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瑜

中国选举与治理 | 不知道与宁可不知道

不知道与宁可不知道 作者:刘瑜 来源:财新《新世纪》2011年第33期 来源日期:2011-8-21 本站发布时间:2011-8-21 10:24:26 阅读量:32次 无知可以带来利益或者安全;无知可以满足意识形态的偏执 “7·23”动车追尾事件后,微博上对有关部门的反应骂声一片。我和一个朋友就下面这个问题进行了讨论:“有关领导”知道这些群情激愤的声音吗?朋友认为:“他们”当然知道,点击微博观察民情,不就是举手之劳吗?再说了,“他们”不点击,“他们”的秘书、家人肯定会点击,然后再向“他们”汇报。我的看法却是:“他们”中很多人可能真的不知道,或者不那么知道。 认为“他们”可能真的不知道网络上的激愤程度,是因为我相信一个叫做“理性无知”的理论。这个理论认为: 当“无知”合乎人们的“理性”时,人们可能会努力保持这种无知,刻意逃避可能会干扰这种无知的信息。 “理性的无知”最早是一些学者用来形容美国选民的。有调查表明,美国很多选民非常无知,比如,大约一半美国人不知道每州有两个参议员,四分之三不知道其任期;约一半美国人不知道代表本区的众议员是谁,四成不知道本区的参议员是谁……这些数字自有民意调查以来,竟一直相对稳定。有学者指出:这种无知对于选民是理性的——一张选票能改变整个选举结果的可能性极小,为了这张选票而投入大量时间精力去了解政治实在太不划算。在我看来,这一理论可以解释的不仅仅是选民的无知,理性的内容也不仅仅是时间精力的投入产出分析。刻意的无知可能带来丰厚的利益报酬,在这里,无知是一种精明。选择性的失明则可能带来意识形态上的自我保护,在这里,无知则是一种逃避。 “打开Fox新闻频道不也就是举手之劳吗?你认识的美国左翼有几个会愿意举起电视遥控器,打开那个频道?”我给朋友举例说。Fox新闻是美国公认的右翼频道,同理,美国右翼又有几个愿意买左倾的《纽约时报》呢?《纽约时报》可不贵,一个星期天天送也就5.85美元,现在电子版更便宜,降到每周3.75美元。 所以,即使是在信息自由、充分的社会,人们对信息的关注和吸收也往往是选择性的。我曾经写过一些观察美国政治的文章。有读者曾问:你写这些是不是很容易,把在美国看到的事情给描述一下就行了?我答,可能不像你想象得那么容易。很多留学生出国之后关注国内“超女”选拔,远胜于关注美国国会辩论,还有很多干脆顺着我们从小被灌输的意识形态框架,看见的永远只是“美帝”如何横行霸道,而不是这个国家的政治运作机制。一个人“看到”一个事物并不等于他能“看见”它,人们往往需要穿过重重意识形态才能看见自己所看到的东西。中文里有个更简洁的词,叫做“视而不见”。 理性的无知,中国人当然不陌生。最极端的例子是大跃进。农民自己就是种地的,岂能不知“亩产万斤”的荒谬?科学家有基本常识,又怎会不知土法炼钢炼出来的都是什么东西?各层干部炮制假数据,又怎能不知“大好形势”后面的巨大灾难?至于毛主席,总有人用“他被下面的人给蒙蔽了”来为之辩护,要我看,与其说他不知道,不如说他不想知道。这个情境里,对于一些人,无知可以带来利益;对于另一些人,无知可以带来安全;对于还有一些人,无知则可以满足其意识形态的偏执。在这里,无知就像一块大肥肉,各路苍蝇、蚂蚁、豺狼可以蜂拥而至各取所需。 今天的中国与大跃进时代当然不能同日而语,但精明的无知和自我保护式的蒙昧依然盛行。一位“体制内”的退休长者曾告诉我,他认为,他们那一代人之所以有的人很开明有的人很保守,“一个重要的区分点就是上网还是不上网”。上不上网,说起来只隔着点击一下鼠标这个简单的动作,但这个动作里包含的,却是一个人从成见里出走,与自我诀别,从温暖机舱跳向未知大地的巨大勇气。 万一降落伞打不开呢?他们可能担心。于是他们继续待在温暖的机舱,对大地上的声音充耳不闻。于是“群众”当中,出现了一群越来越“不明真相”的领导。现在,令人担忧的是,那些坐在机舱里的人,和那些大地上的人,他们携带着各自眼中完全不同的世界,正在高速接近。有一些事实,那么多事实,我们知道,但他们不知道我们知道,而我们不知道他们不知道我们知道——这样两个疾驰的世界互相追尾时,该是怎样的场景? 作者为清华大学政治学系副教授

