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思磐 | 中国女性地位不如20年前 网络成重灾区
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调查中心上月公布的调查结果显示,中国人婚前同居比例在最近三十年里猛增17倍。但是,记者从媒体对该调查的报道以及网友的反应中发现,虽然统计数据显示同居相对为更多人所接受,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社会在家庭、婚恋、性和女性性别角色方面的观念大有改观。...
阅读更多发布者小熊维尼 | 8 月 29, 2013
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调查中心上月公布的调查结果显示,中国人婚前同居比例在最近三十年里猛增17倍。但是,记者从媒体对该调查的报道以及网友的反应中发现,虽然统计数据显示同居相对为更多人所接受,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社会在家庭、婚恋、性和女性性别角色方面的观念大有改观。...
阅读更多发布者chinaweekly | 5 月 13, 2011
假如林昭活到今天,才79岁。哦,虚80了。 “‘平心而论,林昭那时的言论,实际上都是常识。’林昭的同学说。” 常识、常理、常情、常规……不就是普世价值观吗?共產主义,反人类社会的基本道德与起码法规;共產主义的信徒们,在全世界制造的冤狱与黑暗,远远超过了黑暗的中世纪。 世界终究会成立个法庭,审判共產主义。 林昭,“结识了另一位右派,开始了一段遭到官方反对的恋情,在申请结婚未果后,男方被发配新疆劳改……” 林昭有过美好的爱情,黨剥夺了她的婚姻权。 剥夺了也好。这样,林昭就更可以称得上圣女――中华之圣女。 “这些血书能够最终保留下来,并传递到胡杰手上,有赖于数位‘具有人性’的公安干警。至今,我们不知道他们的名字。有人告诉胡杰,他们中有人为此献出了生命。” 而更多的,却是没有人性的畜生,包括在今天的网络。杨特务就是其中之一,是他让李线人、把 冉云飞 送进了大牢。 历史,会拨开所有迷雾,让我们看到真实,也同样会惩罚他们。 “张元勋,是胡杰采访到的惟一一位见过狱中林昭的人。” “她穿一件白色衬衣,很脏。外面披着夹的外套,也很破旧。手里抱着一个破布包。头发很长,最明显的是,三分之一的头发都白了。头上顶了一块手绢,上面是血写的字——冤!” 那时,她才34岁呵!黨,卧草泥马! “1968年4月29日,她被枪决于上海龙华机场。第二天,一名警察到林昭家里,说了三句话:”我是上海市公安局的。林昭已在4月29日被枪决。家属要交5分钱子弹费。‘“ 36岁,人被冤杀了,家属还要交5分钱子弹费?仅凭这一点,毛澤東就不应该睡在纪念堂,而应该下地狱。 “阴谋推翻人民民主專政罪”、“反革命罪”? 历史,惊人地相似――“煽动颠覆国家政权罪”、“颠覆国家政权罪”。 林昭说:“我相信成千上万个鸡蛋去撞击,这顽石最终会被击碎的!” 错!无论多少个鸡蛋,也无法击碎顽石;但,顽石终究会被风化。而鸡蛋们的慷慨赴死,是中國唯一的希望!世界亦然。 “人人要平等,自由,和睦,和蔼,不要这样咬人!”这不就是普世价值观吗? 可,我们每时每刻,都被狗特务盯着。这些狗特务,都很有钱,还都是外国籍(假洋鬼子),上天为什么不惩罚他们?为什么?没有道理的呵! 林昭(1932.12.26-1968.4.29),毛澤東(1893.12.26-1976.9.9)。 我不懂命理,但我觉得也许会有什么说道。 多年以后,“北大的追悼会上,挽联:上联是‘?’,下联是‘!’。此时无声胜有声――‘北大’风云”。 不,横批是:北大无耻、时代无耻、黨无耻之极! 顾晓军 2011-4-30 于南京 作者:顾晓军 中国报道周刊 , 2011-05-14. | 添加评论 | No comment 原文地址 中华之圣女林昭 通过Google Buzz关注 中国报道周刊 通过Twitter关注 中国报道周刊 通过RSS 全文订阅 通过电子邮件 全文订阅 文章分类 杂感随谈 . 