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铁生

“杀无赦”

作者: 谢青桐  |  评论(4)  | 标签: 辛弃疾 , 嗜杀 , 稼轩词 , 南宋江山 人们只记得他的锦绣词工,忽略了他的嗜杀成性。杀敌,杀叛贼,杀流寇,辛弃疾一生嗜杀。他从未意识到,他杀的全都是人。 辛弃疾父亲早亡,随祖父辛赞长大成人。北宋灭亡后,辛赞不得已做了金国的朝散大夫。祖上三代皆为宋室臣子,感念宋恩,对自己沦为虏臣,棰心追悔。辛赞把孙儿辛弃疾一直带在身边,常常在齐鲁大地上登高望远,指画山河。他曾带着孙子以赴考为名,两赴燕京,考察敌情。由于没有接受循规蹈矩的传统文化教育,燕赵奇士的尚武精神渐渐充盈了辛弃疾的胸怀,收复旧山河成了辛弃疾一生的心结。青年辛弃疾占卜自己的去留,得“离”卦,因而决意南归。 一、 宋高宗绍兴三十年,金代第四代皇帝完颜亮大举南侵,强征汉丁。年青的辛弃疾不仅自己纠集二千多人参加耿京的义军,还说服一个名叫义瑞的和尚率领千余人成为自己的战友。义瑞归顺后,见辛弃疾受重用而自己依然是个小头目,心中自不平,于是窃走大印潜逃。耿京很生气,严厉斥责辛弃疾,因为辛弃疾是这个和尚进入义军的介绍人,同时还兼任大印的保管员,于公于私,于情于理,都罪不可恕。辛弃疾也很愤怒,于是请求亲自了断这件事。他快马加鞭,日夜兼程,狂追猛赶,终于俘获了义瑞和尚。义瑞和尚苦苦哀求,要辛弃疾不看僧面看佛面,饶过他这一遭,还给辛大侠猛戴高帽子,辛弃疾冷笑一声:“你当我没有听说农夫与蛇的故事么,你想当那条狡猾的忘恩负义的蛇,可我会做傻傻的农夫么?”手起刀落,将义瑞和尚人头斩落。 “辛弃疾力能杀人”,当时义瑞和尚用自己的脑袋证明了这一事实。后来,无数的脑袋不仅证明辛弃疾力能杀人,而且很擅长用这样一种最简单、最直接、最原始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绍兴三十二年三月,23岁的辛弃疾率领50余人,突击5万人的金营,活捉了叛徒张安国,押回建康处决,还策反了万余名士兵归宋。这事轰动天下,使他名重一时。南宋开国皇帝赵构立即任命辛弃疾为江阴签判。 这个孔孟之乡的男人就是南渡到了莺莺燕燕的江南,也没有自命风流,弄一身中国腐朽文人的坏毛病出来。他把自己首先定位成一个英雄,一个军人,然后才是一个文人。他把收复北方失地当成了毕生的事业,一生追逐英雄梦,写词只是带兵打仗之余闹着玩儿。 辛弃疾上任伊始,就雄心勃勃上奏,要求收复中原。可是,宋高宗赵构只想苟安江南,而即位的宋孝宗遭受“符离之败”后,在“主和派”大臣的强烈反对下,也失去了恢复失地的锐气,对北伐不再起劲。但孝宗也认可辛弃疾的才干,先后把他派到江西、湖北、湖南等地,担任转运使、安抚使之类,去镇压造反、治理荒政、整顿治安等。 这些职位,不算太小,俸禄丰厚,如换一个安享太平、无所用心的文人,大可优游奢华、诗酒歌舞地过一辈子,可对辛弃疾来说,却与毕生“收复山河,上阵杀敌”的理想相差甚远。因此,他极为失望、郁闷,抑郁不得志。 这时辛弃疾南归已八、九年了,却在建康通判任上无所事事,不得遂报国之愿。偶尔登临周览之际,写了一首《登建康赏心亭》一吐郁结心头的悲愤之情。“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青玉案?元夕》中,他写尽临安都城元宵之夜的奢华热闹,最后的高潮却在“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自怜幽独,伤心人别有怀抱,以委婉的方式表达人生的失意、寂寥。在江西任职期间,辛弃疾游览郁孤台,联想到金兵入侵江西,逃难百姓的泪水流进浩浩赣江,不禁抚时感事,情不能已,挥笔在江西造口的墙壁,写了一首《菩萨蛮》:“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八百多年过去了,我们总是人云亦云,说辛弃疾没得到宋廷的重用而悲愤不已。事实上不是这样。南宋巴掌大一块残缺不全的地方,才人济济,谋个一官半职可不是易事。但是,辛弃疾这条突然闯来的北方虎,立马就得到一个相当不错的职位,可见赵皇上的重视程度了。何况,辛弃疾没有科名,只是一个 “武林高手”和“文坛明星”呢。客观的说,是朝廷的重视和他自己的追求相左罢了,他太爱“杀敌”,文弱的南宋朝廷没有满足他“杀敌欲”,重理学轻武战的宋王朝扼制了一个尚武之人的“杀机”。 宋孝宗淳熙二年,湖北农民赖文政组织茶商和茶农发动起义,屡败宋朝官军。三十六岁的辛弃疾临危受命。辛弃疾的军事才能充分施展出来,他步步为营,围追堵截,终于将赖军逼入困境。他派人前去劝降,赖文政见突围无望,接受了招安。辛弃疾并没有上奏朝廷,也没有按朝廷的惯例给予接受招安者赖文政免死或封赏的待遇,而是将赖文政押解到江州处死。其余的义军800多人据说也在一天之内被全部处决,辛弃疾一声令下:“杀无赦”。 淳熙七年,辛弃疾知潭州兼湖南安抚使。在此任上,他创建“飞虎军”一事,可见辛弃疾的个性与为官之道之一斑。 湖南、广东、广西三地交界处,民族杂居,风俗顽悍,械斗、暴动隔三差五来一次,破坏性很大。各地政府武装各保其土,坐观风云,没谁真正对这些势力动真格的。交界处,实际形成了真空圈。辛弃疾上奏朝廷,建一支统一训练统一指挥、有特别战斗力的“飞虎军”,统辖此地。朝廷同意了他的建议。 辛弃疾组建了一支2000步兵、500骑兵的兵强马壮的“飞虎军”队伍。营房还没建好,就引起了枢密院一些人的恐慌,多次阻挠建这支“特种部队。辛弃疾不予理睬,越是阻力大、困难多,他就越是快马加鞭。朝中有人告到皇帝那,说辛弃疾为建军,横征暴敛,民愤极大。孝宗皇帝赵眘慌了,急令停工。辛弃疾非旦不停工,命令加速施工。时令已是深秋,土冻霜降,难以造瓦,指挥部急火攻心。 辛弃疾说:“需多少瓦?” 施工经理说:“20万块。” 辛弃疾哈哈大笑:“这有何难?明天就到。” 听者愕然。 辛弃疾召开建营紧急扩大会议,命令辖区范围内的政府、祠堂、居民,每家屋顶上揭两块瓦来,不得有误。两日内,用瓦齐备。军营落成后,辛弃疾原原本本写了一份报告给皇上,附了布局图,皇上才长长松了一口气。 辛弃疾以打仗统兵的方式用于行政管理,专断而冷酷。史书说“飞虎军”雄镇一方,不愧是一支威武之师。皇上给辛弃疾记大功一次。 辛弃疾的从政思路和民本思想和岳飞相距甚远。在茶商起义和创建“飞虎军”两件事中,他的心狠手辣暴露无遗。辛弃疾的铁腕使朝野上下怒形于色,江湖百姓怨声载道。首次弹劾辛弃疾“用钱如泥沙,杀人如草芥”的是谏官王蔺,具体时间一般认为是淳熙八年,当时42岁的辛弃疾刚刚调任浙西路提点刑狱公事。王蔺指控他在湖南任上“奸贪凶暴,虐害田里”,“用钱如流沙,杀人如草芥”,连著名道学家陆九渊也写信指责他是一个刚愎自用、性格残暴的“酷吏”。对于这次弹劾,孝宗皇帝亲自认定了事实,给予辛弃疾罢官处分。 对于这次弹劾,辛弃疾自己也没有过多辩解。