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都周刊|马云现身杭州谈ChatGPT
3月27日,此前在日本、泰国等地现身的阿里巴巴集团创始人马云现身杭州某学校。据“云谷教育”微信公众号27日下午消息,马云来到云谷学校,和校园长讨论了未来教育。
阅读更多2023年3月27日
3月27日,此前在日本、泰国等地现身的阿里巴巴集团创始人马云现身杭州某学校。据“云谷教育”微信公众号27日下午消息,马云来到云谷学校,和校园长讨论了未来教育。
阅读更多2023年3月27日
全球化体系是建立在互信的基础之上。信任一旦破坏,重建是非常艰难的。双方互不信任,都抱有底线思维,凡事往最坏的情形考量,最后只能慢慢滑向新冷战。冷战也是战争,是慢性战争、消耗战争、不流血的战争,如果还对此心存幻想,就想想TikTok。
阅读更多2023年3月27日
前有伏拉夫,后有俄罗斯娜娜。其实在中国靠打“俄罗斯牌”赚钱并不难,已经有了可遵循的范式,而且中国人对待俄罗斯的感情本就与其他国家不同。但世界上存在着两个“俄罗斯”,一个是真实的、横跨亚欧大陆的北方大国,另一个是经过中国互联网加工与再解读的俄罗斯。
阅读更多2023年3月27日
《城堡里的马原》,我觉得它并不只是一篇描写一个丈夫和父亲的文字,它更像一个时代的寓言——也许我们每个人,都会生活在自己的城堡里,愿我们不要成为那个城堡里、只活在自己世界中的人。
阅读更多2023年3月27日
“对于我而言,我觉得我告诉别人我拍一个电影,是要让别人去相信这种挑战权威是能成功的,那我觉得我可能有点居心叵测了。”
阅读更多2023年3月27日
因为ChatGPT人工智能的开发要用到二进制机器语言,1和0,这是受到中国阴阳思想的启发,而最早提出阴阳思想的是周文王编写的《周易》,所以ChatGPT是周文王的功劳。如果这都不叫胡扯,还有什么是更离谱的胡扯?
阅读更多2023年3月26日
当下有越来越多高学历青年“毕业即失业”,上大学前他们被打了太多衡中式的鸡血“好好读书你会拥有一切”,可毕业后又被社会鞭打要求放下身段“进厂拧螺丝”,这种“高开低走”的人生让网友感叹“学历是我下不来的高台,更是孔乙己脱不掉的长衫”。
阅读更多2023年3月26日
当下的中国,奇观已经建成,但历史尚未终结。可以预言的是,中国的城市奇观仍将会不断出现,但已经无法继续成为一种认同的嫁接之物。中国与外部世界的摩擦也将会越来越大,黄金时代成长的年轻人,会慢慢遭遇到这个不安年代带来的苦痛。
阅读更多2023年3月25日
被网暴者中有母亲,因为给孩子买蛋糕边角料被嘲“穷人生二胎只会害了孩子”;有疫情期间滞留三亚的游客,因为“非要乱跑,自作自受”而饱受攻击……任何人都可能以任何面貌变成网络靶子。陷入漩涡中心,很多时候甚至不需要一个确切的理由。
阅读更多2023年3月25日
“如果一个身份是需要得到准许才能存在的,要与很多前提条件绑定的,那么个体对于这个身份是没有掌控能力的,它必然会造成拧巴和失落,因为你注定要去追求种种许可和认定,我不喜欢这样,所以我主动退出。”
阅读更多2023年3月25日
为什么现在的年轻人都那么喜欢躺平呢?为什么现在的年轻人是一点苦都不愿意吃呢?因为一些苦根本不值得吃。为既得利者的儿女、为老板的小蜜、为周公子的茶叶、为资本家的花天酒地吃苦,这种苦,我们年轻人不会去吃,因为我们不傻。
阅读更多2023年3月25日
很大程度上,中国金融风险是内源性的,经济结构长期失衡,货币超发引发的泡沫化以及制度性约束导致的增长动能衰减这些内源性因素,才是人民币资产难以化解的风险。舞台已然铺陈,过往都是序章,长期积蓄的压力会在某一个不经意的时刻以浓墨重彩的形式遽然登场。
阅读更多2023年3月25日
不知道大家发现没有,去年、今年这位叫“境外势力”的家伙,出镜率非常高,几乎是和大家的抱怨以及对某些媒体或官员的不合理行为的质疑同时出现的。如果那些真正的境外势力看到,估计得大呼冤枉,大声向世界宣布“那些锅我不背!”
阅读更多2023年3月24日
而沉默,是会自我繁衍的,每多一个人对那块不存在的布大加赞美,房间里的大象便会膨胀一分。而大象越膨胀,就越会让更多人害怕开口说出真话。沉默不仅是恐惧的产物,还是恐惧的来源,它们互为因果,相互转化。
阅读更多2023年3月24日
3月24日,微信公众号“女孩别怕”账号被微信平台停止使用,该账号曾经发布的所有文章内容均被屏蔽,无法显示。如有读者备份了“女孩别怕”的更多历史文章,欢迎与中国数字时代联系。
阅读更多2023年3月24日
明明清楚工作有三六九等,却不愿承认,不愿通过一系列机制的调整来平衡差距,而是熟视无睹,闭着眼大喊工作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到了需要人才的时候就宣传“读书改变命运”,到了“招工难、用工荒”的时候就鼓吹“放下身段,努力才能改变命运”。归根结底就是,我只负责鼓励你去读书、去进厂,至于能不能改变命运,怎么改变命运,那是你自己的事。
阅读更多2023年3月24日
不是年轻人走偏了,分不清虚幻和现实,而是评论作者近视了,看不透表象和本质。很遗憾,一家曾经为民鼓与呼的新锐都市报,如今却摆出了一张教育年轻人的臭脸。央视网那样发声我不稀奇,但没想到,新京报这个浓眉大眼的小伙,也堕落到这个地步。不想着如何用新闻影响今天,只想着如何用言语讨好新欢。拍马屁,还拍到了马蹄子上。
阅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