阅读更多

刘瑜:不知道与宁可不知道

  无知可以带来利益或者安全;无知可以满足意识形态的偏执   “7·23”动车追尾事件后,微博上对有关部门的反应骂声一片。我和一个朋友就下面这个问题进行了讨论:“有关领导”知道这些群情激愤的声音吗?朋友认为:“他们”当然知道,点击微博观察民情,不就是举手之劳吗?再说了,“他们”不点击,“他们”的秘书、家人肯定会点击,然后再向“他们”汇报。我的看法却是:“他们”中很多人可能真的不知道,或者不那么知道。   认为“他们”可能真的不知道网络上的激愤程度,是因为我相信一个叫做“理性无知”的理论。这个理论认为:当“无知”合乎人们的“理性”时,人们可能会努力保持这种无知,刻意逃避可能会干扰这种无知的信息。   “理性的无知”最早是一些学者用来形容美国选民的。有调查表明,美国很多选民非常无知,比如,大约一半美国人不知道每州有两个参议员,四分之三不知道其任期;约一半美国人不知道代表本区的众议员是谁,四成不知道本区的参议员是谁……这些数字自有民意调查以来,竟一直相对稳定。有学者指出:这种无知对于选民是理性的——一张选票能改变整个选举结果的可能性极小,为了这张选票而投入大量时间精力去了解政治实在太不划算。在我看来,这一理论可以解释的不仅仅是选民的无知,理性的内容也不仅仅是时间精力的投入产出分析。刻意的无知可能带来丰厚的利益报酬,在这里,无知是一种精明。选择性的失明则可能带来意识形态上的自我保护,在这里,无知则是一种逃避。   “打开Fox新闻频道不也就是举手之劳吗?你认识的美国左翼有几个会愿意举起电视遥控器,打开那个频道?”我给朋友举例说。Fox新闻是美国公认的右翼频道,同理,美国右翼又有几个愿意买左倾的《纽约时报》呢?《纽约时报》可不贵,一个星期天天送也就5.85美元,现在电子版更便宜,降到每周3.75美元。   所以,即使是在信息自由、充分的社会,人们对信息的关注和吸收也往往是选择性的。我曾经写过一些观察美国政治的文章。有读者曾问:你写这些是不是很容易,把在美国看到的事情给描述一下就行了?我答,可能不像你想象得那么容易。很多留学生出国之后关注国内“超女”选拔,远胜于关注美国国会辩论,还有很多干脆顺着我们从小被灌输的意识形态框架,看见的永远只是“美帝”如何横行霸道,而不是这个国家的政治运作机制。一个人“看到”一个事物并不等于他能“看见”它,人们往往需要穿过重重意识形态才能看见自己所看到的东西。中文里有个更简洁的词,叫做“视而不见”。   理性的无知,中国人当然不陌生。最极端的例子是大跃进。农民自己就是种地的,岂能不知“亩产万斤”的荒谬?科学家有基本常识,又怎会不知土法炼钢炼出来的都是什么东西?各层干部炮制假数据,又怎能不知“大好形势”后面的巨大灾难?至于毛主席,总有人用“他被下面的人给蒙蔽了”来为之辩护,要我看,与其说他不知道,不如说他不想知道。这个情境里,对于一些人,无知可以带来利益;对于另一些人,无知可以带来安全;对于还有一些人,无知则可以满足其意识形态的偏执。在这里,无知就像一块大肥肉,各路苍蝇、蚂蚁、豺狼可以蜂拥而至各取所需。   今天的中国与大跃进时代当然不能同日而语,但精明的无知和自我保护式的蒙昧依然盛行。一位“体制内”的退休长者曾告诉我,他认为,他们那一代人之所以有的人很开明有的人很保守,“一个重要的区分点就是上网还是不上网”。上不上网,说起来只隔着点击一下鼠标这个简单的动作,但这个动作里包含的,却是一个人从成见里出走,与自我诀别,从温暖机舱跳向未知大地的巨大勇气。   万一降落伞打不开呢?他们可能担心。于是他们继续待在温暖的机舱,对大地上的声音充耳不闻。于是“群众”当中,出现了一群越来越“不明真相”的领导。现在,令人担忧的是,那些坐在机舱里的人,和那些大地上的人,他们携带着各自眼中完全不同的世界,正在高速接近。有一些事实,那么多事实,我们知道,但他们不知道我们知道,而我们不知道他们不知道我们知道——这样两个疾驰的世界互相追尾时,该是怎样的场景?   作者为清华大学政治学系副教授