也许因为辛弃疾百口莫辩。史书上说,辛弃疾“肤硕体胖,目光有稜,红颊青眼,壮健如虎”,即说他身体魁梧,强壮如虎,眼露青光,这模样一般人看着确实有点发怵。尤其是其眼神之悍厉,连朋友碰见了都不敢跟他对视,心里翻腾打鼓。 喜欢用铁腕手段来处理问题的辛弃疾依然会得到人们溺爱一样。他是一个词人,是一个豪杰,而不是一个圣人,他有自己处理问题的方式,尽管那种方式可能会让我们很意外,尽管那种方式让人文主义者侧目,让理法精神的倡导者鄙夷。 二、 罢官后的辛弃疾退隐到他新建的阔绰庄园。庄园叫“稼轩”,典型的名不副实。“轩”本是带回廊的小房子,做书房或茶舍之用。但是,辛弃疾的“稼轩”可是阔大极了,堂皇极了。41岁以后的20多年之间,他基本上是在上饶带湖和铅山瓢泉过着闲居的生活,其间有6年时间被起用又被罢官,瓢泉,是这位词人南渡后的最后归宿地。 辛弃疾远走庙堂,不免有羡陶归田之意,所以,初离藩篱,徜徉山水,怡情庄园,一定有沉醉之感。春天到了,辛弃疾的庄园里开遍了各色山花,缤纷馥郁。有几个亲朋佳客来访,倚着朱红的栏杆赏花饮酒,慷慨陈词,大谈抱负,甚至提到辛弃疾少年之事。辛弃疾的眼睛闪过一丝痛苦、落寞、自豪。他已四十好几,两鬓斑白,眼角布满了皱纹,但他的眼睛仍旧年轻,他的血脉依旧热烈。辛弃疾毕竟是只老虎,捕食嗜杀是老虎的天性,庄园养生,无疑于把他装在一只精美的大笼子里,如不能奔腾咆哮,简直就是生命锈蚀。他多么渴望再能够啸震林泉啊。南渡二十年,故园不堪回首,那些日子一去不复返。 他闭了一下眼睛,满面俱是落拓之色,乘着酒兴,取下墙上的宝剑,挑灯细看,提醒自己,曾有过一段那么快意的跃马江湖岁月,呵呵大笑道:“也就在梦中驰骋、快意一时罢了。”窗扉前的书案上,孤灯摇曳,灯火飘忽,映亮了宝剑的冷光。他走向书案,提笔蘸墨,写了一首《破阵子》,寄给好友陈亮:“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一个冬天,赋闲已近十年的辛弃疾雪后初晴扶病凭栏远眺,夕照辉映白雪皑皑的山川林木。突然,他眼睛一亮:转过山脚的大红马驮着的不是好友陈亮?他大喜过望,病痛消散,下楼策马相迎。村前石桥上,老友久别重逢,感慨万端,纵谈国事,痛心疾首。豪情处,辛弃疾斩马盟誓,决心为收拾残缺金瓯而不惜肝脑涂地。别陈亮后,辛弃疾赋诗道:“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这呐喊声,至今完好的“斩马亭”应清晰记得。 但呐喊也仅仅是呐喊了。享乐半壁江山的宋朝廷根本没有收复失地的打算,对辛弃疾的泣血呐喊,也只当作耳旁风吹过。辛弃疾也就只能在怀念和不平中老去。他的不朽诗词忠实记录了这段悲壮的情感:“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他的新愁旧梦里奔涌着壮志难酬的哀怨与人生的豪迈:“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 活得再憋屈,也得给心找出路。“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做个地主,收收租子,然后就狂饮暴食,然后就游山逛水,然后就倒头大睡。这日子也真够让人眼红。 光宗绍熙三年,53岁辛稼轩起为提点福建刑狱。据说辛弃疾到福建上任的第一天,就把牢房的囚犯全部杀掉了。当时福建治安状况不好,经常有海盗出没,辛稼轩认为,福州就是强盗的老巢,盛产刁民,怀柔安抚无济于事,因此他决定施行铁腕政策,快刀斩乱麻。这种铁血政策见效真是很快,福建的强盗不被杀死,也被吓死了,总之是一片升平景象了。痛快倒是痛快,朝中马上又有人反复弹劾他“杀人如麻”。他因此二度丢官,在家继续赋闲十一年。 这一次,他生平所有的各种名衔全部被朝廷削夺得干干净净,在瓢泉过着游山逛水、饮酒赋诗、闲云野鹤的村居生活。瓢泉田园的恬静和期思村民的质朴使辛弃疾深为所动,灵感翻飞而歌之,写下了大量描写瓢泉四时风光、世情民俗和园林风物、遣兴抒怀的诗词。醉着醒着,佳作天成。游山饮酒,别出境界,《贺新郎》里物我交融,古今两忘,令人羡煞“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情与貌,略相似。” 就在辛弃疾离职多年,以为北伐大志灰飞烟灭,救国无望而广收门徒解惑授业,编纂词集,流连于山水之间,沉迷于诗词文海中时,已经六十四岁的他突然被主战派韩胄荐举启用,举兵北伐。开禧元年,辛弃疾任镇江知府。他登上镇江名楼京口北固亭,眺望长江以北,伤今怀古,感慨万千,作了一首千古传颂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这首词意境深宏博大,格调沉郁顿挫,用典与抒情交相辉映,相得益彰,被认为是“辛词第一”。据《桯史》记载,辛弃疾写完这首词后,特地大开筵席,一边令歌妓演唱,一边挥打拍子伴奏,还请在场的每一个文人提点批评意见。但大家觉得辛弃疾是大词家,恨不能溜须拍马,只吹嘘他写得好,绝不肯自讨没趣的。 这个集豪气、才气、杀气为一身的男人,他写的词,和所有的文人词都不一样。“稼轩词”仿佛不是用笔墨写成,而是以刀剑刻成:金戈铁马的凛冽、沙场杀敌的磅礴、英雄失意的孤愤、乡间野老的旷达、壮士拂剑的沉勇,莫不觉壮声英慨、荡气回肠,忠愤之气、拂拂指端。这世上无论多强的牛人最终都要化土成灰,辛弃疾的英雄气概和壮志凌云,还有他为之效力的南宋江山,连同他自负偏执的人格,还有他杀人如麻的凶捍,都在幽深的历史暗道里随风散尽。留给今人的,却只是那些情思跌宕、心绪忐忑的词赋,历八百年而不衰,因为他写的词实在英气逼人。 韩胄仓促北伐,出师不利,江淮一战就败下阵来,金兵乘势向江南挺进,南宋朝廷又回到“求和”的老路上去了。辛弃疾自悔再度出山遭人愚弄,陷入更复杂的内心痛苦中,神色黯然地离开了朝堂,怀着满腔忧愤回上饶瓢泉。三度遭遇罢官,内心忧愤无以复加。 辛弃疾从高宗、孝宗、光宗又到了宁宗,算是四朝元老了,又换皇帝了,宋宁宗庆元元年,新皇帝想起利用金国内乱的机会北伐一次,打个胜仗,振振国威。他又想起了上饶乡间还有一个抗金的虎贲之将可以起用,于是,对他屡屡加封。老病的辛弃疾已经身不能上马,手不能挥刀,垂垂老朽矣。当朝廷再加封辛弃疾“枢密都承旨”时,辛弃疾已不能起身接旨,床上连呼数声“杀贼”而亡。 一五一十部落原文链接 | 查看所有 4 个评论 谢青桐的最新更新: 史铁生走了:一个人与一个所在 / 2010-12-31 11:00 / 评论数( 25 ) 墓里有双相思的鞋 / 2010-12-16 10:42 / 评论数( 6 ) 推上断头台 / 2010-10-26 10:08 / 评论数( 12 ) 失业在开元年间 / 2010-08-31 22:05 / 评论数( 6 ) 李少红这代人不具备拍《红楼梦》的能力 / 2010-08-08 11:08 / 评论数( 13 )

