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安全

【异闻观止】人民日报:互联网依法监管是各国惯例

当今世界,信息化持续推进,互联网空间快速拓展。网络空间的公序良俗,需要依靠法律监管,这是各国的惯例。只有这样,才能维护国家安全、社会稳定和公民权益。本版今天推出来自驻外记者的专题报道,介绍各国依法维护互联网公共秩序的情况。 北欧—— 限制匿名 提升公信 本报驻瑞典记者 刘仲华...

阅读更多

何清涟 | 国土整治需要有“道德律令”

中国的污染已成了人尽皆知却不得其详的“国家机密”。最近,《南方周末》发表一篇“‘不能说’的土壤普查秘密”, 将国土整治这个无法回避的问题呈现在世人面前。沿着这篇报道的相关信息翻查下去,我看到了一连串令人崩溃的信息。 一、土地污染总体状况属于“国家机密” “不能说的土壤普查秘密”讲述了一个故事:2006年夏天,《全国土壤环境状况调查总体方案》层层传达到各地环境监测站,要求监测人员利用GPS指引,严格按照4×4平方公里的网格化方式采样。这场历时三年半的土壤污染调查,范围覆盖了除港澳台以外的所有省、直辖市、自治区的全部陆地,但调查的最终结论却秘而不宣。参与调查的专家因为签订了保密协议,不能向外界透露有关此次调查的情况。还有官员干脆解释:环境数据具有相当的敏感性,“土壤的问题不仅是土壤,涉及中国出口的农产品安全问题。” 在官方的沉默中,一些专家率先发声。有些专家认为这次“大规模、粗比例尺”的调查过于粗疏,未能真实反映国内土地污染情况,实际情况比这份报告所述要严重得多。中国工程院院士、华南农业大学副校长罗锡文公开指出,中国受重金属污染的耕地面积已达3亿亩,占全国总耕地面积的1/6。这比国家环保总署公布的1.5亿亩多了整整一倍。在经济发达的中东部地区与矿山开采冶炼区,约有70%的土地受到污染。 以上污染数据说明中国国土整治势在必行,刻不容缓。 二、中国的“毒地净化”行业还处于蛮荒时代 所谓“毒地”,是各国工业化时代留下的“遗产”。在美国有一个专用名称,叫“棕色地块”(Brownfield Site),意指被遗弃、闲置或不再使用的前工业和商业用地及设施,这些地区的扩展或再开发会受到环境污染的影响,因此需要经过净化处理之后才能投入使用。 美国关于“棕色地块”概念的法律界定,始于1980年美国国会通过的《环境应对、赔偿和责任综合法》(Comprehensive Environmental Response,Compensation,and Liability Act,CERCLA)。根据该法案,棕色地块是一些不动产,这些不动产因为现实的或潜在的有害和危险物的污染而影响到它们的重新利用。40多年来,美国政府出台了许多政策, 各相关城市社区和NGO积极配合,整治棕色地块很有成效,积累了宝贵经验,待以后另行文介绍。 美国及西方国家修复棕色地块的现成经验,基本不在中国视野之内。据报道,中国对棕色地块的重视,源于北京三名工人中毒事件。2004年4月28日,北京市宋家庄地铁工程的建筑工地,三名工人因开挖深层土壤而中毒。出事地点原是农药厂,后被一家涂料厂合并。2006年武汉某小区发生住户中毒事件,苏州市发生建筑工人中毒事件,经调查,才知道这些地块原是化工厂旧址。自此之后,“毒地修复”才开始进入中国的环保议程,小范围试行。仅武汉在最近两年就出现过三起较为严重的毒土地事件,北京、广州、湖南等地都有类似情况发生。 据世界银行《中国污染场地的修复与在开发的现状分析》报告所述,中国土壤污染的产生可以追溯到上世纪“大跃进”时期一些高污染工业企业的建设。