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组织

关于开放1KG.org平台的想法

最初的 1KG.org 网站,旨在为志愿者的公益旅游活动提供信息查询、活动发起、参与和分享等功能。随着网站的发展,现在的1KG.org已经具备了更强和更通用的公益管理功能,包括学校信息提交和管理,各类公益活动的发起和管理,公益讨论,公益流程运营等等。于是我们想,这些功能是否为更多的团队和组织所使用,让他们也享受IT技术为公益带来的便利和效率呢? 而前几天,网站的用户victor提出了类似的 建议 :希望网站提供记录大学社团的功能,让大学社团在1KG.org网站上安家。而提出类似需求的用户还有快乐小陶子,她 期望 能为参与她项目的大中学生提供团队页面的功能。 我想,这意味着一个更开放的多背一公斤公益社区的出现。所有的公益团队(包括希望成立团队的个人),都可以在这里建立自己独立管理的空间,共享信息,发起活动,分享和讨论自己的公益知识和经验。对于志愿者来说,意味着他有更多的选择,可以参与不同类型组织的不同活动,同时了解到更多专业公益组织的经验。而最大的受益者可能是乡村的学校,因为更多的组织和个人关注和服务他们,也就意味着他们有可能得到更多更好的服务。 而对于1KG.org网站来说,更多样化的参与意味着更丰富、更准确的公益信息,更多更好的公益参与方法和经验,而我们也可以把这些方法和经验融入到网站的功能和流程中,让更多用户体验,享受更专业的公益参与。 当然,对于部分现有的网站用户来说,也许会带来一定的不适应。他们也许认为多背一公斤是一个组织,而他们是这个组织的成员,如果将1KG.org平台开放给更多公益团队,就更容易产生油菜花式的 困惑 :到底我是谁?为什么我不是归属于一个公益组织? 我想这回到了我们对公益的理解:我们做公益是为了什么?是为了自己内心的驱动去服务弱势群体还是为了服务于某个组织?如果是前者,归属于某个组织就不是必须。传统的志愿者之所以要归属于某个组织,根本的原因在于公益组织掌握了信息、资源和方法,使得单个的志愿者无法独立完成行动。 而多背一公斤的设计,正是为了降低这个门槛。通过信息和工具的提供、社区的建立,让一个普通人可以独立进行公益行动而不必依附于某个组织,同时,只要他愿意,他就可以和其他人自由地组成团队,协作完成更多的工作。 我们相信,一个普通个人可以自主选择行动的世界,总要比一个需要由组织来管理和指派工作的世界,来得更让人放心和有希望一点。 简单来说,一个独立的行动者,一个基于共同理念的、可自由连结的行动者网络,这就是我们对公益的理解和期望,1KG.org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实现这一切。 PS.

