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转载

云之 | [转载]我的信仰-爱因斯坦

原文地址: 我的信仰-爱因斯坦 作者: xlzycd  我的信仰                                       爱因斯坦                                   (许良英  译)   我们这些总有一死的人的命运是多么奇特呀!我们每个人在这个世界上都只作一个短暂的逗留:目的何在,却无所知,尽管有时自以为对此若有所感。但是,不必深思,只要从日常生活就可以明白:人是为别人而生存的——首先是为那样一些人,他们的喜悦和健康关系着我们自己的全部幸福;然后是为许多我们所不认识的人,他们的命运通过同情的纽带同我们密切结合在一起。我每天上百次地提醒自己:我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都依靠着别人(包括生者和死者)的劳动,我必须尽力以同样的分量来报偿我所领受了的和至今还在领受着的东西。我强烈地向往着俭朴的生活。并且时常为发觉自己占用了同胞的过多劳动而难以忍受。我认为阶级的区分是不合理的,它最后所凭借的是以暴力为根据。我也相信,简单淳朴的生活,无论在身体上还是在精神上,对每个人都是有益的。   我完全不相信人类会有那种在哲学意义上的自由。每一个人的行为,不仅受着外界的强迫,而且还要适应内心的必然。叔本华说:“人虽然能够做他所想做的,但不能要他所想要的。”这句话从我青年时代起,就对我是一个真正的启示;在我自己和别人生活面临困难的时候,它总是使我们得到安慰,并且永远是宽容的泉源。这种体会可以宽大为怀地减轻那种容易使人气馁的责任感,也可以防止我们过于严肃地对待自己和别人;它还导致一种特别给幽默以应有地位的人生观。   要追求一个人自己或一切生物生存的意义或目的,从客观的观点看来,我总觉得是愚蠢可笑的。可是每个人都有一定的理想,这种理想决定着他的努力和判断的方向。就在这个意义上,我从来不把安逸和享乐看作是生活目的本身——这种伦理基础,我叫它猪栏的理想。照亮我的道路,并且不断地给我新的勇气去愉快地正视生活的理想,是善、美和真。要是没有志同道合者之间的亲切感情,要不是全神贯注于客观世界——那个在艺术和科学工作领域里永远达不到的对象,那末在我看来,生活就会是空虚的。人们所努力追求的庸俗的目标——财产、虚荣、奢侈的生活——我总觉得都是可鄙的。   我对社会正义和社会责任的强烈感觉,同我显然的对别人和社会直接接触的淡漠,两者总是形成古怪的对照。我实在是一个“孤独的旅客”,我未曾全心全意地属于我的国家,我的家庭,我的朋友,甚至我最接近的亲人;在所有这些关系面前,我总是感觉到有一定距离并且需要保持孤独——而这种感受正与年俱增。人们会清楚地发觉,同别人的相互了解和协调一致是有限度的,但这不足惋惜。这样的人无疑有点失去他的天真无邪和无忧无虑的心境;但另一方面,他却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不为别人的意见、习惯和判断所左右,并且能够不受诱惑要去把他的内心平衡建立在这样一些不可靠的基础之上。   