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公民于平
7月初,一则反映黑龙江肇东直属库外租仓点储备玉米质量问题的视频,曾引起广泛关注。事后,中储粮否认存在粮食质量问题,同时承认,视频中曝光的“违规收装车费”,确实存在。
就在这个事件已淡出公众记忆的时候,网络曝光的一纸通告,又让中储粮“火”了。按通告要求,外来人员今后进出粮库,禁止携带手机和其他录像录音设备,须把手机和火种在门卫存放。
我昨天《在扯蛋的事情上,他们一直很专业》一文中,用这样一句话作为结尾:在专业的事情上,他们又往往很扯蛋。没想到,这么快又被应验了——
禁止带手机和录像录音设备进粮库,这难道不是“在专业的事情上很扯蛋”的典型范例吗?
居然把手机和火种并列,我想请问中储粮,手机什么时候和火种一样,影响到粮食储存的安全了?这样的规定,难道不是滑天下之大稽?
中储粮此番操作实属不智。本来,中储粮对储备玉米质量问题的澄清,就留下了一地问号。现在,不解决问题,只解决提出问题的手机,难免给人以“此地无银三百两”之感。
如果是私人的粮库,这么理直气壮拒绝外来监督,公众当然无可置喙。但是,中储粮是家什么企业?是央企,其在法律上属于全民所有的。中储粮只不过受公众委托,对储备粮食进行管理。
你哪来的权力,收缴私人手机,收缴公众监督的权利?
更不用说,中储粮自己的屁股,之前并不干净。在2011年至2015年间,中储粮违法腐败案件一度频发。
2011年,中储粮河南分公司许昌直属库、安阳直属库、周口直属库发生多起贪腐以及工作人员携款潜逃事件。为此,中储粮河南分公司原总经理李长轩被中央纪委调查。
2012年,在执行粮食保护性收购政策过程中,中储粮江苏淮安直属库低价购进高价入账,套取国家购粮差价2300万元,还大肆收受贿赂。
2013年8月,检察机关在中储粮河南分公司系统挖出110名“硕鼠”;还是8月,中储粮又被发现有进口转基因油菜籽掺入中储粮临储库存。
2013年9月,中央巡视组明确指出,中储粮存在“内部监督管理不够严格”、“基层腐败案件高发、多发”等问题。然而几个月之后,黑龙江海林直属库的一个租赁点再次起火。
2015年,媒体报道了中储粮在辽宁、吉林两省的粮库,存在以陈粮顶新粮等问题。有专家当时就表示,陈粮已经发生了品质上明显的变化,已不适合人食用,“以陈顶新”极为恶劣。
中储粮之所以发生出现这么多“靠山吃山”、“靠粮吃粮”的问题,固然与管理不够规范有关。但粮库管理的专业性、封闭性,使得外界监督难以深入到内部,也是原因之一。
所以,要防范和杜绝粮仓硕鼠横行,一个很重要的举措,应当是推动储备粮收购、销售、轮换等环节更加公开透明,让外界阳光的全面照入,打破腐败滋生的暗箱。
然而,我们并未看到,中储粮拿出过多少积极引入社会监督的措施。如今,甚至恰恰相反,中储粮试图严控手机和人员进入,向社会关闭监督的大门。
我还看到一个消息说,《新京报》记者王瑞文采访中储粮黑龙江“烂玉米风波”后,竟然被拉黑,这一系列操作简直让人无语。
身正不怕影子斜,一家掌握着公众“饭碗”的企业,如果连接受外界监督的勇气都没有,对于小小手机都如临大敌,它如何能让人安心。
中储粮的领导们,你们该醒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