阅读更多

北斗 | <天璇>自由感

刚重温了席娟张小娴的爱情小说就可以发个短信给他说:子寒,我们还是不要在一起了,没有结果的!充分体会一下女主角的柔情与挣扎;路过卖大米的小铺有感而发就可以短信他说:老王,过来抗米;上完量子力学就很愤怒地短信他说:你们这些物理学得好的人简直不是人,是东西;不管你如何去捣乱,散漫的人都当云影掠过,偶尔回复一句精彩的点评,反而是平淡生活的画龙点睛。  自由感 文/ 高琦琛(武汉大学) 我发现我越老,就喜欢自由。且,自由是另一种形式的懒惰。 这种崇尚自由的感觉简直渗透在我生活的方方面面了。那就比如说天气很热,我就干脆开着电扇窝在床上看书,用三天看完了刘瑜的《送你一颗子弹》,刘瑜身上是多么正的女愤青范儿啊,简直就是我梦想中自己的形象:懒散但是不颓废,冷静但是有热情,生活在磨磨蹭蹭中度过,借的书永远比看的书多,认为穿拖鞋也是民主的细节,爱吃“饭扫光”拌米饭,温和的右派立场,一个为了要不要穿裙子而苦恼的文科女博士,嫁给了一个技术男知己,这人生简直圆满得不能再圆满了。 我真希望起码有一天我在别人眼中是这样的一个形象,独立,自由,才华横溢,能把25块钱的衣服穿出两万五的气场而不是二百五的气质,气场强大到让别人完全忘记我长得难看,知识渊博到单凭才华就能泡到小正太,文采斐然到我也写本散文叫《送你一把刀子》之类的然后好多男大学生朋友去我的博客上留言说“恨生不逢时,日日与君老”之类的让人暗爽到内伤的狂热表白。可是不靠脸吃饭的事情往往都挺难的,事实是到目前为止我的博客访问量都没到1000,事实是我身边的技术男同学们都有女朋友了而且感情和谐,事实是我买得起25块钱的衣服却穿不出more than 25 块钱的感觉。 可是要走女文青和女愤青出名路线都是要下猛料才可以的。我分析我之所以到现在还没在这个领域做出一点成就,一个关键的原因就是我太懒散。就比如说我应该去博客上写一篇《商女仍知亡国恨,隔海尤唱保钓论—从少数派的立场看钓鱼岛问题》.可惜我太自由散漫,没心情花大力气去博眼球虽然写这么一篇文章不是不可以,可是光处理下面各种势力的骂街留言就够烦的了;再比如说我还可以去豆瓣写一篇题为《我在千里之外爱你千年》的情感长文,抒发我如何几千个日日夜夜如一日地爱着一个谁谁谁,然后隔半个月这篇文章就会这样出现在校内《zz:非常好看的情感长文,感动无数人的现代版“山楂树之恋”—-我在千里之外爱你千年》,可是爱一个人不是我自己的事情么,有必要把自己或悲伤或喜悦的心路历程拿出来晒么,写那么长的情史回忆录不累啊。记得有人在金岳霖晚年的时候问他有什么话要对林徽因说,他说了一句很赞的话:”我所有的话,都当同她本人讲。这样的话,我没有,也不愿意有。”把所有的过程放在自己心里大概才是一种历久弥香的甜蜜吧,而我总感觉写情感长文是另一种形式的晒艳照。 除了一直坚守的这些形而上的自由之外,我发现自己的生活中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形而下的自由的体现。比如上周末我去采购了一批各种花色的拖鞋,决定以后没什么重要场合就直接穿拖鞋办公和生活,太方便了啊,登上就走,一晃荡就脱,水陆兼容,还可以狂奔什么的,由此看来,穿拖鞋才正常,而穿高跟鞋倒像是一种隐晦地发情。