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尔街

译者 | 《华尔街日报》陆思礼:压制还是改革

核心提示:陆思礼的最新时评――随着抗议增加,北京面临抉择 原文: Repress or Reform: With Protests on Rise, Beijing Faces Choice 作者:陆思礼(Stanley Lubman) 发表:2011年7月5日 本文由”译者”志愿者翻译并校对 作者简介:陆思礼(Stanley Lubman)长期研究中国法律,现在UC Berkeley 法学院执教,曾著《笼中之鸟:毛时代后的中国法律改革》 最近的抗议活动显示出了公民的不满在逐渐增加,这些抗议不仅仅在农村随处可见,在城市也在不断发生。更重要的是,这些抗议遍布全国各地。尽管这些抗议活动看起来没有联系,一些国外的观察家认为最大的不满是源于社会不公和当地政府的专横独断。值得注意的是,在1.5亿农民工的怨恨在不断增加,他们并未在工作的城市享受到普通市民应有的常规福利,这是非常危险的。 尽管没有迹象显示有任何全国性的活动可能发生,中央政府还是被中东的革命困扰。地方政府对抗议的反应都是镇压,有时还相当暴力。如果日益增长的社会不稳定引起更多的镇压,那么是不是镇压又引发了严重的社会不稳定呢?抑或是中央政府将会实行改革来平息不满?抗议的增加让中央必须尽快做出决策。 在一些案例中,公民自杀使抗议升级,这些公民民因为当地政府对于他们的不作为而感到绝望,例如,一位江西的农民引爆的炸弹造成他自己死亡和一些人受伤,此前,他的房子被当地的腐败官员强拆了。还有,在广东省,城管殴打了一位怀孕的民工商贩,此事引发了骚乱。在广东的另一个城市,据说一位向老板讨薪的工人在老板指使下被捅了,此事也引发了骚乱。 最近《华尔街日报》的报道提到,公众的愤怒正在加剧,特别是在腐败和警察滥用权力方面上, 同时,也一些抗议是由于偶然事件引发的,就像上面提到的孕妇或者被汉族卡车司机撞死的蒙古人。还有一些偶然事件的来源来自互联网,它可以同时传播新闻和谣言 ,观察家称之为”愤怒与科技的会流”。 地方政府在中央政府的要求下必须平息骚乱,有时以强制力让异议消音。这种情况发生时,农民工会有”被当地政府镇压”的感觉。国有的《环球时报》的一篇社论批评当地政府以”丛林法则”代替”法律准则”。现实中依法治国仍是很形式化的,而值得注意的是这是一篇国有报纸反对地方政府的社论。 在现行法律下,农民工不允许有城市户口,这使他们不能在工作的城市拥有社会保险、医疗保险和住房等保障。举一个具体的例子,在浙江省,工人们请求当地政府对铅中毒进行赔偿。在他们集体上街游行以后,政府答应给他们每人2000元人民币(合309美元)。工人们对此赔偿结果不满,政府最后将赔偿金额提到了8000元,但是只会给那些有”适合的资格证”的工人。 哈佛社会学教授 马丁・怀特(Martin Whyte)的一项调查显示,”大部分的人对于在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的能人和对帮助穷人的行为都有好感”,与此同时,他也发现绝大多数的受调查的目标人群反对政治特权和对农民工的系统性的歧视。 山西出租车司机们的一场自发抗议说明怨愤有时已经一触即发了。几年前,我乘坐出租车时经历这件事情。公路很窄,只要一条车道。一辆车顶装有一串白灯黑色无牌车在出租车一旁专横的行驶,很明显想要超过我们。起初,出租车司机拒绝让路,但在越来越危险的竞争中,他还是屈服了。当这个黑色的汽车超过的时候,我问他这是否是辆公车,他愤怒的答道:”这当然是辆公车!这个国家的官员们有特权!如果官员们有特权我们怎么能有人权?” 观察家们的报道反映了很多中国人认同上述的观点,这就是外交关系学会亚洲研究中心主任的易明(Elizabeth Economy)所说的”弥漫在中国社会的不平等感”。 在最近《中国实时报道》(WSJ的专栏,此篇文章就在这里刊发)的一篇评论中,卢宜宜说中国社会的很多不安和不满都来自于不受约束的官员特权,纳什可以无视一切法律规则的特权。 如果现实的不满继续汇聚,并且面对强力镇压,会不会发生更多事件,形成暴力的恶性循环呢?而对于中央政府是否有可能调整引发抗议的政策呢? 在政治学者欧博文(Kevin O’Brien )和李连江在 2006年出版的《中国农村的合法抵抗》一书中,表示抗议会影响政策的执行。在蔡永�的书中,关于”中国的群体性反抗”,他认为抗议可以使引起众怒的政策终止并促使新政策诞生。 中国的中央领导层并没有只使用镇压来对付抗议,在最近几年,中央领导层已经在进行户籍制度改革,增加工人工资,减少贫困项目和扩大社会保险系统等改革,从而让中国社会更具有包容性。不断增长的大规模抗议意味着政府需要真正实施改革,否则风险是人民更加愤怒,会有更多的抗议发生。 相关阅读: 译者合集:中国的群体性事件 2000-2009 友情提示:您可以到 这里 看到推友们对该篇译文的评论和转发;欢迎参与!如果您的电脑可以翻墙,请到 这里 的左栏参加我们的一个小调查

