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時參加的學生社團是個曾經讓學校比較頭痛一點的社團,為何說頭痛,因為此社在臺灣民主轉型最劇烈的80年代中後期,90年代初期,在校內搞過一連串驚世駭俗的抗爭,每每讓校方頭大;此社團在當年臺灣的學運界也名噪一時,在那人人都想找機會走上街頭的那些年,每當有勞工抗爭、農民抗爭、計程車司機抗爭….等等各種抗爭的場子裡,都能見到社團的同學在其中跟著搖旗呐喊。

那時候,正是臺灣各大學“異議性社團”最興盛的時代,各校都有幾個像這樣讓校方覺得很難搞的社團。這些社團的成員個個都是“憤怒的大學生”,開口閉口經常都是“社會不公”、“剝削”、“異化”等明顯的左派符號,經常中午一群人圍著一小破桌子,一邊吃著盒飯,嘴巴裡都還是菜肉一邊爭辯著”路線”,這也難怪,社團活動經常就是讀書會,讀得都是左派經典,從馬克思《資本論》到比較新近瑪律庫塞《愛欲與文明》,但通常都是選讀而已,有時辦記錄片欣賞會,看得也是講述一些國外“集體農場”的案例,看得大家都熱淚盈眶抱拳暗自發誓,一定要讓英特納雄奈爾早日實現。

不過到了90年代後期,社會越來越開放,大家關心的事也越來越多元化,也越來越沒有大學生喜歡討論這類種”痛苦”的話題,所以這類社團也開始沒落,辦的抗爭活動也越來越無力,經常是“萬人響應,一人到場”。

我去參加時,社裡已經剩下小貓兩三隻,只有一個以天下為己任的學長在撐著。

到了大學畢業時,這社團已經倒了,清風吹散往事如煙滅,社裡桌子和櫃子被動漫社拿去用,後來的人也不知道這些轟轟烈烈的歷史,只存在前人心中。我很不爭氣得慶倖沒有擔任社長,因為在社長任內倒社要被校方處罰。

熱血學長光榮入伍去當兵,待他退伍後,我們幾個末代老社員相聚,告訴他倒社這件事後,他也只是笑笑沒說啥。

我們在KTV裡開了個包廂,學長剛公司面試回來還穿著筆挺的西裝,後來大家都喝得有些醉茫茫,有些瘋了。

恍惚之中,只聽見學長最後選了一首《國際歌》

“英特…納雄奈爾….就一…定要實現…..”

音才落下,學長猛然大哭了起來,又醉又哭,哭得真厲害,誰勸都沒用。

我們都以為學長覺得此生見不到英特納雄奈爾實現才哭,又以為他見到我們後輩不爭氣,把社給搞倒了,恨其不爭而哭。

臺灣許多自詡為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的知識份子都有種遺憾,那就是臺灣根本就沒有嚴格意義上的“左派”存在,有的,大多是愛跟風的偽文青假左派。

有很多人會問,走資本主義路線的民主國家或地區,都有左派右派之分,為什麼在臺灣竟然沒有,許多知識份子大歎,臺灣沒有左派生長的土壤,對臺灣民眾之“恨其不爭”而痛心。

關於這點,以前阿扁當總統時,就已經給了一個很直接,但很殘酷的答案,他說臺灣的政治“沒有左右派之分,只有統獨之分”。

這話才一說完,立刻又在臺灣社會引發大討論,只是就跟其他一波接著又一波的討論話題一樣,最後又淪為口水仗,直到主持人說“好,我們進入下一個話題”。

結果,一般民眾對左右派是什麼還是沒有概念,又或著,在一般民眾的概念裡,”左派”或”左”這個詞抑或符號一出現,下意識得就會抵觸,因為“左”簡直就是共產黨的同義詞“共產黨好可怕”,所以“左”在臺灣根本沒市場;

那麼說來,一般民眾比較接受“右派”觀點嗎?可能很多民眾覺得,不是左派當然就是右派啦!民主社會不都是右派,可是如果你再追問下去,會發現,大多數民眾對傳統右派的概念,右派是什麼,右派支持什麼立場也完全說不上來;而對政治人物來說,你跟民眾講什麼是左派右派,或表明自己是左派立場或右派立場,選民還會嫌你囉嗦可能比不上直接說自己是統或獨還快。

