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

爱思想 | 周其凤:在北京大学2011年本科毕业典礼上的讲话

  选择字号: 大 中 小 本文共阅读 1552 次 更新时间: 2011-07-06 12:48:21 周其凤:在北京大学2011年本科毕业典礼上的讲话 标签: 毕业典礼 ● 周其凤 尊敬的各位老师、各位嘉宾,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上午好! 今天,同学们顺利地完成了学业、即将跨入人生的新阶段。在这个充满喜悦之情与美好憧憬,却又带着一点点离愁别绪的日子,我首先代表学校全体教职员工,向毕业生们表示最热烈的祝贺!向辛勤哺育你们的父母、悉心教导你们的老师,以及关心和帮助过你们成长的每一位朋友,致以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同学们,从接到录取通知书的那天起,你们的人生开始与北大结缘。你们就像来自全国各地的种子,在燕园里生根发芽,茁壮成长。大学时光虽然短暂,却真的是值得一生铭记的最美好岁月。前些天,我看了一部同学们自编、自导、自演的电影,叫做《此间的少年》。“令狐冲”、“郭靖”、“黄蓉”、“穆念慈”……这些少年,让我感觉到无比亲切。尽管作为一部电影,它还有些稚嫩,反映的大学生活也只是一个侧面。但我却深深地感觉到:青春,是如此美好!也许,这些同学,他们现在就坐在你们中间,而这样的故事,我想却会年复一年,在这个园子里继续上演。因为,北大,是青春的北大,北大人的青春永不落幕! 同学们,典礼结束后,你们会依次跨过学位门。在那一瞬间,我想你们也许会下意识地回回头,看看这一路走来的过去时光: 你们一定不会忘记,29楼下那铺满银杏叶的小径、未名湖的塔影、静园的草坪、还有那电教、理教里悠然的“学术”小猫;你们不会忘记在图书馆抢占座位的身影,在医学部和燕园之间选课的奔波;你们不会忘记在三角地卖力地派发传单的场景,自己鼓起勇气走上舞台参加十佳歌手大赛的瞬间;你们不会忘记求职的艰辛、提交论文的忐忑以及为了GRE、托福和雅思红宝书的折磨;你们不会忘记BBS上的“十大”,寝室里熄灯后的“段子”,以及在深夜依然随时满足你食欲的西门鸡翅和小白房;当然,你们也不会忘记入校时骑着三轮帮你拉行李的憨厚师兄,还有后来坐在你自行车后座的可爱师妹…… 你们不会忘记相伴走过的同窗好友、为你们传道授业解惑的老师、以及在宿舍楼前一笔一画写下各种通知的楼长;你们不会忘记在北大学到的知识、科学研究的方法、认识社会的视角、为人立世的原则;你们不会忘记,奥运志愿服务中被汗水浸湿的衣背、汶川和玉树地震引发的同学们的关切,以及亲赴灾区参与抗震救灾服务的经历;同时,你们也不会忘记北大人“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精神品格和“以天下为已任”的胸怀气魄……正是这些人、这些景、这些光阴和故事,让你们体会到了什么是爱,什么是痛,什么是青春,什么是成长! 经过岁月的沉淀,这些一定会深深地融入你们的血脉与灵魂,成为你们身上永远不会磨灭的“北大印记”。 当然,我也希望,你们一定要忘记:请你们忘记成绩单上的分数绩点。荣耀也好,郁闷也罢,那真的只是“浮云”;请你们忘记曾经和同学之间发生过的不愉快。多想想那些纯真的友情,你们就不会那么的“伤不起”;也请你们忘记在食堂打饭时,那略显拥挤的人群令你有多么的不愉快,还有那因为校园建设施工的噪声影响了你晚起的好梦……忘记这些,放下这些,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你们将拥有更加广阔的舞台,拥有无限的可能和无数的机遇。我衷心地祝愿:我的每一个学生都能轻松前行,飞得更高! 同学们,面对即将到来的新征程。我看到你们已经跃跃欲试,只待振翅高飞!如同当初父母送别你们到北大前夜的叮嘱,今天,我仍如他们一样。 我知道,过去几年,你们不仅刻苦学习了专业知识,也广泛涉猎了其他领域,掌握了学习和研究的基本方法,实现了“专”与“博”的均衡发展。这是北大赋予你们的宝贵财富。未来,我希望你们永远保持读书、思考的习惯,善于汲取精神营养,不断提升知识底蕴和人文素质。今年三月,我和中文系的本科生一起开了一次班会。此次班会的主题是“阅读•生活”。给我印象很深。我想,作为一个北大人,如果能时时寻找出几个值得研究的学术问题、发展出一些不限于工作的兴趣思考,那一定会为人生的成功奠定更为坚实的基础。 过去几年,同学们都参加过许多的文化交流活动。北大是一个开放的大学,也是一座国际化水平较高的大学,这是一个包容、和谐、多元的校园。正所谓“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我们北大的学生,要保持这种胸怀。在多元文化交流碰撞的国际舞台上,善于学习,善于合作,同时也要做好中华文明的继承者、传播者和创新者,以平等的眼光和开放的胸怀迎接世界! 同学们,除了这两点我最想叮嘱大家的,还是希望同学们始终保持胸怀祖国、心系苍生的抱负。 今年是建党九十周年。我们刚刚举行了隆重的庆祝活动。北大始终与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两个月之前,我们的第十二届研究生支教团收到了胡锦涛总书记的回信,总书记对北大学子志愿服务西部给予了高度肯定,寄托了殷切期望,并且再一次强调了向实践学习、向人民群众学习的重要性。