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邡示威事件

中央社 | 什邡市委第一書記任成都副市長

成都商報今天表示,左正為新任成都市副市長、成都市公安局局長。左正7月甫兼任中共什邡市委第一書記,著手恢復什邡混亂社會秩序。 成都市第15屆人大常委會第35次會議昨天閉幕。會議決定任命趙苗為成都市人民政府副市長,左正為成都市人民政府副市長、成都市公安局局長。 香港文匯網指出,今年52歲的趙苗曾擔任四川省阿壩州副州長,四川省阿壩州委常委、紀委書記,四川出版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總裁、黨組副書記等。 而今年49歲的左正,今年初任德陽市政府副市長,7月起兼任中共什邡市委第一書記。 南方都市報之前整理大陸近來重大社會事件發現,包括甕安、孟連事件等,均有黨政一把手被免職,而緊急「替補」官員大都在不久後獲得晉陞。 報導說,這些維穩救火官員,由於具備善後「群體性事件」的經驗,他們當中多人已成省級信訪部門的骨幹。 四川什邡民眾7月初抗議當地開發鉬銅工程,和警方爆發流血衝突,什邡市人民市政府最後決定「什邡今後不再建設鉬銅項目」。1011020

阅读更多

点评中国:从什邡事件看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制度

什邡钼铜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报告说不会对环境产生影响,但是民众不相信,引发了什邡事件。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制度起源美国,在世界各地实施效果都不错。南桔北枳,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制度在中国起步不晚,立法超前,但效果甚差,民众对之已经失去最基本的信任。 一、什邡事件 2012年6月29日,宏达集团在四川省什邡市灵杰镇举行投资一个号称投资104亿元的钼铜生产基地的奠基典礼。据说这个项目的经济效益特别大,投产后每年销售收入预计达500亿元,每年的利税收入超40亿元,可以为当地创造3000个就业位置,并带动相关产业发展超400亿元,提供辅助就业机会近1.5万个等等。环保方面,宏达集团委托北京矿冶研究总院制作工程环境影响评价报告(简称环评报告)。报告的结论是:该项目采用国际上最先进的冶炼技术和装备,不会对周围环境产生影响。国家环保部于今年3月26日批准了这个报告。 什邡市居民从工程奠基典礼的鞭炮声中才得知项目建设的消息,他们不相信环评报告的结论,担心工程会带来严重水污染、空气污染和废物污染。市民们在市政府门口聚集,要求停止工程建设。政府曾动用武力镇压,但引起民众更大的反抗。在民众巨大的压力下,什邡市政府作出决定,暂停工程建设。 什邡钼铜工程有环保部审查批准的环评报告,结论是工程实行“零排放”,不会对环境产生影响。无论从环保法的程序上还是报告结论上似乎都没有问题。为什么环评报告不能保证工程顺利建设?为什么环评报告不能让老百姓放心? 二、起步不晚 发达国家对环境污染问题的重视始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1969年美国用法律形式把工程环评报告制度规定下来,之后日本、英国、德国等也相续引进这一制度。1979年中国颁布了《环境保护法(试行)》,第六条规定:一切企业、事业单位的选址、设计、建设和生产,都必须充份注意防止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在进行新建、改建和扩建工程时,必须提出对环境影响的报告书,经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和其它有关部门审查批后才能进行设计。在环评报告制度的建立方面,中国起步并不晚。后来科学界提出规划环评报告的新概念,即在更高的层次上、更大的区域范围内做整体环境影响评价。中国于2002年10月28日通过《环境影响评价法》,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成为该法的内容之一。