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藤嘉一

爱思想 | 加藤嘉一:中国官员将是弱势群体

加藤嘉一:中国官员将是弱势群体 进入专题 : 公权力    ● 加藤嘉一        公权力受到社会监督是正常现象,合理的制度安排使得官员成为弱势群体是健康现象。未来的官员要记住:你们选择的是成为弱势群体的道路,每时每刻都要面临体制内外的竞争力,来自媒体和大众的舆论压力。哪有那么容易当的官呢?未来当官至少没有你们想的那么靠谱。          12月5日,我在日本朝日电视台做客 “今日世界”特别节目时,介绍了“今日中国的头条新闻”———今天是中国的国考日,全国共有141万考生参与,平均竞争比达到88: 1,最热岗位国家能源局达到4961:1。日本人对此感到很惊讶:“中国年轻人面临的社会压力原来这么大!”     “国家公务员考试”对日本人来说毫不陌生。它是精英聚汇的神圣场所。对于日本最高学府东京大学的法学部毕业生来说,“当国家公务员,进中央省厅”意味着人生成功,获得进入“赢者圈”的资格。这一基本结构近100年以来没有变化。     近两年,人事院实施“再挑战考试”,试图把30到40岁的下岗人士安排在警察官或地方机关,竞争比例为99:1。 随着社会的进步,日本的“官”越来越不好当了。我回日本想跟在政府部门工作的朋友见面是很困难的,他们经常不分昼夜地工作,往往连正常睡眠时间都无法保证。相对来说,当官的人是在日本社会最聪明、最有责任感,也是最有压力的群体。     他们还是最大弱势群体,不仅一举一动都要遭到媒体批判性报道,而且一旦出了什么问题,责任往往全部被归结于官员,他们必须一边承受工资有可能被降低的现实,一边扮演全社会最廉洁的健康形象。近年来,日本公务员跳槽、自杀、过劳死、得抑郁症等情况特别多,令人深思。 公务员的职业特征是世界共通的:稳定、福利、荣誉、权力。即使没有很高的工资,太多的自由,也希望能够献身给国家社会,从而得到相对较高的社会地位和荣誉感。至于个别官员以权谋私等情况,就是制度问题了。     从出发点和动机来看,中国的国考生和外国没什么本质区别。最近日益严重的就业和竞争环境,让许多人害怕面对现实,觉得“干脆铁饭碗得了”,这导致缺乏社会责任感的保守投机主义者不断增多。 但随着中国社会一天比一天开放和透明,官员的权力遭受舆论和制度双重监督的趋势无法阻挡。倘若141万的考生盲目以为进入政府就职就算成功,可以稳定一辈子了,那就大错特错了。     本质而言,公权力受到社会监督是正常现象,合理的制度安排使得官员成为弱势群体是健康现象。未来的官员要记住:你们选择的是成为弱势群体的道路,每时每刻都要面临体制内外的竞争力,来自媒体和大众的舆论压力。哪有那么容易当的官呢?未来当官至少没有你们想的那么靠谱。     12月5日,我在日本朝日电视台做客 “今日世界”特别节目时,介绍了“今日中国的头条新闻”———今天是中国的国考日,全国共有141万考生参与,平均竞争比达到88: 1,最热岗位国家能源局达到4961:1。日本人对此感到很惊讶:“中国年轻人面临的社会压力原来这么大!”     “国家公务员考试”对日本人来说毫不陌生。     它是精英聚汇的神圣场所。对于日本最高学府东京大学的法学部毕业生来说,“当国家公务员,进中央省厅”意味着人生成功,获得进入“赢者圈”的资格。这一基本结构近100年以来没有变化。近两年,人事院实施“再挑战考试”,试图把30到40岁的下岗人士安排在警察官或地方机关,竞争比例为99:1。     随着社会的进步,日本的“官”越来越不好当了。我回日本想跟在政府部门工作的朋友见面是很困难的,他们经常不分昼夜地工作,往往连正常睡眠时间都无法保证。相对来说,当官的人是在日本社会最聪明、最有责任感,也是最有压力的群体。     他们还是最大弱势群体,不仅一举一动都要遭到媒体批判性报道,而且一旦出了什么问题,责任往往全部被归结于官员,他们必须一边承受工资有可能被降低的现实,一边扮演全社会最廉洁的健康形象。近年来,日本公务员跳槽、自杀、过劳死、得抑郁症等情况特别多,令人深思。     公务员的职业特征是世界共通的:稳定、福利、荣誉、权力。即使没有很高的工资,太多的自由,也希望能够献身给国家社会,从而得到相对较高的社会地位和荣誉感。至于个别官员以权谋私等情况,就是制度问题了。     从出发点和动机来看,中国的国考生和外国没什么本质区别。最近日益严重的就业和竞争环境,让许多人害怕面对现实,觉得“干脆铁饭碗得了”,这导致缺乏社会责任感的保守投机主义者不断增多。     但随着中国社会一天比一天开放和透明,官员的权力遭受舆论和制度双重监督的趋势无法阻挡。倘若141万的考生盲目以为进入政府就职就算成功,可以稳定一辈子了,那就大错特错了。     本质而言,公权力受到社会监督是正常现象,合理的制度安排使得官员成为弱势群体是健康现象。未来的官员要记住:你们选择的是成为弱势群体的道路,每时每刻都要面临体制内外的竞争力,来自媒体和大众的舆论压力。哪有那么容易当的官呢?未来当官至少没有你们想的那么靠谱。    进入专题: 公权力    文章分享到 : 新浪微博 QQ空间 人人网 抽屉网 腾讯微博 豆瓣 百度搜藏 更多 本文责编: frank 发信站:爱思想网(http://www.aisixiang.com ) ,栏目: 天益评论 > 天益政论 本文链接:http://www.aisixiang.com/data/50269.html    

