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拿起笔杆子的小鱼们
近日,梁小门对新浪微博于4月13日进行的暴力封号行为提起诉讼。新浪微博及其CEO却公开引导微博用户对博主们实施进一步的围剿,并表示梁小门等女性主义博主为“拒绝二手烟”和“拒绝公共空间性别暴力”发声是“违法有害”的,是在煽动“群体对立”。另外,新浪还专门新增“宣扬仇恨”和“性别歧视”两个理由供网民举报时选择。至此,我们面临的已经不仅仅是对女性主义的污名化,还有系统性的崭新社会政治暴力带来的对于女性发声空间的大规模迫害和彻底颠倒黑白的抹杀。
微博CEO教用户如何举报女性主义博主。(图片来源:米兔槽)
事态升级:针对女性的崭新暴力形式
梁小门起诉新浪微博的缘由可以追溯到十几天前。3月31日,
博主肖美丽在发帖称自己在火锅店劝阻邻座男性吸烟被泼火锅油,而此事并未得到执法部门应有的妥善处理。她诉诸网络,是想呼吁公共场所禁烟控烟能够真正落实。可随后她经受的却是大V和网民针对她进行的所谓政治立场的审查,并根据她“gd”的证据质疑其“策划”整起“女权事件”是在动摇群众对于国家体制的信任。很快,肖美丽的账号遭到封禁。而十几天以来,很多声援肖美丽的女性主义博主也遭到一系列类似的政治审查、举报、封禁,甚至于豆瓣上的一些女性话题小组也遭到“炸组”。女性发声空间在此次有组织的围剿行动下遭遇前所未有的危机。
肖美丽事件作为群体炸号事件的导火索,展现了一次公共场合中具有一定随机性的性别暴力。“二手烟”议题说明,对女性话语权和人身权利的打压在公共空间更为深刻严重,无孔不入,并且已经沁入到日常,积累成为“隐形”的疾病。随后该事件升级为公共场合的暴力事件更是说明,这种侵犯可能演变成为具有一定随机性的,透露出恐怖主义色彩的人身迫害。这种暴力绝不仅仅就是个别人的道德修养的问题。它让大众关注到,在家庭、职场以外,女性在其他公共空间里也一直是“次等人”、“第二性”,话语权饱受打压,甚至会有概率经受恬不知耻的公然侵犯。
而后续事件的发酵,乃至封号封组事件的爆发,更像是为公共空间的性别暴力一次次地做注脚。凡是为女性发声的皆要经过审查和审判。“gd”、“收钱的公知”、“转移视线的阴谋”等等帽子一顶顶地扣上来,之后便是自称爱国高于一切的人不惜余力地围剿,非至禁言封号不可。父权国家主义的意识成为中国网络空间的男权行动的最强盾护,空洞的民族主义作为最高的权力话语瞬间替换了原有的命题。背后的潜在逻辑即,国人理应只有一种群体的先验的价值体系来为群众服务,而内部各种维度的问题的解决理应是被漠视和牺牲的。而这种群体先验的价值体系非“国家的合法性”不可,任何动摇其合法性的都是“散播有害信息”。最重要的是,这套逻辑的拥趸甚至都不一定是这套逻辑的实际受益者——仅仅是抛弃掉同理心的疯狂谩骂和厌女症的大肆传播就仿佛能让他们“受益颇多”,心满意足。
在微博推出新的举报选项后,可以想见,父权文化阵营的狂热分子,该是如何得意,该是如何盘算着报答平台的“恩赐”,更加顺利地清缴这些“和谐社会的障碍”。蛀空了议题的价值与内容,又向里面注入政治陷害话语的毒雾,无差别地投掷给性别结构中的受害者,这就是所谓的微博社区规定的引导方向,就是所谓“骂战”与“混乱”中的“和谐正道”。
女性的攻击俨然形成了线上线下的联合暴力。线下是公共空间话语权和基本人身权利的争夺举步维艰,线上还要被迫噤声。这标示着由来已久的对女权的污名化已经演变为组织性的行动性的戕害,标示着崭新的组合暴力形式下事态的升级。日常生活的暴力尚需防范,而同时线上的网暴,利用官方的默许、平台的助推进行的男权狂欢已经达成了广泛的压迫。
现在与未来:谁是刀俎?谁是鱼肉?