欢迎大家投稿, 点这里 发送投稿邮件 相关日志 错配美女之大防 (0) 错不在日本女优 (6) 超级女声带来的麻醉感令人警惕 (1) 质疑“男女同龄退休” (0) 贞操和跳楼 (0) 谁是中国最悲惨的人 (0) 谁决定了时代美女? (0) 请保护我们的姐妹 (17) 论事业与家庭——驳男女平等 (15) 行销在禁忌的边上 (0) 略论中国古代女子的性宽容度 (4) 理性看待蓝颜知己 (0) 权力是如何丑化女性的 (2) 有感于“和一个女人睡觉最幸福” (2) 最美丽的中国女人——《色戒》原型郑萍如 (2) 是“超女”违规,还是打破了陈规陋习? (0) 早恋早成材 (1) 文人,女人和军人 (0) 才女不敌美女 (0) 性感在别处 (0) 性与贿赂堪称一对绝配 (1) 怜女假相及其与中国妇女解放 (1) 当贞操成为往事 (0) 弱女子与权贵 (0) 幸福的中国女人 (1) 屁股与尊严——父女俩在地铁上的对话 (0) 女皇的“担心”与不熄火的“炉灶”…… (0) 女性的身体化及其滥用 (0) 女性沉沦的成因分析 (0) 女性与民族 (0) 女人乳房还能做多少“文章”? (0) 处女膜的胜利 (2) 向李湘裸奔求爱的可行性分析 (1) 从胡紫薇事件看北京奥运风险 (24) 从“中国第一人造美女”看大陆的文化变迁 (0) 为何屡发“处女嫖娼案” (1) 中国的女性苏格拉底 (0) 中国的女人越来越面目狰狞了? (10) 中国政治女性的悲哀 (2) 中国官员和中国女人 (0)
阅读更多发布者chinaweekly | 5 月 12, 2011
近日,中國性学女硕士彭露露的导师——华中师范大学彭晓辉副教授受邀在南师大做了一场名为“性与人际交往”的讲座。讲座中,彭教授抛出多个前卫的性学观点,包括“遭遇性侵犯时女性应主动递上避孕套”。(5月12日《扬子晚报》) 在大多数人 眼中,性依旧是观念中比较隐晦的领地。彭教授的前卫观点之所以引发舆论抨击,或许正是因为冒犯了公众隐秘的内心所致。彭晓辉高徒、性学女硕士彭露露所遭遇的就业窘境,其实和这种社会心理不无关系。 可现实诡诞之处在于:人们对于性,似乎已经陷入一种“只能做不能说”的逻辑。但事实是:因为懂得,所以慈悲;因为理解,所以尊重。之前被视为洪水猛兽的同性恋话题、艾滋病话题,在讨论中,民众学会以宽容和尊重来缓解由性带来的社会问题。而女性遭性侵如何防卫的问题,理性的探讨比激烈的批判更有意义。 心里有阳光,世界就不阴暗。正如弗洛伊德等人研究的那样,性教育的目的是个人对自己身体的控制与社会控制的解放。彭晓辉提出的“送套自卫”命题,如果我们因为所谓的道德洁癖不去讨论,那么女性如果在性侵中免遭伤害的命题就永远无法破解。无论是“送套自卫”还是誓死抗拒,健康阳光的讨论,都是有益无害的。 舍弃尊严“送套”是否一定就能保命,“贞节烈女”誓死抗拒是否就一定会受到伤害?在这个公共话题的讨论中,与其说是讨论性,不如说是讨论女性的安全问题。如果能够怀着健康阳光的心态,理性地来探讨一个避免女性遭性侵伤害的现实路径,无论是提出前卫观点的彭晓辉,还是参与讨论的公众,皆值得尊重,不存在谁比谁在道德上有优越感。 性观念的解放,并不意味着裤腰带的解放、性器官的解放。性,不是一个獨立的命题,它跟社会的情感、道德、生命、尊严、人性甚至世界观、价值观的树立都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打破思想和观念上的禁锢,以阳光的心态去面对,实际上也是在弥补这一社会命题的断裂。包括女性遭遇性侵该如何面对这样的问题,套子与刀子的理性辩论,实际也是抛开性的顾忌和隐晦,参与公共生活的体现。 来源:重庆时报 作者:时言平 中国报道周刊 , 2011-05-13. | 添加评论 | No comment 原文地址 “送套自卫”之辩,善莫大焉 通过Google Buzz关注 中国报道周刊 通过Twitter关注 中国报道周刊 通过RSS 全文订阅 通过电子邮件 全文订阅 文章分类 时事点评 . 