我的政治理想是民主主义。让每一个人都作为个人而受到尊重,而不让任何人成为崇拜的偶像。我自己受到了人们过分的赞扬和尊敬,这不是由于我自己的过错,也不是由于我自己的功劳,而实在是一种命运的嘲弄。其原因大概在于人们有一种愿望,想理解我以自己的微薄绵力通过不断的斗争所获得的少数几个观念,而这种愿望有很多人却未能实现。我完全明白,一个组织要实现它的目的,就必须有一个人去思考,去指挥,并且全面担负起责任来。但是被领导的人不应当受到强迫,他们必须有可能来选择自己的领袖。在我看来,强迫的专制制度很快就会腐化堕落。因为暴力所招引来的总是一些品德低劣的人,而且我相信,天才的暴君总是由无赖来继承,这是一条千古不易的规律。就是这个缘故,我总是强烈地反对今天我们在意大利和俄国所见到的那种制度。像欧洲今天所存在的情况,使得民主形势受到了怀疑,这不能归咎于民主原则本身,而是由于政府的不稳定和选举制度中与个人无关的特征。我相信美国在这方面已经找到了正确的道路。他们选出了一个任期足够长的总统,他有充分的权力来真正履行他的职责。另一方面,在德国的政治制度中,我所重视的是,它为救济患病或贫困的人作出了比较广泛的规定。在人生的丰富多彩的表演中,我觉得真正可贵的,不是政治上的国家,而是有创造性的,有感情的个人,是人格;只有个人才能创造出高尚的和卓越的东西,而群众本身在思想上总是迟钝的,在感觉上也总是迟钝的。   讲到这里,我想起了群众生活中最坏的一种表现,那就是使我厌恶的军事制度。一个人能够洋洋得意地随着军乐队在四列纵队里行进,单凭这一点就足以使我对他轻视。他所以长了一个大脑,只是出于误会;单单一根脊髓就可满足他的全部需要了。文明国家的这种罪恶的渊薮,应当尽快加以消灭。由命令而产生的勇敢行为,毫无意义的暴行,以及在爱国主义名义下一切可恶的胡闹,所有这些都使我深恶痛绝,在我看来,战争是多么卑鄙、下流!我宁愿被千刀万剐,也不愿参预这种可憎的勾当。尽管如此,我对人类的评价还是十分高的,我相信,要是人民的健康感情没有被那些通过学校和报纸而起作用的商业利益和政治利益蓄意进行败坏,那末战争这个妖魔早就该绝迹了。   我们所能有的最美好的经验是奥秘的经验。它是坚守在真正艺术和真正科学发源地上的基本感情。谁要是体验不到它,谁要是不再有好奇心也不再有惊讶的感觉,他就无异于行尸走肉,他的眼睛是迷糊不清的。就是这样奥秘的经验——虽然掺杂着恐怖——产生了宗教。我们认识到有某种为我们所不能洞察的东西存在,感觉到那种只能以其最原始的形式为我们感受到的最深奥的理性和最灿烂的美——正是这种认识和这种情感构成了真正的宗教感情;在这个意义上,而且也只是在这个意义上,我才是一个具有深挚的宗教感情的人。我无法想象一个会对自己的创造物加以赏罚的上帝,也无法想象它会有像在我们自己身上所体验到的那样一种意志。我不能也不愿去想象一个人在肉体死亡以后还会继续活着;让那些脆弱的灵魂,由于恐惧或者由于可笑的唯我论,去拿这种思想当宝贝吧!我自己只求满足于生命永恒的奥秘,满足于觉察现存世界的神奇的结构,窥见它的一鳞半爪,并且以诚挚的努力去领悟在自然界中显示出来的那个理性的一部分,即使只是其极小的一部分,我也就心满意足了。  