阅读更多

华尔街日报 | [刘罡读报] 美媒评WTO判中国限制原材料出口违规

刘罡 世贸组织裁定,中国限制九种原材料出口违反了国际贸易规则,美国一些媒体对此进行了报道和评论。 《纽约时报》7月5日的报道 说,由美国、欧盟和墨西哥诉诸世贸组织的这场争端,凸显了中国与其西方贸易伙伴间不断加剧的紧张关系,以及西方对中国为巩固其贸易主导地位所采取方式的焦虑。报道说,WTO此次裁决显然会加强欧洲反对中国限制稀土出口的理由,但此案也证明,世界高科技产业对中国某些出口产品已变得多么依赖。 报道说,在欧盟所有进口的镁中,95%来自中国,在欧盟所有进口的锰中,91%来自中国,在欧盟进口的黄磷中,近30%也来自中国,而镁、锰和黄磷都属于上述九种中国限制出口的原材料。报道还援引一位欧盟官员的话说,中国给予欧盟的稀土供应配额已经从2009年的五万吨左右减少到2010年的三万吨。 彭博资讯 7月6日的报道 说,WTO的此次裁决可能会促使美国和欧盟威胁就中国限制出口稀土一事向WTO投诉中国。报道说,中国已限制了稀土的国内生产和出口,这导致某些稀土的价格上涨达六倍之多,并恶化了中国与包括美国和日本在内一些主要稀土使用国的关系。报道援引高盛集团一关联机构今年五月份的话说,中国政府可能会进一步降低稀土出口配额,从而将稀土价格推至更高。 报道援引WTO上诉受理委员会前主席James Bacchus的话说,其他国家现在对中国限制稀土出口的政策提出投诉有了强大的法理基础。他说,中国要想在WTO捍卫自己的稀土出口限制政策可能会很困难,因为中国在限制稀土出口的同时,却未对国内生产商使用稀土实施什么限制,只有对国内的稀土生产和消费采取同样的限制措施,中国所谓限制稀土出口是为了保护环境的说法才站得住脚。 《洛杉矶时报》7月5日刊登美联社的报道 说,WTO的法官们建议该机构要求中国放弃对原材料出口征收关税以及实施配额限制的做法。报道说,中国仍然可以对WTO的裁决提出上诉,但如果上诉被驳回,而中国坚持不遵守WTO 的裁决,那么向WTO投诉中国的各方可以协商一个解决办法,WTO本身也可授权采取一个解决办法。 报道说,中国的出口限制措施已引发某些原材料的全球性供应趋紧,导致某些原材料价格上涨并促使商家使用中国的生产设施。 (本文作者刘罡是《华尔街日报》中文网编辑兼专栏撰稿人。文中所述仅代表他的个人观点。) (本文版权归道琼斯公司所有,未经许可不得翻译或转载。) This entry passed through the Full-Text RSS service — if this is your content and you're reading it on someone else's site, please read the FAQ at fivefilters.org/content-only/faq.php#publishers . Five Filters featured article: Ten Years Of Media Lens – Our Problem With Mainstream Dissidents .