臺灣真的沒有左派嗎?也許有人會跟你扯,李登輝以前也是共產黨員之類的往事,也許以前真的有左派,只是這種傳統已經中斷了。

臺北市青年公園南邊的新店溪旁有個馬場町紀念公園,綠意盎然,許多市民扶老攜幼來這散步,住附近的人會跟你說他們從小都是在這放風箏,現在還有一路延著新店溪而下的自行車道,遠處是環抱臺北市的青山,藍天白雲,流水潺潺,這裡是馬場町紀念公園。

F201112291250102397966417

孩童的嘻笑聲在暖暖的風中飄蕩,這公園的氣氛如此詳和,讓人心裡平靜,直到你走到那座小丘前。

你很難不注意到這座公園中央明顯凸起的小丘,土丘前有一小碑,若你不去讀那碑文,或許你會很自然得想要仰躺在那小丘看藍藍天空。

那碑上字不多,是這樣寫的:

馬場町紀念公園紀念丘(原來這小丘是用來紀念的!)碑文

“1950年代為追求社會及政治改革之熱血志士,在戒嚴時期被逮捕,並在這馬場町土丘一帶槍決死亡。現為追思死者並紀念這歷史事蹟,特為保存馬場町刑場土丘,追悼千萬個在臺灣犧牲的英魂,並供後來者憑弔及瞻仰”。

如果你對那時代氛圍熟悉,你一定會敏感得意識到“追求社會及政治改革之熱血志士”這幾個形容詞眼,沒錯,那就是指當時臺灣的“左派份子”,不管他是地上還是地下事實上,臺灣從日據時代就有左派份子,左翼份子存在,他們通常以讀書會的形式結合,有些人後來甚至潛至大陸到延安參加解放全中國的事業;而這”讀書會”在臺灣光復後更為流行,知識青年都想要認識馬克思,更熱血的都秘密加入了共產黨,認為只有共產黨能拯救中國,打敗腐敗的國民黨。

現在說臺灣過去是“白色恐怖”時代,而整個50年代,國民黨就是在抓這些不管是地上的,地下的;本省的,外省的;自己承認的,被人構陷的,可能的共產黨左翼份子,寧可錯殺一百,也不可以放過一個。

現在你知道了,馬場町紀念公園過去就是專門槍斃這些政治犯的刑場。

那小丘本來也不存在,而是被槍斃後,肝腦塗地,鏟了旁邊的土把血跡抹去,一次又一次,一層又一層,終於形成一小丘。這裡本來只是個不起眼的小公園,也沒什麼觀光價值,只是這幾年,也有少許大陸人士來到這裡憑弔,站在小丘前,默思良久,再灑上一瓶小白乾。

原來在這個地點被槍斃的,還有許多當年隨著國民政府來台,一直潛伏在國府高層的人士,比如公認為余則成的原型,那時擔任國防部參謀次長的吳石,以及一批在臺地下工作站的人員,幾年前《潛伏2》在臺北開拍,工作人員來先來此處憑弔。

就這麼個幾十年高壓管制,加上教育宣傳下來,“紅色”、“左”、“左翼”等帶有共產黨色彩的符號,在臺灣成為敏感詞。記得我看過一位臺灣知名教授寫的故事,說他好不容易考上大學了,在那個大學錄取率只有15%的年代,考上大學應該是歡欣鼓舞的事。他老爸問他考上什麼系,他答“社會學”結果他那忠党愛國的老爸頓時暴躁如雷,拍了桌子大喊“社會學就是共產主義!”氣得要跟他斷絕父子關係。

排版工人把中央排成中共,被抓去關;左拉小說被沒收,因為有”左”;馬克吐溫小說被沒收,因為馬克吐溫是馬克思的弟弟;《毛詩》被沒收,因為那是毛澤東的詩;小朋友用紅色彩色筆劃了一顆星星,被老師痛打一頓……….

這種現在看似不可能荒謬至極的事,我們今日當做笑話在看,但在當年可是讓人笑不出來的。幾十年這樣下來,你覺得,臺灣人能不對“左”敏感嗎?就算到了現在開放了,還是聞“左”色變,“左派”怎麼可能有生存空間國民黨在臺灣極力防“左”,那反過來說,國民黨就是“右派”嗎?