阅读更多

云之 | 海灵格论爱情与婚姻

    男人和女人想要在一起,不是出自需要而是因为洋溢的喜悦,不是由于贫乏而是因为丰富,我拥有了那么多,必须给与。婚姻是为了更深的友谊和亲密,而不仅仅是爱。婚姻是心灵事件而不是身体现象。     ——海灵格说出爱情和婚姻的真谛。 婚姻是最高级的瑜伽 男女之间因身体的吸引,deep in love 的时间只有半年到两年,being in love是要进入精神之旅,深层多面的分享。 男女关系由女性决定,如果女性对关系没有百分百的承诺,男性可以感受到。婚姻是最高级的瑜伽,是两个自我的挑战。 男人在寻找母亲,在男人与母亲分离后,他的灵魂一直在渴求和寻找母亲子宫般的爱,他在渴求对方能像母亲一样照顾我爱我。女人无法改变男人,要接受他本来的样子。那么他自己就会改变,否则会一直在抗拒。 对小孩也是同样。我们无法完全了解伴侣,认为了解伴侣就会对对方有期待。其实我们都在改变,需要让彼此随着自己的时间成长。完全的为对方而活,关系成为两个身体一个灵魂,这是提升彼此的关系,一个人调频,另一个人也会。 当自己提升,伴侣和孩子都会提升。关系中必须分享,不一定从事共同的活动,而是用心分享你自己,与对方共同存在,哪怕每天5分钟。女人的能量场是男人的16倍,女人有能力转换伴侣和小孩。在关系中,男人需要的是鼓舞和启发。 他们的自我很强大,只有回家时他们才能放下防卫。男人希望找到一个让自己崇拜的女人,希望从女人那里得到启发,你必须去聆听男人,他需要一个支撑,才能完成他今生的使命。 在关系中,女性需要安全和保护,女性崇尚男人的领袖气质,当女人认为这个男人具备领袖气质,她才能保持对他的尊重。 男人必须要有一个女人,他的内心强烈的要与母亲连结。而女人很强时,她不需要男人。女人选择和一个男人在一起,是为了完成她生命中的创造。 女人是天赐的礼物。你什么都可以做得到,别忘了你是女人。女人是家庭的中心,带来内在的活力;男人则保护家庭,对外带领家庭。海灵格说:“女人要跟随男人。”顺便说一下,这句话的后半句是“男人要为女人服务。”不过反对前半部分的人,通常漏掉了后半句。 海灵格说的“跟随”并不是许多批评者以为的“服从”。他指的是要“陪伴”男人,手牵着手进入他的文化、家庭、职业等等。健康亲密关系的一个重要基础,伴侣之间付出与接受的平衡。 当伴侣一方付出,在他们的关系里面,就创造了不平衡的状态,付出者心中有补偿的需要。如果接受者回报的话,这种紧张情绪就化解了。如果他的回报多于他的付出一点,就轮到另外一方的伴侣开始去回报。 这种施与受的循环,造成了关系里面正面的张力。但是,施与受是有限度的,只能在对方能接受和回报的相等程度之内。如果一方付出多于另一方能够回报的话,那个伴侣会感觉到很痛苦,很大的压力,反而回报的越来越少,最终令这种不平衡的状态,持续扩大。 关系之中只有付出,或者是另一方只有索取的话,是注定要失败的。到某个点上,任何一方忍受不住这种不平衡状态的会离开,因为不平衡的状态创造了巨大的压力,需要缓解。出乎意料的是,离开或者中断这段关系的人,竟然是那些接受太多的人。 男人或女人,如果他太过善良,不去要求赎罪的话,例如,他马上完全地原谅了曾经伤害过他的伴侣,这样做的话,其实对于两个人的关系,在最深的层次是非常有害的。罪疚感的一方,丧失了赎罪的机会,而且赎罪的需要还在持续,并没有解决。 这样的话,那种不平衡的状态,变得更加严重。而受伤害的伴侣,把自己当做受害者;但过早地饶恕的话,就好像自己比加害者高人一等似的,觉得自己是个更好的人,但事实上并不是这样的。