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歉的逻辑

  
张鸣


一场文革,折腾了十年。其中,无数的人被打死,折磨死,冤死。官方后来说,这是一场浩劫。有两小堆人,被指定为这个浩劫承担了责任,领头的,叫做林彪和四人帮。事过三、四十年,有人为文革的事道歉了。比较扎眼的,有个因为告发母亲反革命,最后害死母亲的。还有因为武斗打死人,最终忏悔的。两个红二代的忏悔,把这一阵儿的道歉,推上了高潮。一个是陈毅的儿子陈小鲁,一个是宋任穷的女儿宋彬彬。据说,他们都没有参与过打人,他们的道歉,是为掺和过这个运动,没有阻止打人,打死人而道的歉。尤其是后者,这场道歉非同小可,她是在天安门被御口亲自改名“要武”了的,而且道歉之事,则牵扯到文革中第一个被打死的中学校长,这件血案,据说牵扯到几个大人物的后代。


有媒体说,现在的中国,出现了一个道歉忏悔潮。当然,潮是没有的,一共满打满算,就那么几个人出来说话,充其量,也就是几滴露水。当年把
6亿多人都扔进一个疯狂的绞肉机里搅和,手上沾血的人,不知道有多少。真正行凶的人,出来说话了吗?没有。有学者采访当年广西大屠杀的凶手(好些是被文革后判刑),这些把人杀了,还吃掉人家的心肝的好汉,至今谈起往事,一丝悔意也没有。都说,阶级斗争,我们不杀他们,他们就来杀我们。其实,几乎百分之百的被杀者,都是在毫无抵抗的情况下束手待毙的。文革前的地富反坏右和他们的家属,在被改造和歧视的情况下忍气吞声,处于绝对的弱势状态。恰是这些人,基本逃不脱被杀被打被整的命运。


按照阶级斗争底色的革命逻辑,暴力绝对是必要的,而且具有绝对的正当性。砸烂旧世界,才能有个新世界。而革命,落实到动员层面,无非就是激发嫉妒和鼓励报复。剥夺剥夺者的说法,无非给暴力披上一层貌似有理的外衣。以中国革命而论,当年土地革命,把所谓土豪劣绅全家杀光的人,不用道歉。后来土改中类似的暴行,也不会有人道歉。甚至肃反中一个个被冤杀的人,也没有人为他们负责,有的至今都没有平反。当年,即使是襁褓中的孩子,只要你处在敌人阵营里,或者我们认为你在敌人阵营里,被杀,就没有什么冤枉可言。


我相信,在文革中,那些把人当众活活打死的革命小将,当时真的是出于革命的义愤。如果没有足够的愤怒,怎么可能把一个个毫无抵抗的人,有些还是老人和女人,活活打到死?他们应该真的相信,清除这些人,是建立一个美好世界的前提。相信后来的柬埔寨,波尔布特的士兵,也相信这一点。在文革前,北京在北大荒就建了一个劳改农场,那里有成千上万有污点的北京人,妓女、小偷、伪警察、倒卖大洋的。他们其实都说不上有什么像样的罪,但为了实现清洁北京的目标,就都被清理出来了。文革最初的暴力风暴,除了针对老师和校长,主要就是针对成分不好的人,实际上,就是文革前清洁运动的延续。好些没有被打死的人,接着就被勒令赶到了农村。清洁、干净这个概念,真想不到用到政治上,会有这么的血腥。


这是一系列的清洁的革命,革命清教徒的革命。这样的革命,当然没有道歉这回事。但是,鼓动和参加这样革命的人,其实也是人,他们并不是以杀人为乐的恶魔。所以,尽管革命的暴力具有正当性,但革命的主导者,却一直在掩饰革命暴力的战果。有些地区,在土改刚过的时候,展示土改胜利成果之时,还展示过地主的头颅和四肢,但是再往后,这些成果就消失了,不仅实物消失了,连历史的记录,也能抹就抹掉。毕竟,这还是个人的世界,谁也不好意思刻意炫耀自己残杀妇孺的业绩,哪怕在你的理论逻辑里,这样的妇孺是敌人。就像纳粹,在自己的理论上已经宣判了犹太人整体的死刑,但杀人却还是偷偷摸摸。


这样的革命时代过去了,但革命时代的人,却还没走。当年在文革中打人,打人致死的人们,不是明火执仗的匪徒。他们做那样残忍的事,有革命的逻辑支撑。革命虽然过去了,这场革命也被当局说成是一场浩劫,一个错误。但革命的逻辑并没有消失,根本没有从官方的话语被取缔。按照这个逻辑,暴力从根本上是没错的,错的只是政策问题。当年的施暴者无非是在执行领导者的指令,响应上面的号召。即使错,也是小节问题。可惜,历史已经走到了
21世纪,中国至少部分地已经跟世界接轨。革命的暴力,除了在乌有之乡这样的地方,实在没法堂而皇之地亮出来招摇。


不知道是受到了世界上通行的人道逻辑的感染,还是意识到了这样的革命对自己人的伤害。人们对那一层层将革命者卷入的绞肉机,感到的害怕,不打算再让这台机器接着启动了。于是,红二代有人道歉了。不管怎么说,这是一个好事,虽然没有形成潮流,毕竟,原来的革命逻辑,在他们自己人那里,也已经破碎了。

This entry passed through the Full-Text RSS service — if this is your content and you’re reading it on someone else’s site, please read the FAQ at fivefilters.org/content-only/faq.php#publishers.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中国数字时代亚马逊镜像(墙内可直接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