2009年8月12日国务院又通过,《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这样,中国在环评报告制度的立法方面立于世界最前列。 在发达国家中,环评报告制度成为生态环境保护中最重要和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改善起到重要作用。同样经过审批的环评报告也保证了工程项目能为民众接受,顺利建设。但是中国在建立环评报告制度后的三十多年,却是历史上生态环境破坏最厉害、污染最严重的年代。尽管立法超前,但是环评报告制度并没有起到预期的效果。 三、不说真话 中国的第一个环评报告是三峡工程的环评报告。1986年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决定对三峡工程进行可行性研究,环评报告是内容之一。学部委员马世骏和侯学煜分别出任环境组组长和顾问。环评报告的结论是:三峡工程对环境的影响是弊大于利,但是一些弊病是可以通过人为措施加以限制。1993年国务院三峡工程审查小组以环评报告中的一个程序错误,否定了这个报告。之后任命原环境组副组长方子云出任环境二组组长,重新编写环评报告。新的结论是:三峡工程对环境的影响是利大于弊。方子云也由此成为对三峡工程论证有特殊贡献的专家,终身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从弊大于利到利大于弊,环评报告成为了政治的奴婢,成为一个可以让人任意打扮的女孩。三峡水库从2003年蓄水以来的实践已经证明了三峡工程对环境的影响是弊大于利。但是像方子云这样的“科学家”终身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却不要为环评报告的错误结论承担任何责任。 三峡工程环评报告是中国的第一个环评报告,对后来的环评报告有很大影响,不但在评价报告的内容、格式上,评价方法的选择上,更重要的是结论的表述,结论要服从政治需要,服从领导意志,就是不说真话。 四、两大错误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法第十七条,工程环评报告应该对建设项目建成投产使用后可能对周围生态环境产生的不良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然后提出可能的防治措施,并对防治效果进行论证。 什邡钼铜工程环评报告的第一个大错误就是没有指出工程建成投产使用对周围生态环境会产生什么不良的影响,程度如何。报告直接进入到第二步,即可能的防治措施,比如最严格的防渗处理,循环使用,将实现“零排放” 等等,得出结论,不会对环境产生影响。因此什邡钼铜工程环评报告的内容是十分不完整的。 第二个大错误就是没有民众的参与和剥夺了民众的知情权。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法第二十一条规定,建设单位应当在报批建设项目环评报告书前,举行论证会、听证会,或者采取其他形式,征求有关单位、专家和公众的意见。建设单位报批的环境影响报告书应当附具对有关单位、专家和公众的意见采纳或者不采纳的说明。 什邡市的居民是从工程奠基典礼的鞭炮声中得知工程上马的信息,这说明在撰写工程环评报告时并没有在当地举行过论证会或听证会征求过公众的意见。但是国家环保部又批准了这个环评报告,可见报告之中必然有征求公众意见的内容和对对公众意见处理的说明。报告的撰写者如何处理这一章节,就是一个关键的问题。 五、南桔北枳 环评报告制度起源于美国,在世界各地实施效果都不错。中国起步并不晚,目前立法又处于世界最前列。三十多年来,中国把世界上污染最严重的工厂都搬到中国来了,每个工程上马之前都有一个“科学”的环评报告,结论不是“利大于弊”就是“对环境没有影响”,而且这些报告都经过环保部门的审查批准。生态环境严重恶化的事实,使得民众对中国的环评报告制度失去最基本的信任,南桔北枳。今天有什邡事件,明天十方都会发生类似的事件。 本文不代表BBC的立场和观点。网友如要发表评论,请使用下表:

