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

美国之音 | 中国城镇人口首超农村 社会冲突将加剧?

 2012年 1月 17日 中国城镇人口首超农村 社会冲突将加剧? 记者: 吴心欣 | 华盛顿 图片来源: AFP 中国每年有大量农民进入城市,图为农民工抵达北京火车站(资料照)。 中国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11年,中国的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例的一半以上,这是中国历史上城镇人口首次超过农村人口。不过,观察人士表示,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完全是一个拔苗助长的过程,其带来的最大隐患是将来可能层出不穷的社会冲突问题。 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17日发布的数据,2011年末,中国的城镇人口达到6亿9079万人,而乡村人口总数6亿5656万人。这意味着,在中国13.5亿人口中,51.27%的人口居住在城镇中,这是城镇人口在中国历史上首次超过农村人口。 *可能有积极影响* 中国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李培林2011年12月底发布2012年社会蓝皮书时指出,这意味着中国这样一个具有几千年农业文明历史的农民大国,将进入城市社会为主的新成长阶段。李培林认为,继工业化之后,城市化将成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引擎。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程致宇(Patrick Chovanec)在接受美国之音采访时也表示,中国城镇人口超过农村有其积极作用。他说:“这种情况在任何一个国家的发展历史上都将是一个非常重要、非常有意思的转折点,对经济来说尤其是一个关键性的时刻,城镇化进程对中国来说可能会带来非常积极的影响。” *不过是统计游戏* 不过,普林斯顿大学中国问题研究学者程晓农对中国的城镇人口统计提出了疑问,他认为中国所谓的城市化不过是统计游戏而已。他说:“很多地方政府实际上是为了实行县改市、乡改区,把农村行政区划改成城镇行政区划,所以现在看中国地图,叫某某县的已经很少了,很多县现在都改名市了。当它改名的时候,很多农村人口就被算作城市人口。有人开玩笑说,现在中国很多农民被城市化了。” 程晓农指出,现在中国很多地方实行强迫农民“进城上楼”政策,比如薄熙来就在重庆推行这个政策,要农民搬迁到城镇上去,盖了楼让他们搬进去住,以为这样就实现了城镇化。程晓农表示,其实全世界城市化的问题,不在于国家统计局怎么统计,而在于农民进城以后,能不能和城市居民享受同等待遇,如果农民进城以后永远无法享受到城市居民权益,那他们永远不能算城市居民。 *地方政府希望通过圈农地来赚大钱* 程晓农表示,很多地方政府在强调城市化的过程中,其实背后有一个很黑暗的算盘,就是趁机圈地,搞房地产开发,因为一旦县改市、乡改区,政府就可以把这些农地重新规划为城市开发用地。程晓农说:“所以城市化是一个最美好的、推动房地产开发、强占农民土地的伟大理由,至于农民进城后能不能活下去,这些市长们才不管呢。所以从广义上讲,不仅仅是国家统计局把农民被城市化,各级地方政府都在让农民被城市化。” 对于中国有学者表示,城镇化进程将对社会、环境及城市管理者带来巨大挑战,程晓农则表示,该进程引发的最大问题将是导致更多的社会冲突。他说:“随着中国经济增长率放慢,建筑工程减少,房地产泡沫破灭,农民工的就业机会会进一步减少。这样,流落在城市的农民工的生存将成为更大的问题,在物价继续上涨的压力下,他们的生存将更加艰难。所以从短期来看,可能城市化的加速正好是推动社会矛盾加剧的一个重要动因。” *拔苗助长的过程*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的程致宇也在这个问题上对中国政府表达了关注。他说:“中国的政策制定者们以城镇化为借口盖了很多设施、楼房,而不是去考虑如何把城镇化进程变成让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竞争优势。” 程晓农指出,发展中国家走向经济成长的过程中确实会出现城市化趋势,但是在其它国家,城市化是一个自然的过程,而在中国,这完全是一个政府参与的拔苗助长的过程。程晓农认为,农民就好像长在土地上的苗,现在这棵苗被从土里拔出来了,这苗还有活路吗?