有些场地污染浓度已超过有关标准的数百倍甚至更高,污染深度甚至达到地下几十米。近年以来,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许多原来地处城市的化工厂、农药厂、钢铁厂搬迁,留下的厂址虽然高度污染,但却在未经无害化处理的情况下被开发成住宅小区。 可以说,“棕色地块”正成为中国城市的噩梦,只是中国百姓毫无知情权,没有人知道自己居住的小区的相关历史资料。 北京当局到底还是个政府,不是黑社会。由于土地污染情况日益严重,面对国际社会越来越严厉的批评,终于也想到要“整治国土”了。近些年,从矿区环境修复开始,到农村环境修复与城市房地产用地的“净化处理”。按照环保部《全国土壤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十二五”期间,用于全国污染土壤修复的中央财政资金将达300亿元,其余由地方自筹——虽然严重不足,但总算开了一个头。 三、毒地修复成了“黑匣子” “毒地修复”这一专业工程,在美国要历经若干专业程序与十几年(或更长时间)才能完成,在中国却以“短平快”的方式敷衍完成。各地政府表面上也奉行“先治理,再出让”模式,从搬迁企业收购土地,对污染场地进行调查和修复治理,完成治理后再进入土地市场。真正的问题出在发包者与承包者的关系上:土壤修复的“买单”者是地方政府,承接项目者多为政府属下环境科学院开办的公司。一些环科院不仅承担了前期的调查评估,甚至还在从事后期的工程承包,变成了环境修复公司,自己取样、自己分析、自己验收——在中国特色的制度环境中,毒地修复又不可避免地沦为一条新兴的利益链条。 由于官方坚持环境数据事关“国家安全”,“毒地修复”这个新产业从诞生之日开始,其活动就处于隐蔽状态,从业者对场地污染数据往往讳莫如深,对施工地点也三缄其口。直到2012年2月21日“毒地修复”的龙头企业——北京建工环境修复公司宣布其创业板的上市计划,外界才得知这个新兴产业,不仅项目遍布全国,还将成为一家上市公司。 由于是根巨大的利益链条,各种各样的利益攀附者不愿意张扬;再加上污染场地的数据与真实污染状况有距离而引致的成本问题,毒地修复成了一个“黑匣子”。土壤修复从业者都信奉这样一句话:一个污染场地如同一个黑匣子,在打开之前谁都不知道这个场地真实的污染情况,不知道要花费多少资金修复。因此,中国污染地块的修复,从风险评价结果、修复目标、修复进度,到环境监控信息等所有信息,一律不向公众公开——在美国,这是法律规定必须公开的基本信息。 于是,“毒地修复”在中国成了这样的状态:本该挖地五至七米的变成一、两米;有毒的土壤未经处理拉走,将污染转移至别处。由于要快速,于是罔顾专业程序,导致修复成本成百倍地上升;没有真正的监管,修复工程敷衍了事。于是这个毒地修复行业实际上变成了许多人眼中的“唐僧肉”。《南方周末》等媒体的相关报道说明,搬迁工厂遗留下的大量棕色地块未经“清毒”,已被建成经适房、商品房和公共设施,留下无穷后患。许多中国人花一辈子的积蓄买的就是一套毒房子。 以往,由于政府严重不作为与企业缺乏社会责任,中国人赖以生存的土地被高度污染,许多地区实际上已经不适宜人类居住。我曾多次说过,中国的国土安全是保障中国政治安全的最后一道屏障,如今好不容易开始的“国土整治”,一定要看作中国人自救的重要国策。政府官员不要将这个行业当作新兴的寻租空间,企业需要“流淌道德血液”,高度自律,否则没人救得了中国,救得了中国人。须知国土再继续沦陷成污染之地,上层与富豪固然可以逃离,但广大底层与中产者却无处可逃。