阅读更多

什么样的环保组织最好卖

什么样的环保组织最好卖 ——特供《社会创业家》 冯永锋 这个世界还有什么能比做环境保护更有市场的呢?如果你把全国所有的环保组织都视为“环保服务公司”;如果你把所有这些环保组织的活动都视为可被社会购买或者政府购买、企业购买、私人购买的环保产品,那么你就一定会得出结论:民间环保产业是当今世界上利润回报率最高、市场潜力最好、同行竞争力最弱的朝阳产业。 有必要让一批人装扮成市场分析师,像所有以梦为马的人那样,像所有制作假冒学术产品的人那样,去修订个“国家标准”出来,告诉所有想要投身这个产业的有钱阶级、有闲阶级、有能量阶级,告诉所有想要进入这个产业的热心、热钱、热量,告诉所有的人和他们的父母,在风头甚劲的中国,什么样的环保组织最好卖,什么样的环保产品最有可能畅销。 于是我在布满阴霾的八十层楼的楼顶上仰望星空,天上一粒星星也看不见,月亮也都失去了一百年前透亮的脸色——当年我骑马赴京赶考,一路上全是这透明清亮的月娘给了我最粗暴的信心。当年的月亮是如此的清亮,以至于它是所有人夜晚最好的光源,有书的拿着书在外面闲读,没书读的就挥着蒲扇在果树下打蚊子。我从撒满粉尘的天空中得不到任何来自神灵的开示,但我从中看到了世界上最伟大的商机。因此,我要在这个灰暗的夜晚,写下这些引诱人们投身环保大业的文字,并渴望这些文字能够成为未来一百年的环保行业投资宝典。 要想知道什么样的环保组织最好卖,首先要知道社会为什么会想要购买环保组织或者环保组织的产品。 所谓的环保组织,其实就是花着公众的钱去替公众行使环境正义、帮助公众保护身边环境的组织。保护这个事情,早做可以,晚做也可以;横着做可以,纵着做也可以。早做,是预防型,在一片天然森林尚未被砍的时候,你出钱把它买下来,发誓永不砍伐,这当然是好办法;在一片天然湿地尚未被城市填平的时候,你呼吁城市管理者把它留存给自然界,让住在四围的人,有一点接触自然的可能性,这也是好的。晚做是补救,在一片天然森林被砍掉、炼山、整地、种人工林的时候,你去发现这个行为的违法之处,让种下的树木能够在未来几十年内重新走上天然次生林的演替之路,也是好的。在一个村子被工厂的污染淹没,全村人都因此患上怪病的时候,你出面去调查真相,你发动律师去替村民讨还被伤害的尊严,也是好事。你觉得某个城市的人太需要环境基本知识的教育,你于是组织大家去观鸟,去乐水,去认识草木,去登山,去捡垃圾,去过低碳生活,以全面的、横向的方式推进环保理念的普及和践行,当然也是好事。你觉得某个地方的环境被糟蹋得太甚,你像一把刀子一样插到这个被侮辱和被伤害的社区中间,顽固地想要会这个无望之地找回些希望,这种纵向的干预方法,也是好事。 既然都是好事,就需要有专门的机构来担当。普通公众们当然也不能甩手离尘,不出力的人当然就得出钱。于是,无论是基金会掏钱,政府出资,企业施舍,还是个人捐助,其实都是委托环保组织去担当环保责任的方式,其实都是社会需求环保组织的市场源由。 结果当然就已经有一点清楚了:有能力替公众解决问题的环保组织,才是好卖的环保组织,才是有造血能力的环保组织。 所谓的公众,其实就是那些不想也不需去投身环保行业的人,这个世界有无数的产业需要无数的人去经营,因此,全世界只有极少的人可能从事环保产业。从事环保产业不比从事别的行业高尚,也不比别的行业卑微。行业与行业之间,唯一需要比拼的就是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同行之间,比拼的则是“开拓市场”的能力。我需要一个杯子喝水,做杯子的人把杯子做出来了。于是我拿钱给他,以示感谢。如果我需要一个环保咨询师帮我提供一些环境健康方面的知识,而他吱吱唔唔半天拿不出一个合意的方案,那么这个环保咨询师就是不合格的,我不可能购买他的服务,他也就卖不出去了。我因为受到了某个企业和某个失去了贞操的政府的欺负,村庄受到污染,身体受到伤害,我求告无门,跑到环保组织去求助,而环保组织却告诉我,这项业务“不归他们管”,或者告诉我“年初就已经制订了全年的计划,你的事在我们的预算之外”,那么我就会失望而归,从此不再对环保组织抱有解决环保问题能力的幻想。 中国有太多的环保组织,属于不敢直面市场需求的组织。当前污染事件频发,环境伤害随处可见,而受命于公众的委托,慢慢地随商机而凝聚出现的“环保服务公司”,却迟迟拿不出帮助公众和环境解决这些环境苦难的解决方案。涉及政策的单子不敢接,只涉及一个村庄的单子也不敢接;环境维权的事情不敢接,信息公开的事情也不敢接。经常出现的现象是:涌到环保组织门市部想要得到妥帖环保服务的“环保顾客”,几乎每一个都只能丧气而归,久久无法理解为什么在环保商店里居然服务员态度冷淡,货架上空空如也,生产车间结满了蛛网。 环保组织其实没什么稀奇,这个世界上任何组织形态都没什么稀奇。政府机关、宗教团体、企业单位,其实与环保组织一样,都是试图为解决社会需求而生,只是社会需求的来源稍有不同,解决之后社会提供的能量供应方式稍有不同。