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4档案馆》讲述中国审查与反审查的故事,同时以文字、音频和视频的形式发布。播客节目可在 Apple Podcasts, Google Podcasts, Spotify 或泛用型播客客户端搜索“404档案馆”进行收听,视频节目可在Youtube“中国数字时代· 404档案馆”频道收看。
欢迎来到404档案馆,在这里,我们一起穿越中国数字高墙。
尽管中国的言论审查和舆论管控日趋严峻,国家对公民的监控也无处不在,但我们依然可以看那些不服从的个体,顶着被删号、被约谈、甚至被监禁的风险,对不公义勇敢发出自己的声音。
中国数字时代在“404文库”栏目中长期收录这些被当局审查机制删除的声音。
本期节目,我们选读过去一周中引起舆论关注的三篇404文章。
一、冷月冷言|十六年来首次:《人体器官捐献和移植条例》修订通过
2023年10月20日,中国国务院常务委员会审议通过了《人体器官捐献和移植条例(修订草案)》。然而,这一新闻在中文互联网上并未引起关注。
对此,微信公众号“冷月冷言”发布文章呼吁网民关注这一条例,并质疑负责人体器官捐献工作的机构之一中国红十字会。然而,原文很快就遭到当局审查机制删除。
文中写道:
如今的绝大部分中国人不知道的是:《人体器官捐献和移植条例(修订草案)》是继2007年上一次草案发布实施后,16年来首次修订通过。
也就是说,中间因为种种综合原因,16年没有通过修订。
这次修订将条例名称中“移植条例”更改为“捐献和移植条例”,新增“捐献”二字。国家卫健委就此作出说明:凸显器官捐献的重要性,强化对器官捐献的褒扬和引导,坚持自愿、无偿原则,依据民法典完善器官捐献的条件和程序。
在完善人体器官捐献体系方面,《条例》修订中增加国家鼓励公民逝世后捐献人体器官的表述。即“国家鼓励公民逝世后捐献人体器官,通过建立人体器官移植工作体系,开展人体器官捐献的宣传、推动工作,确定人体器官移植预约者名单,组织协调人体器官的使用。”
《条例》修订中增加人体器官获取与分配管理有关规定。从事人体器官移植的医疗机构实施人体器官移植手术,可向接收人收取下列费用:人体器官移植发生的住院、手术等相关医疗费用,按照医疗服务价格管理;以及向人体器官获取组织支付的器官获取相关费用,包括人体器官评估、摘取、保存、维护、修复、分配和运送等。
这句话啥意思呢?
实际上也就是说,器官的捐献者,捐献自己的器官属于自愿,无偿行为,原则上器官捐献者及其直系的六亲同样无法获得任何报酬,但是器官移植后,器官捐献和移植的“人体器官获取组织”,可以向需要器官移植的病患接收者收取器官获取相关费用。
那么中国的人体器官捐献和移植,有哪些主要的组织方和参与方?
除了国家卫生相关组织职能部门以外,修订通过的《人体器官捐献移植条例》规定:”进一步明确细化红十字会开展器官捐献有关工作的职责,规定各级红十字会依法参与、推动人体器官捐献的宣传登记、捐献见证、缅怀纪念等工作。”
这实际上就为中国各级红十字会更好地开展人体器官捐献工作提供法律依据。
中国红十字会,多年来一直是信誉极佳的社会公益组织,但是自2011年郭美美事件爆发后,中国各级红十字会的信誉就一直遭受着很多普通中国人的质疑。
2019年底,武汉新冠疫情爆发,武汉红十字会长达2个多月多次上热搜榜,呈现互联网热搜霸榜状态,但是武汉红十字会面对的基本上却是互联网民众满屏的质疑声······
如今,中国各级红十字会将肩负着“依法参与、推动人体器官捐献的宣传登记、捐献见证、缅怀纪念等工作。”的重要使命!