人必须要有勇气才可以获得幸福。 人如果找到在生活中单纯和明显的任务,不再回首只向前望,这就是一项成就。爱是让对方的心灵有空间找寻方向,任何解释或疑惑都是有害的。爱必然带有恐惧和迷恋两个元素。不在爱当中的人,对爱才会有恐惧。在爱当中的人,会忘记恐惧。 内心深处,女人想要男人像男人,男人也想要女人像个女人。这股力量来自差异和差异所产生的张力中,从男女两极带来新的生命。婚姻是一个很大的教导,它是一个学习的机会,学习说依赖并不是爱,依赖意味着冲突、愤怒、恨、嫉妒、占有、和控制。 一个人必须学习不去依赖,但是要达到这样,你需要进入很深的静心,好让你能够自己一个人就很喜乐而不需要别人。当你不需要别人,那个依赖就消失了。一旦你不需要别人,你就可以分享你的喜悦,那个分享是很美的。 我想要在世界上有一种不同的关系,我称之为关连,只是为了要使它跟旧有的关系有所不同。我想要世界上有一种不同的婚姻,我不称它为婚姻,因为那个名词已经被毒化了,我喜欢就称它为友谊……只是因为爱而在一起,没有对明日的承诺,这个片刻就足够了。 如果你们在这个片刻互相爱对方,如果你们在这个片刻互相享受对方的存在,如果你们能够在这个片刻互相分享,下一个片刻将会由这个片刻生出来,它将会变得越来越丰富,随着时间的经过,你们的爱将会加深,它将会开始进入新的层面,但是它将不会产生任何枷锁。我知道得非常清楚,男人和女人需要在一起,但它将不是出自需要,而是出自洋溢的喜悦,不是出自贫乏,而是出自丰富,因为你拥有那么多,所以你必须给予。 它就好像一朵花开,它的芬芳就会释放到风中,因为它是那么地充满芬芳,所以它必须将它释放出来。或者就像一朵云来到空中,它必须将雨滴洒落下来,它必须下雨,它是那么地充满着雨水,所以它必须分享……的确,我们从来没有去想有什么事发生在婚姻。 现在的婚姻如何?或者它以前如何?只是一个痛苦的受苦,一种长时间的受苦,带着虚假的笑脸。它只是被证明是一种不幸,最多它只不过是一种方便。当我这样说,我并不是意味着说如果你能够爱更多人,你就不必结婚。 就我的看法,一个能够爱更多人的人不需要只是为了爱而结婚,他会为更深的事而结婚。请你们了解我的意思:如果一个人爱很多人,那么没有理由只是因为爱而去跟一个人结婚,因为他不要结婚也可以爱很多人,所以没有理由要这样做。 爱永远无法成为婚姻的伟大基础,因为爱是一种有趣的游戏。如果你因为爱而跟一个人结婚,你将会后悔,因为那个乐趣很快就会消失,当那个新鲜感消失,无聊就进入了。 婚姻是为了更深的友谊和更深的亲密。爱也隐含在它里面,也并非只有那个因素。所以婚姻是心灵的,它的确是心灵的!有很多事情你永远无法单独一个人去发展。即使是你自己的成长也需要别人来反应,需要一个非常亲密的人,使你能够对他或她完全敞开。 男人和女人必须会合,必须互相知道对方,而不必匆匆忙忙地赶着结婚,慢慢、慢慢地,你将学会爱的艺术,你将学会跟人相处的方法,同时你也将会学到跟谁在一起会有心灵的亲和力。 婚姻是一个心灵的事件,而不是身体的现象。它是心灵的结合。当你开始感觉跟某一个女人或某一个男人在一起时会产生出伟大的音乐,有某种来自彼岸的东西穿透进来,唯有到那时候才定下来,否则不需要仓促行事。 爱是不占有的,它给予自由。当爱成长而成为婚姻,那个婚姻就不是普通的事情,它是绝对不寻常的,它跟户口登记无关。你或许也需要登记户口,社会的认可或许是需要的,但那些都只是在外围,它们并不是核心的部分。 在核心的部分是心,在核心的部分是自由。