这么多年来,我们北大支教团的同学,不畏艰难险阻、不计个人得失,把在北大学到的知识带到西部边远地区,为改变西部基础教育的落后状况作出了贡献。支教团的同学,以及这些年来扎根西部、扎根基层的北大校友,他们的共同经历告诉我们,奉献祖国、服务人民,决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实实在在、持之以恒的努力。在刚刚过去的建党九十周年大会上,胡锦涛总书记特别提到,“全国广大青年一定要深刻了解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不懈奋斗的光荣历史和伟大历程,永远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永远热爱我们伟大的人民,永远热爱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让青春在为党和人民建功立业中焕发出绚丽光彩。”这是对广大青年的殷殷期待。我希望我们的同学,今后不管在哪里,在什么样的岗位,在什么样的境遇下,都能够始终把自己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把自己的事业与人民的事业紧密相融,只有这样,你们才能获得无穷的力量,你们的人生才会无限精彩。 同学们,服务社会是大学的责任,也是北大人永远的使命。今年5月,我到广州参加“圆梦计划•北大100”项目的开班典礼。这个项目是在广州选拔七百多名农民工进入北大网络教育学院学习,其中一百名北大全额免费。这些青年人,和大家年纪差不多,但是早早就担负起了生活的重担,体味到了人生的艰辛。他们也同样非常优秀。说实话,他们的讲话水平比我要精彩。北大能够帮这些农民工兄弟,帮助这些新生代产业工人圆梦,我感到非常有意义。我校林毅夫教授有句话:“只要天下还有贫穷的人,就是我们自己在贫穷中;只要天下还有苦难的人,就是我们自己在苦难中;这是我们北大人的胸怀,也是我们北大人的庄严承诺!” 亲爱的同学们,今天你们毕业了,你们的高中老师、父母、朋友都来为你们送上祝福。看着你们朝气蓬勃的脸庞、略带湿润的眼眶,我不免再次想起《此间的少年》那首主题曲: “昨日依稀又重现,你站在我面前,记忆里的少年,从未改变。” 同学们,不管你们走得多远,你们永远是母校最牵挂的孩子;不管你们走了多远,未名湖、博雅塔、五四路一定会在你梦中“依稀重现”,那是母校对你们的召唤! “就这样不知不觉,就在那转身之间,就是那过往的少年。” 大学时光白驹过隙,就在转身之间,到了说“再见”的时候。但是,亲爱的同学们,你们的友情、爱情,还有与老师、与母校之间的这种亲情,是世界上最美好的情感。这份情,必将永恒! 在今天致辞的最后,我想起曹文轩老师的一段话:有那么一个人突然走向了我们,倒也平平常常,并未见有山有水。但有人对这个人的底细却有所了解,说道:“这个人是有背景的。”于是,人们再去看这个人时,就用了另样的眼光——仿佛他不再是他了,他加上背景,所得之和,却要远远地大于他。  北大于我们来说,它的恩泽既表现为它曾经给了我们知识,给了我们人品,给了我们前行的方向,又表现为它始终作为一道背景,永远地矗立在我们身后的苍茫之中。 同学们,请永远记往:我们的背景是——北大! (周其凤,北京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   本文责编: frank 发信站:爱思想网(http://www.aisixiang.com ) ,栏目: 天益讲坛 > 人文社科讲稿 > 教育学演讲稿 本文链接:http://www.aisixiang.com/data/41985.html       爱思想(www.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非经特别声明,本网不拥有文章版权。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相同作者阅读 周其凤:在北京大学2011年本科毕业典礼上的讲话 周其凤:在北京大学2010年本科毕业典礼上的讲话 周其凤:在北京大学2010年新年联欢晚会上的演讲 周其凤:在北京大学2009年毕业典礼上的讲话 周其凤:学术道德规范建设的几项原则 周其凤:2009年新年贺词 周其凤:致北大师生员工和海内外校友的信 相同主题阅读 周其凤:在北京大学2011年本科毕业典礼上的讲话 朱苏力:不可能的告别——北大法学院2010年毕业欢送会致辞 程朝翔:在外国语学院2010年毕业联欢会上的致辞 周其凤:在北京大学2010年本科毕业典礼上的讲话 巫和懋:人生因坚持理想而完美 华中科技大学校长李培根在2010届毕业典礼上的演讲全文 张维迎:在2009年毕业典礼上的致辞 巴拉克·奥巴马:在新经济学院毕业典礼上发表演讲 周其凤:在北京大学2009年毕业典礼上的讲话 肖磊:我是法大人 朱苏力:走出校园——北大法学院2009届毕业生欢送典礼上的致辞 郭世佑:敬佩·祝贺·期待 朱棣文:在哈佛大学毕业典礼上的演讲(中英对照) 王曙光:博学、审问、慎思、明辨——在北京大学经济学院2004级金融学研究生班毕业典礼上的致辞 王曙光:在北京大学经济学院2007届本科生毕业典礼上的致辞 郭世佑:三字两语——在中国政法大学04级本科毕业晚会上的致辞 贺卫方:让胡适校长的精神活在我们心中 朱苏力:在许多感动之后——北大法学院2008年毕业欢送会致辞 郭世佑:国难当头道平安——视频寄语中国政法大学2004级本科毕业生 韩启德:在北大医学部毕业典礼上的讲话  