阅读更多

BBC | 日本出版书籍记录金正男描述的朝鲜

金正男要求五味好好整理他的邮件,并希望在适当的时候公开。 去年12月去世的朝鲜最高领导人金正日的长子金正男写给日本《东京新闻》编辑委员五味洋治的电邮和两人面谈的内容,最近由五味本人整理、汇总在日本出版,书名为《父亲金正日与我–金正男的独家告白》。 书中囊括了04年起至去年12月期间金正男给五味超过100封的电邮和去年1月、5月两人见面谈话的内容,该书正引起国际关注。 五味自称04年作为驻北京记者期间偶遇金正男,此后金正男开始向他发送邮件。后来中断了几年,前年10月又接到金正男“有事拜托”的邮件,恢复了通讯。金正男要求五味好好整理他的邮件,并希望在适当的时候公开,他说愿意回答所有问题。 三代世袭维持体制 书中披露金正日曾反对家族世袭权力,指出第三代世袭将有损金日成和金正日的业绩。不过金正日最后决心让金正恩世袭,是认为维持体制,需要“白头山的血统(金日成的血统)非常重要的现实判断”。 金正男说:“只是外表长得像祖父(金日成)的金正恩,多大程度上能满足朝鲜人民令人忧虑。现在的正恩只不过是象征性存在,实际是既存的权力精英主导”。 金正男承认,金正恩的强大监护人是姑姑金敬姬和姑父张成泽,但他说:“我至今也与他们关系良好,他们对我有特别的爱,也特别关心”。 金正男还对中国看待朝鲜三代世袭的体制说:“中国政府与其说欢迎三代世袭,不如说只是为了朝鲜内部安定,认可后继构图”。金正男说:“三代世袭体制是世界笑柄”。 金正男预测年轻、没有政绩的金正恩,以及朝鲜掌权者之间的权力斗争令“金正恩体制不会长久”。他说:“不改革开放朝鲜会垮,推进改革开放政权会崩溃。朝鲜在改革还是不改革之间虚度着时光令人忧虑”。但他相信朝鲜对外强硬的路线、不放弃开发核武器的立场绝不会改变,“因为这是维持生存的政治体系”。 军方争权发起挑衅 金正男说,他从瑞士留学回国后,建议父亲改革开放,结果令他远离了继承人地位并遭到警戒。他说,留学期间,父亲对两个弟弟倾注了爱,并相信长期留学形成他的资本主义思考方式,从而缩短了两个弟弟留学时间。 金正男解释朝鲜前年11月炮击韩国延坪岛的事件“是朝鲜军方为了自己的地位及存在,突出持有核武器的正当性所实施的挑衅”,而朝鲜攻击韩国“天安舰”事件则是“从朝鲜的立场来看,必须强调黄海五岛地区是交战地区的形象,来突出核武器、军领导政治的正当性”。 金正男说:“我只有要机会,就会劝说父亲停止核试验、试射导弹的计划,过去也说明过核试验、试射导弹令国际社会有悬念。最近还要求弟弟(金正恩)要重视国民过上富裕的生活”。 中国的保护与监视 金正男2001年持假护照入境日本被捕和驱逐后,渐成日本传媒追踪报道的关注对象。金正男也不时在北京或澳门街头回应日本记者的采访。去年金正日去世后,日本有报道称,金正男长期流亡中国和澳门,也曾遭遇暗杀危机。 金正男对五味承认:“中国政府保护我,但也有监视的一面,不能避免是我的命运。既然如此,快乐地生活最好。”他说,经常去澳门是因为澳门是距离中国最近的自由地区。他承认他有许多女人,但只有一个妻子,而且是他的最爱。

