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闻重温】网通社:全球首届蛤丝大会在成都举行
2016年1月13日,香港媒体人张宝华因个人事务途径成都,提前在新浪微博召集网友聚会,而后见面会现场意外聚集几十名“蛤丝”,规模庞大,成为蛤丝们戏谑的“全球首届蛤丝大会”。
阅读更多发布者小熊维尼 | 12 月 1, 2022
2016年1月13日,香港媒体人张宝华因个人事务途径成都,提前在新浪微博召集网友聚会,而后见面会现场意外聚集几十名“蛤丝”,规模庞大,成为蛤丝们戏谑的“全球首届蛤丝大会”。
阅读更多发布者不忘初心 | 11 月 30, 2022
在不能直接批评当今执政者的中国政治文化中,政治话语空间相对较压抑,长者的这种滑稽无疑为人们提供了轻松的解压阀。
阅读更多发布者既要又要还要 | 8 月 1, 2020
蛤三篇之《美国的华莱士到底有多高?》 考完试了,先来扯谈一篇轻松愉快简单粗暴的。跟那篇「到底哪个西方国家没去过」一样,本文继续来讨论下那段讲话中的另一句金句「美国的那个华莱士比你们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 华莱士到底有多高呢,我们试图以长者的身高来推出他的身高来。先来看一张长者和华莱士的合影。 这张是我在“CBS60分钟”里的截图...
阅读更多发布者亚克蜥 | 8 月 19, 2016
我在一个膜蛤群里。 8月16日晚7点,这个群就开始整点倒计时,迎接一个重要的日子,就像过年守岁一样。 零点刚过,他们互祝“Merry Haristmas!”...
阅读更多发布者小熊维尼 | 8 月 16, 2016
十几名年轻人,从中国内地来,甚至专程从纽约飞来,在2016年7月24日的湾仔会展中心一个会议室里,听著他们的“教主”用他们不大明白的粤语,介绍著她有关品牌形象建设的新书,足足听了一个多小时。...
阅读更多发布者小熊维尼 | 3 月 15, 2016
@remonwangxt:誰才是最吼的領導人? 背景新闻:法广 | 新华社出现严重错误:“中国最后领导人习近平” 2000年,香港女记者张洺华(原名张宝华)问及是否「钦点」董建华连任行政长官,面对香港记者不断的追问,表示这帮香港记者不够水平,并作出有关回应。随后将其赶出场外。 记者:但是能不能說一下為甚麼支持董建华呢? 江:我很抱歉,我今天是作为一个长者跟你们讲這個。我不是新闻工作者,但是我见得太多了,我……我有这个必要告诉你们一点,人生的经验。...
阅读更多发布者Sandra Severdia | 1 月 11, 2016
“蛤”即“蛤蟆”,学名蟾蜍。笔者认为,“膜蛤”文化将中共前领导人隐喻成“蛤蟆”有三大原因:
一是,“江泽民”的形象微胖,且在公共场合常穿着高腰西裤,并戴一副与“蛤蟆镜”类似的眼镜,因而与“蛤蟆”的形象有相似性。
二是,我们在追溯“膜蛤”的起源时发现,最早是一些反华势力,尤其是“法轮功”势力在其宣传中将江泽民类比蛤蟆的。蟾蜍一般有毒性,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蛤蟆是“五毒”之一,且蟾蜍在民间亦被称为“癞蛤蟆”,是丑陋的。在反华势力的宣传中,自然要将中共领导人妖魔化,因而,将江泽民与“蛤”进行隐喻的另一原因是蛤蟆毒性的联想,他们认为江泽民的统治手段“毒辣”且“阴险”。
三是,由于中国的互联网管理问题,如“江泽民”这样的关键词经常被屏蔽,但网民又有谈论领导人的需求,因而给领导人起一个代称是有必要性的,如“涛哥”(胡锦涛)、“康师傅”(周永康)等都是在这一背景下出现的。
前两个原因是“蛤”这个概念产生的可能性,第三个原因则是这个概念产生的必要性。
阅读更多发布者Sandra Severdia | 11 月 25, 2015
一、崇拜长者可能是由于江的个人魅力所致,而这个“魅力”也是相对的——他的形象与中国领导人一贯的死板面孔完全不同,相对于毛邓的伟人形象,胡温的官方腔调,江的形象是超脱于以上这些人们传统观念和官方正统主流要求的刻板形象的。他说话风趣,喜欢在中文中夹杂英语,精通多国语言;他衣着时尚,喜欢穿高腰裤,正因为这种反差的魅力,才让他受到疯狂的追捧。在江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人性的一面,也就是他作为一个鲜活的人所具有的一切特质,这或许听起来有些讽刺,但是中国传统观念上要求一个领导人应该是高高在上的,保持神秘感,而且在正式场合一定要维持形象和固定的模式。也就是领导人在人们心目中的私人空间是被压缩的,而江泽民的一系列表现(在死海中游泳、在领导人面前梳头)都是在现在的领导人身上看不到的“叛逆”和个性化行为,这种出格的行为或许就合了有些人的胃口,成为他们抗议政府的工具。
(但同时长者的外交表现被西方媒体认为是一种失礼和失态)
二、膜蛤的出发点还可能是因为青年群体的总体话语空间正在被压缩。不论是在网络空间还是在现实世界,反政府的言论都是很容易被和谐的,在这个社会剧烈变动的时代,贫富差距和社会不平等一系列问题很容易让人们对政府产生不满,而人们在压抑的情绪得不到释放时,只能采用暗语的方式反讽政府的所作所为。
三、膜蛤一开始只是一种小众行为,掌握了“膜蛤姿势”的人可能会产生一种高高在上的优越感,认为自己知道了别人都不知道的领导人的行为举止、兴趣爱好等,而且更为关键的是这种政治上的信息获取量相对大小很容易成为人炫耀的资本。而演变到后来,膜蛤群体逐渐壮大起来后,这更成为区分群体内和群体外的最基本标准,群体内的人会有一种这种时尚由我们掌握和制定规则的感觉。
阅读更多发布者小熊维尼 | 3 月 25, 2015
前记:最近扯谈计划其实真想扯谈「计划」的,但得前辈告知最近鲁总管要一切从严,只好搁笔继续谈些轻松愉快的,今天把蛤三篇的最后一篇「香港记者到底跑的有多快」扯完。(前两篇分别是「到底哪个西方国家他没去过」、「美国的华莱士到底有多高」)...
阅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