二、罐头辰|从2019开始,我的社交网络和现实生活产生了巨大割裂
2023年10月21日,微博用户@罐头辰发帖讲述自己自疫情开始以来所感受到的互联网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巨大割裂感。在这条微博中,作者提出经济下行、极端民族主义情绪等等问题。该微博引起很多网民共鸣,但很快,原微博就遭删除。
作者写道:
大概是从2019开始吧,我感觉到社交网络和我的现实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割裂。
我自己和周围的人聊起来,大家基本都是在现实生活里变得越来越颓,感受到的也是往上爬的机会开始变少——
先来聊体制内的,其实铁饭碗从去年开始,似乎不那么铁了。所谓的「上岸」,也不意味着一辈子能待在岸上,而是随时就会被一个浪潮卷走。奖金、绩效,还有各地的人才补贴,少发、漏发甚至直接不发的越来越多。
体制外的,越来越多的行业活得很难。在上海,因为认识不少营销、咨询、广告行业的朋友,从前年开始,和他们聊起来,都要说客户的预算越来越少,有些从前的客户甚至已经消失。在县城,可能也包括一些三线甚至二线城市,其实生意从很多年前开始就不好做了。
但社交网络上,我感受不到任何颓废,相反,我在看到一些微博的时候,能感受到这人的肾上腺素飙起来,大概能喷得比喜马拉雅山还高。
也同样是从2019年之后,社交网络的风向就是一次又一次的运动式的仇恨,仇恨某个群体的人,仇恨某个其他国家或者地区,现在是仇恨猫狗。如果不跟着一起,背负的骂名轻则是什么都不懂的小清新、文/艺/逼、小布,重则是拿了xxx的经费。
记得之前看过一本书,作者聊自己60年代后期的经历,说Ta和家人惊恐地看着疯狂的人群不知所措,不知道是该参与其中还是躲远一点。普通人家里揭不开锅,生重病的老人为了能让家里多个人口、过年多领份口粮,硬是撑到除夕当天才咽气。
我不敢说「此时此刻恰如彼时彼刻」,也不知道这种癫狂和颓废到底是割裂开来的,还是本质上其实都是一件事。
三、冰川思享号|中年人不发朋友圈,可能是一种衰老的标志
近日,微博话题“#为什么好多人都消失在朋友圈了”冲上热搜第一,微信公众号作者“里约热泪奴”也在公众号“冰川思享号”上发布文章《中年人不发朋友圈,可能是一种衰老的标志》,讨论这一现象,并指出微信等社交媒体平台对个人言论的审查以及对个人隐私信息的泄漏。目前,原文已遭到微信平台删除。
作者写道:
有人总结了一些人从朋友圈消失的原因。
比如,隐私和安全问题,随着个人信息在互联网上的泄漏和滥用问题逐渐暴露,一些人担心在朋友圈中分享生活细节会导致隐私泄露;
社交压力问题,一些人可能感到朋友圈需要不断更新、点赞和评论,以维护社交关系,这令人疲惫;
时间管理和效率问题,一些人可能意识到他们在朋友圈上投入的时间和获取到的回报之间存在不平衡,这促使他们选择减少或停止使用朋友圈,等等。
我认为这背后最终涉及的首先是一个信任问题。
事实上,朋友圈早已不再是真正的朋友圈。
随着社交媒体对日常生活的密集覆盖与延伸——社交场合,人们见面往往不再习惯递名片,而是扫一下微信二维码——一个人的朋友圈变得越来越庞杂,包括了亲朋好友、同事、熟人和陌生人。这使得分组管理变得繁琐,人们不再愿意投入大量时间来管理不同群体的隐私设置。
发表一条朋友圈动态,由此比想象的更复杂,因为它不仅仅是一种交流方式,更是一种价值观的表达。
最近网上有一首挺火的诗,标题叫《炮没约成》(作者:任相君),推出这诗的公号的历史阅读量在1000上下,但这首诗成为了爆款,达到了10万+。
诗不长,兹录如下:
啥都挺顺利的/一起吃了饭/然后一起喝咖啡/还看了一场电影/下午的风凉爽适中/开的房间雅致洁净/都各自洗完澡了/随口聊起了俄乌和以哈战争时/掰了。
这首诗之所以成为爆款,是因为它以口语化的形式,真实而深刻地揭示了我们身边的价值观底线撕裂的场景。
事实上,最近哈以冲突爆发起来,在我们的朋友圈、微信群里,已经发生了对立与撕裂,挺以的挺哈的之间,可谓“炮火连天”。
既然这样,一些人干脆选择减少或者不发布可能引起争议、暴露价值观取向的内容,以避免不必要的麻烦。一些体制中人尤其如此。
以上是本期选读的三篇404文章。文章全文见中国数字时代网站。这些作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中国数字时代仅对原作进行存档,以对抗中国的网络审查。
中国数字时代 CDT 致力于记录和传播中文互联网上被审查的信息,以及人们与审查对抗的努力。欢迎大家通过电报(Telegram)平台 向我们投稿,为记录和对抗中国网络审查作出你的贡献!
了解更多投稿信息,请阅读中国数字时代征稿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