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報轉載】過去一周,三間傳媒機構先後成為新聞材料。首先是《南華早報》報道李旺陽死亡事件時突然改版,把篇幅縮小,該報資深編輯Alex Price 質疑總編輯王向偉自我審查,兩人以電郵交鋒,王總回應:「If you don’t like it, you know what to do.」(你若不滿意,應知怎樣做),惹起員工更大憤慨。據悉已有約五十名員工聯署要求公司解釋,王總已承認作了「壞的判斷」,但員工大有不肯罷休之勢。

然後無綫電視新聞部也見報了。總編輯葉惠民向記者發出「奉老細諭」的電郵,明令不准直播昂山素姬於英國國會發表演說,連縮小放在熒幕左下角都不准,同樣惹來自我審查的嫌疑。

審查不着迹才最恐怖

傳媒擁有輿論陣地,當然也要受到公眾監察,以上兩宗事件有白紙黑字的電郵佐證,在事實基礎支持下,公眾都站在記者一方。香港是中國境內難得享有新聞自由的特區,傳媒機構的決策者被指自我審查,那是葬送機構公信力的大罪。

不過,與其說過往沒有、甚少發生,不如說傳媒其實無時無刻都在自我審查,只是每間機構的尺度不同而已。行內人都感受到回歸後的審查尺度已愈來愈緊,大家也愈來愈懂那些無形的潛規則,甚至乖巧得毋須最高指示就會自動「歸位」,知道有些禁區闖不得。沒有着迹的審查,才更恐怖。

行家談論的焦點是第三宗事件,即《明報》獨家爆出候任特首梁振英位於港島貝璐道的豪宅僭建了玻璃棚,事件的爆炸性不亞於今年2 月唐英年的九龍塘約道豪宅被踢爆僭建地庫。

連日來行家除了追訪梁振英住宅僭建事件的進程,更關注的是,《信報》紀曉風在「獨眼香江」專欄提出兩大問題:一、指稱收到「極可靠的消息來源」,指《明報》總編輯劉進圖於報道出街前兩天的深夜,主動致電候任特首辦作出「溫馨提示」,令梁振英能夠及時清拆僭建物;二、認為《明報》早於半年前已知悉事件,為何直到這個時候才「引爆」?

總括來說,紀曉風提出的是「兩大時差」疑問,分別是劉進圖致電的「一日時差」、踢爆梁宅僭建問題的「半年時差」。

面對如此嚴重的控指,《明報》於首天已發聲明,表示《信報》無中生有;翌日劉進圖更對《信報》發出律師信,指文章內容與事實不符,對他和《明報》構成誹謗,要求道歉和撤回報道,否則考慮控告《信報》誹謗。

如果總編輯主動向採訪對象「通水式」洩漏新聞內容,其嚴重性已大大超越自我審查的層次,那是違背職業道德的嚴重指控,若是事實,員工必有反彈。

報料「主動性」更重要

筆者認為,與其關注時差問題, 「主動性」其實更重要。《明報》的聲明解釋是,梁辦主動來電。目前不能排除梁辦人員聞悉有記者到豪宅外採訪,因而致電劉總了解是否調查僭建,然後「聞風先拆」。若劉總有意通水,何以解釋《明報》第二天又再獨家爆出梁宅的葡萄架亦是僭建,這回非但未及拆去,還因此再引爆梁宅再增四處僭建,包括十分敏感的地窖。

紀曉風「從《明報》刊載的內容發現時差」而促成的文章,現時已成為兩個風眼,筆者認同紀曉風所言,保護消息來源是重要的新聞操守,除非對方首肯,否則絕不應透露。然而,傳媒人亦應小心避免被匿名者過分利用,當梁辦和劉總之間誰作主動成為事件關鍵,而紀曉風與消息來源之間,誰作主動也同樣重要,到底是有人故意「放料」?須知道,在「相信」與「事實」之間,有許多因素可以把實情扭曲。

若調查後發現有人故意放出虛假說話,讓傳媒互相攻擊令僭建焦點轉移,那將是另一大罪狀,傳媒應知道槍口應向着哪一方。

至於「扣料半年」的說法,除非全行只得一隊偵查小組,否則很難成真。須知道,近年多間傳媒機構都不斷增聘調查組記者;而早在去年或更早以前,報館、電視台和雜誌社都有記者希望發掘唐梁兩位特首候選人的負面消息,那是不分日夜的激烈競賽。尤其是《明報》踢爆唐英年僭建地窖,那是毁滅性的重大新聞,其他機構的小組十分緊張,拚命發掘其他材料。其後《東方》爆出地窖的內部相片,而《蘋果》則取得疑似平面圖則,那都是重要的突破,顯示報館之間具爭勝之心。

記者努力繼續「爆」

同一時間,行內多個小組都留意梁宅有否僭建,正如全港市民都聽過,梁振英數月前多次聲稱家人絕無僭建,雖然過百位記者都到過梁宅的玻璃棚,但亦無人發現是違規建築,證明非專業人士無法一眼看出僭建物,結果近在眼前也錯失了。

有追查僭建新聞的調查記者表示,不少記者都看過梁宅的圖則和俯瞰圖,但那不是單純的「找不同」遊戲,而是僭建物涉及「有否申請、補地價和改建」,不是按圖就能索驥的。

那位記者痛恨地說,當《明報》首天爆出梁宅有僭建,大家已即時翻看過往在梁宅拍攝的資料圖片,追查有否其他可疑建構物,但仍未能即日證實。結果翌日再輸一仗,其餘四處僭建也被屋宇處引爆了。那位行家嘆謂:「如果地窖是由傳媒踢爆,效果大不同呀!」梁宅的僭建物其實一早已暴露人前,但求證過程卻要細心嚴謹,行家須要檢討的重點是, 「點解我睇唔到、爆唔到」,而非猜疑「點解某月某日唔爆,而家先爆」。

從唐英年到梁振英,以至涉貪醜聞不絕的曾蔭權,甚至再推早一點的種票系列報道,預示香港媒體正式進入偵查報道年代。面對從行事到說話幾乎滴水不漏的新特首,沒有偵查報道就沒有大新聞,請各位行家努力,任何時候也要繼續「爆」!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定期获得翻墙信息?请电邮订阅数字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