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山东“拆村并居”为题材的纪录片《何以为家》近日在网上引关注。这部纪录片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何以为家:沉默》目前已经制作完成,讲述了“拆村并居”之后几个村子拆迁之后的处境。5月6日,导演张金隆在豆瓣网上写下了自己创作这部作品的缘由和导演阐述,但很快遭到删除。

一、创作《何以为家》纪录片的缘由:

2020年7月份的时候,山东拆村并居的事情上过两天微博热搜,当时我对「拆村并居」的事情并不太了解,也只是在微博评论的只言片语间得知到原来不只是山东,全国各地都有类似的农村拆迁问题,有50多岁的大老爷们因为交出去钥匙进不去家而坐在家门口痛哭,有因为拆迁而患病得抑郁的,甚至因为拆村并居而被活埋的事情,总感觉这类似的事情距离我的生活很远很远。

去年疫情,我决心在互联网大厂辞职,旅行过后失业在家,以及乡镇修路、部分路段封路,赶往县城临时走另一条公路时突然发现一大片的空地,自己印象中这里是有村落的,后来一询问母亲才知道我们坊子乡(现为 德原街道办事处)的刘大脚村、侯庄、郝庙和东高村都被拆除了,才发现「拆村并居」的事情就发生在我的周围,一方面是基于自己所学编导专业好奇的探索心,可以利用自己的所学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努力,希望让自己进一步了解「拆村并居」的实际状况,以及拆迁村村民的生活境遇,可以为他们尽一点积极的作用,希望更多的人可以关注和了解到这个群体所遭遇的不公正待遇,上层的领导可以看到广大老百姓的心声,可以让拆迁村的村民可以得到合情合理的结果;

另一方面是因为我生活的村子距离拆迁的村子仅隔着一个村庄,说不定再过几年,可能自己生活20多年的村子也会面临如今拆迁村一样的境地,我尽可能的去记录下我们乡镇发生的拆迁过程中拆迁村村民的经历,也是为了避免在将来自己生活的村子面临同等境遇,这部纪录片也可以作为一支筹码,希望尽可能的保全自己村庄村民的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

二、创作拍摄的编导阐述:

《何以为家》创作宏观立意点在于:通过某地局部某些村庄在实际经历「拆迁并居」过程中,地方政府具体政策措施的施行与拆迁村村民之间各自利益矛盾、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和农村村居环境改革之间的发展是否匹配的问题,没有任何一项政策措施的施行注定是一帆风顺的,在此期间必然会发生一些不可避免的矛盾,是农村村居环境转变所必经的阵痛。

而在现实社会的立意点在于:我们村民在经历「拆村并居」过程中,大家并不是百分百排斥反对该政策的施行,而是因为在此过程中因为某些具体职能部门以及开发商在内的利益谋取既得者对村民进行的一些不合理不公正的待遇,而使得村民仿佛“游民”一般居无漂所,这必然会引发公愤,倘若政策的施行是透明的、有据可依的、能妥善合理安排的,很多问题也便不复存在,没有什么能比百姓安居乐业更能稳定社会、促进国家发展的方法了,最大的希望就是让有关部门可以正面的、积极的推进需要做的工作,给村民解决问题。(或许这种可能性比较微弱)(备注:非常赞同豆友【哭泣的梦游者】的观点)

img
来自哭泣的梦游者的观点

三、谈一谈《何以为家》系列纪录片的创作表现方式:

尽可能保障纪录片讲述的客观性(如何尽可能做到客观):

1.我与拆迁村村民保持共同在场的亲历者、但又要保持一定距离的旁观者:这样理解,我和当下正在经历「拆村并居」事件的村民具有同等的获取信息的信息量,我在拍摄跟进的过程中是逐渐地更加细致了解在此事件中,若干个小事件/问题的详细信息,村民们是我的信息源,而我需要在众多信息间再去甄别内容的准确性,信息是否偏激、信息是否过度渲染、信息是否过度主观色彩,这都是我需要去做筛选的工作;

