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大嘴巴

陽光時務 | 微博大義:微博解構反日遊行

文 / 宋志標 九一八之前的反日遊行已經波及八十多個城市,其間和平請願的極少,在廣州、深圳、西安、成都等絕大多數城市,都演變出打砸搶燒等群體暴力。日資企業以及在華日籍人士受到不同程度的衝擊。更離譜的是,國人及個人私產也受到攻擊和踐踏,損失巨大。 在兩岸四地的華人圈內,不乏譴責暴力的輿論。吊詭的是,大陸傳統媒體被勒令噤聲,除了北京極個別享有特權的左派宣傳機器外,紙媒和電視新聞不敢涉雷區一步,充分報道和全面評論更是奢望。而微博成為特例,網民依靠它觀察和評判反日遊行。 和七年前反日遊行不同,這一輪涉日遊行被微博全程同步「直播」。儘管從信息的準確性與全面性上略為欠缺,但盡覽遊行的全貌。可以說,是次反日遊行是在微博的全面審視下進行的。微博代替傳統媒體、網友代替專業記者,對反日愛國遊行的解構無以復加。 反日遊行的性質遭到微博網友的抵制,微博對遊行的正當性起到了釜底抽薪的作用。網友用民主遊行的苛刻審核來對比暴力遊行的順暢蔓延。用遊行的破壞性來否定遊行的有效性。用遊行對國民的禍害否定遊行所宣稱的愛國及外交意義。微博用遊行否定了遊行。 微博最先注意到反日遊行中隱藏著有組織、有計劃的暴力成分。各地遊行中煽動鬧事的可疑人被圈出來,他們隱匿的專業裝備、臨場表現、掀動打砸搶燒的意願、與遊行城市一般居民的反常表現等,都被網友重點研判。微博成了反日遊行主體最嚴厲的審核者。 譬如在廣州反日遊行中,有網友指火車東站有人散發地圖,帶頭煽動的人沒有羊城通,而是臨時集體買票,這些人在向廣州東城區撤離時對道路設施很陌生等等。更有廈門網友指認其警察同學化身便衣混入遊行隊伍。微博在這些零散的信息中執著地尋找真相。 一個更大的疑團在微博上揮之不去:以網格化的維穩強力,怎麼能在一夜之間發生如此普遍的打砸搶燒事件?平日裡,哪怕是幾個人在街頭舉牌,也會立即被警方處置,為何本輪遊行如入無人之境?微博網友將遊行的工具論指向政治索隱中的高層權鬥。 這些分析恐怕難以得到確實的證據,屬於網絡世界裡上下求索、艱難求證的「陰謀論」範疇。但這不能完全責怪網友,在信息不公開、不對稱的環境中,政府本應開誠佈公。更何況,微博從系列遊行中所捕獲的可疑細節,有些已經通過微博自證證實。 退一步講,假如反日遊行真的有「幕後黑手」在操縱,至少從微博網友的表現看,它們並不能起到預設的作用。如果遊行真的是純粹的愛國情緒的表達,那麼,在出現如此頻繁的暴力後,遊行的合法性已經被愛國者的表現糟蹋掉。遊行的荒謬不以陰謀論為轉移。 日本報章採訪從中國返回的日本人,他們驚訝的是,遊行更像是「騷亂」。反日遊行的儀式感讓位於荒謬感。大陸微博網友的共識也很清晰:通過戕害同胞並不能施壓於日本政府,通過製造國內混亂也不可能提升對外交涉強度,更不能靠打壓中國人去打敗日本。 微博對反日遊行的解讀觸及要害,特別要提到頻頻出現在遊行現場的毛澤東像。如果說網友對反日遊行的擔憂,暴力是一部分,但更多則來自於軍警部門在系列遊行中所扮演的角色。此外,借反日遊行為毛主義招魂,也顯示了當下中國的不確定和政綱混亂。 微博也有其無力與悲哀的一面。即使微博網友已經完成了對本批次反日遊行的充分駁斥,可也不能阻止那麼多城市秩序受到擾亂,更不能從暴徒手上解救私產,更不能消除遊行背後那些看不見的東西。微博上的國民與遊行中人站在同個國家的不同裂痕上。 樂觀地看,與以往所有的反日遊行或愛國行動相比,本年度因為有微博的分析力量,在揭露群體性奉旨運動的虛偽上要比以往更徹底、更深刻。這樣的運動越是頻發,就越是難以為繼。考慮到微博也是人的集合,或者可以講,動員群眾的舊路線走到了盡頭。 這也是微博對反日遊行最尖刻的消解作用。它不止抵消了對遊行議題的政治化、個案式操弄,更是對這一行事規則與操弄模式的顛覆。微博知道太多,無法愚弄所有人。歷史地看,那種曾經將外交議題嫺熟操弄為內政博弈的權謀家手段,已經瞞不住了。 2012年9月17日星期一 13:00

