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按:中国传统教育的弊端,一是不讲道理,虽然自以为很讲道理,那是因为人们总是怀抱许多自认为“天经地义”的观念,只强制不疏导,二是忽视人性,总以为人性是可以改造的,所以忽视人的真实感受,以强迫(包括自我强迫)为主。

   
我听李中莹老师的课程录音,发现他首先是很会讲道理的人,当然前提是他对于人性的真相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研究。心理学之重要,首先在于这是研究人的科学,我们如果一世为人却对于人没有基本的了解,那就太可悲了。事实上,正是因为对人的无知,国人将教育弄成了大人头疼孩子痛苦的灾难。

 

   
如下是《李中莹亲子关系全面技巧》摘选


http://product.dangdang.com/product.aspx?product_id=23166391&ref=product-0-A#catalog

 

  第七章 多管齐下更有效——提升学习力的技巧
  一、在学习中多用内外8个感官
  今天的教育制度,只是在不断地提醒甚至强迫孩子必须把书读好,但是怎样做才能把书读好呢?似乎除了勤奋地多读几遍书外,没有更好的方法教给孩子。很多学校,更以量多及填鸭式的教学为宗旨。孩子需要背诵很多课文(以为这样就是把内容记忆下来了),家长会让孩子即刻去背;若总是不能背熟,则会要求孩子牺牲玩耍时间再去背;若还是不成,孩子只有迟一点睡,或是更早起床去背;再若还是背不下来,没有办法,孩子蠢,只得认命!

  细心分析以上的模式,不难看到以下几点:
  这种只是一遍又一遍重复读书的方法,用增加时间去达到目标,而没有研究“读”的方法是否有效,如何提高效率?
  这样的读书方法及过程沉闷枯燥无比,不要说小孩子,任何一个成年人都受不了。不能集中精神、抗拒和逃避是意料中的事。
  没有两个人是一样的,因此也没有两个人的学习能力一样,而传统教学方式,则假定一套方式能使所有人都学习得好。
  就算用这个方法学得到,也只不过是把课文记忆到默写或考试之日。多少学生能背诵一年之前读熟的课文?绝大部分成年人都会承认读书时背熟的文章,都已经“交回给老师”了,更不用说把学到的应用在人生里了。记住了文字的排列组合与吸收文章的意思是两回事,哪回事更重要?

  1904年法国心理学家比纳(Binet)首创“智商(IQ)测验”,从那时起,人人以为智商是衡量一个人智力的标准,每个人的智力高低可以凭智商测验而得知。1993年美国哈佛大学和波士顿大学的霍华德·加德纳(HowardGardner)教授首先提出人的智力其实不止一种,而是有7种之多(1998年增至8种)。因此,有些孩子对学习语言很敏悟,但数学的功课却做得很差;另一些孩子在运动上很成功,但是学音乐却十分困难。

  霍华德·加德纳的理论更能解释在现实中出现的现象,于是他的理论在今天已经成为全世界教育改革的主流理论基础了。
  从外界经5个外感官接收到的信息传入大脑后,我们储存及运用这些信息是需要内感官参与的。外感官有5个,而内感官只有3个。
  内感官使得我们能够把对世界的认知,系统性地储存起来,因而能够有效运用,而运用的目的便是使我们对每天每时的生活处理得更有效率。当你见到一个人的时候,你看到他的外貌、听到他的说话声调,感觉到他手的温度、力度和握手模式。这些资料储存在脑里,每次碰到类似这个人的外貌或者声音时,你的大脑都会把这个人的资料调出来,供你判断面前的人是否就是这个人。你的大脑也许会提取几个类似的人的资料让你选择。

  假如这个人有些特别的地方,例如幽默风趣,或者严肃古板,在某些环境中有类似的情况出现时,你或许会想起他。这时,他的资料便又经由你的内视觉、内听觉和内感觉而呈现。同时,你对这个人的一份情绪感觉也会呈现。因此,你对这个世界的认知,也就是世界对你而言,便是凭内视觉、内听觉和内感觉而存在的。