Read More

加藤嘉一:北大大多数学子不是精英

在邻居清华大学刚刚迎来百年校庆的令人欢喜之际,我趁机对母校北大进行一点回想和反思。在未来的时间里我希望看到的是,清华与北大这两所中国最高学府能够共同进步,共同成长,同舟共济,培养使得中国真正走向世界大国的人才。以人为本,靠人发展。 我在北京呆的时间最长的地方是北大。我的在华生活与北大离不开。感恩北大,没有北大,就没有今天的自己。 遇见北大也是一种享受。我已经毕业于北大,却将继续享受作为北大人的幸福感。尽管这种享受也带着压力。既然我是北大人,就要担当北大人的责任。适当的努力是必要的。但愿有一天能有信心地说北大是我的母校。为了那一天,我坚持不懈地前进。 那么,在这里,我表达三点切身的体会。我明确表态,没有拍马屁,发自内心的。 其一,北大的国际化水平令人诧异。 北大师生很重视国际交流。北大国际化的程度以及北大学子的国际意识远远超出我原来的预期。我当时住的留学生宿舍——勺园无疑可称为“小联合国”。北大拥有来自100个左右国家和地区的大约3万外国留学生,已同近80个国家和地区的200多所大学建立了校际交流关系。 勺园是很多元化的地方,什么样的文化、语言、民族都有,大家都努力和谐相处,中英文交叉是交流常态。在勺园,我们都能感觉到英文多么普及。大家同时努力说中文,水平虽然五花八门,但提高中文水平无疑是共同的目标和愿望。大家以各自的姿态努力进取。从2004年开始,每年举行的国际文化节是各国学生,包括中国学生展示自己民族文化的平台,是中外沟通、相互理解的过程,大家都是一家人。 北大经常迎接外宾。从国家领导到海外教授,在北大负责国际交流的国际合作部以及各所院系的老师每天都忙于接待外宾。虽然我也知道这是大学行政化的高度表现,但这种繁忙在世界上是罕见的。给人的感觉是,外国领导人只要来了中国,就会访问北大——克林顿、普京、希拉克、赖斯、福田康夫、李明博……国家领袖都访问过北大;各国政治家、高官、著名记者、学者、活动家等经常来到北大。虽然我也知道人家来也是为了拍马屁,为本国谋利。 北大的国际知名度一天比一天提升。老师们过得很充实——毕竟能够直接接触高端人物,增加了对世界的了解,让世界也了解了自己。更加幸福的是学生,只要是北大学子,几乎每天都能看到那些海外人物。虽然直接参加与国家领导人的对话的机会并不均等,你需要刻苦学习,表现得很精彩,但每一个学生都有资格接触到国际上的最先进的思想和理念。对于成长中的大学生来说,这种机会实在太宝贵。在日本,类似北大的情况绝对不会有的。 在我所归属的北大国际关系学院,因为专攻国际关系,老师们经常组织国际研讨会,邀请海外各国的著名学者访问、演讲等。我们学生则能够去听讲座,进行交流,大部分情况下都用英文交流。北大国际关系学院的国际化环境给我提供了许多知识,开阔了我的视野,丰富了我的人脉。 北大老师和学生也经常出国。访问学者、国际会议、海外实习、交流项目、出国留学等等,我们有各种渠道出国,加深国际理解,接触海外事务。北大与世界各国的著名大学签订了协议,交换老师和学生、共同主办国际会议等。北大国际关系学院跟英国的伦敦政治经济学院(LSE),日本的早稻田大学、东京大学等学术机构共同设立了双学位项目。毕业后主动出国读书的学生也很多,有些学生把北大视为一种跳板,认为“真正的学习”从出国开始。北大在学生心目中已经成为了 “接触世界”的纽带与平台。原来出国的学生,作为“海归派”回到母校、继续教书的也不少。 我在北大读了4年本科,读了2年硕士,这6年正好是中国筹办北京奥运会、不断深化改革开放的关键时期。北大基本上是跟着这一大潮流走的。“走出去— 引进来”正是改革开放后中国政府一向奉行的国家方略。北大正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实验者。北大作为中国的最高学府之一,作为有责任为国家的发展培养优秀人才的学术场所,能够有今天的局面,即一贯奉行“走出去—引进来”方针,是比较宝贵的。而对我来说,能够在这一“中外接通”的平台学习、研究,无论从哪方面看都是有意义的。 