阅读更多

德国之声 | 欧洲青年讨论人权

对欧洲的年轻人而言,言论自由和同性恋者的权利是相当重要的议题。来自欧洲各国的年轻人在一场名为欧洲青年人权会议上针对这些议题进行了讨论。 (德国之声中文网)思想自由、宗教自由、言论和教育自由以及无罪推定权,上述基本权利在60年前便被拟定。1948年12月10日,联合国大会在巴黎通过了《世界人权宣言》。这些基本人权是现代欧洲共同体的基石。但如今并非所有欧洲人都知道这个共同体的结构。 20岁的科特豪斯(Alexandra Kotthaus)表示:”如果你在街头询问路人有关欧盟的组成机构,他们并不清楚。”科特豪斯认为,提供年轻人平台,使其有机会亲身体验这样的结构是非常重要的。她和23岁的格贝特(Sebastian Gerbeth)12月初在纽伦堡举办了”欧洲青年人权会议”,会议标语是”属于你的权利”。连续5天共有80名来自16个欧洲国家的年轻人共同讨论欧洲的言论自由、同性婚姻和罗姆人社会与经济一体化等议题。 这些年轻人也讨论出如何在欧洲更有效的以法律保护人权的结论。虽然他们的建议无法直接被纳入立法中,但与会者让欧盟的政治家认识到年轻选民的想法。 在自由和边境保护间取得平衡 移民以及迁徙自由也被列入议程中。针对如何在保护受到压迫或因为战争逃亡的难民的同时保护边界和国家,与会者难以做出结论。 各国代表在决议中呼吁通过扩大欧盟边防机构(FRONTEX)加强边境管制。对这些在纽伦堡参与会议的青年而言,能够自由的旅行与迁徙相当重要,因为他们知道,许多欧盟以外的人们无法享有这种自由。 18岁的瑞典青年罗瓦约(Raquel Robayo)对德国之声表示:”这是我来到这里最主要的原因之一。”他认为,每个人都应该享有自由,自由是最美好的事物。 罗瓦约的小组特别关注了罗姆人如何融入欧洲的议题,各方对这个议题的意见分歧。最后这个工作小组的决议是建议为欧盟内的罗姆人建立社会网络,无需个人证件便能获得医疗保健、教育和进入就业市场。但这个建议遭到多数与会代表的反对。 支持同性恋者 令人惊讶的是,众人就同性恋、双性恋和跨性别者的权益达成一致。鉴于部分年轻的同性恋者因为在网络上受到欺凌而选择自杀,心理健康成为年轻人的重要议题。 罗瓦约表示:”我过去从不知道,当我们这个年纪的人们发现自己是同性恋者后,更多人会选择自杀。” 会议的主办人科特豪斯与许多与会者的意见相同。她认为提升同性恋、双性恋和跨性别者的权利至关重要。正因如此,当部分与会者对同性伴侣平等权决议提出反对意见时,她感到无比的吃惊。”我以为今日的人们,尤其是年轻人,思想应该更为开放。”但是东欧国家的与会者提出了备受争议的论点:同性恋者无法像异性恋者一样抚养孩子,因此他们不应该拥有结婚的权利。 在经历了长时间的辩论后,最终在多数与会者的掌声中通过决议,支持同性伴侣能和异性恋者一样领养孩子和注册为生活伴侣。 划定界限 或许有人会认为,这些年轻的各国代表属于”脸书世代”,言论自由是理所当然的权利。但是出席会议的年轻人们很快就陷入了政治和道德的雷区:在言论自由以及保护国家安全之间如何划出界限? 16岁的土耳其青年乌恰雷尔(Onur Can Ucarer)表示,言论自由的讨论让他发现外交能有多棘手。”这其中有许多灰色地带:反穆斯林影片、微基解密或亚美尼亚种族屠杀。我们几乎谈论了所有议题” 乌恰雷尔的小组呼吁欧盟成员国,禁止否认屠杀的暴行,并且立法及禁止种族屠杀。但他们的草案遭到否决。乌恰雷尔表示,草案中的一字一句都可能使众人花费长时间讨论。但他认为纽伦堡的会议是非常正面的经验。虽然过程有时十分恼人,但是”我们最终能达成妥协,这是一件好事。” 共同的价值观,永恒的友谊 纽伦堡市对这个人权会议而言有特殊的意义。纳粹在20年代和30年代在此活动。二战过后,纽伦堡审判在此展开,这个事件是国际法的历史转折点。 然而,欧洲青年人权会议主要着眼于现代。会议主办人格贝特表示,这样的活动有助于促进团结,拓展视野,让年轻的欧洲人认识到是什么将他们联系在一起。 格贝特说:”认识到其他国家的年轻人跟自己没有什么差别,这相当重要。”他们经常听到参加者说:”哇!这些人与你我相同,虽然他们住在其他国家,但是他们也面临相同的问题,关心同样的利益。他们与我无异。” 作者:Helen Whittle 编译:张筠青 责编:李鱼