阅读更多

人的气场是怎样炼成的

1、知识的副作用     知识,很有可能成为智慧的敌人。人接受知识,就像吃了肉一样,如果没有消化好就容易变成多余的脂肪,只不过知识没有消化好,变成大脑里多余的脂肪而已,大脑多余的脂肪必然会阻止人获得智慧,甚至毁灭智慧。    读万卷书是必要的,不然行万里路就变成了脚夫了。但,不要乱读书,这个世界上值得读的书不是很多,特别现代人写的书,值得读的更少,因此,要少读,读透,慢慢咀嚼,然后吞下去,化到自己的血肉、骨骼里。 2、有知识未必有文化     有学历的人不一定有文化,有文化的人未必需要学历。近日读倪萍的《姥姥语录》,感受良多,甚至常常让我热泪盈眶。大字不识半个的姥姥,分明是一个哲学家、思想家,其中流露的超凡智慧与思想力量,如白岩松说的那样——我们需要姥姥的精神。建议30岁以上的老师和家长有空读一读。 3、认真是一种能力,而非态度     史铁生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精神底盘,他走了,就像汽车底盘坏了……对我们这一代人(70后)影响最大的句子,除了“认真是灵魂获取回报的惟一形式”,还有就是“命定的局限尽可永在,不屈的挑战不可须臾或缺”。两句话,完成了一个精妙的、完整的精神课程。 4、想象力     我经常和同事们说的是,我们能不能再进一步想……我知道,人的想象力是无限的,像大海,只有不断深入的挖掘,一定可以挖出财富来。想象力概括了全世界,想象力是人类最重要的智慧。 5、配套是一种大智慧     越是聪明的人越需要下笨功夫。比如,找到一枚钉子,但无法打进墙去……聪明人,总是去找一个锤子或者石头,然后把钉子打进墙去,尽管,找锤子和石头是需要花功夫的。可惜的是,如今,愿意花时间找锤子和石头的人很少,不懂得“配套”的人,看起来很聪明,实际上是笨人。 6、教育者之美在于气韵宛转     一个人有气场,就是指这个人的能量在扩散、传递给周围的人。真正的教育,绝不仅仅是讲道理、传授知识,更不仅仅是开发孩子的智力,而是把自己精神的能量传递给孩子,维护孩子的心力,让他成为一个内心强大的人,一个能承担后果,能应对变故,能改善自身和环境的人。     可以说,“气”在中国文化史、科技史、思想史上均占有重要地位。在教育上,却很少人引用这个概念,其实,从某个角度上看,教育的过程恰恰也是运气、然后收敛为一股平静之气的过程。气顺则人顺,气和则人和,人都是在一种生动的气韵中生活、成长的,因此,为孩子提供一种气韵生动的“场”,是孩子的心灵得以滋养的惟一途径。甚至可以说,平静而生动的气韵是涵养孩子美德的大格局。     收敛为一股气息、气韵,首先要从人的心情谈起,因为心是“气韵”的生发之源。所谓心情,心是心灵,情是情绪,情绪是心灵之外在展现,因此,人也可以从把握人的情绪角度,理解人的心灵。回归教育的纯真,就是以自己的平静心情,涵养孩子的平静心情。     对于教育者来说,更需要静心、收心,需要控制情绪,否则,再好的教育内容在人的坏情绪的作用下,都会变成令人生厌,教育者之美,也不在于外貌,而在于“平夷”的美好心情。     《关尹子》中说:“情,波也;心,流也;性,水也。”情感、情绪就像水流动时的波浪。人的意愿和愿望,就像水的流动,形成了一定的趋向,有一定的态势(动能和势能)。而“性”就是人的本能、需要,像水一样。教育者的美丽当如静水流深。 7、如何修炼自己的气场?     在浮躁与麻木之间,人的“现实”不是错,但“太现实”,就很容易迷失自我了。     因此,在我看来,人生需要有方向、需要有格局,然后不断提升自己,全面造就自我,修炼自己的气场。     饶宗颐先生讲到全面造就自我之道在于:忍耐+精进。     我的体会是:忍耐是感觉上很难受的事情,忍耐才能坚持到底,进而豁然开朗,忍耐确实是人最伟大的地方。而精进是人内心超越必然之路,每天进步一点点,有一天必然会实现飞跃、甚至飞翔,人的内在是螺旋式上升的。     1)关于忍耐。     雄心的一半是耐心,另一半还是耐心。     忍耐应当是一门值得研究的学问。在佛教中,忍是属于自在的第一境界(戒)向第二境界(定)迈进的基本方法,也是实现第三境界(慧)的前提。日本有一种传说中的奇门遁术——忍学,应该是忍耐学的一个实践版本吧。     学会忍耐了,心胸才会宽广,心胸宽广了,才能装下知识和财富。有人说,人的心胸是冤枉撑大的,不无道理。     就我们常人而言,忍耐是很难做到的,因为它需要我们坚决地和自己的欲望、快感做斗争,更需要一种异乎常人的远见卓识与坚定意志。特别是在确定了一件事情,并坚持到一定程度将要突破之前,会出现一种难以忍受的难过,人一般在这个时候出现分化,忍耐到位的人,巨大的快感会不速而来,突然出现在你面前的是一种从未意料到的欢喜,欢喜在拐角的地方!没有忍耐到位,就将前功尽弃,一事无成。冯仑说,伟大是熬出来的,很形象很准确。     2)关于精进。     我们之中的绝大多数人不能忍受超过半小时以上的孤独。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缺乏独立思考能力的原因。     精进是分阶梯的,阶梯是人内在精神生长的基本过程,也是基本规律,就像王国维所说的人生三阶,第一阶是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第二阶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依消得人憔悴;第三阶是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精进之道,在于修炼自身的气息与气场以及状态,不断的精进,将不断提高自身内心世界丰富程度,在我看来,精进的途径无非是,内省与感悟,内省是扩胸运动,使人有智慧,而感悟是益智运动,感悟后的东西才能算是自己的东西。 相关阅读 中国1万亿的外汇是用价值10万亿的资源换来的 中石化 :一周买300万茅台拉菲 如何榨干保险公司最后一滴血 奶牛是公的还是母的? 八种传达爱意的最佳方式 本文网址: http://www.lzhi.org/views/481005