阅读更多

余杰回应环球时报单人平:你们会付出代价

记者:我想就从《环球时报》的评论文章开始,比如文章中提到您与主流社会格格不入,这是现实吗?以您的学识为什么您会成为中国的非主流?作为非主流,您在中国遭遇了什么? 余杰:关键我们要讨论什么是主流社会,在一个真正的民主自由社会中,整个社会舆论应该是一个多元状态,所以不应该只有主流的声音而没有非主流的声音,主流和非主流是一个互动的关系,这样的社会才是正常、健康的社会,而不是对和官方有不同看法的观点就进行打压,甚至用非法手段打压。最近这几年,我在中国的遭遇,除了我被媒体全面封杀,不能在任何公开刊物上发表文章,也不能出版我的著作,即使是别人的著作中点到我的名字,我的名字也不能出现,一直到最近几年这种情况越来越恶劣,一直到刘晓波获得诺贝尔奖后,我遭受了非法软禁,绑架,酷刑等等,这恰恰说明中国社会还不是一个正常、健康的社会,这样的社会是没有活力的,即使是在这样一个情况下,我相信认同接受我的观点的人,都比接受和认同《环球时报》的这位”单人平”要多,我在被中国封锁的”博讯网”有个人文集,点击量就有七八百万,如果在自由的社会,我的观点能够得到自由的发表,我能够和”单人平”辩论的话,我深深相信,我的观点会被大多数中国同胞接受。 记者:文章也说您出走美国对你个人来说解脱,您的离开是解脱还是无奈的选择? 余杰:这次选择到美国我是经过了很漫长的、也是很痛苦的思考后才最终作出这样一个决定,我作为一个中文写作者,本身是不愿意离开母语写作的环境,前几天我到国外访问时,也有朋友劝我留下来,我说如果我的生命安全还有保障的话,我会留在中国。这次是我连生命安全都没有保障,我在海外发表文章这仅存的一点自由也被剥夺,在这样一种情况下,我才选择离开中国,这是一个非常可悲的现实,说明中国被一个政党、特权利益集团所绑架和奴役,他们并不能代表中国,未来真正实现了民主自由的中国,象我这样的很多人都会重新回到中国。 记者:文章中说您去美国是逆向而行,认为中国现在向世界自由开放,您怎样评论中国真正的现实。 余杰:表面上看确实存在着这样的反差,很多海归会回到中国,也很多西方的政客、商人、大公司等到中国并被中国所吸引,这种吸引是一种利益的吸引,中国没有西方社会那种成熟的规则和制度的限制,他们就可以在中国迅速的赚很多钱,但是这样一种利益的驱动,是否对中国好?我们看到这几十年来,所谓的经济的飞速发展,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中国模式后面是中国环境的急剧恶化,两三亿的农民工权利被践踏,对能源的消耗和浪费,这是不可持续发展的趋势,全世界被中国吸引和看好中国,只是短期的暂时的现象,未来中国发生大的动荡、危机和崩溃的可能性越来越大,另外一方面象我这样热爱中国的,真正要把中国往民主宪政道路上推动的一些公共知识分子,在最近两年来,在国内的生存环境越来越恶劣,已经到了没有办法生存下去,比如最近这几个月,我的朋友廖亦武、张大军、张博树等他们都离开中国,这反衬出非常可悲的中国现实。 记者:这篇文章中也说您早年的成功代表中国没有禁锢自由,您早年的”成功”下的政治环境是怎样的?现在与以前相比是不是发生了变化? 