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闾丘露薇 

外滩画报专栏

———————————

刚刚过去的这个星期,周日在昆明,周一在成都,周二在北京,周三在上海,周五又回到北京,周日回到了香港。其实这是过去一年多,我基本的每周工作行程,也因为这样,和国内的航空公司打交道,成为了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成都飞北京,到机场,国航的地勤人员告知,我们的那班原定四点钟起飞航班还在北京没有起飞,于是主动的把我和我的同事们调到了之前原定二点起飞的航班上。我感到很惊讶,因为就在两个星期前,在北京机场,也是飞机晚点,我乘坐的那班没有起飞时间,于是我询问了两个地勤人员,是否可以把我安排到有起飞时间,但是还没有飞走的航班上,对方都是头也不抬的回答:没有。虽然有航空公司安排的酒店,但急于第二天一早就有采访,我决定继续尝试。当我问到第五个地勤人员的时侯,她开始在电脑里面帮我搜索,很快的把我安排上一架马上就要起飞的航班上。当我上了飞机发现,整架飞机其实还有很多座位,因为晚点时间不确定,很多乘客已经改签了第二天的航班。

我算是幸运,而我的幸运来自于航空公司的某一个地勤人员,是不是愿意多花一点点时间来操作一下系统,是不是愿意来帮助一位乘客解决问题。我的同事就要倒霉多了,一个星期前,也是北京机场,也是飞机晚点,地勤人员告诉他们,没有起飞时间。当他们再回到柜台,却发现,他们的那班航班已经开始登机了,而登机的,全部都是下一班的乘客。同事很气愤,因为期间他们不停的打电话询问,得到的答复不是航班取消,就是不清楚起飞时间。还算好,他们坐上了下一班,代价是,一个无眠的夜晚,一肚子的气。

三种不同的遭遇,发生在三家不同的航空公司身上。我能够理解航空公司因为不可控的原因,天气,还有流量控制而造成的航班延误或者取消。但是作为一名乘客,我无法接受,一家航空公司的不专业,尤其是信息混乱,以及不懂得如何操作系统,也因为这样,我的微博上有不少关于抱怨航空公司的内容,因为我相信,只有乘客给与压力,航空公司才有改善的可能。

香港十号风球,国航一架航班从香港飞北京的航班,乘客在飞机上苦等了七个小时,最后有二十多名乘客因为感觉身体不适而报警求助,政府救护车赶到现场,最后有三十五人觉得不舒服,六个人更是送到了医院进行治理。这班航班最终取消,也被香港媒体广泛报道。也许在内地航线,在飞机上苦等已经成为一种常态,但是飞国际航线,这样的安排,大部分的乘客很难接受。

新闻报道没有太多的细节,为何如此多的乘客会感到不舒服,因为虽然呆在飞机上等待起飞是很折磨的事情,但应该只是心理上,毕竟很多长途航班,在机舱里面的时间要呆的更多。

不过我自己有很多呆在机舱里面等候的体验:没有空调,没有餐饮,更不要说机上的娱乐设施,最重要的,没有任何消息,到底接下来会怎样。也因为这样,这次从成都回北京,上了飞机,空调凉凉的,空姐透过广播告诉大家排队的序号,同时也告诉大家,其实他们自己也没有办法确定起飞的时间,然后开始分发毛毯,水,耳机,方便大家看机上电视和听机上音乐,这些细节,让等候变的不是那样的焦虑,不知道是不是国航接受了香港这次事件的教训。

但是其实,所有的这些,如果搭乘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航空公司就会没明白,这只不过是指定的基本动作,就好像主动帮助乘客转换航班,尽早安排乘客起飞一样,航空公司有一套应对的制度。

我不赞成乘客冲上停机坪,也不赞成围堵登机口,或者训斥地勤人员或者机舱服务人员,但是延误的次数多了,心情又会很矛盾。我亲眼看到,大吵大闹的乘客,航空公司真的会想办法把他安排上其他的航班,如果声音不够大,投诉往往得不到回应。

说到底是体制的问题,空中管制权的问题,航空公司和机场塔台的关系,这点很有趣,过去我一直觉得是段子,直到朋友亲身经历,他乘坐的航班一直没有起飞时间,结果机长透过广播,寻找可以影响塔台决定的乘客。当然还有航空公司本身的飞机调度,各地机场的吞吐能力等等,都影响中国航空的服务质量。这也使得一线工作人员会很容易从一开始的疲于奔命,到最后的放弃,因为再怎样努力,似乎也改变不了现状,不做和少做,反而少出问题。当然,这也是航空公司的理由和心态。

但是,资源有限,体制有问题,自己是不是已经尽力?至少对乘客来说,不觉得国内所有的航空公司都有这样的努力。在机场经常看到那些,一听到飞机晚点掉头就走,从来不多问一个问题或者为什麽,或者要求寻找一个替代方案的乘客,我总觉得,国内的航空公司真是太幸运了。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定期获得翻墙信息?请电邮订阅数字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