阅读更多

云之 | 自燃还是纵火?(转载)

链接好像打不开,从一个博客转载的。没有真相,悲剧只会一再重演。在香港搭bus,每辆车限额标志清楚,严格执行,绝不超员,双层巴士满额好像也不到50人。中国的公交却挤满都不罢休。希望大家尊重生命,不上超载车辆。最起码出事时逃生机会大一点。   汽車工程師:廈門公交車自燃真正原因 2013-06-09 http://www.epochtimes.com/b5/13/6/9/n3890066.htm 【大紀元2013年06月09日訊】福建省廈門市BRT快速公交6月7日的大火兼爆炸導致乘客中48人死亡,35人受傷。廈門官方在24小時内確認48名被燒死的乘客中的上訪人員陳水總為縱火嫌疑人。如此高效破案,引發大陸民衆質疑。國内一位資深汽車工程師致信大紀元,從專業角度,分析了廈門公交車爆炸案的原因。   以下為這位資深汽車工程師的來信: 我是一名汽車工程師,參與設計製造多款客車。廈門BRT自燃和之前成都公交車自燃,被說成是故意縱火,狗屁不通! 尤其判斷所謂嫌疑人的證據,經不起推敲,成都的嫌疑人,被說死狀無求生慾望,沒有逃跑的跡象,讓人笑掉大牙!無論意志力多堅定的人,當疼痛指數達到一定程度時,都會有反應,除非那一瞬間已經死了。 廈門的嫌疑人,僅憑所謂遺書就斷定是嫌疑人,也讓人恥笑。話再說回來,就讓你拿一桶汽油,去燒一輛公交車,能做到10分鐘迅速燒完麼?更何況,車上有那麼多乘客在,即使縱火,也要偷偷摸摸,這種方式能這麼快燒掉一輛大車麼?顯然,答案是否定的!不信可以去試下。 其實,真正的原因:汽車的輸油管道存在微小的滲漏,在發動機艙高溫下霧化,相應充滿了汽車的相關部位,這輛汽車就變成行駛中的燃燒彈,一旦條件成熟,比如,遇到電氣線路短路產生的火花,油氣霧化到某個臨界點。。。所有爆燃條件湊一起了,這顆龐大的燃燒彈就爆炸了,通常這種燃燒速度非常快,一般都會10分鐘內將整車燒完。 我們很少看到原裝進口車有自燃的現象,即使有,大多都去修理廠修過,更換了國內的劣質配件。為甚麼呢?就說輸油軟管吧,發達國家的安全質量認證,要求輸油管要達到抗高溫、抗腐蝕、抗高壓、抗磨損等指標要求,輸油軟管絕對不可使用橡膠回料製造。而國內的汽配生產商,為了利潤,用低價格爭取廠家配套,必然偷工減料,這些輸油管,根本達不到上述要求,所以才會頻發自燃。相信以後還會有更多國產車自燃。不信走著瞧!

