客死他鄉】(視頻)
方勵之、劉賓雁、王若望,這三位先生,就是為中國人爭取自由的先驅。他們為了別人的自由,放棄了自己的自由。為了這個國家的自由,被迫離開了這個國家。
【愛上紀錄片:烏坎三日 /艾曉明】錢雲會村長死的時候我沒有去,陳光誠全家被囚我也沒有去。如果烏坎再不去,我該怎麼回答呢?
封面故事:《牆》
1、【牆之網絡審查員 網絡金刀 /余聲 】「對當今的醜惡面,我們不比他們了解得少。駡共産黨,我們可以比他們駡的更厲害。如果沒有我們,很多突發事件不可能成爲社會熱點——我們已經盡力保留言論空間了。但宣傳通知一來,我們也沒有辦法。」
2、【牆之截訪者 「好人」老林 /余聲】老林和他的同事常年租住在北京陶然亭附近一家小旅館裏。每年只遣送十多名非法上訪者,很清閒,但也很無聊,除了工作,就是和其他地市的截訪者騎自行車滿北京跑著釣魚。
3、【牆之城管 城管隊員的一天 /沈達明】「誰都理解小販的辛苦。沒辦法,我们是人,小贩也是人,大家都为混一口饭吃。」
4、【墻之五毛 我愛問五毛——艾未未專訪網評員節選】「在一個論壇裏其實有3種人是你要扮演的:領導者、追隨者和旁觀者。通過自己自編自導自演,去影響觀眾。可能有些時候,你也會覺得,這事不能這樣理解,不能這樣讓人去誤會,但是你又無奈嘛。所以有時候我也覺得自己挺人格分裂的。」
5、【墻裏的人想出去 翻牆的成本/谷禹】
怎麼能翻牆?中國的VPN市場已經達到了一年近5000萬美元的產值,這只包括了企業和事業單位出於保密和通訊的需求,個人VPN這個行業由於灰色的屬性,更是無法計算。
6、【墙外的人想進來 自由的代價/谷禹】
每年數量眾多、毫無版權意識的留學生初到國外,習慣了Facebook和YouTube上的精彩熱鬧和自由,也喜歡優酷和微博上的眾聲喧嘩和免費午餐,二選一就成了一個困難的選擇題。
【愛上深度1:都市更新拆那台北】
1、【兩棟房子,在網絡上 /黃哲斌】王家事件引爆網絡台灣民意,證明了「無組織的組織力量」,實體世界的聲援團體與網絡動員分進合擊、各自分工,讓主流媒體原本定調的「釘子戶事件」,最終引爆為社會正義的政治風暴。
2、【台北都更影像紀錄 /林怡廷】 都市更新,是急速變化的世界裏共通的話題。3月28日,「怪手」拆了王家,台灣社會沸騰。人們發現,以都更之名,罪惡早已盤根錯節:「王家就是你家」,王 家 帶出了過去被埋在底層,其他被忽視的抗爭案例。它們迫使社會重新思考,如何面對價值觀的歧異、居住正義的實質、都市更新的意義,以及,如何看待一個人活在 土地上的狀態?