阅读更多

加藤嘉一:一个日本人的中国观

加藤嘉一:一个日本人的中国观-新闻中心-奥一网,看见了一切 加藤嘉一:一个日本人的中国观-新闻中心-奥一网,看见了一切 在北京的地铁里,津津有味地看《人民日报》,被中国乘客围观取笑。 在日本伊豆海边的家里看中国的新闻联播,用中文发微博,跟一群中国青年辩论。 不断地到中国各个大学演讲,像明星一样被中国学生追捧,当然,偶尔也会被怒骂…… 自从8年前来到中国,生于1984年的加藤嘉一的生活开始变得丰富多彩,如今,他已是个在日本和中国都小有名气的作家,写了10几本书,要么跟中国人谈日本,要么跟日本人论中国,在日本和中国的主流媒体上都开有专栏,各种各样的演讲、电视片约不断。 2011年底,在北京的一间咖啡馆见到加藤嘉一时,他说,他打算离开中国了,呆了8年,中国太热闹,他则有些疲倦,但不管将来以什么身份,站在什么角度,对中国的观察,用中文进行的表达都不会中断。他也不讳言,这些观察根本目的还是要为日本服务。 与日中关系有关的各种数字清晰地存储在这个27岁的日本青年脑子里:在中国有2.5万家以上日本企业,雇佣了1500万的中国员工;日本是靠通商立国,外贸总额中有25%是与中国大陆发生的,如果计算口径是大中华的话,则超过35%……任何时候提起来这些,他都如数家珍。 而对于中国来说,这个日本青年的8年观察为我们提供了一面镜子,其中有日本人根深蒂固的偏见,也有这个爱读书、喜思考的日本青年作为旁观者冷静而有价值的判断。 日本人 在中国一所大学演讲时,一个学生向加藤嘉一提问,如果将来中日必有一战,你会怎么办?他只回答了5个字:我是日本人。虽然他写了一本书《爱国贼》,批判那些成天把爱国主义挂嘴上的民族主义者,但在跟记者的聊天中,加藤嘉一自己爱国者的形象比他书里那些还要鲜明,当然他爱的是日本。 加藤嘉一说,在来中国之前,他并不是这样的。“我在日本时,是很讨厌日本的,就像今天很多中国人一样,好像很讨厌自己的国家。日本太封闭了,压抑个性、排斥个体。”而他从小就是个另类而个性突出的孩子。 更重要的是,日本是个年功序列的社会,你能说什么,做什么,很多时候不取决于你的实力,而取决于你的年龄和阶层。年轻人要闭嘴,装不知道,装没听到,这对于一个生于日本乡下穷苦家庭、偏偏又个性突出、学业优异的青年来说,无疑是痛苦不堪的。所以,刚来中国的几年,加藤嘉一都带着一种向日本社会复仇的心理。 “我就是特别想逃离那个社会来到中国,刚开始觉得很爽,这个地方很大,大家都一样。后来我被舆论战卷进去,人家骂日本不好我就很不高兴,我开始疑惑,我原来不是很讨厌日本的吗?不是想复仇的吗?怎么人家说日本不好就讨厌他们了,喜欢日本了。那时候我才发现自己原来是个爱国者。” 加藤嘉一爱国的方式就是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他认真地学习中文,努力去跟中国上至国家领导人,下至农民工和失学儿童家庭交流,任何机会他都不想放过。 “观察中国是个爱国行为,我必须得做,当然这也可以给我带来饭碗。”加藤嘉一比大多数日本人都清楚中国对日本的重要性:日本这个社会已经和中国的人才、资源、资金等等分不开了,就连百元店里的商品都跟中国脱不了干系。 他是个善于经营的人,他很清楚,在这样的情况下,整个日本都在着急,着急找到一批能够告诉日本人中国国内正发生什么的人,这些人是被中国主流社会比较认可的,能用对方的语言去沟通,又能把观察和见闻转换成日本人能听懂的语言的,这样一批人其实在今天中日之间非常缺乏。 “今天日本舆论市场对中国有极大的饥饿感。”加藤说,他是一个另类,如果正常来算,27的年龄在日本社会,还在拎包的阶段,要想做什么评论员,对国家大事说三道四,至少要等20年。 但是,现在回到日本,那些只有老资格的媒体人才有机会写的主流杂志居然也会向他约稿,电视台居然也会把他叫去跟那些老先生一起评论一些事情。这些都是他之前从未敢想过的。 不过,并不是所有日本人都买他的账。在网络上,骂他的日本人似乎一点也不比中国人少。“说到底,很多骂我的人,就是看不惯中国,人家是个红色国家,可我们的生活又离不开它。很多日本人接受不了这种状态,所以把情绪向我发泄。”加藤嘉一如此解释日本人的心态。 在中国呆了这么多年,远距离观察日本,这种错位感反倒让加藤嘉一对他的祖国有了更多理解。很多他之前厌恶的事情也都找到了解释。比如,以前他会痛恨日本权贵阶层的勾结,痛恨社会的灰色地带,但现在他认为,日本说到底是个非西方国家,法律、选举、以及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都只不过是统治的工具而已,背后支撑整个社会发展的理念或者信仰体系还是基于儒家的一种高度的集体自治。他变得尊重灰色地带,虽然它会造成一些勾结,但东方文明就是如此。 中国观 加藤嘉一2003年来到中国时,正好赶上“非典”爆发,中国到处乱糟糟的时候。这让他兴奋无比,与刻板沉闷的日本相比,中国好像是一个学习的宝库、新闻的天堂。8年下来,关于中国的书他写了一本又一本,从宏大的政治、经济、外交到细枝末节的候车排队、饭桌文化等等,他的好奇感一日也没有消退过,从日本式的思维来观察中国,他总能写出很多不一样的东西,所以,他的中文读者越来越多。 虽然也有不少人认为加藤嘉一根本就不了解中国,看到的只是表面现象而已,但他对自己的中国观察倒是很自信。