其二,北大不是民主、自由的地方。 正因为北大是我母校,就自然对此提出一些问题或疑问,目的是为了发展。没有批判精神,不可能有进步,北大就退步了。 2008年是北京大学成立110周年,5月3日,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来到北大访问,我代表外国留学生跟他进行了交流。北大为中国社会的发展,思想的进步做出了不少贡献是毋庸置疑的。北大也培养了许多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等。这些历史、传统、文化、人才等都为北大的民主精神、自由氛围奠定了牢固的基础。 我在北大走路、上课、研究,确实能感觉到,北大提供的氛围是比较宽松的。但众所周知,最近一段时间,行政上的限制、制约不断增多,已经增加到前所未有、无路可退的地步,包括考试规章、论文要求、与行政需求有关的种种规定等。大部分北大学生对此表示反感和无奈。 北大留学生在北京奥运会期间提出,为了办好奥运会,对乒乓球馆以及马拉松路线附近,进行一些管制,是可以理解的。但是,行政部门为什么没有提前与生活在校园的学生们商量呢?管制这一措施对北大学生的正常生活、学习来说,无疑造成负面后果。那么,为什么连打招呼、商量的过程都没有?如果是我们的国家…… 行政部门不提前跟民众打招呼,按照中国的逻辑,是天经地义的。一旦采取民主的沟通过程,就要走许多过程和环节,进展就变得极为缓慢,而且商量不商量,结果都是一样的。既然如此,时间也很紧张,就单方面地进行管制,这是最有效率的。这是北大校方的思维。 我理解领导面临的压力和无奈。他们也没办法,只好这样做,国家要你这么做,否则没饭吃了。即便如此,我们也应该有理由提出应有的、合理的疑问和要求。北大“决策过程”显然是高度不民主的,“不民主造成的不自由”,你能轻易接受吗?至少我是不接受的,也必须得提出意见。我再声明一次,为的是北大的进步。难道这不是渴望进步的北大人应有的态度吗? 民主的成本很高昂,也需要时间。然而,行政部门必须提前把这样那样的无数管制措施通知给老师和学生,至少让他们提前做好心理准备,同时让他们对此措施提出问题和疑问,释放一下对管制措施的不满和意见。无论如何,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搭建一座沟通的桥梁,即使只是一天、两天或者是一周,做比不做好。虽然我知道结果不可能改变,但我们更应该关注“过程的力量”。过程的丰富性和多样性难道不是北大民主的象征,今后应该必须坚持的目标吗?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综合国力的提高,社会不安因素、变数的增加,利益、价值的多元化,政府对有影响力的机构的要求和管制必然会增加的。就研究机构而言,从目前中国国内状况看,学术只好服从政治。在政治需求和国家利益面前,学术只能是次要的。不过,我们要记住政治的开放与学术的进步是相辅相成的。 理解当今中国社会的一个关键词是“规范”。如何规范人民?如何规范单位?如何规范社会?如何规范精神?这些都与国家社会的未来发展和稳定有密不可分的联系。因此,合理制度的增加是受欢迎的。但另一方面,就北大而言,历史传统上所具有的自由、民主的校风,就是能够让校内的老师和学生自由、灵活、公开地展开学习、研究、讨论,这种氛围绝不应该消失。因为,这直接关系到北大学子们“解放思想”。国家的发展需要思想开放的人民。北大是需要提供这样人才的。那么,同时做好制定合理的制度与重新培养民主、自由的校风,这是北大在接下来的时间里需要认真落实的目标。 北大人此刻务必自问自答:我们的位置在哪里?我们的灵魂在哪里? 其三,北大大多数学子不是精英。 “精英”(elite)是褒义词。无论是哪一个国家、社会还是哪一种行业,都有所谓精英,也需要精英。精英对一个社会的发展必不可少。 “精英”必须具备两个方面的素质。 第一,潜能。这点是毫无疑问的,你是精英,没有潜能行吗?