阅读更多

崔永元李承鹏谈抗拆:真的希望这个社会稳定

崔永元相信文学的力量能够塑造人格,李承鹏认为文学改变不了社会,但可以改变心情,“我写小说不是为了改变社会,而是为了不让社会改变我”。 (磨铁/供图/图)     于建嵘、洪晃、郑渊洁等人参加了在北京大学举办的《李可乐抗拆记》文化论坛,论坛的主题是“有种文学叫‘拆那’”。 (磨铁/供图/图) 有种艺术叫“拆那”,图为2010年艺术家黄锐的行为艺术暖冬计划。 (黄锐/供图/图)   崔永元、李承鹏谈抗拆:“我们真的希望这个社会稳定”   作者: 南方周末记者 陈一鸣   北京一家书店,窗外北风正紧。崔永元举着李承鹏的新书《李可乐抗拆记》说:“我希望每一个面临强拆的房子里都堆着一堆这样的书。”   《李可乐抗拆记》是李承鹏的第9本作品,前一本《中国足球内幕》披露了大量中国足球事实,“为打假扫黑抓赌风暴指明了方向”。这也是李承鹏的第3本 小说,“李可乐”第二次出现,上一本小说《李可乐寻人记》写一个混混为了泡妞跟人打赌修了一座希望小学,汶川地震时,只有这座小学没有倒。他忘了自己是个坏人,四处接受采访时被抓了。还好最后有个光明的结尾。   “我就希望大家自私,我们以往的教育把这个词抹黑了。”崔永元对南方周末记者强调“自私”的重要性,“以前我们把‘自私’曲解成损害他人利益、只顾 自己利益;实际上‘自私’的概念是不损害他人利益的前提下只顾自己利益。大部分公民意识不到‘自私’是一种美德,所以我们一定要花大力气让大家明白这两个 字的字里行间是什么意思。”   维护私权是两人对谈的重点。《李可乐抗拆记》显然就是可以成为大谈私权的由头,这本书讲的就是这么个事儿:李可乐混世界,诸事不成。碰巧得知丁香街 将要拆迁,趁当地住户尚不知情抢先买下一套房子,打算大赚一笔。哪知他越陷越深,钱没赚到,女朋友还“劈腿”了,新街坊唐巧珍自焚了,自己也被“保送”精 神病院了……李可乐铁了心,和“90后”非主流女孩儿菜刀妹等群众一起,机关算尽保护家园,当然,结局是光明的——郑书记是好人,付市长略有缺点但也未必 不是好人。   现场对谈结束后,南方周末记者对二人进行了专访,本文由现场对谈内容和专访两部分组合而成。    “小说太有用了,这是毛泽东说的”    南方周末 :为什么选择了拆迁的主题来写小说?    李承鹏 :我小时候家里特别穷,所以从小对房子就特别敏感。记得在一个大雨之夜,我和我妈一起走了很远的路,花15块钱在一户农民家里 租了一个月房子。后来长大后,我始终想弄明白一个问题,房子为什么那么贵。我爸爸家族有个很大的院子,1983年中国第一次城市化进程启动,院子卖了三千 多块钱,我们住进了楼房,挺高兴。再后来发现,我家老宅每亩地的价格是6000万,涨了上万倍。我就琢磨,为什么我的地变成你的地,我再买你建的房要多花 一万多倍的价钱?   由此出发,自然就关注了拆迁。拆迁导致了很多悲剧,这种事情就不应该发生。你不能让人睡醒之后突然闻到青草的味道——你家房子被拆了,你被抬出来扔 在草地上。    崔永元 :现在我们上网总能看到某个地方强拆,某个人被碾死了,渐渐地大家都有点麻木了,好像三天看不到强拆新闻都有点想了似的。其实 这是天大的事,不能任由自己视而不见。我们做新闻的首先关心事件真伪,其次关心前因后果。像把人拆死了的事情,我的反应肯定是愤怒,这种事情没有任何理由 可以搪塞。    南方周末: 书中有个人物叫唐巧珍,抗拆中自焚,这本书是唐福珍事件引发的吗?    李承鹏 :唐福珍事件发生之前我就开始写提纲了,那个惨剧坚定了我的写作信心。事发时我刚好在成都,写了一篇文章发在网上,结果被反复删除。我是穷汉子出身,你欺负我这个事就没完了,所以我一定要把这本书写出来,还要写好。最早的大纲写了8.6万多字,不断推翻重写。这本小说语言貌似狂欢,但写作时真的很压抑。    南方周末 :为什么用小说的形式写拆迁?杂文对现实的影响是不是更有力量?    李承鹏: 拆迁这件事写成小说的原因,第一是容量大,第二更鲜活。在一篇杂文里你无法探讨中国现有土地政策的症结所在,在小说里就可以通过一个个鲜活的人、一个个生动的情节来说明问题。   比如说,这本书里写了很多抗拆的点子,李可乐的最后一招就是藏匿身份证、房产证。他是怎么想到这一招的呢?他关进精神病院之后,和他合伙买房的哥们 都想把房子卖掉,跪下跟他要身份证。李可乐这才想到,没有我的身份证还办不了这个事,如果整条街的人把身份证和房产证集中藏起来,开发商就无法个个击破, 那么,他开发的房子就不合法,也就卖不出去。李可乐就想,你不把我关进精神病院,我还想不到这么好的办法呢!这种隐喻和戏剧强度,小说之外的文体是无法实 现的。    南方周末 :小说或者文学对现实的影响还有力量吗?    崔永元: 小说太有用了,这是毛泽东说的。小说的观点和想法都隐藏在字里行间,不一定直指要害,但它的作用是潜移默化的。杂文和博客像可乐一样,是快速消费品,而小说是可以留下来的。   我现在特别理解中国早期知识分子的心情,他们当时比我们还要愤怒,他们看到的事更多,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所以他们当时走的是启蒙。