而且我总觉得猥琐如我的人穿高跟鞋总有一种对艺术的亵渎感,就好像去听巴塞尔音乐会的时候带了一包周黑鸭。又比如我有一个常年晃晃悠悠东张西望的关系很好的朋友,他的一个特点就是自由散漫,给他起什么外号都无所谓,吵架借钱什么的转眼就忘,发过去的短信不管多么重要都有可能被他无视掉,我怀疑哪天我短信他“遗产留给你,欲知密码请回复”他也会慢吞吞地等我咽气了再回复一个“嗯?”原来我老向他抒发互动得不到回应的不满,但最近确实越来越喜欢他的自由散漫了,因为有这样一个自由懒散的朋友简直就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刚重温了席娟张小娴的爱情小说就可以发个短信给他说:子寒,我们还是不要在一起了,没有结果的!充分体会一下女主角的柔情与挣扎;路过卖大米的小铺有感而发就可以短信他说:老王,过来抗米;上完量子力学就很愤怒地短信他说:你们这些物理学得好的人简直不是人,是东西;不管你如何去捣乱,散漫的人都当云影掠过,偶尔回复一句精彩的点评,反而是平淡生活的画龙点睛。 自由这么好,可是大部分人还是忙着造作。最可悲的是,一般造作的人都不太能意识到自己有多傻。比如我昨天在十字路口的路灯下左徘徊右徘徊终于厚着一张老脸去面试校广播台的播音部。期间我担心自己声音太搞笑,长得太难看,入校年代太久远,衣服裤子太老帽什么的磨蹭了有半个小时之久终于还是上了战场,同组的五个人看起来都来来者不善实力强劲的样子,我反复提醒自己关键时刻不要太紧张把说了二十年的普通话给说成武汉话,反复提醒自己学弟学妹一张嘴不要丧失最基本的信心。可生活就是这样,你永远无法预料下一秒会发生什么,比如某学弟一张嘴,我的信心全都回来了,因为在他以一种演《哈姆雷特》里的王子对奥菲利亚倾诉的口吻念了一段NBA新闻后,我完全忘记了恐慌,只剩下集中精力控制自己马上要笑得变形的面目表情了。在回来的路上我突然觉得很悲哀,当年我是不是也这么傻过?而且傻傻毫不察觉,端架子这种事情,不仅很累,而是果然是 The more, the 傻er……祝愿所有的施主们都能早日脱离苦海,回头是岸啊。 写到这里,我突然又欣喜地找到我和刘瑜的一个共同点就是喜欢晚睡晚起,半夜写字……而且写文章的原因往往是因为健忘太严重。随着岁月的流逝,我在越来越多的场合碰到我定义下的陌生人热情地对我说“嗨,高琦琛!”,然这绝对跟我越来越宅的教室-食堂-宿舍三点一线的索然无味的生活方式有关。当某一天我意识到自己的牙膏和洗衣粉都是在淘宝上买的之后,我在床上很是沉默了一阵,再这样下去我最后肯定会在淘宝上快递一个男朋友,或者很多黄瓜。 最近虽然事情很多,但是很没有动力,也是太自由散漫的过。比如AW一直拖着不好好准备;再比如该看的paper一直扔在桌面上晒太阳,我已经跟它们无语对视了两个星期了;再再比如每天接到我爸关于“今天跑步了没有”这样的短信总是违心地说“跑了跑了,跑了十圈”。这几天我终于给自己找到了新的动力那就是好好打酱油,给自己争取一个像刘瑜一样继续懒散下去的机会,比如出国读上五年政治学PHD什么的。看来自由主义者的动力就是争取继续自由的机会……whatever,为了下一个散漫的机会,好好努力吧,毕竟绕了一大圈回来,我发现我最爱的还是自由感。 (采编:陈锴 责编:陈锴)