阅读更多

法广 | 当今世界: 当中国国企面对加拿大油砂禁令

11月28日的加拿大《环球邮报》报道说,名列中国五百强的私营企业杭州荣盛石化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九月份在阿尔伯塔省走访了银行和石油企业高管,详细了解从石油生产到原油提炼的所有环节,加拿大原油开采业者协会(CAPP)油砂及市场部负责人对荣盛石化投资加拿大石油行业的兴趣印象深刻,这家中国私营公司愿意投资加拿大的石油开采、加工和升级产品。受金融危机影响,北美地区一些炼油加工厂已经关闭,中国私营企业可以使其起死回生。 12月9日,在哈珀对试图控股加拿大油砂企业的外国国企宣布“下不为例”的第三天,担任加中能源环境论坛主席的姜闻然在《渥太华公民报》上撰文,指出在加拿大油砂新政出台后,中国在加国能源领域里面临的四种前景。 首先的可能是进行合作,北京会把尼克森收购案视为起点。中海油收购尼克森后投入资金、保留员工、整合资产,在卡尔加里设立中海油北美和拉丁美洲总部,把中海油收购尼克森视为双赢的楷模。为此,中国将尽一切努力满足加拿大方面的要求,证明中国投资确实有益于加拿大经济。同时,中国国有石油企业继续在加国能源领域做一些小规模的控股兼并和收购。中国人希望以合作、耐心及良好的业绩来平息批评,赢得加拿大公众舆论,从而为中国国有石油企业下一步进入创造更宽容的环境。 第二种前景是挑战,中国视加拿大油砂新政为歧视及敌对政策。在油砂被哈珀赋予战略意义后,中国国有石油公司可能会远离油砂,去收购加拿大的天然气或常规石油公司。那样的话,渥太华是否又要宣布天然气属于战略资产,从而禁止中国国有企业进入? 前景之三是分流及多元化,中国国有企业可以在加拿大或中国重组,设立与中国政府没有直接关系的独立企业,继续来加拿大投资。姜闻然认为油砂新政会产生一个意外的效果,那就是目前在加拿大并不多见的中国私营企业乘虚而入,并使他们的财力很快壮大到足以匹敌中国的国有企业。 最后一种前景是中国人抽身而去,如果北京经研判后发现加拿大出于国家安全、公众舆论和对中国的恐惧等原因不再欢迎中国投资,再加上全球油价下跌、生产成本大幅上升,中国人可能会离开加拿大,因为世界上有很多国家正渴望着中国的投资。 到目前为止,中国在加拿大的直接投资仅占该国所有外国投资的不到2%。中国国有企业对加拿大油砂的收购始于2005年,当时中海油收购加拿大油砂公司MEG能源16.7%的股份,2010年10月,中石化买下了加拿大油砂作业公司(Syncrude Canada ltd)9%的股权,2011年11月中石化收购日光能源公司((Daylight Energy Ltd))全部股权。2012年1月,中石油买断麦凯河(MacKay River)油砂项目的全部股权及Dover油砂项目60%的股权。刚刚获得加拿大政府批准的中海油收购尼克森公司一案,使中国国企海外最大收购案成功在望。 本期《当今世界》是由法国国际广播电台特约记者潘卫制作,感谢收听。