阅读更多

华尔街日报 | [杰克森专栏] 中国科技股:下一个郁金香?

埃里克·杰克森 披露:在发表本文章时,作者持有新浪及优酷股票。 不久前,有位朋友向我提起了1988年汤姆∙克鲁斯(Tom Cruise)主演的喜剧电影《鸡尾酒》中的一段经典名句:“结局从没有好的,否则就不会结束。(Things never end well, otherwise they would never end)” 其实,他是想用这句话来解释开放经济体内市场常态性的跌宕起伏。 今天,无论你是居住在中国还是美国,置身于地球村内的我们紧密相连。不仅如此,在做投资判断时,我们也似乎总会受到人为及心理因素方面的影响。 其实经济泡沫最早可上溯至1636年,荷兰郁金香曾经经历过一场史无前例的泡沫,其价格不断创出新高,之后一落千丈,跌至谷底。 郁金香在16世纪中旬引进荷兰,并从1593年开始进行本土化栽培。随着时间的迁移,郁金香在荷兰变得越来越受欢迎,并被许多人视为一种身份的象征。 商业触觉敏锐的花农迅速注意到郁金香潮流的兴起。他们开始栽培五花八门的郁金香,还给它们取了很多稀奇古怪的名字。很快,花农得以高价卖出这些新品种的郁金香。 不过人们有所不知的是,那个年代有意购买郁金香的人都要在每一年的生长季节之前通过期货方式来预订来年的郁金香。不仅如此,荷兰政府在1610年明令禁止卖空郁金香的交易,在1621年至1630年之间,这个禁令变得越加严格。在此期间,阿姆斯特丹银行还实行了较为宽松的货币政策,有不断上升的银行储蓄记录为证。 上述的种种因素汇聚起来,最终导致郁金香的价格在1636年直线飙升。到了1637年2月份,泡沫终于破裂。在泡沫鼎盛时期,一个郁金香球茎的价格是当时一名工匠年收入的10倍。 虽然我们现在能轻而易举地看出当时郁金香的泡沫危机,但是对于处在那个年代的人来说,由于其他食物及大宗商品,比如小麦、黑麦、猪食、芝士等价格的高企,他们并没有察觉出泡沫危机。 经过了那场“郁金香狂热”之后,我们学到了什么?我们能吸取经验教训,阻止2000年纳斯达克指数的崩溃或者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吗? 又或者我们能防止中国互联网行业或者中国整体经济在未来的严重下挫吗?正如本文开头所借用的电影台词所揭示的那样, 该来的还是会来,在所难免。 在1999年, 也就是2000年和2008年这两次金融危机发生之前,美联储主席阿兰∙格林斯潘(Alan Greenspan)曾经说过:“只有等到泡沫爆破之时我们才意识到泡沫危机。想要在泡沫爆破之前察觉到它的存在,便意味着你要跟市场对着干。换句话说,你的判断要与成千上万的投资专家背道而驰。市场上具有如此精准判断能力的人寥寥无几。” 这段时间,不少美国及中国投资者都对于近期科技股的IPO议论纷纷,并担心下一个泡沫将要来临。 令人遗憾的是,经过了400年的跌宕起伏,我们还是无法克服自己的本能,我们总是坚信“这次不一样”。很可惜的是,我们不仅无法制止泡沫的出现,而且还在不断膨胀它们,直到它们最终破灭。 但根据过往的经验,我认为中国科技公司的泡沫危机还未来临。一个月前我人在北京,在《华尔街日报》中文网主办的一次研讨会上我谈到了这一话题,我认为近期中国科技股的表现仅属短暂性的下跌,今年下半年中国科技股还会继续上扬。 从目前的表现来看,六月份的第三个星期是中国概念股临时性的谷底,随后大部分公司的股价都相继反弹了不少。 随着未来几个月源源不断的利好消息,投资者或者又会有一种“这次不一样”的感觉。我预计在今年年底之前, Facebook、Groupon、Zynga这些大型美国公司将要上市;在未来的18个月里,我们还有可能看到阿里巴巴集团的IPO。而在此期间,一些小型公司如优酷(YOKU)等,极有可能创出历史新高;一些大型公司,例如腾讯、百度(BIDU)、新浪(SINA)等也将有良好的表现。所以,在未来的几个月里可以预见互联网行业将会牛气冲天,锐不可挡。 当然,即使这些科技股票能不负众望地给我们带来惊喜,我们也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不断提醒身边的朋友这将会是另一场“郁金香狂热”的重演。当然,忠言逆耳,他们不仅不会采纳你的观点,而且还会试图说服你与新的IPO公司相比,优酷具有多么好的投资价值。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无法躲避走向泡沫危机的根本原因所在。之前,几名涉身中国科技行业的创投家和投资家就此话题与我进行过交流,他们都不约而同地透露出同样的担忧,只是他们对泡沫什么时候破灭各持己见。 我估计在2012年末或2013年初中国互联网行业将要经历一次重大的市场调整,重新洗牌。一旦泡沫破灭,它的影响力将不亚于1998年的亚洲金融风暴。但在此之前,我们应该先好好享受这场盛宴。 (本文作者埃里克·杰克森,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战略管理博士,智治基金创始人与管理董事。文中所述仅代表他个人观点,您可以通过 新浪微博 与他联系。文中所述仅代表他的个人观点。) (本文版权归道琼斯公司所有,未经许可不得翻译或转载。) This entry passed through the Full-Text RSS service — if this is your content and you're reading it on someone else's site, please read the FAQ at fivefilters.org/content-only/faq.php#publishers . Five Filters featured article: Ten Years Of Media Lens – Our Problem With Mainstream Dissidents .