  事实上,每一个人的学习与记忆,都要用到脑中的3个内感官系统:内视觉、内听觉及内感觉。在思考和学习过程中,有些人多用内视觉,可以称为视觉型;如此类推,还有听觉型、感觉型。听觉型的人习惯用语言文字思考、学习及记忆,最适合传统的读书方法。他们喜欢看书,多读几遍便能记得。而视觉型最没有耐性,不肯重复地读书。感觉型的人在思考和学习中注重感受,如果不能把所读的内容化为心里的感觉,读多少遍也记不住。

  孩子从出生至12岁的这个阶段,学习能力比成年人强很多,只要明白他的脑的运作模式,再做相应的配合运用,每一个孩子都能学习得既快又好。脑的能力越用越好,孩子也会学得越开心,学得越快,由此得到肯定,他便越学越起劲,越起劲越能学得好,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今天,很多人都批评教育制度不够理想、学校对学生的要求过分、安排给学生的内容在质与量上都不合理、作业太多、老师的授课技巧不足……其实,寄望教育制度出现重大改变并不实际,倒不如帮助孩子找出对他最有效的学习模式,使他学得既容易又开心。这类技巧已经存在,我设计的家庭系列课程中就包括了这些技巧。

  二、左脑+右脑,学习更高效
  科学家在20世纪70年代末就已经发现每一个人的左脑都擅长处理文字、数字、分析等工作,而右脑则在音乐、感受等方面更为敏锐。总的来说,左脑主掌理性,右脑主掌感性。当然,左撇子的人,情况刚好相反。

  左脑主掌理性,因而擅长分析、逻辑。因此,判断什么应该什么不应该的标准靠左脑,道德的评判也是由左脑主管。右脑主掌感性,感性是不分对错的。光从这点看,感性是危险的,而理性则由于合乎社会法则因而备受推崇。

  过去数百年来,不论中外社会,都推崇理性而教人克制感性,因为光凭感性处事,容易做出他日后悔的决定。所谓深思熟虑,便是指用理性反复思量。

  我们习惯了教导年轻人“不要太冲动,应该分析清楚”,很多地方的学校,比如香港,中文、英文、数学等的科目比音乐、美术、劳动、体育更受重视,这些都显示出扬“理性”抑制“感性”的风气。

  今天对脑神经学及心理学的研究指出,感性所扮演的角色非常重要:
  1. 人生中没有任何决定可以只凭理性做出;
  2. 感觉往往是深层、复杂的计算结果,比理性层面的计算更为重要;
  3. 感性与理性配合运用,才能达到人的智慧和能力的最高境界。
  左右脑的配合,原来是分不开的。例如一般人以为音乐属右脑的范围,其实右脑负责旋律,而每一个音符的辨认,属左脑的工作。又例如文字工作原来以为属左脑,如今发现左脑只是在辨析每一个字的意思,而理解整篇文章的意义仍靠右脑。右脑的功能还包括创作力和幻想。

  左脑的分析只可以得出已知的结果,若要有突破,则需要右脑的参与。孩子在7岁之前,用右脑为主,多幻想与直觉;7岁之后才用左脑学习。7岁之前的孩子不能明白抽象推理式的思考,所以与他讲道理是没有用的。但是7岁之前的孩子幻想能力很丰富,脑子里整天都充满着荒唐的景象,这其实是帮助孩子的大脑发展出最基本、最重要的能力:创作、突破、整体的感觉。7岁之后孩子才发展理性思考的能力。由此可见,理性的思考能力,需要以感性的完善和发展为基础。
  现在国外的教育改革,强调儿童的右脑训练要与左脑训练并重。其实,我们成年人,同样需要注意在处理任何情况时,让理性与感性并重,如此效果才会更好。

  三、要想学得快,多用内感官
  从学习的角度看,三种内感官之中,以内视觉学得最快,内感觉学得最深刻,而内听觉的学习能力是最弱的。因为在学校的学习必须运用文字,故此非用内视觉不可。传统的学校教导学生学习的方法,便是只强调运用内听觉:不断重复地阅读或背诵课文。