Read More

陽光時務 | 國教科風波中的陸港疏離

反國教行動現場圖片   文 / 宋志標 上週五的九月七日晚,十二萬香港人有秩序地圍聚政總大樓,要求撤回被疑為負有黨化使命的國教科目。這次活動聲勢浩大、主旨重要,其效應逐漸累積與放大,影響波及處,深度捲入香港各階層,各種政治勢力不得不對此亮明立場,史稱國教科風波。 單從香港社運的線索和歷史脈絡看,國教科風波的意義或可歸納如下:它是香港人借自由之名展現的對黨化教育的強烈逆反,是香港人構建香港主體性的大規模運動,是在大國意志與國家語境下的「文化解殖」,是香港人鞏固自主的城邦政治的絕望之呐喊。 十二萬人之於七百一十萬總人口,比例不可小覷,社會脈動與政治籲求清晰有力。然而,一旦國教科風波觸及大陸情緒,激發起國族爭議,則將香港議題帶入了極其喧嘩的喧囂中。圍觀者發現,香港回歸十五年、大陸建政六十三年,國民教育竟是一筆糊塗賬。 就在香港人圍攻政總時,大陸人正熱衷收看音樂選秀電視《中國好聲音》,熱烈地評定節目元素。其時,雲南發生五點七級地震,不斷增加的平民傷亡較之選秀節目,並沒有受到恰當關注。沒有任何跡象表明,大陸網民會對香港發生的事情更有瞭解的興趣。 國教科風波在內地微博上的傳播,經歷了三個階段:一是被當做新奇的事件急速轉發,新浪微博等則在給予五分鐘左右的「存活」後,果斷刪除。二是議論一邊倒地傾向於同情港人,支持反國教。三是異議加入,運用辯證法解析港人行為,隱含責備,觀點與立場交鋒。 部分大陸人對反國教的理解與支持,來源於自身成長經驗中的黑暗部分,香港人的抗議映襯出他們的過去和現實,激發出的是對規馴的不滿,他們對事態的理解出於同理心。這種反應延續了廣義自由主義的立場,來自香港的事例為鞏固這一立場提供了新鮮的佐證。 隨著支持反國教的傳播高峰衰減,出現了對國教科的不同意見。這部分質疑沒有超出預料,常見的問題意識已經在香港方面都有詳盡的解釋。比如,並非每個國家都推行國民教育,等等。可是,在信息不對稱的情況下,大陸人在半途加入議程時,顯出了認識上的隔閡。 更大的問題來自於,經受了國民教育洗禮的大陸人並不認為國教成為問題。他們自我感覺良好,普遍的看法是:黨化教育並非像渲染的那樣可怕,香港人的反應是否過激?這種看法隨即被推翻:貫穿了意識形態的國民教育,即便未被接受,但它成功營造了規馴的統治結構。 這還只是技術討論範疇,針對香港人的、更廣泛的反問在於:香港既然是中國領土,為什麼不能進行國民教育?即使內容不當,也不能否定國教的正當性。這一類型的看法最常見,哪怕是同情港人反對行動的大陸人,也在這一種邏輯的支配下看待事件。 秉持此種邏輯的人並非全部是國家主義的粉絲,他們對政黨、政府與國家的分野相當清楚,甚至也支持港人治港。他們出於樸素感情而對國家懷有認同,對港人未能產生哪怕是純粹的國家觀念感到遺憾。應當講,持有這種國家認同的人觸及到了問題的核心。 這個觀點其實在支撐港人的一個訴求,那就是在撤國教的同時,恢復中史課程。後者在當初撤銷時,未作有說服力的說明。等到國教科動議起來後才驚覺,撤銷中史科原來是為國教鋪路。這個背景在大陸的爭議中少被提及,造成了誤會,加重了善良人的偏見。 如此這般,國教科在大陸和香港論者的虛擬爭論中,就成了不同國教背景的人對國教的立場之爭。在大陸這方面的看法中,香港反國教運動被當做不合時宜的舉動。實質上,香港人的城邦意識未受到尊重,大陸論者用國族的一般解釋置換了港人的主體性焦慮。 換言之,大陸對港人反國教的看法是:怎樣讓香港人具有國家觀念?而香港人的原意卻是:怎樣確保香港人成為「香港人」?兩下在不同維度上看待香港人的角色定位,這導致的結果是:即便兩下在反對黨化教育上有一致,也不能掩蓋在實現香港自主的路徑上存在分歧。 不得不說,在討論香港議題時,大陸人的思維被國家觀念「綁架」了。在不預設國家的前提下,他們已沒有能力在「一港互表」的基礎上進行磋商對話。這對大陸也許是自然而然的,卻讓香港人不得不重複面對「內部殖民」的堅硬牆壁,得不到真正的理解。 如果把香港比作抵近大陸靠岸的一艘船,十五年來,大陸人對香港的認識仍然局限在主權的概念裡不能自拔。從二零零三年反對二十三條立法,到年初的陸港「雙非」風波,再到現今國教科的陸港爭議,接觸愈深,對香港誤解愈深,大船靠岸的震盪越難消除。 國教科爭議波及大陸,加重了我的一個印象,香港在陸港討論中正在被矮化為一個普通的內地城市。這一方面證明了大陸「國民教育」的巨大成功,另一方面隱含了風險所在。我們既無法在政治上、也無法在生活方式上理解香港,所有人只好被動應付並疏離。 2012年9月10日 星期一