在他的眼里,今天中国最大的问题是媒体不像媒体、人民不像人民、学校不像学校。“现在媒体稍微正常一点了,至少起到把老百姓的心声,对公权力的诉求多元化地表达出来了,能够给公权力一定的压力。”加藤嘉一说,在他看来,过去8年,中国最大的变化是执政党的安全感在不断弱化,它在人民面前越来越谦卑、越来越低调,中国政治至少在表面上越来越正常。 很多中国外部的观察家都普遍认为,过去几十年,中国最大的幸运是碰上了全球化的时代,中国是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否则早就被边缘化了。加藤嘉一也不例外,在他看来,有了全球化以及互联网,全世界都很方便地在围观中国,尤其是围观中国的执政党,这对于约束权力来说绝对是一件好事。不过,他更能看到,中国现在大部分权力的挑战者同样非常不健康,完全是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的,这应该是中国人要警惕的苗头。 由于经常要跟中国的学者和记者群体打交道,加藤嘉一对中国社会深层次的分裂也有着不同于一般外国人的感受:中国似乎什么事情上都要分出个左右来,两边的立场分歧大到让人吃惊,但往往他们各自的立场又跟一般老百姓的生活整体是脱节的,知识分子、政府官员和老百姓之间有的时候好像纠缠不清,但又好像没什么关系似的,整个社会完全看不出一种正常的逻辑关系。 “这可能也是中华民族的一个特点,表面上看好像非常有效和紧凑,但实际上大家各想各的,各忙各的。”加藤嘉一说,在日本也有左右派,比如,当面临中国发展航母等问题时,《产经新闻》和《朝日新闻》的立场肯定不一样,但是不可能不一样到中国的左右派之间分歧的那种程度。那已经不是不同,而是一种分裂和不沟通。 中日之间 2011年,加藤嘉一一直在紧锣密鼓地实施他的“走进中国100所高校”计划,很多人不明白一直热衷于中国政治的他,怎么突然对中国大学生的谋生状态有了这么浓厚的兴趣。在加藤嘉一看来,大学生的问题才是今天中国最大的政治,他们是展望中国未来的一面镜子,中国现在的政权是政绩导向型的,而不是依靠程序,只要保证岗位,保证社会稳定,中国人就可以忍受,沉默的大多数还没有成为真正的公民。但是,当下一代也就是80后90后一代走上政坛,成为社会、商业精英时,事情也许完全就不一样了。 在加藤嘉一的想象中,那时的中国会变得非常可怕。他认为,这些都是日本人应该提前认识到的。对于中国的80后,也就是他的同龄人,加藤嘉一一方面认为他们的聪明才智、沟通能力、分析能力、逻辑能力等方面绝对是世界一流的, 他们的竞争力非常强,没有什么干不了的事。但另一方面,激烈的竞争环境使他们在强大的同时既功利又脆弱。 他在大学演讲时,经常会做一些随机调查以观察今天中国80后90后的生存状态,“他们很多人想逃课就逃课,想移民就移民。想走就走,想留就留,在这么一个你死我活、弱肉强食的世界,非常不符合现代化的社会群体关系。”加藤嘉一说,在个体上,日本人远比不上中国人,但中国年轻人“我”的意识太强,“我们”的意识太弱。 这个几百年来几乎已经形成固定印象的中日差异,在加藤嘉一的观察中,依然没有丝毫变化,对于中国人来讲,这是一个耐人寻味的问题。不过,对加藤嘉一来说,他的担心更多依旧是日本式的:“如果有一天,中国经济下滑,社会矛盾爆发,在错综复杂的压力下,这一代人,很可能会把不满情绪投向海外。”所以,他最近又在写一本书《当80后统治中国》。 在加藤嘉一的心目中,对中国社会种种细致入微的观察与思考,除了作为谋生手段之外,都还是为了回到日本。他在中国呆的时间越久越清楚,在中国的舆论当中,在中国人的眼里,日本人不等于外国人。 现在,他越来越担心自己没有办法顺利地“回归”日本。因为一般日本老百姓对中国的认知依然停留在至少30年前。“很多人认为我整天给红色帝国的媒体写文章,一定是在歌颂中国,歌颂毛泽东什么的。”在中国呆了8年多,加藤嘉一自认为已经能够把握好尺度,扮演好自己该扮演的角色,该说什么,不该说什么,该怎么说,不该怎么说,心里都有谱。他会时常告诫自己,一旦失控,在日本和中国都有可能失去任何地位。 所以,在同一件事情上,分别面对日本人和中国人时,加藤嘉一往往会有不一样的表达。他说自己写作时有四个轴:第一,我是日本人,我绝不能违背日本的国家利益和作为日本人的尊严;第二,这里是中国,我得生存,我不能越位,即使因此被日本右翼势力痛骂,我都不会妥协,我肯定会遵守这里的地形;第三,我的言论要对中国决策层、知识界有说服力,不能简单迎合大众;第四,我的文章要被大众所接受、喜爱,对他们也有说服力。 加藤嘉一说,每写一篇文章,他都经过了复杂的感性和理性计算,会从四个角度去确认,有越位的,马上删;不够的,马上补充。 从一个一文不名、一句汉语不会说的日本青年,到如今在两个国家游刃有余的青年作家,毫无疑问,加藤嘉一算得上是一个少年得志的成功者,他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来源于日本式的勤奋与隐忍。 这个还不到30岁的日本青年,小心翼翼、费尽心思地处理着每一篇文章以及生活中的每一层关系,其目标又异常明确:为了谋生,更是为了服务日本。他一直都梦想着有朝一日回到日本从政,捍卫自己国家的利益。 中国是否为未来储备了足够多这样的青年? 编辑:李霁

