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常识|珠海撞人案动机公布,会震慑犯罪而不是引发效仿
凶案发生两个月后,罪犯姓名公布了,作案动机也公布了。这时候,我们要担心有人模仿作案吗?能批评珠海法院公开信息是不负责任吗?我想,答案应该是否定的。恰恰相反,作为司法机关,法院公开审理,公开判决重大恶性刑事案件,是对潜在犯罪分子最大的威慑,更是对社会安全和公众安全感最好的保护。
阅读更多发布者既要又要还要 | 12 月 28, 2024
凶案发生两个月后,罪犯姓名公布了,作案动机也公布了。这时候,我们要担心有人模仿作案吗?能批评珠海法院公开信息是不负责任吗?我想,答案应该是否定的。恰恰相反,作为司法机关,法院公开审理,公开判决重大恶性刑事案件,是对潜在犯罪分子最大的威慑,更是对社会安全和公众安全感最好的保护。
阅读更多发布者既要又要还要 | 11 月 20, 2024
在纪念逝者之外,我们仍然有巨大的疑问,是什么让樊某不惜用“同归于尽”的方式处理问题?在珠海撞车事件发生之后5日,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又发生了一起持刀伤人案件,造成8人死亡,17人受伤。为何无差别杀人事件一再发生?如果我们对此一无所知,我们要如何才能重建社会的安全网?
阅读更多发布者既要又要还要 | 11 月 14, 2024
在社会学上意义上,珠海驾车撞人案已不是单纯的社会治安问题或孤立的犯罪现象,它在更深层的意义上折射出,在今天的社会心理版图上,出现了一个呈畸形走势的暴戾心理。这一次非常不愿意看到,舆论鼎沸数日、街谈巷议一番之后…..烦某最终成为一个标签化、模糊化、概念化存在。
阅读更多发布者既要又要还要 | 11 月 14, 2024
11月12日,深圳市公安局反恐怖工作支队在微信公众号发文,呼吁民众牢记遇到极端驾车冲撞时应采取的“躲、避、掷”三招,也提醒如无必要,尽量不去人群密集聚集区,特别是没有设置车辆隔离带的人群密集区域。
阅读更多发布者不忘初心 | 11 月 13, 2024
在附近的便利店,工作人员送走买东西的警察时说道:“放心,我们肯定知道,不能乱传的。” 便利店外,三束白色菊花被放置在一棵大树下。两名警察发现后询问顾客送花者身份,未果,但并未拿走花束。
阅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