  我们先来看看三种内感官的学习效果。当你念“床前明月光”这一句诗的时候,你只可以一个字一个字地念。念得快一点是可以的,但是如果太快,你的咬字发音可能就变得不准确了,而对方也会听得不清楚;如果两个字混为一个音,那就会变成另一个字甚至另一个意思,也许会变得没有意思了。你也不可以把五个字的组合随意改变,如果把这句诗念成“月前床光明”,则会变成与原来很不同的意思,而诗的味道也没有了。

  如果我要你把这句诗从尾到头念一遍(不许看着文字),你会感到很困难。事实上,你要求任何一个人把他家中的电话号码从尾到头地念一遍他都会觉得十分困难,一般人们会想象在空中把号码写出来,即在脑中看到号码,一面“看”着,一面从尾到头地念出来。很多人有这个经验:用另一种方言或外国语言把自己的电话号码念出来,往往需要先把它写下来看着,然后才能流畅地做到。这些都显示出内视觉的运用。

  所以,内听觉的学习(运用)模式是一个字一个字地循序而进,不得同时进行,也不能随便混乱次序,更只能单一方向进行。因此,它的学习速度不能快。
  视觉型的学习(运用)模式是怎样的呢?试着想象你来到一个陌生的地方,推开房门,你只用1/10秒看了眼室内的景象,然后眼睛便被盖起来。现在,要你说出刚才看到的东西,你可以说出很多,往往两分钟也说不完。这证明内视觉可以同时学习很多不同的东西,而且速度很快,没有先后次序的局限。因此,内视觉的学习能力最高。

  那么内感觉呢?很多人都不能忘记一些小时候的旧事,例如在小学三年级被老师罚站在教室外,虽事隔多年,而且没有什么大影响,可是当时的感受十分深刻,一生都会记得。更不用说某年的生日蛋糕,与第一个异性朋友的分手,中学或大学的毕业典礼……这些都是感受深刻的记忆。所以说,内感觉学习的效果最好。

  就算你能够全部念出白居易的长诗《长恨歌》,也只不过是因为诗中的每一句都能够给你一份情绪感觉,因而能够记得。我们学过的诗词都有深刻印象便是这个理由。与此相反,在学校的十多年中,曾经为了考试把多少篇文章苦读牢记,如今都已忘掉绝大部分,就是因为它们基本是只靠内听觉学习的。所有仍能记得的,都是因为有一份浓厚的情绪感觉。
  那么,怎样才能运用以上的道理提升孩子读书的能力呢?答案是帮助孩子同时运用视、听、感三个内感官。老天给了我们三部机器,为何只用一部(还是最笨的一部),而不是三部一起运用呢?用内听觉学习的效率最低,而过去又只懂得用“增加时间”的方式去补救,就造成孩子对学习的厌倦、抗拒,更使孩子没有足够的时间玩耍和做其他对他成长也很重要的事情。

  以小孩子学习英文单词apple(苹果)一词为例。只用内听觉去学习便是反复串读a-p-p-l-e,一次又一次,而往往眼睛被其他东西吸引,内心也因想着其他事而勾起不同的感受。这样,孩子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学会这个词,而且往往记不牢。三个内感官一并运用,可以先让小孩子回想:苹果是什么颜色的(红色),再提醒孩子苹果的滋味(香和甜)。然后,引导孩子想象在空中用一支粗笔写出红色的apple,教孩子在心中一面“看”着,一面“想”着那香和甜的感觉,再由口中念出a-p-p-l-e和apple的发音。为了保证孩子确实用到内视觉,叫他看着那红色的字,从尾到头读出e-l-p-p-a,他一定在心中看到了这个单词,才能如此读出来。

  然后,再教孩子不同苹果的颜色和味道(青绿色、酸味),引导他用一支细笔在另一边的空中写出青绿色的apple一词,再按照上面的程序教他同时用到内视觉、内听觉和内感觉去掌握这个单词。一个成年人的记忆力,也可以用这样的方式提升。

