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想今天中国的家长和老师,为了考试成绩,不惜泯灭孩子的好奇心。他们要在孩子那里证明,他们这些施教者是最棒的,是世界上最好的!而不管孩子的天性如何发育,不管孩子们一生的福祉——好奇心如何培育。他们是为了显摆自己,而不是为了启迪孩子。”
中国为什么不出乔布斯?
王育琨
乔布斯调皮捣蛋被老师送回了家。父亲却以平静但有力的态度向老师阐明:“这不是他的错!如果你提不起他的兴趣,那是你的错”。
多少孩子的好奇心常常被正大光明地剥夺了。乔布斯却拥有一个好奇心的天然守护神。
王育琨
对中国为什么没有出现乔布斯这样的提问,有许多人会从环境、体制、文化上找原因。说者有根有据,逻辑铿锵有力。听者也乐意顺从,以便为自己的漫不经心找到最舒服的理由。中国想出乔布斯这样的人物吗?先去改革宏观体制吧。不然,别想有乔布斯出现。
其实,乔布斯在美国也是个异端,并不是美国体制的必然产物。一个人性格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儿时的成长环境。稻盛和夫在他的原初花园中,得到了双亲的信任与放任,于是早早地从胆小怕事的小孩变成了孩子王。乔布斯自己也认为,他的性格形成,与他有一双1000%的父母分不开。1000%的养父母,从来没有让乔布斯有被人抛弃过的感觉,反而一直让他觉得自己很特别。而更多的中国父母,却一直要在孩子心目中树立自己的权威。
父亲把对机械和技术的热爱很早就传递给了乔布斯。他放手给乔布斯去做:“史蒂夫,从现在开始这就是你的工作台了。”父亲什么都会做,家里缺个柜子,父亲就会做一个。即使随着年龄的增长,乔布斯越来越意识到自己是被领养的,他还是越来越喜欢跟爸爸粘在一起。给家里搭栅栏的时候,父亲会递给跟屁虫的乔布斯一把锤子,他们一起干活儿了。
老乔布斯的设计感很好,他认为把柜子和栅栏的背面制作好也十分重要,看不到的地方也要完美!这样的熏习,成就了乔布斯后来撬动地球的支点:追求极致的妙用。无论是有人看到的地方还是无人看到的地方,他都坚持这一点,以至于被自己一手创建的公司清除出门。在原则问题面前,乔布斯从来就不动摇。
老乔布斯也曾离开过技术去建房子卖,卖不出去一夜之间就破产了。但老乔布斯从来没有去学会圆滑诡诈,他做回了他的老本行——机械师。破产了,也不改秉性,这一点让乔布斯很钦佩。他知道了有比在经济上成功还重要的事,那就是恪守你的原则。他被苹果公司驱逐后,一点不改他追求极致的本性,依然把所有财富都投入在一般人看来毫无价值的事,老乔布斯给他植入了一颗追求极致的种子。这颗种子不断得到灌溉和滋润,终于有一天让乔布斯发现,他一贯佩服和追随的父亲,有时比他知道的东西少。第一次发现自己比父亲聪明可没有多少喜庆。这个发现让他震惊,让他孤独,让他离群索居,让他脱离了世界!他不能不凭借自己的判断力去走出选择。一种巨大的使命感和责任,一种巨大的承担降临到他的头上。此后不久,他不仅发现自己比父母聪明,他还发现,父母接受也知道这个事实。正因为如此,他们还送他去好学校,可以为他做任何事。
父辈常常有维护自己尊严的冲动,一如公司的高管或老板,极不愿意承认部下比自己判断准确或聪明。而老乔布斯却以真实的状态告诉乔布斯,那样太傻了。不行就承认不行,还要创造条件让儿子快些超过自己。
好奇心是人生最大的瑰宝。可惜,这个好奇心常常被看上去不可一世实则毫无价值的东西给剥夺。乔布斯也曾遭遇过这种危险!恶作剧常常是少年天性萌发的契机。乔布斯好这口。有一次明显出格,在老师的椅子下面点燃了炸药。她吓得都抽搐了。
乔布斯被老师送回了家。不过父亲却以平静但有力的态度向老师阐明:“这不是他的错!如果你提不起他的兴趣,那是你的错。”乔布斯的记忆中,在读完三年级之前被送回家两三次。父母从来没有因为他在学校犯错而惩罚过他。
这是奇妙的经历。多少孩子的好奇心常常被正大光明地剥夺了。就为了要舍弃自己的原初冲动,无条件臣服一些教条。老乔布斯是乔布斯好奇心的守护神。
在乔布斯身上看到一些东西的,不只乔布斯的父母。快上四年级时,一名干劲十足的女教师泰迪,在观察了乔布斯几个星期后,她意识到对付他最好的办法就是收买他。有一天放学后,她给了乔布斯一本练习簿,上面都是数学题。她看着乔布斯淡淡地说:“你把题目做完之后,如果大多数都做对了,我就把这个给你,再送你5美元”。一种从来不曾有的冲动,让乔布斯两天就完成了作业。几个月之后,他不想再要奖励了,只想学习和让老师高兴。后来,她被乔布斯誉为:“生命中圣人”。
想想今天中国的家长和老师,为了考试成绩,不惜泯灭孩子的好奇心。他们要在孩子那里证明,他们这些施教者是最棒的,是世界上最好的!而不管孩子的天性如何发育,不管孩子们一生的福祉——好奇心如何培育。他们是为了显摆自己,而不是为了启迪孩子。
可能会有人说那是社会大环境的问题。何为社会大环境?社会大环境,是每一个人心境的映照和集结。不可否认,“社会环境→心境→心性”的逻辑次第,也不可否认“心性→心境→社会环境”的逻辑次第。相对而论,后者的逻辑更为基本。
唯心所现,唯实所变。推给外界很容易,改变自己的内心难。当下最为重要的是,每个人回归内心,是修好自己的这颗心。唯其如此,才可以静胜躁,唤醒孩子的存在感和价值感,激发他们的创造力。
(作者系北京大学民营研究院企业家研究中心主任)
原始出处:上海证券报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