阅读更多

加藤嘉一 | 日本不会成为下一个欧盟

最近我在日本与中国之间穿梭,从东亚视角观察欧洲债务危机,认为这确实是世界上罕见的大危机。长期以来,欧盟一直是世界上最民主、自由、繁荣的地区之一,甚至可以说是半个西方世界。“脱亚入欧”曾经是日本一百年的奋斗目标。最近几年,欧盟内部的政治融合和欧元的发行更是使欧盟成为世界各国的楷模,甚至成为离“历史的终结”最近的地方。这样良好的局面居然很有可能被一场债务危机打倒,恐怕此刻全世界的心态都非常错综复杂。 不过,经济与感情无关,用中国的老话说,欧洲的问题不是偶然的。自欧元形成以来,在这个理想主义者建立的平台上,经济较为落后的南欧和东欧国家一直利用德国、法国等国的信用大量借钱,却没有用这些贷款建立可以还钱的产业体系,只好再借钱来还钱,很快,国债就超过GDP,以至于还不了国债。其实,不能还债属于正常,能还债反而不正常。由于欧元区国家没有权力随便印制欧元来还债,所以最后的解决方案肯定是退出欧元区,然后印一堆买不到东西的德拉克马、里拉、比索、埃居等废纸货币来解决问题。这对于拥有主权的国家来说是合法的,历史上的一切国债都会以这种方式收场。 但问题是,作为欧洲国家,这样做会产生恶劣的政治后果。根据规定,欧盟国家不一定要用欧元,但用了欧元就不能退出,否则立即开除,现在所有南欧国家都很可能在一两年之内被开除。大部分东欧国家虽然还没有采用欧元,但他们加入欧盟本来就是为了能像南欧国家一样享受繁荣,希腊的破产必然降低欧盟对他们的吸引力。这些边缘国家的民主历史一般都不长,离开了欧盟的控制,面对严峻的政治和经济挑战,什么事情都可能发生。最近,希腊和土耳其的总理差不多同时“清洗”了军方的高级将领,这在民主国家中是很少见的。匈牙利总理奥班?维克托(Orbán Viktor)更加令人诧异,他把绝对的权力交给一个未经选举产生的所谓财政委员会,完全背离了民主政治的原则。 虽然“欧洲人”在过去几百年来都是一个光荣的称呼,但欧洲也没有阻止这里走出希特勒和斯大林。所以,如果债务危机的趋势继续恶化下去,边缘国家肯定会变得更加专制、更加动荡,从而威胁到整个欧洲的繁荣和稳定,而和平与安全的丧失必然会影响欧盟经济的发展,逐渐消磨其经济活力,最终给整个欧洲带来萧条和衰退。可是,经济状况较好的西欧国家并没有采取有效的方式来救助边缘国家,边缘国家越来越高涨的民族主义也不利于他们接受国际救援。无论如何,对于欧盟这个理想主义的同盟来说,鲜花和黄金的日子已经结束了,下一步面临的将是艰难时事的考验。 在关于欧债危机的国内外舆论中,中国一直作为潜在的救世主而被提到——虽然到目前为止中国什么也没做。我认识的不少中国朋友,都对欧洲危机表示出了“幸灾乐祸”的态度,认为从价值观、生活方式、金融制度、对西藏问题的态度等种种方面来看,欧盟的今天完全是“活该”的,中国政府应该维持现在的立场,不给予任何支持。对此观点本身,我无法评论,但日本人反正不会袖手旁观。虽然日本国内政坛确实谈不上有序高效,但日本政治家、高级财政官员、财团和银行界支援欧洲的姿态显而易见。据报道,日本一直在尽力购买欧洲金融稳定基金(EFSF),并承诺继续“大手笔”购买,而中国是否已经买了还无法证实。 作为日本国民,我可以理解日本政府的援欧策略。战后几十年来,日本选择把“脱亚入欧”的政策贯彻到底,和西欧、北欧共同走了一条依赖美国、但又独立于美国的民主社会主义道路。政治上容纳左派、经济上国民共进、外交上主张对话、社会上提高福利、宗教上走向世俗、教育上彻底反省,日本处处能跟欧洲产生共同语言,而与美国截然不同,日本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也和欧洲相似。现在欧元区面临解体,难免要引发日本朝野对欧洲模式进行全面检讨和反省。