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是国人合家团圆的日子,也是个喜庆的节日。进入现代社会,回家过年对于成家立业的儿女们,也是个不小的挑战,不仅涉及成年儿女和逐渐老去的父母之间的关系,还涉及各自成家立业的兄弟姐妹的小家庭之间的关系。

首要问题,还是儿女与父母的关系问题。儿女已经长成,有了自己的想法,父母却还是父母,事无巨细亲切追问;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儿女也许还挣扎在生存线上,咬紧牙关,打肿脸充胖子。亲密无间,是国人赞赏的亲情关系,问题恰恰出在这里,以“无间”为代价的“亲密”,往往是牺牲个体保存集体,在传统社会也许还没有太大问题,但进入现代社会就会遭遇反抗乃至反叛,导致“想回家”又“怕回家”的心理矛盾冲突。刘瑜的《爱无葬身之地》对此有生动的描写。

有人说,问题出在“关系太近”,其实就是“无间”。如果承认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那人与人之间就应当有界限,缺乏界限的人际关系,不仅会损害亲密,而且会导致虚伪和作恶——为了争取自己的空间而说谎、为了侵入别人的空间而作恶,虽然可能只是下意识的。据说,电视上被记者问及对“常回家看看”的立法有何看法的老人如此回答:忙得够呛,总回家干什么?哪有那么多功夫?在我看来,倒是应该管管不结婚的,立法规定三十岁不结婚的判刑。虽然是气话,但还是可以看到侵入私人空间之恶。

为何国人缺乏界限,有些在海外生活多年的华人,也是如此。这也是一种文化现象。既然如此,就有必要追追根源。通过学习心理学,我发现根源在于缺乏认同。国人喜欢role model,父母心中有孩子的role model,孩子心中有父母的role
model
(虽然在成年独立之前受到压抑,但迟早会爆发),老师心中有学生的role
model……
总之,认同每个人有其不同的样子并各自完满,这在许多人看来是不可能的事情——怎么可能?有的漂亮有的丑,有的聪明有的笨,有的健康有的残疾……大概他们认为人造的人就应比神造的人还完美。既然如此,他们不仅热衷彼此塑造/改造,也热衷自我塑造/改造,就是不能接受人本来的样子。因此,不仅不懂得尊重他人,也不懂得尊重自己,不能尊重他人的空间,也不懂建立并捍卫自己的空间和界限。

我曾经就是害怕回家过年的人,部分原因是父母关系的不和谐。我曾经长期站在母亲一边,深入学习心理学后,我发现问题的症结也许在于母亲而不是父亲,因为父亲对母亲的认同要高于母亲对父亲的认同。认同一个人,并非认可其一切言行,而是认同这个人与其言行之间的关系的合理性。这显然需要换位思考,即站在那个人的角度考虑那个人的言行,而不是站在自己的角度考虑那个人的言行。我们无权改造他人,却可以建立自己必要的界限,减少并避免彼此的冲突。所幸我的父母都是很有悟性的人,虽然七八十岁的高龄,他们不同程度地认识到问题之所在,让我不仅改善了自己与他们的关系,也帮助他们改善了彼此的关系。

也许你面对的是悟性较差或偏执的人,不巧你又无法不与TA发生关系,那即使采取极端的态度也要划清边界,这绝对是值得的。这不仅是对自己的保护,对对方也有益无害,也许TA正是从你这里学习建立边界。

亲密有间,才是健康的家庭和社会人际关系。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中国数字时代亚马逊镜像(墙内可直接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