我非常看中这条 路,我觉得中国现在最需要做的工作就是思想和文化的启蒙,让所有人都明白事理,这个事情特别关键。无论是老百姓、网民,还是执政者,领导人,我觉得都要纳 入到这个社会里才行,明白常识,明白法律,知道春夏秋冬,知道自然规律,这样做事情才能上正道。    南方周末 :这本书有没有想写但没写的内容?    李承鹏: 有,比如有一段是技术原因被删掉了,特别可惜。那段写的是,你是个钉子户,你要告拆迁队,结果你发现开发商抢先把拆迁队告 了。这个时候你再想告拆迁队,就要去更高一级的法院告。开发商和拆迁队的官司打到最后,开发商肯定不会赢,因为他们本来就是一家的。   修改阶段,我和责任编辑用投影仪把电子版打到墙上一句一句地看。李可乐说了句,“我要活得有尊严”,前面不能提谁说的这句话,我就很愤怒,就天天 吵。    南方周末 :小说是一个光明的结尾,这是“被”的结果吗?    李承鹏 :我是发自肺腑地讲了一个光明的结局,生活中很郁闷,看你的小说还郁闷,这就不对了。而且从小说技术上来讲,悲剧写成喜剧更有力量,苦中作乐是一种高级的东西。    崔永元 :光明的尾巴没错,好莱坞的电影都是光明的尾巴,它能让观众笑着离开剧场,下次他才乐意重返。其实也没那么悲观,我们有一段时 间哀叹野生动物就快死光了,结果一抓环境保护,狼灾和野猪灾全都出来了,自然界的自我修复能力特别强,社会的自我修复能力也一样。最关键的是人心,如果人 人都觉得某些东西应该修复,这个社会一定会朝着好的方向走。    南方周末: 你相信文学能改变现实吗?    崔永元 :我认为文学真的可以塑造人格。我1987年刚工作时,做一档节目叫“午间半小时”,当时我刚好看了史铁生揭露社会不公现象的小说《午餐半小时》,看完之后脑子就像被砸了一砖,小说就有这么大的力量。那些名著就更不用说了,像《约翰·克里斯朵夫》、《悲惨世界》,都能让人看得浑身颤抖,浑身出汗。    南方周末 :有没有遇到过有恻隐之心的拆迁队或不可理喻的钉子户?    李承鹏 :善良的拆迁队一个都没有,凶狠的占60%,愿意给人一点小恩小惠的占30%,被击退的不到10%。我经常遇到的情况是,拆迁 办、拆迁队、开发商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大家都披着马甲。   不可理喻的钉子户肯定也有,有人出的价格高得离谱,也有人就像藏獒守土,你给我多少钱都不卖。对于这点我想引用村上春树的观点,当鸡蛋和高墙对立, 作家一定要站在鸡蛋一边。当然也有少量卧底,他会为了个人利益出卖大家,不过80%的群众都是随大流。    南方周末: 你们觉得中国为什么屡屡发生强拆事件?    崔永元 :拆迁当然为了社会进步和繁荣,出发点当然是好的,但是好的出发点结果未必是好的。我觉得最恐怖的是,我们当中任何一个人,当 你大权在握之时,有人会给你描绘另一幅美妙图画——这个城市一两年间翻天覆地,三年赶超发达国家。此时谁能保证自己不强拆?   但在东京、纽约这样的城市经常能看到高楼大厦前面有一个很小很小的房子,那一刻我们才发觉,这座城市的美就在这个地方。   那些小房子之所以没被拆掉,是因为法律保障它的存在。我希望什么时候我们的法律也把这一条写进去,“私有权利神圣不可侵犯”,一定要写“神圣不可侵 犯”。    李承鹏: 强拆屡屡发生,是因为我们的市长、区长、镇长都想把自己的城市建成纽约。关于土地的问题,我只有一个简单的想法,人是天和地 种下的庄稼,我们是碳水化合物,离不开土地。    南方周末 :你希望“私权神圣不可侵犯”,你能为此做些什么?    崔永元: 当每个人都学会维护自己应有的权利,那么就没有人能随便侵犯你的权利,这个社会就会正常运转起来。    李承鹏 :我小时候觉得“人不为己天诛地灭”是非常反动的,后来我发现人不为己真的会天诛地灭。美国大兵为什么自私的同时又那么勇敢? 因为你要欺负美国就直接欺负到他家里了,他保护国家就是保护自己的家。    崔永元 :我们就用宅基地来说,你给我划多少我就用多少,我绝不侵犯你一寸;反之国家也不能侵犯我一寸。   我觉得现在的“司法解释”就是证明法律漏洞太多,所谓的司法解释就是补丁,就是一个一个在找补。我觉得要搞清楚一些事情,比如说他是用国家利益或者 公共利益,所谓的不可抗力的名义强制拆迁,那就要把这个界定清楚,什么叫公共利益,修高速公路是公共利益吗?新建一个小区,哪怕你能容纳2600万人,是 公共利益吗?我可不这么认识,我认为公共利益是不排斥个体的,也就是说我的利益就是公共利益,你不能说小崔一个人的利益就是私人利益,因为我的利益只要不 超出法律的范畴,没有超出法律范畴的要求,它就是公共利益,所谓的公共利益是由每个个体的私人利益组成的。    南方周末: 如果制度或法律建设暂时跟不上,“民愤极 大,从严惩处”这种方式是否可以重新提起?我们都知道,很多出事的官员都官复原职了,撞死人也可以没有下文。    崔永元 :我就非常想把干部问责制度搞清楚,犯什么样的错误永远不能出山,什么样的错误一时不能出山。我觉得这都属于政策法律法规这个 层面的问题,在这个层面上探讨才有意义。   为了顺应网络民意高速解决一些问题,我觉得有违法治精神,还是会埋下隐患。    