那么,国债占GDP比例比希腊等国还高、老龄化和少子化问题比欧洲还严重的日本,会成为下一个欧元区吗?日本会衰落吗?日本会解体吗? 答案是:都不会。与高度多元化、连共同语言都没有的欧洲不同,日本仅仅是一个国家,而且是民主国家中最集权的单一制国家。事实上,这次欧债危机并不是所有欧洲国家的危机,多数西欧国家的国内经济依然在健康运行中,尤其是德国,几乎正处于有史以来最繁荣的时代。值得他们担忧的,是政治动荡带来的安全风险。日本的不同地区之间则绝对不存在非常大的发展差距,即使有过差距,也早就因为政府的政策而抹平了。 从金融战争的角度说,日本虽然曾在很长的时期里一直是全球第二经济大国,但日本从来没有谋求过挑战美元的货币霸权。虽然日元也是可以自由兑换的,但在日本之外并没有太多可以使用日元的地方。这虽然不是什么成就,但至少保证了日本在货币战争中不会失去什么。更何况日本几乎所有的国债都是欠日本国民的,即使政府违约不还,也属于主权国家的内部事务,与外国无关。这就像安全问题一样,日本因为几十年来一直面对着强大而难以了解的对手,所以根本没有像欧洲一样安全过,不会在金融危机导致的动荡里失去这种安全。 比上述原因更重要的,是日本保留了可以创造财富的工业体系。日本有8千万左右勤劳而优秀的劳动者,可以在国内制造从圆珠笔到巨型机械的任何东西,其中大部分商品在国际上销售得不错。相比之下,并不是全球的每家商店都销售英国、甚至美国生产的产品。制造业帮助日本获取稳定不断的美元(或者某一天的人民币),使政府总有办法获取还钱的收入。所以,无论日本的国债到了什么比例,只要它还是欠日本人自己的,那么问题最终还是能解决。事实上,这就是日本与某些欧洲国家最大的不同之处。 孟子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句话对工业化国家颇有意义。上个世纪80年代,东西方两大集团的先进国家都是工业国,但后来,东方国家输掉了冷战,在贫困中自暴自弃,毁掉了工业体系,什么也造不了;西方国家打赢了冷战,却在富贵中迷失,过度地追求金融业的利润,任凭自己的工业被转到其他地方,导致了今日的危机。有趣的是,西方保留工业最多、最全的,恰恰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三个战败国,日本、德国和法国(法国在1940年战败)。日本和德国都面临着被战胜国拆除整个工业的危险,法国则是直接被拆除了一部分,所以这三个国家都极度珍惜自己的工厂,不会轻易地关闭。可以说,日本、法国和德国选择的道路其实应该叫做“民主工业社会主义”。   最后,我还是想说一下我对中国援欧的看法。中国实际上一直在以买国债为手段拯救美国的经济,而欧盟超过美国,成为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说完全不救其实并不符合资本主义的基本规律。但是要救的话,中国不妨改变一下一贯主张的“给予外国的援助不附带任何政治条件”的政策,比如以恢复工业化、限制银行业、投资基础设施为要求,有条件地给予希腊等国以一定的贷款援助。这样做有可能产生四个好处:一,拯救了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二,在历史上第一次输出了自己的价值观和治理模式;三,倘若在政策公开和信息透明的前提下,中国老百姓能够认同政府实施的援欧模式,也能够提高共产党在人民心目中的正当性和合法性;四,这一点更重要,即援助本身也是一种贷款,只有这样改革之后,受援国才有可能具有还钱的能力。 此文刊登于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第三眼”2011年11月9日  