在那個年代,國民黨又必須靠美國,站在“全世界愛好自由民主的國家”一邊,以對抗共產主義,為了有別于”左”的共產中國,也必須宣稱自己是自由民主的一方,表面上的自由還是要有的,但對於宣揚真正右派自由主義思想者,如雷震、殷海光等人,還有其他反對他的人也通通都抹去。

如果從統治手段上來看,國民黨崇尚的是“一個領袖、一個主義、一個國家”,比如說以前大型慶典時一定都會高喊的“主義、領袖、責任、榮譽、國家”,將整個社會從上到下各階層與國家發展,國家榮譽緊緊得綁在一起,再把蔣介石塑造成民族英雄和救世主,全國人民都在他的英明領導之下前進,而實際操作手段則是威權獨裁的方式,將所有反對的人通通抹去,這又非常具有法西斯極端右派色彩。

如果單從組織運作上看來,國民黨其實是個“列寧式政黨”,它最重要的特徵就是“党國一體”,從外在看來,國民黨黨旗、黨徽、黨綱、黨章一樣不缺,並且嵌入了中華民國的各樣識別符號之中,用現代術語就是CIS企業識別系統;在內在看,國民黨從上到下有中央委員會、中央委員、中常委、中評委、黨代表等,在社會各個層面都有黨組織,比如軍方內有政戰體系,青年有青年黨部,婦女有婦女黨部,退伍軍人有復興黨部,各鄉鎮皆有”民眾服務社”,這根本就是從蘇共那套抄來的。

國民黨來臺灣後依然有這種特點,在來台後的重組中,權力更加集中在蔣介石手上,這種傳統直到現在都一樣,雖然已經不再“不斷革命”,但還是“中央集權”、“強調紀律”,誰不聽話就開除誰。

但很長一段時間,臺灣人卻又常常聽到“大有為政府”這類的宣傳,政府這樣自稱,這明顯就是社會主義者左派政府比較常在幹的事,從國民黨來台之初的土地改革,一直到蔣經國的十大建設,這都有濃濃社會主義計劃經濟的風格。

那到底國民黨是左派還是右派?

70年代末,臺灣的反對力量漸漸形成,這力量彙集越來越大,慢慢得把如勞工問題、環保問題、教育問題、言論自由問題,社會運動、工運、學運各種問題以及團體都團結在一起,大家都只有一個目標,就是打倒國民黨,這種情形,乍看就像是左派的大團結。

可是最終臺灣還是沒有形成左派氣候,原因在於,臺灣的反對運動一開始,主打的就是“本土論述”而非“階級意識”,“被壓迫已久的臺灣人對抗外來的專制政權國民黨”,而非“基層百姓聯合起來打垮党國金權體制”,反對分子很清楚,左派的傳統在臺灣早已經斷了,如果主打左派論述,在那臺灣“恐共”的氣氛下,一方面不會有百姓支持,另一方面政府馬上就會把你給掐死。

有很長一段時間,民進黨普遍被認為是“反商”,專門走基層路線,而事實上,在民進黨創黨當初,對於社會的各種現象還有不公,的確都有非常詳細的論述,也被人視為有左派色彩;民進黨裡有個派系叫“新潮流”,創党之初裡面的年輕人個個也都是熟讀社會主義經典,放洋到國外學了一堆“行動方法”回來,他們方法論述之激進,後來還被稱為“黨內紅衛兵”。以前大家還期待民進黨如果有一天執政,能夠為弱勢團體多發聲多爭取權利,只是待阿扁當了臺北市長,一直到當總統後,發現怎麼也跟以前國民黨一樣越來越向財團,向地方派系靠攏,像右派,又不像右派。

所以說,直到民進黨跟那些社會團體慢慢分道揚鑣,這時大家才知道,其實民進黨人為了得到政權也不是那麼左,只是以前各種社會議題只有黨外可以依靠,大夥暫時湊在一起取暖罷了。

在民進黨執政又下臺,國民黨下臺又上臺執政後,臺灣在經濟議題上,很明顯的發現,不管是那一黨執政,企業一直在影響政策,而政府一直在維護企業權益,向資方靠攏,對勞工問題不太關心,這又很明顯就是右派政府才會幹的事,但另一方面,臺灣明明是資本主義社會,政府卻又時不時的喜歡來給你出手干預一下,民眾也希望政府應該要干預,因為政府如果不做事就會被認為是無能,很少人會想政府應該少管點事,結果常常是不干預還好,一干預就越弄越糟。這一切不是都挺矛盾的嗎?