关心现实是一种家教    南方周末: 说真话的难度在哪里?    崔永元 :1996年我们开始做“实话实说”,大概做了两年,“实话实说”创始者之一郑也夫说节目组左顾右盼,经常婆婆没枪毙,媳妇就把自己枪毙了。就说我自己吧,我现在发微博没有人管,但是只要跟时事有点关系的,我自己都要审查好几遍,用中心主任的眼光审查一遍,用台长的眼光审查一遍,用纪检委的眼光审查一遍,最后再用张朝阳的眼光审查一遍,然后才点击。    南方周末: 你们为什么热心干预社会现实?    崔永元: 这个是家教,我是吃百家饭长大的,我父亲是政委,常年在外,一直到高中我每年只有一两个月能见到他。当时没有人管我,我就在大院的叔叔阿姨家里到处吃。我跟赵本山演小品时叫“大叔大妈”,有很多网友说这两个称谓不是一家子,但在部队大院就叫叔叔、阿姨,没有第三个称呼。   我现在帮别人就是小时候训练出来的,我看到一个悲惨的事真扛不住,条件反射似的就想帮一把。前些天刚发生一件事,12名驴友雪夜被困江西宜春明月山,缆车向他们要4倍的价钱,他们下不了山就有可能要被冻死,然后紧急求救。我马上打电话给江西有关部门,第一句话就说我是中央电视台的崔永元。你说用不着这么牛吧?但我觉得人命关天,就别谦虚了,这个名字如果有用就赶紧拿来解决问题。后来这个事解决了,我才踏踏实实睡觉去了。   我总是在想,可能崔永元被困在明月山上了,打一个电话有一万个人来救,假如说崔永元不是今天的崔永元呢?他就有冻死的危险,我们不能让这种危险像空气一样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之中,否则可能我不危险,但我女儿会危险,我姐姐会危险,我二舅会危险。其实强拆且拆不到我们家,完全没有必要为这个事愤怒,但每次看到新闻的时候,真的比拆自己家还愤怒。    李承鹏 :我特别同意小崔说的“家教”。我妈信佛,她给人捐钱之后抬腿就走。她跟我说,如果你等人家说谢谢,功德就还给你了,所以给了钱赶紧走。   我小时候家里非常穷,连学费都交不起,小崔还有百家饭可吃,我生在新疆,新疆地广人稀,我要吃百家饭能把自己走死。我不挑食,但我对住特别敏感。我在成都买房子时,房子均价才1000多一平方米,而我买的房子是3800多一平米。那位开发商是个球迷,他带我到他工地上跟我说,这个房子用了三倍的钢筋,这点特别打动我,房子结实我的世界就结实,这是我一辈子的事——意识到70年产权是后来的事情了。    南方周末 :你们打算对现实干预到什么程度?    崔永元 :我这个年龄从小受的教育导致我们关心世界像关心自己的家人一样,是一种条件反射。现在甭说强制拆迁,美国打伊拉克我也反对,美日韩海上军演我也持反对态度。    李承鹏: 我不是一个喜欢政治的人,以后也不是,但我有自己的生活主张——我希望父母身体健康,同时我也希望别人父母的身体健康。我们是社会最稳定的那部分人,也真的希望这个社会稳定,如果存心捣乱就不会写小说了。我希望通过我的写作可以让很多人得到公平,文学改变不了社会,但可以改变心情。我写小说不是为了改变社会,而是为了不让社会改变我。    “小崔说话”   ◎写拆迁扎不扎手?我觉得一点不扎手,拆迁都不扎手,写个小说怎么会扎手呢?而且现在都没有“拆迁”这个词了,现在都是“强制拆迁”。拆迁有得商量。强拆 没得商量。   ◎拆迁当然为了社会进步和繁荣,出发点当然是好的。但是我们“擅长”的是用好的出发点干坏事。拆迁目的是什么?为了让我们的房子和城市长得一样,现在我们 国家有两百多个城市长得一模一样,这事有多恐怖?好像一个女的肚子大了,她要生孩子,传说要生多胞胎,最后生了两百多,长得都一样,再天大的喜事也不觉得 它是好事了。   ◎我觉得不说话和说真话一样值得称赞,那也是非常大的美德,我也很佩服不说话的人,我最恨的是乱说话的人和故意说假话的人。我觉得说真话和沉默同样都是正 确的。   ◎有时候看人的表情可以看出来,越说真话的人越不自然,越说假话的人越沉着。   ◎美国的社区连铁栅栏都没有,为什么?他就是自私,他非常自私,自私到什么程度?你都不可以进入他的草坪,你进入以后他会喝令你停止,你再不停止他就开 枪,这是法律给他的权利。当每个人都自私的时候,我们换个角度看就是每个人都在维护自己应有的权利,那么就没有人能随便侵犯你的权利。   ◎文学真的还是有力量的,现在我同时经历了纸阅读和网络阅读,纸阅读我在坚持,网络阅读已经开始了,完全是两回事。就像我们人讲话的时候,你能听到他的语 言,你还能看到他的形体,干这行的人叫做形体语言,我觉得纸阅读就是这件事,为什么叫掩卷长叹,不能关机长叹,其实纸阅读的美就在于这,包括你翻,包括你 再翻回来,在重要的地方做标志,感兴趣的地方写上批注,它真的都是一种享受。   (南方周末记者陈一鸣整理)”人不为己,真的会天诛地灭 来源: 南方周末 打喷嚏链接: http://www.dapenti.com/blog/more.asp?name=xilei&id=41844 1988——我想和这个世界谈谈(韩寒最新小说) 用手机上 喷嚏网 :m.dapenti.com        每周精华尽在【 喷嚏周刊 】        《喷嚏图卦》图片托管于又拍网