  这样的学习方式,孩子很快便能熟练,以后他便能快速地记牢很多生字。
  从这里可以看到,孩子的内感官能力越高越好。怎样帮助孩子提升内感官能力呢?
  孩子1岁至6岁是感性学习,即是右脑学习。右脑学习最常见的特性是喜欢听故事,妈妈每天说同样的故事,孩子也不会嫌枯燥、沉闷。孩子把这些故事记得滚瓜烂熟,甚至当妈妈说错了,他们还能纠正妈妈,但是仍然乐此不疲。原因是每次听故事,他们都运用视、听、感三个内感官,把故事在脑里“演活”起来。可以说,7岁之前的小孩子听故事,正是在做脑的运动,把脑的三种内感官能力经反复操练而不断地提高。所以,鼓励小孩子多幻想、多听和讲故事,是帮助孩子成长和提升脑力的最有效办法。
  7岁至12岁是左脑学习,道理逻辑是抽象思考的产品,是左脑比较擅长的。7岁之后,孩子开始发展大脑的抽象思考能力,也就是逻辑分析、道理原因的部分。有了良好的内视、内听、内感觉的能力基础,这部分才能良好地发育。孩子大脑里的前额叶(PrefrontalCortex)负责深层分析、解决困难和未来策划的工作。这部分在12岁至18岁才积极发展,到25岁至26岁发育才充分完成。有良好的内感官能力,这部分也才有良好的发展。今天很多青少年表现出逻辑分析能力弱、欠缺长远策划的能力、学习能力低、解决困难的能力不足、道德品行的意识低等,都是源于7岁之前的内感官发展欠佳。看看今天的孩子,能够与家长或成年人沟通的机会少,长期观看电视,因而刺激他们训练内感官的机会是很不足的。我希望家长和教育界的朋友,能够多注意这点,在这方面多下点功夫。

  四、兴趣是孩子快乐学习的动力
  孩子其实除了睡眠之外,每一天的每一刻都在学习之中,成年人也是一样。孩子的学习能力一点也没有问题,看看他在喜欢做的活动中的表现,看看他的一些使家长生气的表现,例如顶嘴,我们很容易发现孩子其实学习得很快。

  但是很多孩子在学业上却表现得不够敏捷,甚至不喜欢读书、做作业。分析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上学读书和在家里做作业没有乐趣。乐趣使脑里释放出“内啡肽”(Endorphins,大脑神经递质的一种),它让孩子处于一种极为放松、无压力状态,并且想重复这种体验,因此孩子便能自动自觉地学习。当孩子得到肯定或嘉奖时,脑里又会释出“多巴胺”(Dopamine),这是脑里奖励机制的主要元素,也就是动力的来源。由此可见,当学习没有乐趣时,家长和老师往往没有在增添乐趣上下工夫,而是用压迫、否定、斥责、惩罚等方法驱使孩子返回书本或作业上。这些方法启动了“痛苦——恐惧——逃避”的保护机制,于是孩子产生很大的抗拒力,想尽办法避开这些感受的来源:学习。

  所以,要孩子对学习感兴趣,必须创造、增大或移入学习里孩子在乎的价值,使孩子感到乐趣和开心。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在学习里加入神秘、新奇、节奏快、变化多、意想不到、挑战、比赛、证明有能力、可以帮助人、可以得到肯定等十种最容易用到的价值。

  2.传统上的“多读几遍”的读书方法,只用到我们三个内感官(思考模式)之中的内听觉,而内听觉是三者之中学习能力最弱的一种。内视觉学得最多最快;内感觉学的效果最好,记得最牢。因此,引导孩子同时运用三个内感官去读书学习,孩子的学习速度便会倍增。