阅读更多

华尔街日报 | [观点] 社交媒体的未来在亚洲

Ben Weiss 在 一封写于1676年的信中,牛顿(Isaac Newton)谦逊地说,如果说我看得更远,那只是因为我站在了巨人的肩上。连最高傲的科学家都能够说出这样一句充满美德的话,其他人肯定也可以这样表态。Facebook和Twitter等美国大型社交网站的CEO们可以说,如果说他们看得更远,那只是因为他们站在了亚洲前辈的肩上。历史证明,是这些前辈点亮了引发当前社交媒体热潮的火花。 落后的估值 亚洲互联网用户对社交媒体的狂热已经持续了很长时间。 牛顿对科学界的最大贡献是他的重力和动力定律。传说他的发现来得并不容易。在一颗苹果砸痛脑袋之后,他才顿悟到地球的引力。 如今投资社交媒体公司的人们并不需要坐在一棵苹果树下,才知道“引力”同样可以存在于金融估值当中。 从微观层面看,敏锐的人们或许已经注意到,亚洲最大六家上市社交媒体公司的每用户收入,平均为美国四家领先社交媒体公司的五倍。这并不让人意外。 亚洲网民网上购物比很多美国人早10年,并在当前的网上虚拟产品全部销量中占了70%的份额,并且这个比例还在扩大。宏观层面同样令人吃惊。当今全世界18亿网民中有44%住在亚洲,相当于美国的四倍。到2020年,世界网民数量将达到50亿,亚洲网民数量将远高于当前。 所以,投资者有机会投资一个拥有成熟社交媒体爱好、增长更快、人们更习惯于网上消费的地区。但奇怪的是,在用户仍旧极度忠诚于本地网站的亚洲,其社交媒体的估值并没有赶上美国同行的估值。 牛顿的引力定律在这里失效了,我想知道他本人要是在世,对此会有何说法。 亚洲巨人们并没有停滞不前 Walkman、Discman、甚至游戏吃豆人(Pac-Man)和太空入侵者(Space Invaders)等都是日本发明的,那么,日本是第一批推出3G手机、小额支付和应用程序商店的国家之一,也就不奇怪了。日本也是社交网站真正成形的地方。 但日本和韩国的社交网站虽然是早起的鸟儿,却没能在本国之外吃上社交网站热潮的“虫子”。这给了Facebook等公司可乘之机,抢到了占据优势的市场份额。而Facebook等公司当时也正是这么做的。Facebook的成功令其所有竞争对手黯然失色,其用户数和收入的长足增长令大多数CEO嫉妒得脸色发青。 尽管在美国和欧洲大获成功,但Facebook千篇一律的解决方案在亚洲遇上了挑战。 如今Facebook在亚洲的渗透率仅为17%,不到美国的一半。Facebook已经被当地企业彻底打败,其在中国的市场份额仅有0.2%,在日本也只有2.4%。这两个国家是目前绝大多数亚洲互联网用户“围猎”的场所。 这一现状很可能会持续下去。2009年以来,中国政府就一直在审查Facebook以及包括Twitter在内的2万多家其它网站。此举令其竞争对手在中国这个亚洲最大的互联网市场大踏步地前进,并获取了大批市场份额。在日本,Facebook还在继续挣扎。其无线战略推进缓慢,而90%的日本网民都是通过无线互联网上网的。