阅读更多

王小峰 | 一些坏书_

《黑眼睛看世界——一个民主小贩眼里的世界》(杨恒均) 如果说刘瑜老师在《民主的细节》中用很严谨的理论来通俗解释什么民主,那么杨恒均老师就是掰开揉碎了用最家常的方式告诉你什…

阅读更多

鬼是一种很小的黄色的花

右为本周单字“干”。本周,郎咸平教授采访郭美美母女使“郭美美+红十字”旧事再次成为关注焦点。被网友形容为“引导式澄清”的这一澄清反而促使更多猜疑猜测猜想海样喷涌。干爹干爸干女儿干闺女之类已然陌生多年的“辈分语文”伴随郭美美母女“撇清与红十字关系”+“宣言进军娱乐圈”式的信息传播使人完全搞不懂这个采访的完整诉求。以“撇清”细节做眼某报本周刊出这样一个新闻标题:“郭美美的爱马仕: 一个她妈的一个干爹的 ”……这个态度表达既暧昧又清晰,既绝望又希望。 汉字“干”在熟词“干爹”义项中的“干”本字为“乾”,现在写成“干”的这个字是“乾”的简体。其演变过程或许是“干活儿”的“干”先由“幹”变成“干”,随后,“乾”(gān)再被简化为“干”,加上“乾”有“gān”“qián”两种读音,加上汉字原本阵容中“干”“乾”“幹”三种读音近似三字,当类似溯源性的考察出现时,麻烦诸多。 辈分语文中的“干爹”“干妈”“干闺女”中的“干”(即“乾)本意为没有水分或缺少水分之状如“干枯”,后引申为不用水如“干洗”、空虚如“外强中干”或无血缘或亲戚关系而拜认的人,如“认干亲”“干姊妹”“干儿子”等。在日常生活语境中,“干亲”尤其是年龄、地位悬殊类的干亲常格外诱人联想。它与现实语境中人人了解的“这是我表哥”“这是我表妹”之类的套话式搪塞的最大不同是,表哥表妹不过一种尚未确定正式关系的暗示性告白,而“干爹”等等则暧昧得多得多。令人不安的是,此事之后,“认干亲”之类的辈分语文恐怕需格外慎用,否则猜测风起谁说得清? ————————————————————————————————————————— ■ 水泥盒子那么贵而精神家园又那么便宜> > 语出作家王佩本周博文《我的读书生活》。文中王老师坦荡直言与精神生活相关的种种真情实感,其中“书价”至贱即为其一:“现在真是个不可思议的年代, 水泥盒子那么贵,而精神家园又那么便宜 。”“由于精良的精神食粮便宜得不可想象,甚至免费(如海量音乐和电影),如果物欲不那么旺盛、有精神追求的一对男女青年生活在一起,每天读书、作画、弹琴、看片,会过得非常惬意,变成神仙眷侣。当然,前提是暂时不要孩子。” ■ 指天默哀> > 来自周二体育新闻:“北京时间8月1日,北京国安坐镇主场与广州恒大战成1-1平。而就在这样一场领头羊与榜眼的大战中,也不乏让人倍感欣慰的动人画面——赛前奏国歌仪式后,工体看台上近万名观众自发集体将双手 指向天空 ,为7.23动车事故中遇难的同胞默哀。” ■ 它不吃人不吃肉只吃灵魂> > 来自南方都市报本周报道,报道说,匈牙利女作家雅歌塔-克里斯多夫上周三(7月27日)在瑞士纳沙泰尔市家中 病逝 。雅歌塔1935年生人,1956年因匈牙利反俄暴动随前夫避难至瑞士,后定居瑞士,以法语写作。曾在2009年前后翻阅过雅歌塔《恶童日记》三部曲简体中文版,印象是文字简冷克制,笔下人生苟且粗粝,异常真切。记得第三部《第三谎言》中写少年饲养了一头美洲豹。少年说:“它不凶,是我养的,别怕。它不吃人,不吃肉,只吃灵魂”……我0读到这句子时的大惊小怪与作者多半无关,我在想,那头美洲豹现正在中国大地游荡? ■ 罢运> > 路透周四上海电讯,电讯转引新华社当日消息,称始发于本周一的杭州出租车司机 罢运 三天后已复工。