  鼓励孩子多思考、幻想,多把脑中的想法画出来,多自制故事、多创作(文章、艺术、劳作),都会对孩子三个内感官能力的提升和综合运用有帮助。

  3.读书学习的信念和价值观不清晰,因此引不起兴趣。信念是指孩子认为读书学习应该是怎样的一套看法。如果家长的信念是读书学习本来就是枯燥无趣的,孩子自然也会接受这种信念;而让孩子认识到读书学习可以开心、有乐趣,才会使孩子内心产生自然、强大的推动力。在价值上,如果读书学习是为了一些未来长远而且渺茫的价值,例如将来更成功,容易找份好工作,是难以让孩子产生推动力的。如果孩子体验到每天上学与同学在一起的乐趣,学习到新的知识得到家长的肯定,有机会运用学到的东西做出成就,得到嘉许因而有成功的感觉,孩子便会有更大的学习动力。
  4.大部分孩子头脑里的读书学习经验总是负面的居多,这是因为过去成绩不好受责骂、忘记带作业受罚、做到的得不到肯定而做得不足的则一定受批评、较少得到鼓励等。若孩子每次想到读书学习就自然有一份负面的感受,他是难以对读书学习产生兴趣的。负面的感受如果继续加深,孩子会更想逃避,对考试甚至上学产生抗拒或恐惧。除了多给孩子肯定、鼓励和支持外,还需要帮助孩子改变内心对读书学习的感受,例如每次读书做作业前都使孩子先进入一个正面积极的状态之中,上学及考试前帮助孩子建立成功景象(在脑子里有在学校得到老师、同学的肯定赞赏,考试得到良好成绩等景象或画面),把孩子所学的与考试及成功建立起联系等。

  五、不输给自己才是正确的竞争心态
  “要比别人强”是近年社会竞争风气的主流。教导孩子时,家长往往要求孩子名列前茅、超越其他同学,并时常拿他与别的孩子做比较。这样会使孩子形成一些错误的竞争心态。

  在我举办的亲子讲座里,很多家长都会问这样一个问题:孩子考试的名次太低,有什么方法可以提高?当我知道孩子在其他方面表现出能力正常后,便笑着建议说:“送他去弱智儿童学校,保证每次考试他都能拿第一回来!”试想想,在数十位同学之中争取一个名次,除了自己的能力外,所有其他学生的能力都会影响排名结果,因此要孩子比别人强是不切实际的。再想一想:若你的孩子智商140,经挑选入读全国最高资格的天才儿童学校,在班中他考倒数第二,你会觉得开心还是担心?

  在一则电视广告中,广告词结尾有一句话很有意义:“我不能够次次都赢别人,但决不输给自己。”文中的“自己”指的是自己昨天的成绩。这是教导孩子读书的上佳之句:应该不断地进步,与自己过去的成绩做比较,而不是老在想如何胜过别人。

  今天的社会过分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竞争,因而产生很多不必要的冲突与纠纷。这种心态有一个名称叫作“零和游戏”。一般的竞赛,例如球赛,两队的成绩如果是2∶0,那就是说有一队赢了两球(+2),另外的一队输了两球(-2),两队的成绩加起来(+2加-2),结果刚好是零。

  “零和游戏”的心态很不好,是一个“对方输,自己才会赢”的观念,所引申出来的错误的思想和行为模式包括:

  1.要把别人压下去,因为没有人心甘情愿被别人压下去,因此会产生很多不必要的冲突、仇视;
  2.竞争是必须的,打败对方也是不可避免的;
  3.研究自己怎样才会成功可能很难,更容易的方法或许是使对方失败,所以使对方失败的做法便是正确的做法;
  4.培养出好斗的性格;
  5.少了可以联手御侮的盟友,多了本来没有必要产生的敌人。
  事实上,从人类经济进步的角度,便可证明“零和游戏”不能成立。试想:只有有人败才会有人胜,那么,你若想袋里多10元,则某人的袋里必须少10元,世上的财富又如何能够增加?“人人致富”岂不要改为一半人致富,另一半人变穷?