环保组织要想让社会购买自身的产品,唯一的方法是面向社会需求,设计、制造、销售“公众喜爱的环保产品”。 其实就是那些首先与大家生活息息相关的东西。我是个环境污染受害者,环保组织如果能够帮我提供法律服务,那么这个环保组织就可能是合适的。我是个环境新闻受害者,环保组织如果能够在新闻方面对我有所启发,那么这个环保组织也可能是合格的。我是个对身边电磁环境心存疑虑的人,环保组织如果能够帮我排除疑虑,那么这间环保公司也是合格的。我是一个自然细节爱好者,环保组织如果能够帮助组织更多的自然细节爱好者一起出动,那么这间环保组织也算得上是合格的。 但仅仅是合格还不够,合格的产品未必好卖,要想好卖,还需要针对当前最广泛的环保问题,设计最通用的环保产品。 要勇于接应的环保需求,会是些什么呢? 当然是来自于社会苦难和自然苦难。中国当前是环境苦难高发期,即使用救灾的眼光去看,如何帮助环境苦难受害者得到赔偿,如何帮助那些准受害者不再受害,是环保组织生产所有产品的设计灵感所在。 勇于接应,永不拒绝,是很难实现但却必须实现的“环保商业能力”。你是一家卖食品的店,一个人进来想吃包子,你说对不起,我这里只有饺子,因此无法让你吃上饭;又有一个人进来想吃热饺子,你又告诉他说,对不起,我们这只有凉饺子,因此也无法让你吃上饭;又有一个人进来想吃上鸡蛋韭菜馅的饺子,你还告诉他说,对不起,我这只有猪肉大葱馅的饺子,因此还是无法让你吃上饭。结果是,食品店开了满街,想吃饭的人挤爆了巷口,而没有一家食品店在正常营业,没有一个人能顺利吃饱,整个产业一片对不起的声音,一片死寂的冷清景象。 真正的环保组织应当是这样的:你是一家卖裤子的店,来了一个人要买衣服,你要想办法稳住这个顾客,然后赶紧向卖衣服的厂家紧急订货。你是一家卖刀具的店铺,却来了一个想买酒喝的人,你也要想办法稳住他,调动你一切所有可能买到酒的资源,帮助这个客人买到他想要的酒。你是一家卖某某品牌的鞋子专卖店,来了一个想蛋糕的人,你就要想起自己曾经在生日时吃过某个烘焙店的蛋糕,你要想尽一切办法帮助这家烘焙店与这个顾客对接。 所有的这一切,其实都叫呼应需求,都叫面对市场,都叫商人本色。所有逃避市场、不感应时代苦难的环保组织,所有面对订单不敢签字的环保组织,所有来无法满足顾客需要的环保组织,所有雇了员工却生产不出合格产品的环保组织,迟早要被淘汰,或者已经被淘汰——你虽然开着店,却没有客源,也不形成正向现金流的销售,那么你开着门其实就是关张。 有能力直面社会苦难,又有能力推进社会苦难的解决,那么这间环保组织就一定充满了造血能力。有很多人在为环保组织担忧,因为环保组织需要不停地去筹资,而筹资的项目大体都只能经营一两年,似乎短命得很。一两年之后怎么办?难道要让员工走上街头去乞讨? 于是就想着去办公司,想去建“社会企业”,以为挣钱是环保组织的造血之道。其实这恰恰是放弃了环保组织自身使命的表现,是衰减自身优点的最有效的办法。要想成为可持续发展的环保组织,唯一的办法,就是持续地生产公众喜爱的“环保产品”,只要你永远站在社会需求的大本营中,你的造血能力就会越来越强。 环保组织是替社会花钱的,你把钱花得越好,出资方越喜欢。一个项目虽然只能做一两年,但一百个项目连接在一起,就是一百年,一万个项目连接在一起,就是一万年。一个项目虽然只能支撑一两个员工,但十个项目拼命在一起,支撑十个员工就不在话下。 所以员工是环保组织的最好造血细胞,为了让这些细胞能够富有尊严和朝气地生活着,必须给这些细胞以最好的待遇,给予相对高的工资,给予相对自由的工作排场,给予相对宽容的评价,给予更加符合人性化需求的办公方式,给予世界上最美好的人际关系,那么,员工生产出好产品的概率一旦高起来,环保组织就有可能长久地让所生产的环保商品卖高价,而环保组织把产品卖到适合价位的时候,也就意味着这间环保组织被社会彻底购买了,也就意味着这间环保组织从此扎根于社会,浑身上下元气沛然,能量随消随涨,江河源远流长。 可惜的是,许多环保组织虽然表面上是涌动于环保前线,也摆出一幅愿意替社会消除环保苦难的姿势,然而任何道德都害怕考验,任何能力都害怕追问,任何商业行为都害怕消费者。你一旦走上近前,以“顾客”之形要求提供服务,这时候,要么发现有的组织在百般推诿,要么发现有的组织毫无斗志,要么发现有的组织其实是在做旅游、做“管理咨询”,做诗赋文章,做哲学先生,对中国当前的环保苦难缺乏一点点的诚意,见死不救,遇难即馁,要么有勇无谋,要么有谋无勇,要么谋勇俱无,既不敢接应,更无能去解决。每天忙得不可开交但形同虚设,成天教育公众其实是把责任推卸给公众。 此时,作为一个公民,无他,就是继续担当你的顾客角色,排队等候在环保组织门前,催促他们猛醒,强迫他们转型,引导他们直面血淋淋的事实,教导这些小作坊业主们,从手工环保产品开始尝试制作有效产品,从沿街叫卖开始做“销售”。(2010.6.1)   

