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声Huisheng | 盘点2018十大“直男癌”言论
今天是2018年的最后一天,回首这一年,发生了大大小小太多和性别议题相关的事件,有振奋人心,当然也有失望、愤怒和厌恶。在国内几无政治正确的公共话语空间里,公然发表性别歧视言论几乎不会遭受任何损失。而网...
阅读更多发布者小熊维尼 | 12 月 31, 2018
今天是2018年的最后一天,回首这一年,发生了大大小小太多和性别议题相关的事件,有振奋人心,当然也有失望、愤怒和厌恶。在国内几无政治正确的公共话语空间里,公然发表性别歧视言论几乎不会遭受任何损失。而网...
阅读更多发布者亚克蜥 | 9 月 8, 2018
在中非某热带雨林的一个深夜,一只黑猩猩降生了。不久以后,太阳升起,猩猩妈妈和新生儿一起坐着,它们被一场“亲朋好友”间的谈话会搞得头晕目眩。基本上每位“亲朋好友”都会过来,把新生儿的两腿分开然后嗅一嗅,...
阅读更多发布者小熊维尼 | 5 月 21, 2018
太阳底下原没有什么新鲜事。 一不小心,几则不得体的广告又堂而皇之进入了公共空间。 二胎怎样避免生女儿? 性暗示+物化 物化女性+ 明示不平等的性别社会关系 把女性作为男性欲望的对象 商品化女性...
阅读更多发布者小熊维尼 | 8 月 30, 2017
——“多喝热水。” ——“非处女不娶。” ——“穿这么骚,活该!” ——“现在的女人都物质。” ——“不能生男孩我娶你干嘛?” ——“一女孩子出国读博干什么?”...
阅读更多发布者亚克蜥 | 11 月 8, 2016
2016年的美国总统大选注定将会在多个维度载入史册。希拉里和特朗普都不受欢迎几乎已经成为人尽皆知的常识。说着笑着,美国人口中最初的笑话“两害相权取其轻(lesser of two evils)如今已经成了严肃的现实。在他们的厌恶者口中,两人的面目都相当可憎。有趣的是,无论希拉里还是特朗普,所收获的负面评价之中,很大程度都和性别议题相关。作为美国建国240年来首位主要政党的女性总统候选人,如果希拉里当选,她将打破她自己在民主党大会上所做的著名比喻——“最高、最硬的玻璃天花板”。而身为女性,这本身便成为她身上所背负的诸多巨大争议的来源之一。从默克尔到特丽莎梅,从昂山素季到朴槿惠,在一个女性政治家崭露头角的时代,美国诞生第一位女性总统似乎应该并不显得多么惊世骇俗。然而事实上,在保守与开放始终焦灼博弈的美国社会,这并不像想象得那么容易被人接受。
在之前的电视辩论中,特朗普质疑他的对手没有“总统相”(the “look” a president should have)。这立即引发巨大争议:很多人说,在前43任总统都是男性的社会,一个女人当然会显得“没有总统相”。然而与此同时,这种说法也引起了不在少数的人的共鸣:在今年一次问卷调查中,过半数的特朗普支持者认为男性和女性遵循传统性别分工对社会有益;还有2/3的特朗普支持者认为,社会正在变得过于软弱和女性化。而在近期软件公司Qualtrics所做的在线调查中,39%的特朗普支持者认为男性能成为更好的领导,只有5%对于女性持相同看法。相反,希拉里支持者中,16%认为女性是更好的领导,13%认为男性才是。
这种固有观念也超越党派立场。在千禧一代年轻人眼中,希拉里不受待见,他们觉得她俨然一副高高在上、智商超群、不接地气的典型精英形象,与备受年轻人喜欢“外来者”——亲切老伯伯桑德斯形成鲜明对比。四年前60%的千禧一代支持奥巴马,而到了桑德斯退出初选时,希拉里受千禧一代欢迎的比例仅有31%。
阅读更多发布者既要又要还要 | 5 月 20, 2024
正如法学家劳东燕所说的,公共事件逐渐从公域里消隐,越来越多的私人事务被拉到公域,在显微镜下被围观被细看,出现任何瑕疵都会被上纲上线。当“监督”的箭头一边从某些地方退缩一边向私生活领域延伸,社会注定会被一场又一场的舆论泡沫黏住。
阅读更多发布者不忘初心 | 2 月 20, 2022
中国数字时代有关“徐州八孩母亲” 文章总汇 《从零开始的女性主义》是日本著名女性主义研究学者、社会学教授上野千鹤子与田房永子关于女性主义的对谈录,一个是未婚的女权斗士,一个是已婚但是羞于表达自己女性主义观点的漫画家,两人从女性主义的内涵、历史,谈到以女性主义的角度思考日常生活。 “从零开始”,与其说是修辞,更是一种悲哀的现实。 上野千鹤子说,人只能凭借自身的经验去理解他人,所以女性一旦主张权利,男性就只会理解为:“哦,你想变成我啊。”...
阅读更多发布者既要又要还要 | 4 月 12, 2021
肖美丽:我觉得大家现在都需要有一个责任意识,就是意识到说这个事情它跟自己是有关系的,就不能说因为肖美丽被骂了,她就被骂了。你不知道下一个会轮到谁,这也是很可怕的,它已经过了一个界限。
阅读更多发布者既要又要还要 | 2 月 1, 2021
这两天,关于“防止男性青少年‘女性化’”,以及“阳刚之气”再次成为热议话题。起因则是教育部不久前发布的,给《关于防止男性青少年女性化的提案》的一封复函。 这封复函主要针对去年5月份的一份政协提案,原题为《关注和防止男性青少年“女性化”趋势》。根据现有新闻报道,这份提案中指出,“现在中国的青少年有柔弱、自卑、胆怯等现象,追求‘小鲜肉’式的‘奶油小生’”,并将这种现象或行为称作“男孩子‘女性气质化’”。...
阅读更多发布者大号冲塔 | 12 月 22, 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