阅读更多

法广 | 特别专题: 陈奎德:什邡90后有一股浩然之气

法广 :陈奎德先生,你好,这次四川什邡的维权抗议活动,当地政府先是武力镇压,之后很快的转变态度,将项目叫停,这与此前各种维权事件的解决方式相比有很大不同,而且快了很多,您怎么解读当局的这种转变? 陈奎德 :你好,我想这和当局目前对中国形势的研判,他们判断目前的中国局势,如果采取过去那种旧的维稳方式,恐怕已经是面临很大的危险,可能有风险,不完全是地方当局就能够决定,马上就答应条件、撤销项目;恐怕还是有最高当局的同意,才能够作成这样。因此就说明了,中国在十八大前夕,希望尽量的不出事,尽量的把很多事情能够平复就平复,她觉得如果是采取过去的暴力维稳的方式,现在中国的(维权)事件是此起彼伏,她恐怕觉得是已经有点控制不了局面了,所以采取一种比较和缓的、响应当地民众的要求,这样一种方式。这当然是比较罕见的,对中共来说,但是他可能有他的政治形势的研判方面的考量。恐怕也有些,包括当局里面开明派的人希望进一步的、改变过去的、政法委这样一种维稳方式有关系,我想;这与中国当局对目前中国形势的判断有直接的联系。 这次事件,冲在最前面的是很年轻的一批中学生,是一批所谓九O后的年轻人,这么年轻的学生在前面,这是在过去1989年以后,比较罕见的。因为后来的群体事件,很多都涉及到下岗工人等各层人士,学生好像在89年以后,大家都知道89年是以学生为主的,最先起来抗议的,后来遭到了镇压,所以这是二十几年以后,第一次又由学生来领头,而且是更年轻的一批学生,这使当局恐怕对过去也有所警惕。如果是再采取非常严厉的镇压措施的话,恐怕酿成更大的事件有关系。 法广 :这次事件的亮点是九O后青年的参与,您认为是他们的政治觉醒呢?还是其他原因促使他们参与到这种社会运动中来呢? 陈奎德 :我想这和我们一般对九O后判断的失误有关系,包括知识界也好、包括当局也好,恐怕过去一段时间都对九O后或是更年轻的这些学生的判断就是他们(九O后)沉浸于物质生活,关心自己眼前的一点事情,是完全的利己主义者、个人中心主义,所以说不大会去管政治方面的事情;(再说)政治方面的事情,过去也有那么多的事件、血的教训,他们恐怕会、基本上是漠然置之的,很冷漠的,但是这次事件,打破了这样一种判断。 九O后这一代,很重要的就是他们有了基本的信息,现在中国是在互联网时代,他们是在互联网时代的信息范围中成长起来的,虽然中国还是有非常强烈的信息控制,中国内地还是新闻封锁的非常严密,但是互联网不同,虽然(中国)采取了防火墙等很多措施,但是他不能完全封锁信息了。所以说,九O后一代毕竟不是,对这些项目的真实情况,完全是听官方一面之词的说法,而是他有了自己多面的信息来源,知道什么事情是对地方好,是对自己的家庭好,对自己未来的发展好,什么事情恐怕是对大家的利益都有损害,特别是环境污染等等。 陈奎德先生指出:大家都知道什邡实际上是一个富足的地区。他们(什邡人)并不是十分在意,曾加一点GDP, 增加一点点收入,他们主要是要自己有现代的、干干净净的生存环境。同时,它(什邡)也是2008年四川大地震的中心震区之一,所以他们(什邡人)经过了这么多灾难之后,对好多事情都想开了,没有太大的畏惧了,经历了死亡,这么多的灾难之后,他们(什邡人)有放得开的一种心态,觉得就是对我们自己不利的事。特别是在那件事(大地震)之后,坍塌的教室、学校最多,而且这些学校校舍是豆腐渣工程,这是众所周知的事实。虽然中共一直封锁这个信息,但是大家都知道。所以现在他们(什邡人)对于自己的环境问题特别敏感,对与自己什邡将来的前途发展、环境污染,他有一种高度的敏感,所以说他们(什邡的九O后)敢于起来抗争,敢于起来冲在前面,是和这些依据有关的。 特别是刚才所说的互联网的传播,使他们(什邡的九O后)知道了一些真相;另外经历了大地震,所以他们(什邡的九O后)有一种浩然之气,不怕镇压这样一种心态,所以他们(什邡的九O后)喊出了我们都知道的口号“为了什邡我们可以牺牲,因为我们是九O后”。所以这是一个新的,和过去不同的现象,过去好像还没有九O后这样一个突出的标志性群体抗争事件。 法广 :以您来看,什邡的九O后的这种突出表现,会不会在国内其他地方出现,成为一种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这样的趋势呢? 陈奎德 :这个可能性当然存在,但是我想北京当局的行为方式是所谓的把所有的事情,群体事件也好、社会骚动事件也好,要把它压制在萌芽状态,所以说通过每个事件,他们(北京当局)也在研究、在吸取教训。如果觉得这次解决不成功的,他们(北京当局)就要,是不是会采取一种更严厉的方式;但是,如果判断是成功的,他们(北京当局)就觉得是可以推广下去的。社会民间的状态,我想是心理差不多的,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所以说其他地方,我想将来这种事件都会有可能发展下去。 但是,我估计:社会各界,包括舆论界、国际社会都是认为:官方这次比较早的退却,还是明知的。所以说一般我们的判断还是说:官方这样作是对的,因此有关给予他们(官方)奖励。因此他们(官方)不一定是认为这次是一种失败的尝试,而是一种比较成功的,象乌坎事件一样是一种成功的尝试,那么社会官民之间的、正面的互动,这样的过程就可能起来。当然这是我们比较良好的一个愿望,官方是不是这样判断,我们现在还不知道。但是各个舆论界基本上认为:还是比较早的退却,和民间妥协,不要与民争利,然后放弃这个污染项目是明智的做法,那么我想将来类似乌坎、什邡的事件一个个出现的话,官民互动的一些模式就会建立起来,我想这对大家都是有好处的,对双方都是有好处的事情。 采访最后,陈奎德先生提醒中国官方政府:过去那种完全是非常强暴的、高压的镇暴手段能够解决问题的这种想法,显然是过时了,如果他们(中国政府)不想自己被大的革命掀翻,那就一定要采取一种现实的,就像这次什邡事件一样的,比较妥协的态度、缓和的态度来解决问题,那么对大家、包括对中国共产党自己本身往下走的前景,都是有好处的。

