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进党在2012年总统选举落败后,党内一片要求转型声浪,主要焦点就在于是否要调整民进党把中国视为敌人的两岸政策,以免两岸互动交流热络、签署十八项协议的成绩都由国民党独享,希望为下一届总统选举争取更多选票。后来苏贞昌参加党主席选举,政见之一就是,当选后要成立「中国事务委员会」,所以当初这个「中国事务委员会」的成立目的,就是为了改善和中国的关系,介入两岸事务,争取广大台商和眷属的选票。这代表民进党路线的重大调整,所以台湾政坛都非常重视。只是没想到这两天在独派压力下,缩了回去,把这个委员会定调为「党内有关中国事务的政策平台」,而不是交流互动的平台。因为派系角力,路线摇摇摆摆,当然受到很大的关注。
●民进党成立的「中国事务委员会」是个什么性质的单位?未来要推动什么事呢?
根据这个委员会的设置要点,这个委员会的目的是要「制定台湾有关中国政策与两岸交流的策略,以维护台湾主权,确保台海和平」;委员会的五项任务则是:分析中国情势、检讨因应两岸关系、检讨因应两岸政策、拟定民进党与中国交流策略,以及分析区域政经情势。党内高层解释说,这是党内意见整合和协调的平台,不是要跟对岸打交道的机制。委员会设七位到九位委员,目前为止都是党内高层,之前曾传出说可能会有学者专家参与,但现在似乎没有。如果未来并不是要听取学者专家的真知灼见,只是党内高层组成委员会,那这个委员会就形同虚设,因为依据民进党规定,委员会的决议最后还是要送到党的中常会讨论通过,因此这个「中国事务委员会」就显得迭床架屋。难怪谢长廷婉谢担任委员,因为谢长廷自己也是中常委,权力更大。
●之前谢长廷前往大陆访问,见到了陈云林、王毅、戴秉国,还提出了「宪法一中」,颇受瞩目,让外界对于民共两党的和解抱持一线希望,现在看起来似乎有点不切实际?
你说的一点都没错,其实谢长廷在大陆访问虽然风光,但他无论是提宪法一中、宪法各表,或觥筹交错,风光地送往迎来,民进党内部都异常冷漠,苏贞昌甚至说,谢长廷是属于个人访问,不代表党的立场,主因就是民进党中央到此刻仍无法摆平党内的独派势力,独派和新潮流系到召开中常会讨论「中国事务委员会」当天早上还面见苏贞昌强力施压,表达绝不接受使用「两岸事务委员会」的名称,也无法接受由谢长廷担任这个委员会召集人,苏贞昌最后只好被独派挟持,成立「中国事务委员会」,自己担任召集人,至于和中国改善僵硬的关系,不让国民党在两岸事务中所向披靡,一枝独秀,进而争取台商选票,只好走一步算一步了!
●大陆方面对于民进党成立「中国事务委员会」有什么看法?谢长廷之前曾说过「要走自己的路」,这又是什么意思?
中共国台办发言人杨毅响应说,凡是主张或推行「一边一国」的台独立场,大陆方面都不可能接受,因为这不利于台海和平稳定,也不利于台湾未来发展,是没有前途,没有出路的。
另外大陆社科院台湾研究所研究员王建民认为,民进党没有使用「大陆事务委员会」或「两岸事务委员会」的中性名称,显示民进党内主流意见仍然对大陆充满敌意,从名称上的角力就可以看出,党内保守派仍占上风,开明改革派败下阵来。
台湾联合报的社论则认为,这是谢长廷的重大挫败,是民进党转型的困境,是谢长廷的苦果,也是民进党的宿命。
至于谢长廷,他已经正式婉拒苏贞邀请出任「中国事务委员会」的委员,因为他认为,这个委员会目前似乎只有「扮仙」的功能,所以留给别人,但未来他自己绝不会在两岸事务缺席。「扮仙」是闽南语,就是「装扮成神仙」,意思是被供在高处,地位崇隆,却作不了什么事,形容得很贴切,也充满戏谑。
未来谢长廷将会以维新基金会董事长的名义推动和大陆交流,虽然仍然无法代表民进党,但以他曾担任党主席目前又是中常委的身分,可以预见未来仍然会对民进党内部产生实质的影响。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