阅读更多

不同情更美好

 2008年某夜,收到周云蓬的短信:明晚我在VOX酒吧演出,你有空来吧。我回短。发出去后意识到:这周云蓬可怎么看呐? 没问题,该怎么看怎么看。不两分钟,短信回过来。谢谢。哦,谢谢,我心里也在说同样的话。 对周云蓬,我一再地忽略他是盲人。不是我冷血,而是他就让你有这个错觉,他就有这样的本事,让你意识不到他是看不见的。 2011年1月25日,周云蓬的微博也通了。此后每天两三条,或两三天一条。2月16日的是:“今天父(傅)国涌先生来我市。晚上将做(作)一讲座。我会现场把京华(精华)言论直播到微博。当然我会挑选积集(极)健康的发。”第二天第三天,微博发了三条,关于傅国涌。 这都不像是盲人做的事。今天,周云蓬的粉丝28184人。他给自己贴的标签是:周云蓬、音乐、民谣、诗歌、音乐人。没有“盲人”这俩字儿。 倒是我们一再地盲人、盲人、盲人。像现在这篇,一提周云蓬,就从盲人开头,说不定待会儿还以盲人结尾。这真让人不好意思,人家早都把盲人放下了,我们还放不下。 一 周云蓬出生于1970年12月15日,9岁时致盲,祸首是青光眼。此后,他的生活跟许多盲人类似,读盲校,学盲文,听电台,拄盲杖。但有一点跟一些盲人不同,周云蓬对自己提了一句口号:“像一个正常人一样。” 眼睛看不见的人,上不了正常的高中。周云蓬不信邪,他报了高考补习班,每天从盲校放学后,坐一个半小时车到这里学高一到高三的内容。这一段经历,除了收获到与正常人一样的普通高中课程,更大的收获是“打下来一个跟外界沟通的心态”。盲人在盲人群中生活,比较闭塞,年深日久,就不愿意跟外界来往,很难与社会融合到一起,由此形成盲人独有的心理状态。周云蓬超越了这一局限。 1991年,周云蓬考取长春大学特教学院。学院里有按摩、音乐、中文三个专业,他选择了中文系。 1994年,大学毕业,周云蓬被分配到色拉油人当工人。厂家招他,纯粹是为了政策免税,周云蓬晾在一边儿没活干。1995年,听人说北京的画家村如何如何,他离开了工厂,揣着600块钱,住进北京圆明园画家村,以街头卖唱为生。 从1996到1998年,周云蓬开始第一次长时间的游历:北京—青岛—上海—南京—杭州—沈阳—北京;北京—长沙—三峡—长沙—株洲—昆明—北京。此后,类似游历又进行了几次,由此他的足迹踏上开封、西安、银川、兰州、西宁、敦煌、格尔木、西藏、济南、江阴、无锡、苏州、武汉、贵阳、阳朔、广州、深圳等许多地方。 这些漫漫旅途,在民谣听众的想象里,似乎就像苦行,想想也是,一个盲人啊,一个人,这么远的路。或者,比较浪漫的词,万水千山的漂泊;比较中性的词,流浪卖唱。但我们不应忽略:去这些地方,周云蓬主要的意趣是旅行的快乐。到西宁,他的主要目标就是去青海湖。盲人怎么游览青海湖?这是我们这些眼睛完好的人怎么也不能想象的。总之,周云蓬去了青海湖,他有他的方式,甚至,在用这种方式感受和体会时,周云蓬有他的长处,是我们这些明眼人反倒不及的。 2010年,周云蓬离开他客居15年的北京,与女友迁居浙江绍兴。他对优美风景和环境的感知与热爱,正与我们一样。 二 2004年至今,周云蓬出了三张专辑:2004年《沉默如谜的呼吸》,2007年《中国孩子》,2010年《牛羊下山》。 《沉默如谜的呼吸》第一次让人认识了这位盲歌手,但是让人意外的是:它使人印象深刻的可不是什么盲歌手,而是像一位诗人那样的纯正诗意。歌手履历中最眼跳的词,是流浪、盲人、底层一类字眼,歌曲却毫无江湖落拓之意。每一首都是诗;歌词是诗,音乐也是诗;形式上也有诗的那种创造性——意绪饱满,充满新奇和突破。诗的可贵品质是,无法用别的阐释替代,你只能一次次地与它交谈,这也是这张专辑的品质。对于它,你只有一再重复地聆听;一旦离开,即不可把握;聆听时细微而至深的触动,无从占有,也无从记忆。 《中国孩子》是2007年的小小震动,它让周云蓬的名字传到了音乐之外,引起了文化界及公众的关注。《沉默如谜的呼吸》冷冽悲悯的诗意戛然而止,这里,他把关注投入当下。民生的疾苦,不幸的新闻事件,沉重的现实,成为歌曲的主要内容;怒喝、批判和嘲讽,成为一些歌曲的语调。 但是,“中国民谣的良心”、“人民代言人”等等神圣高帽,没有箍住周云蓬。下一张专辑《牛羊下山》,再一次出乎人的意料,周云蓬突然唱起唐宋诗词来了。像一个书生,活了两千年,这些诗歌朗诵和吟唱,活在远古,也活在今日,给人的感觉,这不是什么古物,而就是音乐里这一个人的心思,既古老又当代。 这其间,周云蓬诞生了两首杰作。一首,已故音乐人张慧生谱曲海子诗《九月》,被周云蓬记忆、整理和演唱,有一种“吸纳一切苍凉并为一切悲伤的事体安魂”(胡续冬语)的强大力量。