阅读更多

Isaac Mao | 對加藤嘉一的評論匯集

隨著中國高鐵高速泡沫的破裂,人們又開始質疑曾經為中國高鐵叫好讚美的在華日本人加藤嘉一。他是借助外國人的身份而獲得民粹支持,還是利用中國人的弱點來營銷,或是真的細緻觀察了中國社會而對症下藥呢?這些評論也許可以作為一個多棱鏡。。。 加藤嘉一 Photo by guoyangphoto on flickr “ 本在锵锵上看见他还是挺不错的,但是看了没有资格抱怨政府就……RT @isaac: 除了铁道部那篇赞美文,加藤嘉一关于”中国大学生,你没资格抱怨政府”那篇文章也是混淆视听之作,就如同指责病人不要评点医生医术一样 Bigzui June 24, 2011 “ 外国人看中国的一种正常的偏见,让他享受下我们的公民权,他可能马上就转变思路了 RT @isaac: 除了铁道部那篇赞美文,加藤嘉一关于”中国大学生,你没资格抱怨政府”那篇文章也是混淆视听之作,就如同指责病人不要评点医生医术一样 tinyfool June 24, 2011 “ 加藤那篇破文章漏洞百出,但连一些老媒体人都吃了他的骗,原因也很简单,墙内文章的自残和陈腐已经到了闻一下就要呕吐的程度,于是加藤这种烂文章就因为其稍微特殊一点,就迷倒了不少人; mozhixu June 24, 2011 “ 加藤嘉一这个文章么,这个怎么说呢,我考虑到,我观察了很久这个加藤,加藤呢,怎么说呢,我认为啊,咱们从严格意义上,他也是很想写点好文章,当然他老是写莫名其妙这个现象是肯定的,我是想说啊,加藤写得文章啊,他呢,可以这么说,加藤就是个五毛 richterlee June 24, 2011 “ 这篇文章可真是奇葩。举了个某大学生要求宿舍装空调,校长去他宿舍视察后发现他因为懒连席子还没换的例子,就得出中国大学生没资格指责政府的结论。且不谈荒谬的逻辑,会有人相信他举的例子吗? RT @isaac: 除了铁道部那篇赞美文,加藤嘉一关于”中国大学生,你没资格抱怨政府”… glasslion June 24, 2011 “ 加藤嘉一那种写野史的手法,早就烂大街了,只是托了个日本友人,又托了个日本也曾经如此如此的貌似的日本事实,就让FT chinese等媒体捧起来了。 @mranti @isaac Justso_CN June 24, 2011 “ 除了铁道部那篇赞美文,加藤嘉一关于”中国大学生,你没资格抱怨政府”那篇文章也是混淆视听之作,就如同指责病人不要评点医生医术一样 isaac June 24, 2011 “ 加藤嘉一在李志军的文章上只是犯了一个许多人都会犯的毛病:他太喜欢把刘志军比作十河信二,把高铁比作新干线。用日本既有的历史故事来套中国的现实,这在写作上有便利,在论述上不严谨。大骂加藤嘉一投机云云,意义不大,倒是不妨学一下他的写作,他居然能让普通中国人读得津津有味。 Hecaitou June 24, 2011 “ 依据政敌的证据,做不出客观判断。焉知刘志军不是同盟会⋯⋯RT @mranti 我个人觉得加藤是被铁道部什么人忽悠了,才接连烂捧刘志军。RT @isaac: 请加藤嘉一再写篇文章换个角度捧铁道部 wangpei June 24, 2011 “ 被忽悠就乱写,自己不会调查么。做为外国人更应该谨慎才对。 RT @mranti: 我个人觉得加藤是被铁道部什么人忽悠了,才接连烂捧刘志军。RT @isaac: 请加藤嘉一再写篇文章换个角度捧铁道部 kissloveaa June 24, 2011 “ 我个人觉得加藤是被铁道部什么人忽悠了,才接连烂捧刘志军。RT @isaac: 请加藤嘉一再写篇文章换个角度捧铁道部 mranti June 24, 2011 “ 这叫外来的和尚瞎念经 RT @isaac 除了铁道部那篇赞美文,加藤嘉一关于”中国大学生,你没资格抱怨政府那篇文章也是混淆视听之作,就如同指责病人不要评点医生医术一样 islash June 24, 2011 “ 加藤也算既得利益者,他要在中国混还是要屈服某些力量的RT @jajia:jajia 加藤老师还是没接待过上访群众~~RT@isaac 除了铁道部那篇赞美文,加藤嘉一关于”中国大学生,你没资格抱怨政府”那篇文章也是混淆视听之作,就如同指责病人不要评点医生医术一样 Knact June 24, 2011 “ 请加藤嘉一再写篇文章换个角度捧铁道部 RT @jajia: 铁道部官员:高铁时速350系刘志军造假。大家好好看看这篇文章,戳破了高铁”自主研发”、”世界第一”、”安全可靠”的三大牛皮 http://j.mp/mg2XUD isaac June 24, 2011 powered by Storify