余杰:我1998年发表第一本书《火与冰》,那是一个很偶然的机会,美国总统克林顿访问中国,这是”八九民运”之后第一个美国总统访问中国,当时中国政府要作出相对开明的姿态,当时有个”小阳春”的说法,1998年的时候,新闻出版的控制相对放松,在这样的契机下,我的书得以出版,而且在北京大学一百年校庆的背景下也受到非常大的关注,那一代的很多大学生都看这本书,但后来舆论的控制越来越严,到了2004年后,胡锦涛、温家宝上台后,很多人都在憧憬”胡温新政”时,我就敏锐的感觉到一股寒流,04年后我不能在中国大陆出版任何一本书。从我个人的遭遇上也可以看出中国社会的大背景的变化,尽管在”胡温时代”,经济在继续发展,但是在意识形态的控制上,对不同声音的打压上,比起江泽民时代有过之而无不及。 记者:文章中也使用了极端自由主义者来定位您,甚至还会预见您在美国将更加极端?您如何回应,接下来怎样开始在美国的生活和工作? 余杰:这说明评论者完全不知道我的思想立场,我自己对自己的定义是”英美意义上的保守主义者”,其实我所批评的对象里面,除了象中国专制政权以外,我也对西方自由主义有很多严厉的批评,我所要做的是把英美意义上的保守主义–在美国是比较接近共和党的理念、在英国是接受保守主义的理念,这些在中国是非常稀缺的,我对中国社会的批评与对美国社会的批评并不矛盾,我始终是一个独立的知识分子,我下一步在美国的这些生活之中,除了批评中国以外,我对所观察到的美国社会很多现实,提出批评性的看法来,知识分子的天职就是以独立的身份来批评当权者; 下一步我也会写作和出版在国内很难出版的书籍,比如说我前面两年来一直在写作的《刘晓波传记》,这也是刘晓波的妻子委托我来写的、唯一一本经她授权的《刘晓波传记》,因为在此前的四年时间里面,我们一直是非常亲密的朋友,他所参与的所有的民主和自由的活动,我都有参与,我这本书中有相当多的第一手材料,刘晓波虽然获得了诺奖,但他也是差不多十年来获得诺奖得主中,包括他的同胞和全球其他人最不了解的一位诺奖得主,所以我也希望通过这本书,更多的向大家介绍他的生平、作品、思想,我也相信他的思想在未来中国社会转型中会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我也对未来他成为中国的曼德拉式人物抱有巨大的希望。 记者:与出走对应的是归来,您是否想过什么时候才能再回到中国? 余杰:这不能以我个人意志为转移,在我离开中国前一天,北京市国保最高头子和我见面,最后那一刻他才答应放行,但他也给我很多恐吓,他说:你在海外不要以为就真的获得了自由,你该说什么话、该做什么事情你自己知道,如果你做了不该做的事情,说了不该说的话,你就不能够回到中国来,这是很荒谬的现实,这样一个政权绑架了中国,我作为一个公民,《宪法》赋予了我自由出入这个国家的权利也被他们作为一个筹码,我个人是盼望中国社会早日发生变化,刘晓波先生被释放,我希望回到国内,可以和他一起办一份报纸、一份刊物或办一所大学,我相信有很多事情可以做。 记者:最后如果请您对这篇评论的作者”单人平”说一些话,您想表达什么? 余杰:他甚至都不能用自己的真名来发表文章,他只是来代表《环球时报》和《环球时报》背后中国官方中最僵化、最坚硬和顽固的那一部分人的观点,这样的人在未来的民主自由的中国,他会为曾经所作的恶劣的事情付出代价,甚至会被送上审判席,来承担法律责任。 采访记者:吴雨 责编:洪沙 来源:http://www.dw-world.de/dw/article/0,,15672285,00.html