路透社消息说,周一早晨的高峰时期,大约1500名杭州出租车司机开始罢运。截至周二晚间,市中心不见一辆出租车。作为回应,杭州市政府承诺在10月底之前提高出租车运营价格,并给出租车司机提供临时补贴。 ■ 我是体育界裤裆里钻出来的人> > 来自南方周末,语出前大运会冠军 张尚武 。这句子坦白凄凉,不知那“裤裆”到底会有多大多脏,且从那里面钻出来活下来的人还有多少? ■ 乐跳> > 今夏开始逐渐流行的的一种“拍照时尚”,大致格式为:拍摄主角以游泳池或湖泊池塘为背景,在半空中保持臀部与水面平行,且摆出休闲姿势,一手肘举起,面带休闲表情,外加一件能体现休闲主旨的道具……经一家名为“leisureDive”网站放大,这一自娱自乐消夏方式受到年轻人追捧,很多网友拍摄“ 乐跳 ”照片在网间上发布,并以类似“生命不止跳水不止”主题广为传播。 ■ 鬼是一种很小的黄色的花> > 语出学者刘瑜本周专栏文章,原题是“语言的贫困”。文章从寓言电影《狗牙》说开,探讨思想钳制与语言荒漠之间的关联:“大海是多么危险的事物。它蔚蓝,辽阔,深不可测,唤起孩子们的憧憬,简直是亚当夏娃面前的那只苹果。而沙发多么安全舒适,它上面只能坐着昏昏沉沉的屁股。于是大海被定义成皮质沙发。当所有深不可测的都被定义成安全舒适的,神奇的都被定义成平淡的,飞驰的被定义成呆滞的,孩子们眼中的世界就成了一个‘脱敏’的世界。儿子从妓女那听说一个新词‘鬼’,他问‘什么是鬼’,妈妈面无表情地说, 鬼是一种很小的黄色的花 。” ■ 规律表> > 本周流行段子之一:规律表:出事→微博讨论→尝试掩盖→微博发疯讨论→传统媒体跟进→微博谣言四起→李承鹏发文→韩寒发文→微博要闹乱子→总理来了,来晚了→微博表示总理辛苦了→和谐、和谐、和谐→下次出事…… ■ 撕碎了一个国家的天真> > 来自南都周日时评,语出评家狂飞。作者勾勒7.23温州动车惨案后的民意民怨舆情民情,转引苏东问题研究专家金雁所引俄罗斯学者对苏联剧变反思,探究现代化的不同层面乃至不同代价:“世界历史上有两种截然相反的现代化模式,一种是‘以人为主体的现代化’,另一种是‘以人为代价的现代化’。”而这后一种现代化,其实是“一种帝国模式的伪现代化,是一种没有‘人’只有‘国’的主观意志。”“有人说最近的挪威袭击事件“ 撕碎了一个国家的天真 ”,温州动车追尾事故又何尝不是这样呢?只不过是另一种天真罢了。” ■ 集体痛感> > 语出新加坡《联合早报》周一文章,原文标题是“改变正在当下发生”,作者韩咏红评析7.23温州动车惨案后的舆情与公众觉醒:“从媒体竞争的角度去理解,带煽情意味的报道能达到抢眼球争读者的效果,但是在特殊语境下,煽情其实是在唤醒昏睡的痛感神经,而痛感是有颠覆意义的,对痛感的坚持就是一种抗争。”“个体的痛感是想草草了事、息事宁人惰性的天敌。当人们重视自己的感觉,在乎真相,当他们拒绝‘像卖大白菜一样’讨论亲人的赔偿问题时,体制的缺陷与原本一味追求速度的发展逻辑即可显示出不合理。” ■ 这场闹剧还要继续演到底> > 语出美国默克投资公司总裁阿克塞尔-默克,在评价美国债务问题谈判时他说:“我们会达成协议,最终会达成,但是这场闹剧还要继续演到底。” ■ 直升机父母> > 来自译者钟建国本周推荐,本词亦有“黑鹰父母”“冰壶父母”“除草机父母”等变异称谓。