Read More

陽光時務 | 微博大義:方大國事件擊中司法軍規軟肋

中共廣州越秀區委常委,區人民武裝部政委方大國和空姐被打後的傷痕 文:宋志標 從上月二十九日事發至今,在南航班機上毆打空姐的上校軍官方大國,仍然未露面。南航透露,當事空姐休假靜養,並沒像傳言的那樣被辭退。唯一給出調查結論的廣州越秀區宣傳部保持沉默。新華社在獲取否定區宣結論的乘客證詞後,在核心事實上再無寸進。 民眾譴責意猶未盡,黨政軍照例被動,不知從何落子應對,事態維持著常見的僵局。事已至此,方大國夫婦或空姐的想法已經不再重要,隱身幕後話事的組織才是主導的推手,衝突亦從當事人層面抬升到輿論與軍政對決,單一的航空抵牾演變成方大國事件。 方大國事件的特點在於,它的發展進程始終處在強烈的輿論圍獵之下。倘若能嚴格依照司法軍規處置,一視同仁,不致於把民眾情緒激化到如此地步。但黨政軍各種權勢早已習慣飛揚跋扈,司法為其庇護,軍紀藏汙納垢,導致一步步陷入被詛咒的境地。 事件發酵第一個關鍵點是機場公安帶走方大國調查。方大國亮明軍人身份和黨政職務,假如警方能按治安處罰法和航空器安全法規處分,用公正執法代替身份豁免,司法名譽或能保全。即便受軍紀牽制,處分無法實施,起碼能為警界保留一點臉面。 方大國從機場公安局迅速脫身,佐證了黨政軍身份意味著法外之地。他依循慣例,恃權解脫,哪知徑直奔向輿論的圍剿。民眾洶湧聲討特權,如果軍隊不護短,本應該在這個階段出手拿下方大國以軍法論處。不出所料,部隊錯失了這個挽回顏面的時機。 警方與軍界對方大國的放任,不是特事特辦,他們敷衍民眾的做法也非偶然。事件因特權演變而來,黨政軍的應對也遵循權力慣性。在放棄守護司法與軍紀公信力後,組織主持幕後調停,並且讓區委宣傳部公示所謂的調查結論,方大國事件再也不可逆轉。 棄置司法軍紀,推出區級黨部為事件背書,除了資格不適外,還堵死了技術調停的退路,一舉推高了方大國事件的性質,令其從治安事件、軍人違紀固定為政治事件。由此,調查結論中“互相拉扯”“道歉和解”等說辭,不問是非,就算是扣上死結。 作為區宣調查結論的輔助措施,廣東媒體被迫封口,即使微博上早已管控不住。如果沒有新華社對同機乘客的採訪報道,哪怕輿情滔天,方大國事件也可以憑藉區宣調查抵擋並拖延下去,以待焦點轉移,輿情平復。可是這一次,黨政軍意外地沒有獲得好運。 方大國事件中站出來講述真相的,不是中國人,而是一個非洲留學生。