或许Facebook需要一个量身定制的解决方案以吸引多元文化并存的日本市场的兴趣。日本用户注重隐私,一般都匿名在线。 公平地说,Facebook在很多地区做得很好,尤其是在印度尼西亚和菲律宾──在这两个市场,Facebook都是主要竞争者。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其最高的市场渗透率是在文莱,为54%。但文莱是一个政治和宗教自由度都很低的国家。如果Facebook想要复制其在西方的成功,它还得投入更多的时间和资源以理解亚洲国家的口味和文化。另外,Facebook最好加快行动。 仅仅在过去的一年,中国社交网络公司人人公司在美国的首次公开募股就成功募集了7.4亿美元的资金。日本社交网络巨头DeNA和GREE斥资5亿美元在美国收购社交游戏公司。随着这些公司资产负债表上闲置的资金越来越多,不要指望他们会停滞不前,变化正在发生。 下一代 一个古老的亚洲谚语说,前人栽树,后人乘凉。从目前来看,美国社交媒体公司Facebook和Zynga给他们的亚洲竞争者投下了一大片阴影。尽管这种趋势可能会持续一段时间,但孕育新一代社交媒体的种子再次在亚洲被播撒下。下一次享受大树荫凉的可能就会是这些亚洲公司了。 (Ben Weiss曾在亚太地区供职过多家对冲基金和私募股权投资公司。他目前在香港经营一家小型风险投资公司。) 本文译自MarketWatch (更新完成) (本文版权归道琼斯公司所有,未经许可不得翻译或转载。) This entry passed through the Full-Text RSS service — if this is your content and you're reading it on someone else's site, please read the FAQ at fivefilters.org/content-only/faq.php#publishers . Five Filters featured article: Ten Years Of Media Lens – Our Problem With Mainstream Dissidents .

阅读更多

CDT/CDS今日重点

十月之声(2024)

【404文库】“再找演员的话,请放过未成年”(外二篇)

【404媒体】“等帘子拉开,模特已经换上了新衣”(外二篇)


更多文章总汇……

CDT专题

支持中国数字时代

蓝灯·无界计划

现在,你可以用一种新的方式对抗互联网审查:在浏览中国数字时代网站时,按下下面这个开关按钮,为全世界想要自由获取信息的人提供一个安全的“桥梁”。这个开源项目由蓝灯(lantern)提供,了解详情

CDT 新闻简报

读者投稿

漫游数字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