另一首,受辛妮·奥康娜一句旋律(Thank You for Hearing Me)的诱发,周云蓬谱写了《不会说话的爱情》。“日子快到头了/果子也熟透了/我们最后一次收割对方/从此仇深似海……”一首失恋后的沉痛之作,有着令人心碎的眷恋、美好、触痛和期待,刻骨铭心,又豁然放达。 三 比写作歌曲更早,周云蓬写诗。2010年,这些诗歌连同一些随笔、周云蓬的自述小传,选录在《春天责备》这本书中,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 与周云蓬的民间身份的想象不同,这些诗歌、随笔有着纯正的文学品位,更接近于知识分子而不是流浪艺人。摇滚民谣界的诗才,像崔健、张楚、左小祖咒,都有一种半路杀出的、乱刀砍死老师傅的草莽野趣,周云蓬的诗却连着正统的文脉,有着极为良好的文学修养。 在诗文天赋上,周云蓬才具一般。但他有一些常人所没有的独特体会和想法,读之常有似有所悟但终究却是“未触及”的怅然。从这个角度说,他是有自己的诗意的,虽然尚未有杰作出现。 四 与眼盲比起来,以下这些东西,可能更能说明周云蓬其人。 周云蓬出身于铁西区。铁西区是沈阳/中国的超大型工业区,1980年代之后,则成为沈阳/中国的超大型失业区,下岗人口70多万。周云蓬是工人的儿子,天生一条脐带连着中国的底层、连着这些年中国的动荡。 周云蓬是东北人。东北人有陶醉于肉体、翻腾于泥尘中的热乎劲儿,那是一种与想开了的哲学家达到同种水平的俗世的达观。幽默,恶作剧,使点小坏,能说会逗……这些东北人擅长的,周云蓬也擅长。 周云蓬是大学中文系毕业生,热爱阅读,相信书籍会开启生命智慧。盲文读物的欠缺,让这种热爱更有一种未曾满足的焦渴。对人类知识、文化、艺术的敬仰,让他希望自己也成为诗人、作家、艺术家中的一员。 周云蓬其人其歌,是悲喜交加,又寂静。他的人生体悟,是虚无又不乏诗性。他以冷酷的眼睛看透,又以诗意的眼睛看回来,这让他崇尚那种矛盾复杂、滋味莫辨的审美。 如此体悟也造就了周云蓬的温和个性。面对降临在自己头上的噩运和不平,他有将一切都化为淡然的胸怀;面对丑恶与黑暗的现实,他从不会沦为简单的愤怒歌手。 他是个人主义者,这种个人主义落地人间,让他又成为公民社会的赞成者。他不会用反面的集体命题与集体对抗,他清醒地意识到那是另一个陷阱,所以他的策略是疏离和分解它。他用并不激烈的姿态,呈现人生和社会的荒谬,揭穿人间的虚假和丑陋,同时不失个体生活的美好享受。 与此相关,周云蓬拒绝被标签,拒绝简单化,有一种免于恶俗,免于被名声、被公众趣味绑架的良好能力。   和他钦佩的作家史铁生不同。史铁生作为“职业的病人”,一生坐在轮椅上,通过残疾,打开门,窥见秘密。让我们领悟到:其实每个人都是病人,每个人的拯救之路,都只有这一条。周云蓬却略过了他的残废,不跟它玩;抬头不见低头见时,只是淡淡打个招呼,各走各的路。 这个盲人,让我们体会最深的却是他的健康。他在各个方面证明,健康是一种能力,不在于你的身体条件,而更在于内心的强大。 2010年2月23日星期三 本文纸媒版本载《中国经营报》,发表时标题改为“同情的人是可耻的”。

阅读更多

史铁生再活4天才到花甲

史铁生再活4天才到花甲 司马平邦 我知道史铁生,是通过《我与地坛》,也仅仅通过《我与地坛》――原谅我向来对纯文学鲜少感冒。 不过,当2011年第一天的早上,在微博上看到一条史铁生去世的消息时,仍然很震撼,震撼于这个世界上生命力最强大的生命之一居然忽视消失了。 1951年1月4日他出生于北京,原籍是河北省涿县,1958年入东城区王大人胡同小学读书,这个王大人据说是指当年随崇祯皇帝在景山上吊的太监王承恩,他的忠义让他死后比主子更显荣,几百年后在北京你找不到一条崇祯胡同却留下这条王大人胡同。 1967年,16岁的史铁生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毕业,两年之后,他和当时无数的知识青年一样,响应毛泽东的“广阔天地,大有作 …… ……

阅读更多

CDT/CDS今日重点

十月之声(2024)

【404文库】“再找演员的话,请放过未成年”(外二篇)

【404媒体】“等帘子拉开,模特已经换上了新衣”(外二篇)


更多文章总汇……

CDT专题

支持中国数字时代

蓝灯·无界计划

现在,你可以用一种新的方式对抗互联网审查:在浏览中国数字时代网站时,按下下面这个开关按钮,为全世界想要自由获取信息的人提供一个安全的“桥梁”。这个开源项目由蓝灯(lantern)提供,了解详情

CDT 新闻简报

读者投稿

漫游数字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