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昨天,一个名叫“川渝人民要哭了”的词条在网上出现,让很多人感觉到了一种很无奈的黑色幽默。
我说的不是这个词条很黑色幽默,我说的是这种行为非常的黑色幽默。
这段时间,川渝地区经历着一场持续的严酷高温,手机里的天气预报几乎一水儿的43、44摄氏度,酷热、大旱、疫情、缺电、山火……
我不知道是这些词不允许出现,还是发明这个词条的人觉得这些都无关紧要,就这么莫名其妙地来一句,川渝人民要哭了。
一句听不出来是撒娇还是嘲笑的话,把正在遭受严重灾害的一亿多川渝人民的各种情绪,就用“要哭了”三个字来代替,我不知道他们是词穷还是在顾忌着什么,或者是早就把这样的行为当成了习惯的操作方式。
怎么了?我们川渝人民是不懂事还是找你要糖吃没要到,我们就要哭了?
02
我已经忘记了从什么时候开始,这种非常严肃的事情开始被用一种娱乐化的方式进行来传播。
核酸检测,疫情防控,那么严肃的事情,非要让一群穿着防护服的人去摆着各种造型,有的还要让医护人员穿着防护服唱歌跳舞,仿佛这种场合不娱乐一下,就无法证明这些宣传人员的存在感一样。
消防战士灭火,那么辛苦而危险的工作,从生与死的考验中疲惫归来,你猜他们给设计的文案是什么:“快看,你们家的蓝朋友。”
还有很多明显是未成年人才会有的情绪词汇,被堂而皇之用在他们日常的话语里。
动不动就是“笑不活了”“被治愈了”,我都觉得很诧异,现在的语言已经匮乏到如此地步了吗?还是你身上有什么难言之隐,每天都得去找地方治愈一下,否则就挨不过明天鸡叫了?
严肃的事情就严肃处理,这样嘻嘻哈哈的作风,反而会降低严肃事件的可信度,这种常识难道没人教你们?
就像你们非要让穿着防护服的医护人员列队跳舞一样,你表达出来的结果是“他们很辛苦”,还是“他们工作量不饱和”,你是真的判断不出来吗?
03
与此相反的是,很多本应该娱乐的事情偏偏又被严肃化了。
我这些年很少看电视,前两年偶尔看看《脱口秀大会》或者《吐槽大会》这样轻松的娱乐节目。我都忘记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发现一个很神奇的现象,就是嘉宾们说“吓死了”“累死了”这些话的时候,字幕里面的“死”字是要加引号的。
仿佛就是要一本正经地给观众解释:这个嘉宾没有死,他说累死了只是一个夸张的修辞手法,他现在活得好好的。
大哥你说有必要这么弄吗?
还有就是在节目里把歌词给人改得乱七八糟,听不得一些本就很平常的歌词,仿佛这些公开发行的歌曲成了洪水猛兽一样,小孩子听了会从此以后走上歧途再也找不到归路,成年人听了就得当场呕血数升而亡。
大家唱个歌、聊个天、讲个段子而已,何必非要这么严防死守呢?
本来人家开开心心地在娱乐,你把人给整得不开心,这又是何必嘛。
04
很多年前,我还在报社做新闻的时候,业界在批评一种“泛娱乐化”的风气,就是把什么都用来娱乐化。
这个观点当时有挺多人反对,觉得上纲上线,不让我们轻松,非要变得沉重。
但是现在看来,我觉得这种反对泛娱乐化的做法,还是有很多可取之处的,至少我们应该学会用严肃的态度对待严肃的事情,用娱乐的态度对待娱乐的事情,而不是所有的事情变成同样的标准,甚至干出把严肃的事情娱乐化、把娱乐的事情严肃化这种截然相反的事情来。
因为我觉得这是一种尊重。
尊重严肃或者娱乐的专业,尊重严肃或者娱乐的事情,尊重严肃或者娱乐的每一个人。
真的,我就是这样认为的。
别人想笑的时候,你非要让人板着脸,别人想板着脸的时候,你非要逗人笑,这都叫不尊重、不专业、不懂事。
05
这几天,我看了很多我们川渝旱灾的新闻和视频,我想聊聊那七个字:川渝人民要哭了。
我作为一个重庆人,确实不喜欢在遭受这种大灾的时候被人指着说“你看他们要哭了”。我们可以哭,不过是被这片土地上那些可爱的人感动哭。
看到抖动不已的视频里,一个男人用乡音大喊“再给我拿几个灭火器过来,老子今天啷个都不得退,再退这家人的房子就完了”的时候,我想哭。
看到赤日炎炎的街头,平时关了空调都要叫唤半天的乖桑桑的女娃儿些,汗流浃背地为上山灭火的志愿者装盒饭的时候,我想哭。
看到山火袭来、居民不得不搬家的时候,一个双手抱着行李的男人大声喊“那边还有一个鹅,快点去抱起走不要烧死了”的时候,我想哭。
看到一群年纪轻轻的小崽儿,骑着大功率的越野摩托车,背着他们这辈子可能从来没有背过的竹背篼,猛轰油门摇摇晃晃地往山上送灭火器的时候,我想哭。
我给你说,这才是真正的“川渝人民要哭了”。
我们不是你们想的那种束手就擒、故作姿态地哭,我们是站直身子、昂起脑壳在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