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当身边人都视道德如浮云,你会何去何从? | 周末

按:一周一度的“三辉周末”又来了。“周末”是三辉编辑部喝喝水聊聊天的地方,三辉编辑们轮流主持,想说什么说什么。在2017的开篇,“周末”栏目特别推出一个“编辑说书”系列,让各位编辑们讲讲2016年看过的书。本周“编辑说书”系列将圆满收官,主持人是三辉文稿编辑一刀起程。

现实中每个世代,总难免并存善恶黑白。而在黑暗年代,哪怕平凡的灵魂也能孕育善良之光,虽微弱却珍贵——足以超越“平庸之恶”。

终极升华是“这个人”的事

一个人要想生存和生活就无法脱离群体,一个人要想认可自己就无法抛开自身——尽管内心的认可标准和尺度可能不自觉地被社会舆论引导和规范。生命需要在群体中保存,生命超越肉体、实现形而上的升华则不得不依靠个体。个人固然是群体的一分子,但个人在意义和面相上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也是真实。生命的生老病死、生命的价值实现,首先是事关“这个人”的、触动“这个人”的事。

谁的真理?

有说真理掌握在多数人手中,又说真理掌握在伟大人物手中。正如历史究竟是如何滚动一样,真理的归属也在“多数”与“少数”之间来回反复。

多数/少数总是群。群体的首要功能和意义是为单独的个人去发声和实现。丰富多样的一个人却在多种意义上被群体模糊了自身、规范了自身。真理归于多数人还是少数人,在这个意义上没有区别。姑且称群体的意志为(卢梭的)“公意”,姑且认为从构成群体的众多个人中抽象出的公意不被群体反过来引导和规范——除了生命保存外,这抽象出的公意与“这个人”又有多少关系?

真理来自何方?这是个大问题。无论在终极意义还是直接层面上,这都关涉一切。然而,真理的归属却与完整而独立个人的意志、标准、观念无关。

从古希腊的哲人巴门尼德开始,真理是一还是多,就一直是个直指终极的问题。随后的人类史是“一”的历史,一元的、“唯一”历史。

拒绝服从集体之恶

集体是众多个人的集合,从家庭、学校、公司、社会、族群,生发于个人的集体注定无法逃脱伦理和道德——集体也会犯错、甚至也会作恶。

当真理逃出“一”的人类偏见,当真理意味着“多元”,单独而独立的个人也就获得终极意义上的合法性和合理性。当遭遇集体之恶,特别是“这个人”所归属的集体之恶,“理直气壮”的个人会有情感上的勇气和理智上的判断,来拒绝服从、拒绝作恶。

《美丽灵魂:黑暗中的反抗者》(2017年三辉新书)一书中的四个反抗故事,主人公在社交、教育、观念等背景都平凡至极。但是,当直面不会危及自身的不道德行为,当这不道德行为来自己方阵营,当这不道德行为和他们的个人原则相悖,他们却决心反抗,决心孤身对抗无形的、庞大的不道德的集体意志。这本书旨在探究这些普通人“意外”反抗的真实原因。在我看来无他,只因为平凡的灵魂有能力在情感或理智上实现个人意志的独立。

拒绝作恶容易,拒绝服从集体之恶很难。支撑每个个人形成独立意志、贯彻独立意志的真理之“多”,分辨这“多元”与假多元又是难还是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