我说的潜能包括基本素质、理解能力、知识面、思考力、分析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创新精神、沟通能力、语言水平等等方方面面,这些与所谓“文凭”没有直接联系或因果关系。 潜能是一个人能够主动判断形势、理解现状、积累知识与经验、寻找机会、调节自己、摸索可能性、改变现状等的能力。我不觉得对潜能的含义需要更多解释。读者朋友们这里也可以理解为“能力”、“本事”。除非有这些能力,否则一个人很难成为精英。 第二,公共意识。一个人生下来,为自己所在的、所生活的国家、社会做点事,是理所当然、天经地义的事。一个人做任何一件事的时候,除了这件事对自己有什么样的意义和利益外,同时想着对整个社会有什么样的意义和利益,从人类社会进化,甚至生存的角度看,只有如此,才有价值。 这是不分国籍、不分民族、不分行业、不分性别的。当然,让幼儿园的小孩儿抱着公共意识是苛刻的,也不现实。我主要指的对象是所谓“成年人”,无论是博士后、大学毕业的、高中毕业的,甚至初中毕业的,都是一个道理。只要初中毕业,你就完成了义务教育,等于满足了你作为一名某国公民的义务,接下来读不读高中完全是你个人的事,原则上是没问题的。这和一个国家的教育水平、教育程度是两码回事,两者属于两个问题。总之,所有成年人都应该有公共意识,社会更希望大家都有公共意识。 在这个意义上,今天大多数北大学子不是精英。这里说的精英是上述兼备“潜能”与“公共意识”的人。有本领的人是有的,而且不少。北大学子都很勤奋,积极。我坚信,北大是“出精英”的地方。 然而,“人才”和“精英”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人才只不过是为自己归属的公司、单位、机构所付出、贡献。精英则超越自己归属的单位,即使没有归属单位,也会为整个社会所付出、贡献。我说的是行为过程,而不是结果。可想而知,过程是自己的,结果是社会的。哪怕是精英,也不见得能够产生立竿见影的结果,就像亚里士多德说的,“人是社会的动物”,有些事情没法由一个人的力量或本事改变。不过,假设有潜能与公共意识的人不断为社会付出,这一社会总有一天会好起来,我坚信这一点。 北大培养精英的现状令人担忧。如何使得大学生具有良好的能力和公共意识,并将两者结合运用于社会,对中国未来来说正是“大事”。北大学生很有能力,远远超出我预期。但许多优秀学生都严重缺乏公共意识,只是为自己着想,只考虑能赚多少钱,能确保多大地位,为未来走向有多大好处。毫无疑问,这些意识很纯然,一个年轻人不可能没有。但真正做事的精英不仅如此,还要会替社会思考,并且尽力去把自己的事业、思想与社会的动态、发展结合在一起,追求共同的发展。 对于一名精英来说,自我和社会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谋求的则是相辅相成。如果北大学子做不到一点,中国的未来将走向令人可怕的方向。我不知道邻居清华的情况如何。 来源:FT中文网 链接:http://www.ftchinese.com/story/001038344?page=1 因为盗链严重,而我们服务器带宽有限,所以图片设置了防盗链,请见谅。如果您的阅读器看不到图片,请订阅 http://feed.luobo8.com/ 即可显示图片。 部分文章附有精彩小视频,如果您的阅读器无法观看视频,请移步原文链接: http://luo.bo/7833/ 本文小编:梁萧 标题: 加藤嘉一:北大大多数学子不是精英 发布时间:2011/05/06, 17:00 萝卜网 Copyright © 2010 – 2012 分享国内外精彩网事。 更多精彩欢迎您订阅 http://feed.luobo8.com/ ,欢迎网友 投稿 、推荐文章。 Rss Feed 广告位招租 本站导航: 萝卜网 | 淘宝导购 | 在线视频 | 视频搜索 您可能对以下文章感兴趣: 美国一流大学与清华北大的最根本区别 清华比北大唯一强的地方是有奶茶 清华and北大 蒋方舟:给清华大学的一封信 教育的悲哀,北大百年前后大对比 无觅

