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菲黄岩岛对峙已经持续一个月了,大有愈演愈烈的趋势。菲律宾全球反华示威正在上演,昔日平静的南海上空笼罩着战争的烟云。在局势风紧云骤之际,各方都需要在理性与激情之间保持一种平衡,为急剧转型的南海秩序寻求一种可欲又可求的方案。
回顾一个月来的对峙与周旋,中国一直被菲律宾牵着鼻子走,在处理与弱小国家关系时显得有些力不从心。从更大的层面来看,中国的困局在于,无 法将强大的硬实力转化为软实力,短期内无法将军事力量转化为军事威慑,并锁入南海秩序之中。危机管理和地缘战略的经营,是中国崛起的必修课,崛起不仅意味 着经济军事实力的强大,更在于这种强大为他国所接受,甚至变成一种习惯。
南海之于中国的重要性,再怎么强调都不过分,它是中国成为一个强大海权国家的关键。正基于此,中国应该成为南海秩序的塑造者、维护者。从这个角度看,中菲黄岩岛争端就不是战争与和平的问题,而关乎中国如何打破南海战略困局,如何确立南海秩序中的中国权威。
一个合理可行的南海战略至少包括三个方面:对南海秩序历史与现状的客观认知,南海秩序中的中国利益分析,以及达成应然秩序的手段与策略。
在笔者看来,南海秩序中的最大变数来源于中国海权的觉醒与实力的提升。越战结束之后,苏联占据金兰湾,美国据有苏比克湾,两大超级大国是南 海秩序的塑造者。“冷战”结束之后,美国逐渐从菲律宾撤出,南海进入一段相对平静时期,因为南海周边没有海权大国。当中国将精力集中于经济建设的时候,南 海岛礁被菲律宾、越南蚕食殆尽,而在2002年11月签署的《南海各方行为宣言》并没有在南海建立起新的秩序。
南海问题的要害在于美苏退出之后,南海秩序中缺少军事权威的要素,换言之,中国更多的是建立一种经济关系,而忽视了军事因素的重要性。
1997年金融危机之后,中国在东南亚国家的形象大为改善,中国与东盟的经济合作在2010年结出了硕果,“中国-东盟自贸区”建立起来。 2011年中国成为东盟最大的贸易伙伴和出口目的地,也就是说,中国经济因素在南海秩序中已经有了举足轻重的作用,2011年,菲律宾总统阿基诺三世访华 期间拿到了大量贸易合同。然而,经济合同并不能掩盖区域安全这种公共品的缺失。
当美国忙于反恐而对东亚的关注有所松弛的时候,恰恰是中国建立区域安全秩序的良机。美国高调重返亚洲之后,中国才蓦然发现,居然没有一张关 于区域安全的协定或者条约,唯一可以谈论的只是没有约束力的《南海各方行为宣言》而已。安全、利益与荣誉是各国追求的三种最重要的物品,倘若中国能够将崛 起融入南海区域安全框架的构建中,中国崛起就不会成为中国威胁。正因为作为公共品的区域安全缺失,美国回归才受到夹道欢迎。如美国学者斯蒂芬?沃尔特所 言,制衡威胁是联盟的核心动力,菲律宾重申1951年签署的“美菲同盟条约”,不过是借助美国制衡中国威胁而已。
客观而言,南海秩序存在“巴尔干化”的趋势,与一战之前的巴尔干半岛秩序最大的区别在于,彼时的奥斯曼帝国与今日的中国不可同日而语。扭转 南海滑向巴尔干化的关键在于,将中国的权威,尤其是军事权威植入南海秩序之中。如霍布斯所言,“在没有一个共同权力使大家慑服的时候,人们便处在所谓的战 争状态之下。”
围绕南海争端,大国之间正在形成一种均势秩序,这也是中国最不想看到的情景。菲律宾之所以敢于挑衅中国,一个根本的原因在于,菲律宾政要认 为,作为盟友的美国会在中菲出现纠纷时“拔刀相助”。在国际政治中,一旦大国之间形成均势或者僵局,小国就可以不断“戏耍”大国,巴尔干之所以成为一战的 火药桶,根源还在于欧洲列强在全球范围内形成了一个死局。美菲首轮防长与外长“2+2”会谈中,美国并没有表态要支持菲律宾,原因何在?首先,任何联盟都 是有限联盟,否则大国就会被小国绑架,一战中的德国就是被奥匈帝国绑架了;其次,美国不会为菲律宾的领土野心而火中取栗;最后,南海事关中国核心利益。
反观中美第四轮战略与经济对话,对话取得了一些实质性的成果,尤其是在中美经济关系调整方面,中方“虚心”接受了美方的不少建议。念及中美 今年都是政治换届年,保持稳定符合双方的利益,奥巴马绝对不愿意在结束反恐战争之前再卷入另一场战争。此外,中国国防部长时隔九年造访华盛顿,虽然没有就 南海问题达成协议,但是,至少说明中美军事互信与沟通的重要性为双方所认可。
只要中美关系保持灵活性,菲律宾要拉美国“下水”也并非易事。要知道,美国是全球性大国,而中国则是地区性大国,菲律宾呢?当中美可以尊重各自核心利益的时候,或者说中国有足够手段反制美国介入南海问题时,一个以中国为主导的南海秩序就不再遥远。
在南海秩序中,各种权力的边界并不是整齐划一的,虽然中国一再表明拥有无可争议的主权,但这只是形式上的,主权也是一种契约。霍布斯有言: “语词之力太弱,不足以使人履行其信约,人的本性之中,可以想象得到的只有两种助力足以加强语词的力量:一种是对食言所产生后果的恐惧,另一种是因表现得 无需食言所感到的光荣或骄傲。”由于没有可资利用的震慑力量,主权成了一句空言,2010年之后,中国非军事化的渔政船、海监船才在南海进行巡航。
5月9日中国首座深海钻井平台在南海开钻,这标志着中国独立开发南海油气资源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更为关键的是,这是政治有效管辖的标志。在南海建立起政治管辖需要相当漫长的过程,但是军事存在可以先行一步,比如这次中菲黄岩岛的对峙就是很好的例证。
英国战略家利德尔·哈特的箴言是,战争的目的是要获得一个较好的和平。如果不能在战后获得一个更好的地位,何必要开战呢?军事存在并非要靠 战争来实现,战争也无法重塑南海的秩序。对于中国而言,步步蚕食战略要比战争更为可行,通过危机升级与管理的机制,将军事存在与权威渗透到南海深处,将主 权从词语落实到实践上。
黄岩岛对峙,无疑是一次危机管理的考验,也是未来解决其它海上主权争端的试验,更是对中国走向大国智慧、视野的检验。理性与激情的平衡产生自我约束的人,大国更需要自我节制。
(注:作者孙兴杰,系吉林大学国际关系研究所研究员,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
|
来源: FT中文网,2012-05-11 |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