阅读更多

加藤嘉一 | 9?11:日本灾后半年游记

“3?11发生后,陷入低谷的外国人赴日游最近逐渐复苏,来自欧美、韩国、台湾等游客人数已经恢复到灾前水平。中国游客人数也在慢慢恢复,但从其经济增长规模和速度,以及政府对中国个人游客赴日签证放宽等现状看,恐怕不是特别理想。” 9月11日,灾后半年的纪念日之际,日本观光局一名高官在东京对我说。 2011年5月21至22日,中国总理温家宝访问日本,先赴重灾区,与当地灾民们进行交流,然后出席中日韩首脑会议。与温总理交流的这位高官跟我分享感想:“温总理对我们说,中方准备通过促进观光事业支援日本的灾后重建,并对日本与中国之间的观光交流给予高度的重视。” 据他介绍,温总理回中国后,中国旅游局局长立即率领100多名有关人士访问日本,与日方同行就共同关心的问题广泛交换意见。日本观光局北京代表处所长回顾当时的情况对我说:“温总理和旅游局局长访日,其政治意义相当重大。紧接着,中国传媒界,尤其是官方媒体改变此前态度,开始积极关注日本观光业。不少媒体来采访我,进行相关报道。此前,他们是很冷漠的,中国还是一个自上而下的国家。” 综合各方面消息,大约从6月份开始,中国游客的赴日情况得到较为明显的改善,但大部分都是少数或个人游,而个人游客的八成以上属于首访。日本政府正在探索“如何才能使他们再访”。另外,受到“核恐慌”影响,大规模的团队游和中学生的修学旅行“始终处于低迷状态”。 我在东京参加“日本观光业复苏战略会议”时,国会议员、地方官员等就灾后回祖国去的中国留学生以及在农业、水产业、纺织业等产业进行研修的年轻人至今仍然‘不回来’的状况唉声叹气,并对我打听:“这到底是什么情况?其它国家的留学生、工作人员都早就回来了,他们过得很好的,除非住在离福岛核电站20公里以内的地方,对人身没有任何伤害。怎么仅有中国留学生这么消极呢?” 我回答说:“我认识的大部分年轻人是愿意回来的,他们对日本有感情,希望能够与日本国民共度难关。要命的是家长,中国家长舍不得把孩子放走,非要干涉或溺爱不可,严重不利于孩子独立自主和自力更生。当然,这也与国家计划生育政策有关。今后政策如何放宽,也与物价、房价上涨以及社会保障体系等一系列状况息息相关。我想,前景不容乐观。” 至于“如何重新吸引中国游客和留学生赴日”这一战略议题,我在内部会议上提倡“官民一体”。 首先,中央政府必须做到主动传播能够使外国游客放心的信息。与核辐射相关的信息尤其关键,政府发言人必须不断应用各种最新数据证明“日本是外国人宜居、安全、人性化的社会”。 其次,作为行政上的支持,政府也应该逐步放宽签证限制。2011年9月1日开始,中国个人赴日游签证之门槛进一步放宽,把2010年设定的“富裕阶层,有一定经济水平,在政府机关或大企业工作的人能在日本居留15天”改成“有一定经济水平(大约年薪10万元以上群体)的人可居留30天”。相信,这一门槛今后继续放宽下去。 2010年,中国人访日人数为141万次(韩国244万;台湾127万;美国73万;香港51万),相比之下,日本人访华人数为332万次(韩国人为320万次)。随着日本政府放宽签证政策,中国赴日人数必将递增,两国间的“互访”达到均衡将是时间问题。另外,2009年10月,在鸠山由纪夫首相和前原诚司国土交通大臣的主导下,内阁成立了“观光立国推进本部”,把观光定位为日本经济成长战略的核心领域,并提出“外国人访日人数3000万”的宏伟目标。政府把时间表设定为“2010年1000万、2013年1500万;2016年2000万;2019年2500万;2025年左右3000万”。据观光局统计,2010年访日外国人次数为861万,未能达到预期目标。 地方政府该做什么呢?这些天,我赴外地参观,考察日本地方城市的旅游现状。