這還是跟大多數百姓還有傳統“明君情結”很有關係,認為政府什麼都該幫你做;而兩黨執政後也過了執政權力癮,認為政府什麼都該做,很迷信政府萬能,自己什麼都能做,從百姓到政府官員,都還活在“大有為政府”的思維裡;而這思維脈絡,跟過去的“朕即天下”一直到“黨即國家”的傳統很有關,“以天下蒼生為己任”,反了社稷百姓沒有你不行的驕傲,什麼都想做。

也許這就能解釋當年國共內戰時,為什麼美國的調解會失敗,因為中國的“兩黨”畢竟不是美國的“兩黨”;美國人天真的以為中國的“兩黨”可以平起平坐,輪流執政,就跟民主黨共和黨一樣,這些美國人就是不懂中國五千年的優良傳統:天下只能有一個主,不是你死就是我活,不是成王就是敗寇,這絕對是零合的。

為什麼不管是國民黨、民進黨,或是一般百姓對左右派的立場,認知都那麼混亂;這不像英國有工黨和保守黨,日本有自民黨和社民党,很清楚知道自己處在左右派光譜的那裡,但是在臺灣這些認知就變得有些錯亂,經常是要選舉的時候要儘量靠左,但是執政的時候,就儘量靠右。

我覺得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臺灣畢竟不是一個“正常國家”。臺灣就算有了140幾國的免簽,美帝也給你免簽,在國際政治的理解上仍然還是“中國臺灣”。

19300000421423135821709828177

西方歐美國家可以高喊“歷史的終結”,西方經歷了幾百年才確立了民族主義架構,確立了民族主義國家主權,然後在這主權基礎下才開始討論政府與百姓的分際在那裡,國內的資源如何被分配如何來共用,以及發展各種分配共用的理論。但臺灣現在還在這個歷史哲學的邏輯過程當中,不管是統一,還是獨立,都要主權邊界大致抵定才能繼續討論下一個議題,否則前一階段未解決的事,都會影響到下一階段的判斷。

很顯然得臺灣現在就有這個問題。每當提出一個新政策,不管這政策是偏左或偏右,或者你根本就沒意識到他是偏左或偏右,但是經常都會被拿來先用是統或獨的眼鏡審視一番,而在這統獨的政治光譜下,“左”就不用講了,臺灣真正左派的脈絡及傳統早在上世紀50年代以前就斷光,現在你說你是“左”派,“左”就代表“共產黨”,而“共產黨”就代表“中國”,也等同是贊成統一。

那等於右派就是贊成獨立嗎?也不對,就像前面說到的,大多數民眾甚至是政治人物都搞不清楚左右派各在講些什麼,對所謂“左”、“右”的認知都很直觀粗淺:自由主義?自由很好,我喜歡;小政府?政府怎麼可以不做事;自由競爭?好,公平是應該的;增稅?下次不選你;企業減稅?這是圖利大財團………..一切,其實都是看心情。

所以現在想起來,還是阿扁最聰明,直接戳破了這個問題的本質。要分析臺灣的政客們在吵些什麼,用左右派思維來分析只會讓問題複雜化,但只要用統獨的角度去分析,通常可以瞭解個大概。

過了很多年,我又遇到學長。爆肝了幾年,他現在也榮升為資方的一員,過上了人人稱羨的小布爾喬亞生活,

而我終於知道他那天大哭的原因:那天下午,他去某大公司面試,本來一切都很順利,學長心裡也踏實,想說十拿九穩了。

“你贊不贊成員工組織工會?”

面試官最後冷不防問了一句。

那0.00001秒,過去搞的抗爭,讀過的理論,說過的話,在學長腦裡光速般,如人生走馬燈般流了一遍,然後,他冷靜下來,保持著一貫的淡定與自信,堅毅地回答:

“我不贊成”。

(原文授權自廖信忠,歡迎關注微博:http://weibo.com/twxiaoliao

 

歡迎關注北斗兩岸:https://www.facebook.com/BeiDouLiangAn(facebook粉絲頁)
http://www.renren.com/601607819 (人人公共主頁)

採編:余澤霖 責編:余澤霖

 

您可能也喜欢:


<开阳>抛开“左右”谈“保守”——我的政治观

<特稿>尼泊尔纪行之寻访毛派


<七星百科>第二十五期:鹰派


<七星人物>第五期:当代中国鹰派的代表?


<天玑>哲学十二钗(八):丐帮哲学家:犬儒学派

无觅

标签:台灣,政治運動,左派,理想主義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墙外新闻实时更新 欢迎订阅数字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