  家长不鼓励孩子“斗”赢别的孩子,孩子便不会产生错误的观念和行为模式。教导孩子更有效的方式是强调没有两个人一样,每个人都有自己强与弱的地方。同时,每个人的需要不同,学习的模式也不同。故此,读书的成绩、进步也不可能一样。赢了别人没有什么了不起,不断超越自己过去的成绩才是真正的进步。这样,当身边已经没有对手,自己还可以不断地提升,进入另一个境界。世界上最好的大学、科研机构、企业,都是如此为自己定位的,因而不断获得成绩上的突破。

  不与身边的人斗,更能给彼此多些空间,与同辈、同僚的人际关系更好,更能接受别人,有更多朋友;与此同时,自己也可以不断地获得突破和提升。

  六、提升学习力要遵循大脑运作规律
  提高孩子的学习能力,可以从很多方面着手。以下简略地提供一些有效的概念及做法,以启动孩子的感官学习能力。
  人脑的构造是这样的:
  1. 学习、回忆与思考,其实是脑的同一运作过程。
  例如你第一次听到“亲子课程”四个字,你的大脑怎样运作呢?第一步,这四个字经由耳朵及听觉系统传入脑中,其中眼也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把说者的神态、面部表情、身体语言等同时传入,此为“摄入过程”。第二步,你的脑把过去一生听过的这四个字中每一个字从记忆储存中提取出来。你曾经听过“亲子”“课程”这两个词,连同这两个词的意思,一并从记忆储存中取出,这便是回忆过程。第三步,你的脑将这些字和词的经验记忆进行过滤,只把与意思有关联的记忆留下,然后做比较合并工作,这便是思考过程。第四步,你的脑完成合并过程,一个新的意思出现了,这个新的意思会与过去所有其他同字的意思比较,更与人生累积出来的信念、价值观及规条对比,这个新的意思成立和存放在记忆中,这便是学习过程了。还有第五步,就是在有需要时能轻易地提取记忆来使用。

  2. 上述的几个过程中大脑的运作工具就是三个内感官。明白以上的道理,家长可以用以下的方法帮助孩子学习得更快。
  需要记得的词句,帮助孩子添上景象(幻想形状、构思情节)和感觉(味、嗅觉也属感觉,亦可想象身历其境时内心的感受)。
  要孩子把词句从尾到头念一次。只有运用视觉,想象看到了那一句,才能把这句话由尾念起,如此确保孩子同时运用了内视觉进行学习。

  引导孩子创造出特别的联想。联想是提高效率的记忆方法,用联想的方式把十件东西串联起来而创作出一个故事,孩子便会把那十件东西记得很准确,很长时间都不会忘。

  经常回忆,以训练和加强提取记忆的能力。
  七、学习的目的不应该太遥远
  孩子为什么上学读书?家长对于这件事的信念和价值观若不清晰,便无法培养出孩子上学读书的兴趣,孩子更无法取得好成绩。在不少家庭里,孩子学业成绩欠佳令整个家庭备感压力,同时也成为沟通问题和亲子关系恶化的起因。

  首先,我们要明了“信念”和“价值观”的重要性
  信念是关于“事情应该怎样”的想法,是事情的“道理”“逻辑”,是每一个人对世界上的人、事、物之间的关系的主观认识,也就是我们头脑里指导我们如何在这个世界生存的“指南针”,我们生活里的每一分钟,都得跟随信念所指引的方向去策划和行动。

  信念是支配我们人生的基础,故此十分重要。每个人的信念多得不得了,绝大部分存在于我们的潜意识中,这就是说,我们极少会有意识地考虑它们。

  信念不是光凭讲道理,或者说用左脑逻辑分析便可以处理的。一个人可以坚持某个信念而歪曲解释实际出现的情况。
  人生里任何一件事,不论做或不做,都是由这个人的价值观来做评定。而做每一件事所涉及的价值很多,有轻重之分,而且需要一一排位,分出高低次序。如果价值的排位不清晰,在一件事上面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价值相等,这个人便会犹豫不决。另外,我们的意识和潜意识往往各有一套不同的价值排位,有些人知道应该做(意识里的某些价值很高),而总是提不起劲头去做(潜意识认为另外一些价值更重要),便是这个原因。