此新词在美国校园流行,特指那种对孩子管束过多、永远像直升机一样在孩子头上盘旋不去的父母,而这种父母的教育方式也被称之为“直升机父母式教育”。据悉,这一新词最早来自福斯特-W克莱因撰写的一本旨在“用爱心和理性做父母”的书。有专家将“直升机父母式教育”的剧增归咎于手机的流行——手机亦被称为“世界上最长的脐带”,父母可用手机随遥控、了解孩子情况,有的家长甚至给孩子配备GPS卫星定位系统,随时监视孩子行踪。长期处于“直升机父母”呵护下的孩子常缺乏挫折磨练,遇事不知所措,面对逆境难以自拔,丧失锻炼机会,永远长不大。 ■ 郭美美干爸和周立波新妇估计很快就会变成壹周立波秀最抢眼的段子> > 语出周五评家苏文洋时评,原文标题是“郭美美干爸与周立波新妇”,苏老师文章从郭美美神秘干爹,说到周立波高调新婚,慨叹生活比戏剧庚更传奇:“人生的戏剧性,远比周立波的“清口”精彩百倍。 郭美美干爸和周立波新妇,估计很快就会变成‘壹周立波秀’最抢眼的段子 。”  ■ 国家成功学> > 语出评家草威本周博文,原文题为“催眠”。文中草威老师剖析“国家成功学”常见催眠法:“一种是如上所述——传销式的,温柔的洗脑;还有一种是暴力式的,狂热的洗脑。暴力在祖国有另外一个可供替换的名词——奇迹。王勇平的那句‘这是一个奇迹’不仅掐准了时代脉搏而且精辟到令人发指,他道出了事故相关部门对民众的惯常催眠术,也道出了一 个国家的成功学 。这个国家呈现给外人的是一个奇迹,让你接受的也是一个奇迹。” ■ 潘家园表示压力很大> > 语出《新京报》周三娱乐新闻- 看图说话 。本周,故宫宋代哥窑青釉葵瓣口盘在“无损检测”中毁灭性被损,此事引发关注:“令人不解的事情很多:一是搞‘无损测试’,怎么能‘损’得这么厉害;二是这么大的事,居然是靠网友爆料才得以公开;三是故宫官网上的原物图与央视公布的受损图片不符。据报道,故宫的最新解释是,‘原物图’乃误传,并非受损文物。如果受损图为真,为何没有‘葵瓣’?如果文物名称也是‘误传’,故宫为何没有第一时间出来指正呢?这就难怪引来‘潘家园货调包’的质疑。有网友发出感慨:故宫压碎的不止一个盘子,还有公众的信任”……不过,连潘家园都“有压力”,而当事人却貌似全无压力,怪。 ■ 肉普团> > 俄罗斯政要普京粉丝团别称之一。本周,“梅女郎”(梅德韦杰夫粉丝别称,又称“梅德韦杰夫女孩)在网上推出了支持梅氏角逐下任总统视频,她们更表明这是反击上月誓言脱衣撑普(京)的“普京军团”。上个月13号,“普京军团”在俄罗斯某网站发布一段时长80秒选秀视频,主题为号召女性公民“为普京脱衣”,并支持其参加2012年总统大选。随后“普京脱衣女粉丝群”被戏称为“ 肉普团 ”。

阅读更多

CDT/CDS今日重点

【年终专题】”崭新的算法,能否算出一个奴隶陈旧的命运”……2024年度之声

【年终专题】“墙也是一道‘边’,中国网民一直都很擅长于进行这种‘擦边’的反抗”……2024年度播客

【年终专题】“中文互联网上的内容每年都以断崖式的速度在锐减”……2024年度404文章

更多文章总汇……

CDT专题

支持中国数字时代

蓝灯·无界计划

现在,你可以用一种新的方式对抗互联网审查:在浏览中国数字时代网站时,按下下面这个开关按钮,为全世界想要自由获取信息的人提供一个安全的“桥梁”。这个开源项目由蓝灯(lantern)提供,了解详情

CDT 新闻简报

读者投稿

漫游数字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