撇開這個有意思的對比不談,這名叫多班的華工學生目擊了關鍵事實的一部分。而這部分事實來源於值得信任的目擊者立場,方大國打人事實確鑿,空姐沒有過錯,方妻存在自傷舉動。 多班對事件的觀察,儘管沒有覆蓋全程,但是恰好能證偽區宣調查的所謂初步結論。最關鍵的是,方妻的自傷舉動否定了“互相拉扯”的說法,軍屬的心計也讓人驚悚。換言之,在目擊者提供的核心事實的衝擊下,區宣調查的依據和結論全部崩潰,坐實了權謀與謊言。 方大國事件回到起點。最明智的是重啟調查,重新讓事件進入司法和軍規的解決軌道。可前提是要擺脫此一事件的形成邏輯。既有罔顧司法軍規在前,再有黨委調查結論在後,若執行前者,如何擺放後者?如何再度權衡司法、黨紀和軍規?組織上進退兩難。 權力製造了讓自己難堪的處境,若要突圍,必須先整飭權力,作繭自縛的惡果與自我淨化的路徑強烈地糅合到一塊。因為十分矛盾,所以十分難辦。可稍有體會的旁觀者都能看清楚,這一出劇目從方大國在機場全身而退後就已經上演,它有現實土壤作支撐。 方大國不過是上校軍銜,就已經造成如此棘手的局面。有論者由此推演出一個幕後的長官心態:無論官階軍階高低,權力的保護是下意識的,因為對任何一人的控訴就是對所有權力者的控訴,動搖一個人會被理解成動搖全部,也就是動搖權力基礎。 權力自覺結盟,而不是切割亂法兵痞。黨政軍的法紀約束遺留相當大的漏洞。就在方大國事件前幾天,同樣是南航班機上,有乘客毆打空乘人員被拘留五日。兩下對照,司法的選擇性失盲恰如軟肋。好在,權力活動的場域有變化,很難躲得過輿論場的逼視。 南北媒體在方大國事件中表現迥異。報業發達的廣州媒體喪失了對事實的報道能力,京城紙媒、新華社乃至於人民網微博取代南方媒體佔據此事的話語權。儘管此種轉換的內情微妙,可數月來,南方媒體不止一次被褫奪報道權,逐漸退居主要新聞事件的邊緣。 媒體深諳情勢微妙,採用了勸諫式的評論口徑以策安全,故意不區分地方與軍隊,籠統地批評官員失范與權力失察。新華社也只是追問越秀區宣傳部,嚴格限定問責烈度和範圍。同行用心良苦,可足以讓南方媒體人認清形勢:他們與真相只差一庹的距離。 媒體掘進,事件影響遍及國外,考慮到空姐及南航壓力,當事方沒有主動提告的空間,恐難翻案逆轉。被動或主動都在另一方手裡。但那一方到底是誰,只怕是難以知曉。也許,幕後人等姓氏名誰並非緊要,司法按需取用,量身定做,則是最嚴重的扭曲,可歎可憐。 2012年9月3日 星期一