其实,据网友统计,媒体平台对女权博主的打压和封号由来已久。自15年初露苗头,18年逐渐扩大,在最近两年达到高峰。微博等网络社交平台一边轻松收割女性主义话题的红利,同时利用厌女情绪和网暴的发酵不断谋取流量,积聚财富;一边“审时度势”,在官方力量的默许与支持下对可能构成平台舆论风险和政治风险的账号进行封禁处理。 4月发生的大规模封号事件,让长期以来平台作为赚得盆满钵满的“警察”的黑历史浮出水面。而微博后续的回应和动作,是终于把自己虚伪投机的真面目公之于众,是把“暴力绞杀”四个字写满电子屏幕的猖狂挑衅。这也将自由主义者长期以来想要通过资本市场带来媒体自由及言论自由的幻想打碎。
与此同时,还有许多网络大v,甚至是一部分普通网民也早就加入了这样的队伍。大v用自己的组织力和号召力扮演政治警察,引导大众对热议事件的理解,专门起底和网暴女性主义中所谓的“反华”“反党”人士;普通网民仿佛也能在网络空间中感受权力带来的“力量”。可是这种“力量感”不是通过向上反抗压迫的来源获得的,不是通过质问这个愈发疯狂吸走普通人本就稀缺的资源的社会制度获得的,而是透过惯性的宣泄和“复仇”在想象中获得的自我麻醉。一场场荒谬的角色扮演,一次次虚幻的自我赋权和精神胜利法带来的却有可能是实际的社会政治迫害!这样荒谬而危险的社会行动,已经透过女权集体封号事件彰显了自己的危害力。至于专门的网络警察和平台的网络审查员在当中是否和如何起到了推波助澜以及”舆论引导”的作用则不得而知。
时刻准备着用国家主义话语围剿女权人士。(图片来源:微博大V)
微博成为政治警察的据点后,这次新设的举报选项就可以如此解读:女性的不满就是“仇恨”,女性的发声就是“歧视”,女性的反抗就是“搞群体对立”。这套话术之下,剥夺女性公共空间的反倒被“仇恨”所害,耀武扬威的反倒被“歧视”压弯了腰。而他们又用这套话术在维护什么呢?是在公共空间强迫别人吸二手烟的特权,是不能挑战的“阳刚之气”,是不能动摇的占据公共空间话语权的男性霸主地位,是不可以质疑的婚育政策,是不能有女性表达不满的“海晏河清”,是不可染指半分的国家神话。而真正的群体对立在于何处?我们应有清醒认知:进一步侵害弱势群体公共空间的落后父权文化以及为虎作伥者,和面临不断萎缩的生存空间以及话语权的女性之间,就是对立的。
不仅仅是女性主义,近年来,任何进步的议题在网络空间中都经受了持续而严重的打击。尤其是这次事件后,剑已出鞘,恶虎已出笼,其他议题也有可能遭受相似的戕害,我们面临的可能是交流空间的进一步萎缩。在性别维度中,被剥夺的一直是女性,当女性表达颠覆父权世界,夺回权利的愿望时,父权制度的既得利益者仿佛也产生了被“剥夺”的焦虑。可当他们真正发现来自其他维度的相似的不公也在剥削他们时,这些围剿的精致话术,这些抽空了语言内容的“尚方宝剑”,这些疯狂的随机暴力,都将回报到每一个当初视之为至宝的人身上。从没有人是刀俎,你我都是案上鱼肉!
公共场合的性别议题因其“性别”的原罪遭逢不满,而最终受到以国家主义为名的莫须有之罪的审判与封杀,以致最后引发了一次群体性的发泄与“狂欢”。“狂欢”的围剿行动或许可以使人群沉寂,但却无法永远抑制这沉默之中的怒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