阅读更多

中、美、俄、朝、韩五国中学教科书中的朝鲜战争

  不管怎样,朝鲜战争的爆发对中国来说尤其不幸。在朝鲜入侵韩国后,杜鲁门总统立即下令美军第七舰队进入台湾海峡,以防止中国(大陆)进攻台湾。更为不幸的是,战争强化了西方对新中国政府的立场,导致中国有20年的时间被主要资本主义大国孤立。美国继续支持台湾的国民党政权作为中国人民的唯一合法代表,并支持其占据联合国的席位。结果,中国无法获得各种形式的经济和技术援助,不得不完全依赖于苏联。中苏两国在1950年签署了友好同盟互助条约。(本文译者为人民日报社美国分社记者管克江)

阅读更多

陈希我 | 为《人物》杂志专栏而作:马丁

    马丁给我的第一印象,是他在电话里的声音。一个澳大利亚人,汉语讲得比我还好,字正腔圆,让我怀疑这电话是别人代他打的。作为中国作家,我接触过的“老外”很多会中文,但是普遍带着口音。面对面说话还可以,但打电话,没有了表情和动作的参照,就麻烦了。所以我小说的法文翻译从巴黎给我打电话,就让他的中国学生代打。这是明智的。     马丁是我接触过的“老外”里汉语最好的。不仅说得好,把汉语翻译成英文也翻译得好。我这么说,一定有人撇嘴:你又不懂英文。是香港中文大学的王淩告诉我的,那年我在香港外国记者会(FCC)上演讲,马丁当翻译。王淩教的专业就是翻译,应该属于专业评价。        马丁翻译中文作品,从古代的李渔,到当代的慕容雪村。翻译得好,首先因为他认真。我知道,并不是所有翻译中国文学作品的人都认真的,回报少,影响力低,无法苛求人家。这些年中国政府采取了给予补贴的办法,但仍然收益微薄(当然其中还有不喜欢的因素,中国官方推荐的东西,本来人家就没什么兴趣,读者更不会有兴趣)。但是马丁却十分认真。跟他聊,他常会聊起翻译的事,让我想起那些翻译外国作品的中国名译家的故事,“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我知道,在翻译上,有些问题是无法解决的,属于根本的困境,他也尝试各种解决的办法。当然这也取决于他对两方文化的了解,知道怎样打通。还有对中国现代社会乃至政治的兴趣,几乎所有的当代对汉学有兴趣的外国人,都首先因为对中国当代社会乃至政治有兴趣,至少到目前为止,在世界上,中国与其是文化大国,勿宁只是政治大国。他们跟我不同,他们不是无可奈何陷在其中,他们是自己愿意走近的,因为这里有吸引他们的东西。     当然,在马丁这里,还有更切身的原因。他告诉我,他的父母曾经是共产党,在他的祖国,被秘密警察长期监视。他手上有一些他父母被监控的资料。     热衷于中国文学翻译的马丁,职业却是经商。他有一个公司,他平时要忙于各种公司事务,一旦闲下来,就搞文学。我一直觉得这种状况是最好的,有个稳定的、当然最好收入不错的谋生手段,从而搞文学,这样搞文学才纯粹。倒是那些把搞文学与谋生搅在一起的,最后可能哪边都做不好。搞文学本来就是不能当饭吃的,特别是在西方搞中国文学。我接触过一个耶鲁的汉学家,哪怕是这样的名校,他说,他的学生找工作都很难。我自己也进了高校,所以我很赞同马丁的状态。在我看来,他是在务实和务虚关系上处理比较好的人。一般来说,搞文学的比较散漫,做起事来让人信不过,所以我虽然跟他们同趣味,但是不跟他们一起做事;做事一定要踏踏实实,但是踏实的人又容易无趣。马丁是难得的两者兼得。他走路步伐很快,办事思路严谨,干净利落。但他浪漫起来,又让你不会想到他是管理着一个公司的人。这次去新加坡,他自始至终穿着花花绿绿的奇装异服,还戴着草帽。帽子戴到飞机上,宽大的帽沿老是碰着椅背,他就请求空姐把帽子放在前面的空座位上,并且强调不能扣着,要翻过来放。空姐没明白,我们都笑了。     他常会折腾一些趣事。在我看来,他是个精力极为充沛的人,这对我这样没有多少生活热情的人来说,有时候看着都会觉得累。他热情如火,对人也如此。比如这次到新加坡,拿到作家节的资料,才知道毕飞宇也来了。马丁也想见飞宇,飞宇获得“亚洲文学奖”时,获奖致辞就是马丁翻译的。但我跟飞宇虽然关系甚好,平时几乎不联系。我在福建,他在南京,都不是经常能去的地方。我不习惯于电话聊天,短信还可以,但他没手机,所以几乎不通信息。知道他来了,我问李敬泽有没有联系他的办法,敬泽建议发电子邮件试试。这也是馊主意,我们两个都不带电脑出门,我的手机也不上网。就没办法了。不料晚上马丁给我电话,说联系到毕飞宇了,在某酒店大堂等我。我打车过去,在门口,一个熟悉又陌生的影子蹿到我的面前,一看,正是飞宇。他的后面,马丁满足地笑着。     没有马丁,我们可能只能在后来的各自节目现场见了。当然那样,聊天就几乎不可能了。所以马丁千方百计要联系上他。也许归根结底是因为他真的喜欢他东西。他本来跟中国文学并没有什么物质上的联系,于是也没有奢望,既不企图靠之谋生,也不可能靠作协体制捞取职务和待遇,他完全是被自己的兴趣所驱使,他的喜欢,是纯粹的喜欢。     和马丁在一起,若不是看着对方的相貌,金发、碧眼、高鼻梁,我会忘记了他是一个“老外”。我们交流几乎没有障碍,某种意义上说,他很“中国”。跟中国人相处久了,与中国社会接触多了,就“中国”了。几乎所有跟中国相处久了的“老外”都会这样,中国真是容易让人入乡随俗。有一次,马丁到福州来看我,走前,我把他送到乘坐机场大巴的地方。那里停着不少出租车,跟机场大巴抢客源。见一个“老外”来,他们拥了上来。他不理睬,径自走向大巴。大巴售票员问他航班时间,他回答,那些跟上来的出租车司机就说来不及了,小车比大车快。他嗤之以鼻,对我道:“他们懂个屁啊!哼,想宰我?”        

阅读更多

CDT/CDS今日重点

十月之声(2024)

【404文库】“再找演员的话,请放过未成年”(外二篇)

【404媒体】“等帘子拉开,模特已经换上了新衣”(外二篇)


更多文章总汇……

CDT专题

支持中国数字时代

蓝灯·无界计划

现在,你可以用一种新的方式对抗互联网审查:在浏览中国数字时代网站时,按下下面这个开关按钮,为全世界想要自由获取信息的人提供一个安全的“桥梁”。这个开源项目由蓝灯(lantern)提供,了解详情

CDT 新闻简报

读者投稿

漫游数字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