我再次发现,日本社会是充满多样性的、观光资源相当丰富的公民社会。 从东京站乘坐1964年开通的东海道新干线,在京都换乘前往奈良。这两座代表日本的古都之间仅有半小时的距离。从奈良站出来就碰到了野生的小鹿,这些小鹿不怕人,完全融入了奈良市的城市。我眺望四处,大大小小的寺庙林立,包括东大寺、药师寺、唐招提寺、兴福寺等,氛围与关东地区完全不同,当地人热情,好客。 我入住的“奈良酒店”,是奈良最古老的传统旅馆。我早上要到旁边的奈良公园与小鹿一起跑步,但不知道怎么走。年轻的女服务员就主动陪同我,亲自带我到公园。我有点担心,问她:“你会不会耽误工作,没事吧?”她说:“没事,我也很开心,咱们好好参观吧。” 退房离开酒店时,针对我一名游客,酒店五名骨干工作人员都走到门口,直到我坐的出租车消失之前,他们始终以45度的姿势鞠着躬。这令我感慨,日本最大的观光资源还是人,还有由人提供的贴心服务。这一点与占日本国土60%的森林和环绕岛国的大海同样重要,缺一不可。 晚上,乘坐火车返回两天前路过的京都。京都比奈良繁荣很多,折射着国际大古都的风格。我从京都站出来打车,去东山区八坂神社附近的小旅馆入住。住一晚1万日元,含早餐,卫生间是共用的,这是一家位于小丘上、有着京都传统风格的旅馆。老板介绍说:“欧美的游客最多,他们被日本传统风格所吸引,尤其喜欢榻榻米和温泉,还有日式早餐,他们也很喜欢吃纳豆。” 我第二天参观的银阁寺实在太优美,文明14年(1482年)由室町幕府八代将军足利义政建立,叫东山殿,至今通称银阁寺。当天,碰到了不少外国友人。大家被传统的日本文化所吸引,集体感叹说:“Beautiful!”“Incredible!”这令我自豪,银阁寺反映出日本人自古以来坚持的生活方式与精神文明。 离开京都,再次乘坐东海道新干线,前往我的家乡伊豆半岛,在三岛站换乘“伊豆箱根铁道”,到达伊豆长冈,入住著名的“古奈别莊”。温泉、日式建筑、庭园、榻榻米、还有服务,作为伊豆人,我为家乡感到自豪。 旅馆的老板娘竟然是我的小学校友,虽然比我大40岁,年龄上有着一定的差距,但我们能聊到一起。我们用伊豆方言聊天,她对我说:“我只有一次接待过中国游客,几位显得很富裕的女性来集体旅游,最近少了很多。随着灾后日本地方城市不景气状况进一步恶化,观光业受到巨大打击,从业者不得不以‘低价牌’展开竞争。但这样不好,我们是从事高端服务业的,不能以低价来牺牲质量,你说呢?” 我完全同意,无论是家电、汽车,还是旅游业,日本要打的不是“低价牌”,而是真正的“品牌”,无疑是由服务、维修、环保、健康、人性化、耐用程度等各方面的质量组成的Made In Japan。 突然想起上次跟佳能公司经营者聊天,他跟我分享决心说:“三星当然很厉害,人家税收也低,日本税收很高,劳动成本也不低,我们不能跟三星打价格战,我们要追求的,哪怕昂贵一点,我们数码相机的质量必须世界第一,必须最为耐用。” 我跟地方政府官员交流时表示说:“你们应该积极邀请中国记者、导演等访问参观,他们对日本乡村风俗文化特别感兴趣,无论是做专题报道,还是拍一部电影,日本的观光资源一定能够令人满意。” 完成地方考察,回到东京,顺便去参观著名电子街秋叶原。所有家电店都有会讲中文的人员,中国消费者还是巨多,一次购买力相当强。从JR秋叶原站出来,就看到了很显眼的问讯处。一位中年女员工正在进行贴心服务。我在旁边观察10分钟,日本游客、欧美游客、阿拉伯游客、俄罗斯游客、中国游客等纷纷过来,打听“某某店怎么走?”“这里能用银联卡吗?”“有没有存包处?”等等。 那位女员工相当熟悉业务,拿着地图和海报,精通日文、英文、中文,基本属于母语水平。我过去偷偷看了下她的“名牌”,她姓王。

阅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