而我在其他途径渠道所获的信息,又可以分享给村民,村民可以通过信息再进行自我的分析与判断;因此,大家在该纪录片中所看到内容都是先经过我自我审查(或者说阉割)后的,尽可能的向大家如实传达准确的情况,不存在我非要把所谓的“怒民”放进影片,而那些在村民身上发生的真实也有必要让大家了解;在第二部「遗忘」影片内也会看到一些村民因为自己的利益关系,而表现出与第一部截然不同的另一面。

2.对待「拆村并居」态度多元展现:在第一部「沉默」里面并不只有反对怀疑的声音,也有对「拆村并居」抱有支持拥护的声音,也有第三种可以辩证分析的声音;

比如第一部「沉默」中侯振国大爷可以在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可能受损的情况下,言词激烈,讲“群众不满意就不能干”、“××××算个蛋”呢,看似他反对的态度很坚决,但在涉及政策讨论时,又会讲“国家政策是好的…”这时又是表现出拥抱的态度,这也是从侧面反映出他作为一位党员,对待信仰的肯定。

另外说一嘴:我也考虑过拍摄多方的声音进来,我也知道这样自然更能保证纪录片的客观性,但前期去尝试拍摄官员之类的人,尤其是在小地方上,里面涉及到很多其他因素,危险性更大,暂未去采访,有采访村级干部,他们会担心自己说错话,也被无情拒绝了,希望在最后阶段拍摄中有机会采访到zf部门的人员吧。

3.在镜头语言上:通常在人物讲述我拍摄使用近景和特写,尤其是大特写镜头拍摄与剪辑使用最多,观看时直接与讲述者面对面沟通交流一般,作为一位参与者,进入讲述者内心世界,集中注意力;而在每个部分段落结尾,使用远景和大远景多一些,这时观众作为一位旁观者,远远看着发生的一切,又可以让自己静静的感受和稍微短暂的思索回味。

4.尽可能的隐藏自己的存在:在拍摄过程中,尽可能的不去引导采访者说被采访者想要的相近的答案。在拍摄现场有多人进行对话的时候,我大多采取让自己不去参与到其中,只是去记录下多人的对话沟通,保证此时捕捉到的画面和声音内容没有干预性因素的影响(拆迁村的村民对待镜毫无反感,我的镜头在他们面前,仿佛就像是空气)。

四、说点其他的话:

拍摄《何以为家》纪录片,我不想只是记录拆迁村村民的忧愁与痛苦,我还想去展现他们每个人身上对待生活、积极向上的态度,虽然他们在拆村后确实是遭遇到了很多问题,但是生活是往前看的,所以我会在片中零散加入一些轻松舒缓的片段,可能是与拆村本身无关,但却与他们的性格相关。

比如:在第一部「沉默」第一部分崔大娘和儿媳妇、孙女之间的简单互动——崔大娘让儿媳妇把孙女手里的棍子哄骗过来,奶奶对孙女的玩笑,崔大娘不会将拆迁所带来的忧愁担忧时刻挂在脸上,依然可以在居住条件一般的环境下感悟天伦之乐。

侯庄两位大婶对话说:“整天跟逃难的、跑荒的似的”、“还不如乞丐呢,乞丐讨饭还有一个固定的地方呢”,几句对话就将两位大婶那种自我挖讽取笑的乐观态度。

像这样的细节片中还有很多,我们农民阶层是最能吃苦、最能顶住压力的人群,不管遭受了多大的亏,只要有自己的一亩三分地,都能保持乐观的心态,往前走下去。

我拍这部纪录片并不是为了让公众对什么制度或者啥啥充满对立的态度,而只是想指出 这里和那里 对待拆迁村村民 这样或那样 的鬼操作确实有问题,我们大家去关注起来,促进问题的切实解决才是最重要的事情。

在此还要感谢 山东老乡 电影博主 【亵渎电影】的推荐和帮助,感谢各位朋友们的推荐和支持,以及感谢所有关注拆迁并居、观看过纪录片《何以为家:沉默》的朋友们。感谢那些宽容我拍摄和声音处理上的缺陷的朋友们,确实自己一个人,拍摄设备和拍摄环境有限,之后尽可能再完善了。

如果您观看影片之后,能让您可以比之前在网络上了解到的一点零零散散的关于拆村并居的信息再清晰一些、再充实详尽一些的话,这样我的拍摄制作的意义就算完成了一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