阅读更多

云之 | 秋叶:我为什么不能坚持

转按: 不错的文章。但文中没提到的,如果我们能够调动内在的动力,将事半功倍,如果说控制力可以保证一个人自食其力,那么自发力才能促进一个人的自我实现。   我为什么不能坚持? / 秋叶 2013-05-30 08:22 很多大学生来信给我诉说一样苦恼:就是不管做什么事情都容易半途而废,不能坚持到底。   特别郁闷的是有同学说:我发现自己以前做一件事还能坚持到最后,现在大学了就不能坚持下去,有什么好办法解决吗?   要坚持做一件事情,其实是需要意志力—-也就是自我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而绝大部分人,包括我在内,天生都是有意志薄弱的时刻,能总是做到自我控制是很难的。   为什么这位大学生觉得自己原来能坚持而现在不能坚持,我想他说的以前应该指高中阶段吧。我给他的答案是想想你原来为什么容易坚持?   我猜测我的回答对他没有帮助,因为很少人能从过去的经历中学到经验。除非他懂得把看起来非常简单的事情拆解成一件件相互独立的细节并加以审慎的思考。下面的文字就谈谈我的分析,我希望除了分析坚持以外,也让你们看到一种思考问题的模式。   高中阶段我们都比较容易坚持做一件事。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我们有良好的生活,我们每天按时起床,按时上课,按时自习,按时睡觉。   在一个有规律的生活里人是容易有相对固定的受控时间去完成自己既定的目标。到了大学阶段,课表不是天天相同,生活也开始多了很多可能性,这意味着你的生活变得丰富的同时,你获得各种自由的同时你开始失去你过去养成的节奏感。你开始慢慢更容易变成被不同的事情推动去行动的人,而不是坚持在固定的时间干一点什么的人。   这种被碎片化事情推动的现象,不仅仅是在大学,一直到了职场,都会越来越严重。我的第一个建议是:要养成坚持的习惯,你最好要让自己有一些固定的时间去做固定的事情的习惯。   我为什么总是建议大家做一些小事情?比如每天坚持在某个固定的时间写日记,练字,锻炼,一切你喜欢的事情都好,不需要太多的时间,哪怕就15分钟,进行宗教的祷告都好。这些小事情会慢慢形成你新的时间锚点,有了这些时间锚点,你才能在不同的环境里慢慢养成你生活中的新节奏感。有了时间节奏感的人,才能逐渐掌控自己的时间,开始为自己的目标取得进展。   有很多朋友问我每天坚持回答大学生的问题累不累?我的答案是不累。如果没有意外中断的话,我每天大概是晚上10点到12点间才进行回复工作,虽然我要回复很多问题,但是这些问题都是集中快速回复,不需要我随时响应,而且我在固定的时间响应工作,也使我的工作保持在我能承受的节奏内,我的工作压力依然受控。   要是我养成随时看后台信息,随时看消息回应的习惯,这样会让我陷入碎片化响应的模式中,嗯,这不正是很多人刷微博的状态吗?这种模式会让你的兴趣和精力无法有效集中到一个主题上,进而导致你所有的事情都随注意力转移,而不是随意志力坚持。   大家要明白,对自己时间无法掌控的人更容易觉得累,而不是对自己时间有掌控的人,我们只是更有产出。按你的工作状态和方法做到这些产出是很累,但在我看来,我不过是在玩游戏而已。   再观察高中和大学的不同,很大一个原因在于高中的同学往往都是类似的行为模式,而大学里的同学各自兴趣不同,也许你想上自习的时候,你的好基友邀请来一盘“撸啊撸(LOL)”,这个时候你的事情重要还是朋友之间的响应重要?   这是一个很麻烦的问题。你和怎样的人交往越多,你就越可能变成怎样的人。   在高中,因为有各种制度和外力约束,大家都被集体化成一种行为模式,往往能为某个特定的目标长期全力以赴,互相追赶激励,很多人觉得自己在高中学习过程中很有充实感,和这个环境是分不开的。   我上班以后和我很多从小玩到大的老乡关系越来越淡,倒是和一些不在一个城市的朋友关系很好。我发现一个特点,我们这些玩得好的人往往是同一个生活节奏的人。   比如我的红颜知己“萧秋水”,我们就成为一种互相激励的关系。我的进步是她努力的理由,她的灵感是我工作的推进,我们彼此成为对方的激励,最好的同伴教育。顺便说一句她也有微信公众账号,想关注的自己可以去搜。   