阅读更多

法广 | 特别专题: 郑继文:朝鲜发射卫星影响台海两岸周边环境稳定

法广:郑继文先生你好! 郑继文:你好 法广:郑先生,这个星期朝鲜成功发射了所谓的卫星,你怎么看朝鲜发射卫星这件事情? 郑继文:那我想,朝鲜今年四月就发生卫星,但那次是完全失败,让朝鲜相当的没有面子,这次他再次发射卫星而且获得成功,等于是一雪前耻。那当然,他不管是发射卫星,或是某些观察家认为是远程弹道飞弹(远程弹道导弹),但是对朝鲜来说,都是研发整个战略武器的一环。因为我们都知道:不管是运载火箭或是长程弹道飞弹,其实它只是承载不同,它很多推进段和导控其实都是相同的,也因此朝鲜借由发射卫星,事实上确实可以用这次的任务,检验它长程飞弹整个相关的技术。也因此包括美国、日本、韩国等等对这次事件都抱持着非常不以为然的态度,认为:实际朝鲜对于区域安全是有很大的危害。 法广:朝鲜发射卫星引发周边国家的很大反响,中国第一次含蓄的批评了他,台湾总统马英九也第一次表态说:朝鲜发射火箭造成东亚局势的紧张;台湾和大陆在同一时间,对同一事件表态是比较少见的,你怎么看两岸他们的表态呢? 郑继文:我想朝鲜此举,当然朝鲜自认为他有很充分的理由,毕竟朝鲜面对的敌人是很强大的,包括以美韩为主的联军,过去几年来,每年都频繁在朝鲜半岛或是黄海、太平洋举行各种名目的军演。事实上对于朝鲜来说,他们认为举行军演、飞弹或是卫星射击,对他们自己基于国家利益来讲,或许有他的理由。不过我们都知道,现在是个地球村,一些国家的盲动,事实上会引起区域安全震动。影响的不只是邻国,而且是整个区域的形势。 像这次的朝鲜试射卫星,所牵扯的就是很直接的,像东北亚的安全就受到影响,其实周边国家不可避免都会很大的受到后续影响。就以朝鲜最亲密的盟国,邻国大陆为例,其实对大陆来讲,他最需要的就是有一个稳定的周边环境,朝鲜过去几年来,三番四次的,借由说发射卫星、试射飞弹等等,甚至包括炮击延坪岛、平安舰等等,对大陆的周边环境造成很大影响,甚至美国据此,更振振有词地宣布要重返亚洲或是亚太地区再平衡等等,其实这些情势都是大陆所不乐见的。 因为大陆目前面临诸多问题,特别是经济的形势,还有内部诸多问题,都需要他(北京中央政府)花很大心力,应付内部一些可能变动的因素,朝鲜此举对大陆来讲,等于要分出很多心力来应付外在环境的各种挑战,对大陆来讲这当然是不利(的事件);对台湾来说,试射火箭或是飞弹,虽然没有直接的影响,不过它所引起的区域安全变动,台湾也不可豁免的受到波及,最明显的是亚太地区由于安全形势的变动,经济活动受到很大影响,这是台湾直接受影响的部分,事实上作为国际村的一环,稳定的周边环境或形势是符合各方利益,朝鲜此举对于两岸来说,都是一个不乐见的发展状况。 法广:这次朝鲜发射他说的卫星正好赶在韩国和日本进行大选之前,平壤选这么一个时间是不是也是为了传递某种信息? 郑继文:我想朝鲜此举的主要诉求是要各国重视他们的存在,也就是不管哪一方党政,都要寻求和朝鲜的对话,否则类似这种情势不可避免,会一而再,再而三的发生,其实朝鲜主要借由这件事情证明,他仍然是这一地区不可忽视的因素。不管是南韩、日本或者是美国,都必须要正视朝鲜的存在,那未来,他主要的目的还是寻求他的对手国家与他对话、或是相关的利益,比如说:他最终的目的还是希望美国能承认北韩的存在,而且确保他的国家生存,然后以换取他后续的长久发展。 法广:实际上朝鲜国内经济已经很贫困了,他把这么多的财力压在(军事)这方面,就像你刚才讲的是为了表现他的存在,那么这个目的达到了吗? 