Read More

陽光時務 | 微博大義:保衛絕望

2012年8月22日晚,山西省太原市公安局「省城治安防控聯合巡邏啟動儀式」在太原煤炭交易中心舉行。此次聯合巡邏中,太原市的武警、巡警、特警、交警、各公安分局和派出所共同組成103支「金盾」巡邏分隊,將開展全天候、全方位、高密度的聯勤聯動、巡邏防控、設卡盤查和救助群眾,保障黨的「十八大」期間的太原社會治安穩定。   文 / 宋志標 負有拱衛京畿之責的山西省,近期放出一組軍警動員的宣傳照片。從照片得見,這次誓師儀式是在夜間舉行的,組織者希望營造出沙場秋點兵的效果,因而展示了精良的鎮暴裝備,包括各式長短武器,以及輕型城市裝甲車。美其名曰:打響十八大保衛戰。 這樣的儀式不獨山西才有,從微博搜集到的圖集看,許多城市都在舉行形式不一的十八大保衛戰。給一次黨的會議配套以高規格的安保,層層疊疊地從地方延伸到北京,再加上會議被賦予的重要性,安保動員成為一項獻禮工程,必須要借此表達政治擁護。 以軍事行動命名政治活動,組織者並不覺得不妥,他們似乎不在乎這會讓人聯想起朝鮮的先軍政治。儘管網友很少使用這個政治諷喻,他們有更豐富的詞匯和表達來評價「保衛戰」。而現實給予他們更多的材料,讓政治諷刺的語言十分充沛、有力。 例如,十八大保衛戰被放在保釣一事上對比,強力部隊對內張揚與對外保守形成反差。再如,誓師圖片與拆遷慘景放在一起,保衛什麼?誰在保衛?誰又不受保衛?內政外交、家國困境、天下百姓,有對比就有懸殊,有懸殊就能消解宣傳,崇高為之失色。 廟堂之上究竟發生了什麼,民眾不得知。傳說中的北戴河會議真的存在嗎?諸如此類的幕後,成全了千萬計的政治索引派。誰會保衛誰,這是個好問題。釣魚島與北戴河,有過交集嗎?保衛戰的目標與民眾的問題意識有交集嗎?若沒有,保衛的是希望還是絕望? 無論保衛戰進展如何,哈爾濱的橋還是塌了,微博輿論表現出的傾向除了憤怒,就剩下調侃了。市府拙劣的記者會、顢頇的辯解藉口、不幸的罹難司機、甚至於報道的禁令都成了發洩幽默感的憑據。這種群口相聲般的幽默,賦予群體情緒以無以復加的絕望。 微博上寫滿了兩個字:不信。裂痕遍地,好多個中國,釣魚島只是所有孤島中被過度渲染的那個,人心的孤島難以計數。為著上層的保衛戰,與中下層的絕望不相干,後者試圖靠幽默所打發的究竟是什麼?是為了抵抗絕望還是為了保衛絕望? 不乏好辯者給出更多線索。話頭一下子切入公民社會這個主題。有微博意見領袖認為,建設公民社會的邏輯是錯的,依照現有的情勢看,不過是徒增虛假的希望。與這些斬斷公民社會所供應的希望之舉相比,另有人反唇相譏,認為這是在消解體制內外健康力量。 肯定公民社會的這群人,將這四個字奉為圭臬,對於絕望者提示的四字箴言中暗藏的潛流與名利不置可否。兩下就此有了交鋒,有了心結,前者使用“督戰隊”來反擊否定他們的那些人。這樣的論證質量與反擊的方式,姑且不論恰當與否,其實也符合絕望一說。 時至今日,在談論公民社會時究竟在談論什麼,這恐怕是論者要預先解決的前提。特別是隨著社會創新的頂層設計出臺後,公民社會的被設計與被算計,混合成一個社會各自表述的混亂場面。「口炮黨」與「咸與維新派」你來我往,真問題反倒被忽視了。 從某種意義上講,起碼在微博這樣的討論氛圍下,保衛十八大與保衛公民社會,獲得了相似的虛假與虛妄。廟堂有廟堂的絕望,江湖有江湖的絕望,而在呈遞方案後,竟然有一種殊途同歸的宿命感。這裡面的邏輯還可以仔細甄別,但此間顯露的況味,實在吊詭。 民眾失去政治權已有許多年,可政治日日環繞不去。民眾建設社會也有經年,可社會遲遲不立,社會退潮而去,絕望隨之而來。絕望推著民眾走,就像水推著水草擺動。唯一可說的就是大眾的幽默感,拜國慶所賜,永不枯竭,維持著絕望永不枯竭。 在怎麼看待絕望的這件事上,悲觀主義者的立場值得注意。在一波波的絕望之下,沒有傳統的立足之地。如此,就能從儒憲的大鳴大放中看出不甘心與不適合,就能從社會創新者的宏大敘事中看出小來、看出狗苟蠅營。舉世皆絕望,絕望是最佳的清醒劑,沒有之一。 2012年8月27日