【愛上深度2:香港出了個沈祖堯——大學生陳倩瑩被判監之後/黃麗萍】
這是香港歷史上第一次出現大學生因參與社會抗爭而被判監,也是第一次有大學校長發表聲明,支持被捕學生,肯定學運。
【愛上新青年:坎坷社運路】一些原本平凡的年輕人,以他們實實在在的行動走進我們的視野。廣州青年街頭舉牌呼籲政改被拘捕,台北青年在士林靜坐前反對強拆,香 港青年衝擊遞補機制論壇被判坐監。三地的年輕人,以不同的方式在做同一種事情:社會運動。讓人倍感欣慰的是,儘管都提到在三地共同面對的種種困難,他們對 社運未來仍然怀揣著堅定的態度。透過這次對談,他們的經歷,我們一起來分享。
【多畫一點:誰在害怕鼠標】最近央視新聞中「一些人只要輕點鼠標就詆毀他人名譽,破壞穩定。」的說辭一出,即引來網民的強烈反彈。網民不忿在網絡中留言:「屁民們以後只要管好自己的手指頭,不要有事沒事就點鼠標。」另一邊也有網民淡然應對:「流言止於『治』者。」誰在害怕鼠標?不辯自明。
【愛上禁區1】
【告別方勵之教授的哀思/吳仁華】
方勵之教授不是政治家,不是民運領袖,他有他的人生規劃和選擇。
【方勵之教授為什麼重要/程映虹】
方先生之所以重要,是因為他起到了同一時代中國自由民主思想運動中其他人沒有可能起到的作用:從科學出發,以科學為依託,用科學語言和科學方法為武器,在中國思想界最黑暗的年代挑戰極權思想的理論基礎和根本信念。
【愛上禁區2:祖國的陌生人——倪律師的三次入獄 /何楊】
倪玉蘭又入獄了,十年來的第三次。這回的罪名是「尋釁滋事」和「詐騙」。刑期是32個月。紀錄片導演何楊曾幫她拍過一部《應急避難場所》,那時候她無家可歸,只能露宿于北京故宮邊上的皇城根遺址公園,那本應是遇到瘟疫、地震的時候,災民們臨時逃難的地方。
【多讀一點:從雅寶路到太陽縱隊,陽光時務專訪張郎郎/吳虹飛】
「有人質疑我給當局塗脂抹粉之類,而不寫我經歷的那些事情。我確實不敢講,因為我唯一需求就是能夠在有生之年,每年都可以回來,見見家人。於是我只談風花雪月的事情,比如這本《大雅寶舊事》。」
【薦書】
【愛上紀錄片:胡杰致艾曉明:從《太石村》到《烏坎三日》】
從《太石村》到《烏坎三日》,它給歷史留下了重要的見證,它見證了農民權利意識的覺醒和抗爭,它讓當下的民眾和執政黨看到中國的改革可以怎樣從困境走向破局。
【愛上紀錄片:紅歌飄蕩的村莊——從形式角度說《烏坎三日》/徐旭】
艾曉明對「紅歌」的這種後現代主義的挪用手段,正與崔健戴著有五角星帽徽的帽子,唱著《新長征路上的搖滾》的表演行為如出一轍,它們應被視為一種借用對立面擁有的文化符號,通過重新編碼的再生產之後,運用到與權力進行鬥爭之戰場上去的文化策略。
【多說一點1:預先張揚的失敗發射/劉檸】
所謂「象徵性」,即通過發射或核試,來凝聚共識,強化意識形態的「存在感」和政權的合法性,以期順利實現某種吃緊的政治目標。
【多說一點2:重慶事件與中共政爭/周克商】
除非有意向胡錦濤及政敵挑戰,否則薄熙來不會出此下策。此外,黨內鬥爭通常是閉門解決,薄熙來向下訴諸民粹,試圖將黨內分歧半公開化解決,已然觸動了高層的容忍底線。
【多說一點3:誰製造了薄熙來?/吳祚來】
沒有人去思考,這樣的個人權力通過極端的控制與打壓出來的效果,是不是可以持久?人們只要眼前的利益與效果,而不問制度建設,所以薄熙來的悲劇,許多人都有一份自己的貢獻。
【多說一點4:調情,以藝術和《藝術家》的名義/郝建】
《藝術家》就是一部在形式上精雕細刻的電影,它是對電影史極度熟知基礎上的翻新,是對既有形式精到掌握點化和處理。《藝術家》是一個頂級創意的神跡。
【特別報道:兩岸三地年輕人之「搞事」異同】
台灣大學生旁觀多,行動少;內地「大學不像大學」;香港大學生政治冷感。海峽新論壇;兩岸學者為年青人把脈。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