在大学往往缺乏和你有同样目标的同伴,这也导致你很难一个人特立独行下去,毕竟人是群体性动物,很难摆脱从众的自然基因行为模式。   在一些211、985高校,为什么大家大学上自习的氛围依然浓厚?因为这里最大的行为模式就是考研和出国,或者加入优质精英社团。一旦你进入这样的学校,你很容易被这样的氛围同化,也就变成这样的人。   在高中即便你的同学不求上进,我也不太担心你不会坚持,因为班主任,家长,班委会,学校构成了一张网,为你设计好了每天的行为模式。中国的高中不如看做是一种学习集中营模式更为恰当,它的升学率成功是以牺牲人的个性,人的自由意志为代价的。   但这种模式在短期内能让你在某个点上快速突破,脱颖而出,所以还是有其存在的理由。到了大学,无论是班主任还是辅导员,又或者是班委会和学校,对你的管理是很粗放的,没有人天天监督你上自习,甚至是上课!   在这种环境下很多人才会发现没有外力约束,他很难建立对自己的行为控制能力。   不仅仅是大学,即便是在职场,我也是比较反对在家办公这种模式。真正办过公司的人都知道,让新员工在家办公而不是集中到办公室管理,不但不会产生工作效率,往往还可能毁了一个人的职业生涯,因为他会养成很糟糕的工作习惯。   绝大部分人离开环境的约束就一无所成。想享受自由的生活前提是你自己为自己选择了某种有控制的生活。   这是像我这样经过十几年修炼的人才能勉强做到的功力。所以大家可以理解为什么考研时那么多人会去报考研班,一需要同伴环境,二也需要上课的环境。没有这个环境,他们无法约束自己的行为。   还有一位同学留言说:我是一名大一学生,从去年开始到现在我做了很多打算,计划,但是我几乎没怎么实行过,现在上课我没啥兴趣,要不看小说,要不睡觉,要不宁愿发呆,但过后我又特后悔,特纠结,我觉得自己对不起父母,在这里,我过得混沌,看不到啥希望,一味活在自己的幻想世界里,甚至我有不想念书的念头,我很烦,特烦,可是我到底该咋办?我想改变这种现状,但我要怎么做?!   这是一个更大的问题,我们即便能够坚持,但是前提是为自己找到一个坚持的理由,或者叫目标。   高中阶段我们有一个明确的目标,考大学,而且被同伴和环境驱动去努力。到了大学,就业一时半会还很远,考研也得三年后,经过十二年艰苦求学的日子,人都想为自己放松一下,大学又不缺乏这种放松的方式。但正在这种放松的环境中,我们想不起自己的奋斗目标了。这是第一个问题:没有目标了。   高中有一个现实的目标叫上大学,上好大学。其实大学倒是有一个现实的目标叫就业,就好业。   为了上好大学高中发展了一套以拿分为导向的应试教育体系,虽然这套体系影响人的思维开放性,但是就是能拿分,所以在高中这套课程体系所有的人都认同,它能帮你拿分。   但在大学里课程体系设置往往和让你看不到和就业这个目标的关系,它的实用性和社会现实脱节的确很严重,在学习的过程中,你往往看不到自己和就业需求之间的进展,只是感觉到自己一天天在混日子。   如果你没有办法衡量你现在离目标的距离是否更近,你就会慢慢忘记你的目标。甚至慢慢用还在学习这件事情安慰自己在接近目标,其实这是自欺欺人。   如果不自欺欺人,大学生就应该主动在大一了解自己想去的就业单位,了解他们的就业岗位,了解这些岗位对人的素质要求,主动在大一就明确自我成长的目标和实现的手段,并找到恰当的手段衡量自己的进展。这本来应该是一个好的教学体系应该做到的事情,但是在中国,你是选择抱怨国家呢还是先去改善自己? 有的大学生倒是有这样的想法,但是依然很难坚持。为什么?在高中你遇到任何自己不能突破的困难,都有老师教你答案。但是在大学,一切似乎都没有人给你答案,或者给你太多的答案。到底哪种是你想要的?这真很难讲。 所以很多同学在走向目标的路上,往往看不清自己坚持的方向是否是对的,因为缺乏独立判断的能力,而总是怀疑自己的选择是否不是最佳的,在这种畏手畏脚的犹豫中,如果没有太多的进展,也就慢慢放弃了坚持。   还有一些同学看到了进展,但是也没有最终坚持下去。这很可能和他的性格有关。心理学家说习惯推迟满足感的人才更容易成功。   推迟满足感这个概念可能有的同学并不清楚,这里我分享一个摘抄来的故事,也许对你有启发。   不久前,一位30岁的财务分析师请求我的帮助,她想纠正在最近几个月里,总是拖延工作的恶习。我们探讨了她对老板的看法,老板对她的态度;她对权威的认识以及她的父母的情况。