Read More

陽光時務 | 微博大義:彌漫著質疑的周克華案

文 / 宋志標 主要在長江流域大城市犯下槍案的周克華,在追捕中身亡之後,目前仍佔據微博的主要議題。在這個持續的討論及質疑的過程中,薄穀開來一案就已完成司法審判程序。周克華的生死吸引了太多注意力,有論者認為,這個連環殺人案成了薄案的最佳「消聲器」。 警方宣佈的結果是周克華被擊斃,而非自殺。而自殺與擊斃之辯成為此案輿情的第一個興奮點。然後是公安部迅即下達犒賞令,報刊媒體快速跟進,由於採信的是是警方說明,對自殺與擊斃之辯做了消解。輿論隨即轉向,懷疑身亡的不是周克華而是其他人。 微博上充斥了這個自由散漫的質疑論,周克華身亡現場的照片被專業不專業的分析利用。簡言之,人們不相信警方,甚至有傳言說被擊斃的是另一名警察。傳言相當大膽,但也只是在廣泛流布後,重慶警方才在官微上下了結語:被擊斃的確實周克華,傳言可笑。 作為一個孤獨的連環殺手,周克華案因為沒有留下活口,媒體報道相當單調。更主要的原因是,這個案件的報道受到全面控制,從信息源到報道規模乃至於報道樣式都受到全面審查,因此,對周克華身世的挖掘,以及相關的深度反思,皆落後于張君案。 檢索南方週末的報道,張君案是「具有黑社會性質犯罪團夥,擁有大量殺傷性武器和豐富的犯罪經驗,成員多達20餘人。從1993年4月20日至2000年9月1日,他們精心策劃,明確分工,默契配合,先後共同實施搶劫、故意殺人22次,致28人死亡,20人重傷。」 張君2000年9月19日在重慶被活捉。隨後進行的是公開的法庭審判。在當時那個時候,網絡初起,傳播力近乎零,有賴於國家通訊社和都市類報紙的全力報道,張君案轟動一時。其中數南方週末最為出色,《張君案檢討》及《張君案再檢討》成為經典報道。 與周克華至今簡約曝光的身世背景不同,張君案主犯的出身緣起、犯罪經過、追捕詳情乃至於亡命天涯的感情經歷,都被收入報道範圍。整個報道像極了一部集犯罪、社會反思、豪情人生與愛情曲折因素在內的傳奇故事,周克華案報道難以望其項背。 周克華案與張君案還有一個顯著的區別:前者只有質疑沒有反思,後者對案件社會成因的剖析相當深刻;對周案的質疑是通過微博完成的,紙媒毫無作用;而對張君案的反思完全是報紙承擔,這固然與優勢媒體的轉換有關,可也見出輿論環境的變遷。 質疑是不相信有真理存在,而反思是相信有改變的必要。質疑周克華案的全部,反映了警方已經不能取信於公眾,甚至遭到厭惡的評價。而反思張君案是為了提醒殺人犯罪背後的社會問題,是相信需要社會變革才能消弭殺機。十二年間,反思匱乏轉為質疑彌漫。 從2000年到2012年,社會公眾的情緒和心理一定發生了什麼,才使得人們在兩件相似的罪案上表現出不一樣的反應。尤其是,即使在微博上,有人稍稍提及周克華因為小生意挫敗的前世人生,都會遭到呵斥,勸告不要做無謂的反思,「罪犯就是罪犯」。 周克華案上的反思不得,一方面與輿論管制有關,警方成了唯一的信源;反思從微博上消失,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整個社會失去了耐性,在現實的傾軋之下,公眾憤懣而不由自主,於是也不願傾聽什麼。與此一同消失的,也許還有底層人群的相互同情。 值得一提的是南方週末的表現。在推出張君案報道後,南周受到在紙媒時代最高的讚揚,其專業主義報道與社會情懷贏得了大量讀者認同。而在周克華案報道上,儘管南周獲得了公安部的排他性報道來源,可反響平平。更有當年的記者直言:南周已非當年的南周。 總之,從張君案的報道上,人們可以看到更加遼闊的社會情景,比如凋敝的鄉村,比如城鄉阻隔之下極端人生的縱深;可在周克華案中,除了官民之間的相互憎恨,看不到絲毫同情。一個叫周克華的罪犯橫空出世,好像他只剩下死亡一途,誰也不在乎他怎麼活過。 2012年8月20日 17:24

Read More

CDT/CDS今日重点

十月之声(2024)

【CDTV】【图说天朝】2023万圣节被诊断为新的错误记忆?

【网络民议】“很多人在乎的是立场,是国籍,是历史,是仇恨,根本没人在乎这个生命”


更多文章总汇……

CDT专题

支持中国数字时代

蓝灯·无界计划

现在,你可以用一种新的方式对抗互联网审查:在浏览中国数字时代网站时,按下下面这个开关按钮,为全世界想要自由获取信息的人提供一个安全的“桥梁”。这个开源项目由蓝灯(lantern)提供,了解详情

CDT 新闻简报

读者投稿

漫游数字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