郑继文:朝鲜基于他多种因素的考虑,他把国家安全放在施政比较优先的次序,过去几年来,虽然他国内经济状况不好,而且有粮食、油盐等等危机,不过他始终强调所谓的“先军政治”,也就是发展军事还是列为国家发展的优先次序,其实也就是着眼于朝鲜本身所存在的形式非常艰难,明眼人都可以看出来,美韩联军在军力上无疑是大大压倒北韩的人民军,所以朝鲜感到面临如此的威胁,因此也通过像核计划、长程弹道飞弹计划,无疑是要获得确保国家安全杀手锏的武器,也就是战略武器,当然他也知道自己的经济状况确实不好;不过朝鲜也非常清楚自己在朝鲜半岛的重要战略地位,他的一个亲密盟友—中国大陆是不会坐视他很快的崩溃。在经济上,向大陆索求,基本上还是能获得一定的支持。 实际上,朝鲜非常清楚自己的价值,可以获得的利益,也因此过去几年来,也的确大陆提供了各种各样的援助。我们只能说:朝鲜领导当局曾深知自己各方面的价值和条件,在操作区域政治平衡方面,过去一系列的作为证明了,他是非常有技巧的在做,而且获得了很大的成功。 法广:北京对平壤的影响力给人感觉现在减少了很多,平壤如果总是这样下去,会不会有一天北京感到不耐,而对他置之不理了呢? 郑继文:基于战略考量,北京绝对不会坐视朝鲜政权垮台。虽然外界普遍认为:包括在朝鲜核计划、弹道飞弹等等方面,似乎发现中国大陆对朝鲜的影响力日益式微,不过我们毕竟知道,像之前,朝鲜领导班子更换,金正恩上台,其实还是要获得中国大陆在政治上很大的认可,从类似加冕仪式似的这种政治动作可以发现,中国大陆对朝鲜的政局和政治影响力其实还是很大的,大陆对朝鲜的影响还是不容忽视的,至于朝鲜各种动作是否能完全忽视中国大陆的意见,我想这是很有保留的。像这次发射火箭,双方是否有获得一定的谅解,这还有待日后的证实。 法广:亚太地区,北部朝鲜在这里波动,南部菲律宾也有一些小波动,不过南部的波动趋缓,那么南北都有波动,对亚太整个区域会有什么样的影响? 郑继文: 其实亚太地区,过去几年来,一直是平生波折,变动最大就是朝鲜半岛,陆续有几次危机,包括:天安舰事件、延坪岛炮击、朝鲜发射卫星等等都引起很大震动;过去半年,东海和南海都有安全形势的变动,包括大陆和菲律宾在黄岩岛的对峙事件、日本片面宣布钓鱼岛收归国有等等,都引起很大变动,这些大变动中,首当其冲的就是中国,所以中国面临这么多的主权议题和邻国的摩擦,他(中国)的挑战是很大的。不过从中国大陆过去的因应作为可以看出,总体来说他因应还是得宜的。比如说就钓鱼岛危机来看,借由这次日本在战略上的犯错,成功的把机舰(飞机、军舰)巡视钓鱼台岛周边海域任务常态化,迫使日本政府也必须正视,钓鱼岛虽然他收归国有,可是在主权议题上,它还是有很大的争议。这一部分在未来,日本如何下台阶?如何寻求解决?可能解决的作为就落在日本这一方。 至于说南海地区,我想:由于菲律宾国力比较薄弱,其实对大陆的挑战并不是那么大;反之越南可能是另一个重点,毕竟越南离南海有争议的岛屿或海域很近,而且他本身的军力和综合实力是远大于菲律宾,所以对中国大陆来说,越南可能是一个比较难处理的一个对手。  

阅读更多

CDT/CDS今日重点

【年终专题】”崭新的算法,能否算出一个奴隶陈旧的命运”……2024年度之声

【年终专题】“墙也是一道‘边’,中国网民一直都很擅长于进行这种‘擦边’的反抗”……2024年度播客

【年终专题】“中文互联网上的内容每年都以断崖式的速度在锐减”……2024年度404文章

更多文章总汇……

CDT专题

支持中国数字时代

蓝灯·无界计划

现在,你可以用一种新的方式对抗互联网审查:在浏览中国数字时代网站时,按下下面这个开关按钮,为全世界想要自由获取信息的人提供一个安全的“桥梁”。这个开源项目由蓝灯(lantern)提供,了解详情

CDT 新闻简报

读者投稿

漫游数字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