Read More

北京大学宣布将对“思想偏激”学生进行学业会商引起争议

核心提示:北大将全校实施学生学业会商制。去年试点会商的学生包括学业困难、思想偏激、心理脆弱、经济贫困、学籍异动、生活独立、网络成瘾、就业困难、罹患重大疾病、受到违纪处分,其中对“思想偏激”学生会商引争议,学生称思想偏激很难界定。   本报讯(实习记者张航)今年5月以后,北京大学将在全校推广实施对“重点学生”进行学业会商的制度,包括学业困难、思想偏激等十类学生将被纳入会商范围。其中对于“思想偏激”学生进行会商,引起了不少北大学生的争议。...

Read More

CDT/CDS今日重点

十月之声(2024)

【CDTV】【图说天朝】2023万圣节被诊断为新的错误记忆?

【网络民议】“很多人在乎的是立场,是国籍,是历史,是仇恨,根本没人在乎这个生命”


更多文章总汇……

CDT专题

支持中国数字时代

蓝灯·无界计划

现在,你可以用一种新的方式对抗互联网审查:在浏览中国数字时代网站时,按下下面这个开关按钮,为全世界想要自由获取信息的人提供一个安全的“桥梁”。这个开源项目由蓝灯(lantern)提供,了解详情

CDT 新闻简报

读者投稿

漫游数字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