我们也谈到她对工作与成就的观念;这些观念对其婚姻观、性别观的影响;她同丈夫和同事竞争的愿望,以及竞争带给她的恐惧感。尽管一再努力,但这种常规心理分析和治疗,并未触及问题的症结。终于有一天,我们进入久被忽略的一个领域,才使治疗出现了转机。 “你喜欢吃蛋糕吗?”我问。她回答说喜欢。 “你更喜欢吃蛋糕,”我接着问,“还是蛋糕上涂抹的奶油?” 她兴奋地说:“啊,当然是奶油啦!” “那么,你通常是怎么吃蛋糕的呢?”我接着又问。我也许是有史以来最愚蠢的心理医生了。 她不假思索地说:“那还用说吗,我通常先吃完奶油,然后才吃蛋糕的。” 就这样,我们从吃蛋糕的习惯出发,重新讨论她对待工作的态度。正如我预料的,在上班第一个钟头,她总是把容易和喜欢做的工作先完成,而在剩下六个钟头里,她就尽量规避棘手的差事。我建议她从现在开始,在上班第一个钟头,要先去解决那些麻烦的差事,在剩下的时间里,其他工作会变得相对轻松。考虑到她学的是财务管理,我就这样解释其中的道理:按一天工作七个钟头计算,一个钟头的痛苦,加上六个钟头的幸福,显然要比一个钟头的幸福,加上六个钟头的痛苦划算。她完全同意这样的计算方法,而且坚决照此执行,不久就彻底克服了拖延工作的坏毛病。 推迟满足感,意味着不贪图暂时的安逸,重新设置人生快乐与痛苦的次序:首先,面对问题并感受痛苦;然后,解决问题并享受更大的快乐,这是惟一可行的生活方式。 其实,我们早在小时候(通常从五岁开始),就可以学会自律的原则,避免只图眼前安逸带来的不利。例如在幼儿园里,有的游戏需要孩子们轮流参与,如果一个五岁的男孩多些耐心,暂且让同伴先玩游戏,而自己等到最后,就可以享受到更多的乐趣,他可以在无人催促的情况下,玩到尽兴方休。对于六岁的孩子而言,吃蛋糕时不把奶油一口气吃完,或者先吃蛋糕,后吃奶油,就可以享受到更甜美的滋味。小学的孩子正确对待家庭作业,是实践“推迟满足感”的最佳手段。孩子满12岁时,无须父母催促,首先做完功课,再去看电视。到了十五六岁以后,他们的实践更可以得心应手。到了青春期,他们处理类似问题,应该形成一种习惯或常态。   在心理学上有一个效应,但人为目标奋斗得到一点点进展的时候,往往会奖赏自己放纵一下下,这样就很容易让自己脱离正确的轨道。所以当你发现自己已经取得了一点点进展的话,一定要提醒自己,要继续加油,因为目标还没有实现呢!   好吧,总结一下,为什么我们不能坚持? 1、我们没有形成固定的时间节奏感 2、我们没有找到好的志同道合者互相激励 3、我们没有选择一个更适合目标的环境 4、我们根本就丢失了自己真正想做的目标 5、我们无法确定自己所作所为是否让自己离目标更近 6、我们的性格中太多好逸恶劳的成分 7、我们会因为一点点小成功替代了真正的目标   我不知道你是哪种原因造成的不能坚持,也许还有更多的原因,我想通过高中和大学的对比,让我们看到很多细节的不同,这些不同的细节恰恰影响了你现在的行为,你如果要改变,也只能针对每个细节,一点点去想办法完善。   我还是想说:每天坚持做一件小事,会改变你的性格。我建议你们不妨从按时吃早饭开始,如果你想知道为什么按时吃早饭会带来意志力的提高?   可以看看《自控力》这本书。   最后我建议你们都去看看@東東東東東方熊 的长微博:“青春:总得有一个跟别人不一样的我来做别人做不到的事。”   这是一个受我影响很深的孩子,你们关注他微博后,进他主页,搜关键词“青春”,应该很快就能看到他的感悟。   http://www.my1510.cn/article.php?id=97901

阅读更多

CDT/CDS今日重点

【CDT月度视频】十一月之声(2024)——“一路都被撞没了,估计一圈都没了”

【年终专题】“13条生命换不来1条热搜”……2024年度“每日一语”

【年终专题】“中文互联网上的内容每年都以断崖式的速度在锐减”……2024年度404文章

更多文章总汇……

CDT专题

支持中国数字时代

蓝灯·无界计划

现在,你可以用一种新的方式对抗互联网审查:在浏览中国数字时代网站时,按下下面这个开关按钮,为全世界想要自由获取信息的人提供一个安全的“桥梁”。这个开源项目由蓝灯(lantern)提供,了解详情

CDT 新闻简报

读者投稿

漫游数字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