  用价值观可以评估一些事带给一个人的得失,从以下的问题中可以找出它:
  “这件事里什么对你最重要?”
  “这件事可以给你些什么?”
  “这件事有什么意义?”
  “你可以从中取得什么?”
  很多孩子上学的理由只是“家长逼我”,即顺应家长的要求。这点当然无法让孩子乐于上学和体会到上学读书的意义。同时,也有不少坚持让孩子上学读书的家长,对“为什么要上学”这个问题,没有清晰地思考过。

  很多使人不能成功快乐的信念,都是我们在成长阶段中“照单全收”所致。家长说必须是这样的,书本或者身边的人都这样说,我们会未经思索便接纳这些信念,进而运用它们去处理人生中出现的事。

  孩子上学读书是理所当然的,但是孩子为什么上学读书呢?对这个问题,今天的家长或许会有这样的回答:
  “为了取得文凭。”
  “为了他日能够容易地找份工作。”
  “为了孩子未来可以生活得更好。”
  “为了孩子将来多些机会。”
  “为了孩子出人头地。”
  请家长就以上的回答,再深入地想一想:
  孩子上学读书,他日便会得到上述这些价值,其中的关系是怎样建立出来的?谁可以保证结果一定会是这样的?
  所有出现过的词汇究竟是什么意义?什么是“工作”?什么是“出人头地”?多些怎样的“机会”?什么是“生活得更好”?
  为何孩子每天上学读书他便会出人头地?那张文凭究竟能够给孩子一些什么?会怎样“容易”?找怎样的“工作”?有什么“机会”?
  这样深思一下,家长会发觉自己对孩子上学读书的信念和价值观并不十分清晰。

  还有一点:家长的回答在孩子的脑袋里会怎样?上学读书的道理和价值都是这么遥远,而孩子在每天上学读书里找不到乐趣(价值),就像天天堆砖砌石,连续十多年,为的是建造一个渺茫、看不清楚,甚至可能不会出现的海市蜃楼,多少人会起劲?

  更直接有效的信念和价值观是引导孩子注意到每天都接触到、都可以得到的价值。例如:
  信念、价值1:“上学读书可以增加学问知识。”
  学校不是唯一取得学问知识的地方,但它是社会花了很多钱建立,聘请了专门为这个目的而工作的人(包括老师)的地方。这些学问知识能使孩子产生力量和自信。

  信念、价值2:“认识很多同年龄的朋友。”
  告诉孩子这些朋友与他一般大小,想到和遇到的事情、烦恼都相似,所以能够发展终生的友情,而朋友是人生里最有价值的东西之一。
  信念、价值3:“学会处理人际关系。”
  告诉孩子,通过与老师和同学之间的相处,他会掌握种种接受别人,也使别人接受自己的技巧,将来在社会上能够有效地发挥。
  信念、价值4:“学到学习的方法。”
  告诉孩子,不断地接触各个科目的知识,认识到自己吸收学问的不同方法及有效程度,因而能够掌握属于自己的学习方法,并且终身都受用。

  信念、价值5:“享受到成长的乐趣。”
  告诉孩子,学校有很多活动,同学之间也会有很多社交、共同爱好等。处理困难、面对挑战、找寻突破、不断创新、提升自己,都是成长期间的乐趣。

  这些信念和价值,使得孩子更能体会上学读书的乐趣,也能使家长更有效地推动孩子取得更佳的学业成绩。故此,经常询问孩子有关这几点的进展,与他分享一些上学读书中的乐趣,便能维持孩子上学的兴趣。

  家长还可以花些时间与孩子讨论以下的事情,使孩子更明白上学读书的重要性:
  所学到的东西在生活中如何运用;
  那些知识在孩子未来的人生里会有怎样的用途;
  把学到的东西与孩子有兴趣的玩耍、游戏或者爱好拉上关系;
  借机让孩子发挥学到的知识,例如向他请教;
  给孩子任务,让孩子运用学到的东西,例如要他代你写信给亲友,任务完成好了有酬劳;
  关心孩子读书的苦乐,与他分享,给他肯定。
…..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墙外新闻实时更新 欢迎订阅数字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