阅读更多

法广 | 中国: 四川什邡市数千民众再度到市委门前示威

据香港出版的东方日报报导,四川什邡市昨天有数千民众以“观看政府公告”的名义,包围市委大门示威,市委附近的道路也有大批民众以“散步”名义聚集,堵塞交通。 报导说,这些民众抗议日前政府滥用武力镇压百姓,要求彻查官员;什邡警方则出动大批警力戒备,双方未发生冲突。  

阅读更多

中国的公民博客:安全阀还是高压锅?

□“政见”观察员 邵立 什邡事件的广泛传播,再一次得益于互联网的方便和快速。但网络对中国政治环境有多大影响?这是近几年来学界关注度飞升的一个领域。相关研究必然会涉及的话题是,网民们在网络上的政治活动有多大力量,以及政府对于这种活动的反应有什么样的规律。 悉尼科技大学的 Jonathan Hassid 通过Google博客搜索,搜集了两千多篇中国大陆网友撰写的博客,和四千多篇报纸报道进行议程设置分析,然后讨论不同的议程设置模式下政府的应对策略。 他在文中运用了两个比喻来描述互联网的作用。 一个是“安全阀”(safety valve),意指网络成为民众发泄不满的渠道,也就是“出气孔”。当网民说饱骂足之后,便不会冲击国家,因此当前的政治秩序能稳定延续。但另一方面,互联网也可能是“高压锅”(Pressure Cooker),即网民的发言只能积累民愤,从而加重对政府的不满。 这两个比喻也体现了两派学者对互联网作用的不同看法。“高压锅”派相信互联网的出现意味着技术的进步,将随之带来公民意识的觉醒和社会的进步,从而推动当今政治秩序的改变。而“安全阀”派则怀疑互联网的这种“进步”作用,认为网络只是另一个让当今政治秩序合理化的空间,其维稳作用远大于变革作用。 Hassid的研究正给这种争论提供一个可能答案。他认为,网络既有可能是高压锅,也有可能是安全阀。但是,网络发挥的功能取决于网民和传统媒体的活动。 他发现,对于某个新闻话题,有可能是网络博客设置了传统媒体的议程,例如“我爸是李刚”事件,“动车事故”等;也有可能是传统媒体设置了网络博客的议程,例如钓鱼岛事件,发改委升油价,孙志刚事件等。当传统媒体(报纸)为博客设定好议程的时候,博客就成为了安全阀——根据Hassid的统计,博客文章在同一个政治话题中,比报纸少运用10%的褒义词,多运用了超过2倍的贬义词。但在这种情况下,政府依然允许博客进行讨论,甚至有时候支持博客的讨论(作者以厦门PX散步事件为例)。这种“安全阀”功能的话题通常集中于一些政策问题(例如升油价)或者环保问题。 另一方面,有的话题,例如农民、工人的群体性事件,艺术家的抗议,或者是敏感的宗教问题,通常都是由博客来设置传统媒体的议程。因为网络传播将会让这些敏感问题造成更大影响,可能让情况难以控制,所以国家对这类话题保持警惕。因此,Hassid认为,在博客设置传统媒体议程的时候,网络就扮演了“高压锅”的角色。 参考文献: Hassid, Jonathan. 2012. “Safety Valve or Pressure Cooker? Blogs in Chinese Political Life.”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62 (2) (April): 212–230. doi:10.1111/j.1460-2466.2012.01634.x.   为您推荐其他相关“政见”: “吴英案”与微博知识分子的“党性” 中职学校:孕育中国社会新阶级 公民社会如何保证台湾不脱轨 “公民社会”:中西的不同理解 无觅

阅读更多

CDT/CDS今日重点

十月之声(2024)

【404文库】“再找演员的话,请放过未成年”(外二篇)

【404媒体】“等帘子拉开,模特已经换上了新衣”(外二篇)


更多文章总汇……

CDT专题

支持中国数字时代

蓝灯·无界计划

现在,你可以用一种新的方式对抗互联网审查:在浏览中国数字时代网站时,按下下面这个开关按钮,为全世界想要自由获取信息的人提供一个安全的“桥梁”。这个开源项目由蓝灯(lantern)提供,了解详情

CDT 新闻简报

读者投稿

漫游数字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