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政治局新常委亮相,習近平、李克強等七人終於坐上新位。胡溫十年宣告結束,中國大陸的發展開出新局。

中共中央政治局新常委今天上午的亮相,有三方面特別的意義,首先是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在長時間的「七九之爭」下,最後站在世人面前的,是七位政治局常委。這是七非九的意義,看似只有兩席的增減,實則決定習李新政,能否邁出關鍵的一步。

這一意義在於,七常委之位安排,是習近平的力主,將鮮明地顯示習近平在複雜的權力交接中,在各方利益的協調中,有自己的主見,他的政治堅持已見一斑。而一旦最後站出來的九常委,則一定是一個大妥協的產物,是軟弱政治的開始。

第二個特別值得注意的,是胡錦濤決定裸退,由習近平直接接任中共中央軍委主席,重走了新人全面接力的格局,鄧小平1989年交出中央軍委主席時的思路,歷經近三十年後重得體現。

這一局面的出現,對胡錦濤來說,是高風亮節還是意興闌珊,已不重要,重要的是在正式登場之際,習近平就能集黨政軍權於一身,對他按自己的政治思路開新局,有重要的影響,對中國大陸未來五年乃至十年的發展,也有決定性的意義。

第三個值得觀察的,是新的政治局七常委組合,是穩定最大化的組合,而不是最理想的組合。這個政治局七常委的組合,嚴格地判讀,是在突發事件後,拉掉了薄熙來等代表左的勢力,又在最後權力爭奪中,拉掉了汪洋等代表的改革勢力,形成的一個中間色彩的權力組合。

這個組合的好處,在於其能達致初步的權力平衡,有利新班子開新局,不好之處,在於不論中國還是中共,都面臨著一個全新的、充滿危險的轉捩點,值此之際,不僅需要一個穩字,還需要一個硬字。

對台灣來說,中共政治局七常委的終於現身,也將打開兩岸關係的全新局面,這是因為,雖然中共宣示中共對台政策不變,但政策是靠人詮釋和推動的,政策不變,人變了,格局同樣可以大變。

中共的政治傳統,是「總書記管對台」。總書記由溫和的胡錦濤,換成了既敦厚又鐵腕的習近平,中共對台的有軟有硬,將有更強烈的體現。當然,習近平比起當年登台時的胡錦濤來說,更了解台灣,更熟悉兩岸關係。

再一個值得關注的人物,是新政治局常委俞正聲。俞正聲明年3月將接任全國主席,如果對台體制不大變,則俞正聲也將接替賈慶林,出任中共中央對台領導小組副組長,負責領導對台工作的日常事務。俞正聲政治身段圓潤,令兩岸關係日常事務將更具「靈活性」。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墙外新闻实时更新 欢迎订阅数字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