阅读更多

安猪:多背一公斤的非组织化

油菜花是多背一公斤网站的用户,因为要做一个助学活动,涉及到资金/物资的募集,因此相关单位要油菜花提供一个志愿者证明,证明他是“多背一公斤”公益组织的志愿者。 油菜花找到秀秀,秀秀找到我,但我们还是无法为他开出这个证明。 在油菜花的 投诉 后面,我这样回复: 我是这样理解的:多背一公斤是一个公益倡议、一个公益活动、一个公益网站或者平台,但它不是一个组织。任何人都可以自由地参加多背一公斤活动,这时候他是一个实践多背一公斤行动的志愿者。但作为实体的多背一公斤网站,与个人志愿者之间没有任何的管理与被管理、隶属与被隶属的关系。也就是说,志愿者自身是独立的。 这是一个选择的问题,我们当然可以选择成为一个组织。但是如果多背一公斤是一个组织的话,那么其他个人和公益组织是不是就不能自由地参加多背一公斤活动了?或者在活动前必须加入这个组织或者获得批准? 我们觉得这样会限制多背一公斤公益理念和行动的传播和普及,也无法让志愿者更自发地去行动。所以最终选择了多背一公斤的非组织化,希望大家能够理解。 要解决这个问题,您需要有一个公益团队,或者您自己成立一个公益团队(甚至可以叫“XX多背一公斤团队”,只要不违背公益)。您可以自己去管理和发展这个团队,就像成都、广州的志愿者团队一样。有了团队,我们才可以通过组织对组织的形式进行相关的授权和证明工作。但即便如此,这个团队也是独立的,您获得的是品牌使用的授权,而非组织关系的证明。 多背一公斤的非组织化定位,跟一般人对公益活动的认识是相冲突的,这也很正常。然而我们的理想之一,就是让志愿者可以独立,实现志愿者的自发行动和自我组织,这也是我们对公民社会的理解。 当然,这个在目前中国社会的认知和发展现实中,要实现起来还很困难。我们也尽力地为用户提供信息、工具和协作平台,力求把用户的参与门槛和组织门槛降到最低。 关于这件事,豆瓣 回复 中有个用户说得有趣: 看到一公斤不久,尚未参加活动,但很关注,觉得这个平台很好。我觉得一公斤想推广的是一种举手之劳做公益的概念,既然是举手之劳,好比公车上让座,是不需要组织认可的。 你怎么看呢? ———————- updated: 新浪微博的两条 回复 : 朱捍东 非组织化对于国内目前公益项目的发展来说应该是具有远见的决定,但品牌授权带来的风险是其不可控性可能带来的伤害,所以应该在非组织化基础上建立完善的品牌授权管理机制,建议参照Creative Commons的项目负责人任命制度。(5月26日 22:26) wethekings 回复@朱捍东:我觉得现阶段暂时1kg的关注者和参与者们都是‘单纯的’, 所以这‘品牌’方面的风险只有在参与者的‘误读’上。 现在和以后最需要担心的是以1kg名义出来的非法募集。 品牌管理上授权是没有必要的, 一方面1kg没有足够强大, 另一方面平台也并不需要对‘事故’负责。(5月26日 23:12)

阅读更多

三个名女“丢手绢”

三个女人丢手绢
冯永锋
善良的读者请把三当成约数,你可以说是一,也可以说是一百,一万,一百万。
我所熟悉的搜狐网,我似乎也熟悉的《心理月刊》,突然告诉我她们在推“绿手帕”活…

阅读更多

秦晓:中国模式是制度缺陷

秦晓:中国模式是制度缺陷 从广义上讲,“中国模式”是指中国现代性社会构建的目标和路径,即涵盖政治、经济、社会、文化诸方面的现代文明秩序。  本文论述集中在经济领域,讨论

阅读更多

CDT/CDS今日重点

十月之声(2024)

【CDTV】【图说天朝】2023万圣节被诊断为新的错误记忆?

【网络民议】“很多人在乎的是立场,是国籍,是历史,是仇恨,根本没人在乎这个生命”


更多文章总汇……

CDT专题

支持中国数字时代

蓝灯·无界浏览器计划

现在,你可以用一种新的方式对抗互联网审查:在浏览中国数字时代网站时,按下下面这个开关按钮,为全世界想要自由获取信息的人提供一个安全的“桥梁”。这个开源项目由蓝灯(lantern)提供,了解详情

CDT 新闻简报

读者投稿

漫游数字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