欢迎大家投稿, 点这里 发送投稿邮件 相关日志 错配美女之大防 (0) 错不在日本女优 (6) 超级女声带来的麻醉感令人警惕 (1) 质疑“男女同龄退休” (0) 贞操和跳楼 (0) 谁是中国最悲惨的人 (0) 谁决定了时代美女? (0) 请保护我们的姐妹 (17) 论事业与家庭——驳男女平等 (15) 行销在禁忌的边上 (0) 略论中国古代女子的性宽容度 (4) 理性看待蓝颜知己 (0) 权力是如何丑化女性的 (2) 有感于“和一个女人睡觉最幸福” (2) 最美丽的中国女人——《色戒》原型郑萍如 (2) 是“超女”违规,还是打破了陈规陋习? (0) 早恋早成材 (1) 文人,女人和军人 (0) 才女不敌美女 (0) 性感在别处 (0) 性与贿赂堪称一对绝配 (1) 怜女假相及其与中国妇女解放 (1) 当贞操成为往事 (0) 弱女子与权贵 (0) 幸福的中国女人 (1) 屁股与尊严——父女俩在地铁上的对话 (0) 女皇的“担心”与不熄火的“炉灶”…… (0) 女性的身体化及其滥用 (0) 女性沉沦的成因分析 (0) 女性与民族 (0) 女人乳房还能做多少“文章”? (0) 处女膜的胜利 (2) 向李湘裸奔求爱的可行性分析 (1) 从胡紫薇事件看北京奥运风险 (24) 从“中国第一人造美女”看大陆的文化变迁 (0) 为何屡发“处女嫖娼案” (1) 中国的女性苏格拉底 (0) 中国的女人越来越面目狰狞了? (10) 中国政治女性的悲哀 (2) 中国官员和中国女人 (0)
阅读更多发布者图样图森破 | 8 月 21, 2010
先前也写过《不海归的理由》,主要着意于美国的整体富裕度、社会有序性、相对均等的机会,弱势群体也能享受到的平等和尊严,以及免费的从小学到高中的教育和覆盖将近88%的医疗保险机制(政府现在还在尽力改善其医疗体系)等等。下面是以女性的视角来探讨美国的吸引力。
阅读更多发布者chrlcghk | 6 月 8, 2010
华盛顿的政府高层中,目前女性高官不少,如国务卿克林顿、环保局长丽莎•杰克逊(Lisa P. Jackson)、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长玛格丽特•汉伯格(Margaret A. Hamburg)等。而对于华尔街这个以男性为中心的金融世界来说,奥巴马政府中几个重要的政府监管机构的女性负责人则令他们头痛。这几位女性对华尔街的金融改革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不久前《时代》周刊发表封面文章,详细介绍了三位金融监管机构的女性负责人。一位是联邦存款保险公司(Federal Deposit Insurance Corporation,FDIC) 主席希拉•贝尔 (Sheila Bair),另一位是美国证交会(Securities and Exchange Commission,SEC)主席玛丽•夏皮罗 (Mary Schapiro),还有一位是国会监督委员会 (Congressional Oversight Panel,COP)主席伊丽莎白•沃伦 (Elizabeth Warren)。 联邦存款保险公司是三十年代大萧条时期设立的政府机构,功能是为银行储蓄客户提供政府保险。在此之前,美国人在银行的存款是没有保险的,万一银行倒闭,存户的钱就打了水漂。而在大萧条时期,大量银行倒闭,对金融业造成很大冲击,严重威胁社会稳定。民众对存放在银行的钱不放心,一有风吹草动,就可能出现挤提现象,造成银行现金流动危机,增加银行倒闭风险,反过来又使更多储户恐慌,形成恶性循环。因此,联邦政府设立由政府运作的存款保险公司,为所有储户存款作担保,以此减少挤提现象。这一措施收到很大效果,迅速稳定了民众的情绪,从而稳定了金融业。 玛丽•夏皮罗出席国会听证会,右后是她的女儿 在此次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发生之前,联邦存款保险公司对每个储户的存款最高保险额为十万美元。金融危机发生后,出现大额存款户集体提取现金的现象,联邦存款保险公司迅速做出决定,将存款保险额提高到二十五万美元,再次稳定了民众的情绪。据我所知,加州有些以华裔客户为主的地区性银行,曾在金融危机严重时,出现存款在十万美元以下的小额客户排队提取现款的情况,因为许多华人根本不知道有联邦政府存款保险这回事。 希拉•贝尔在布什担任总统时被任命为联邦存款保险公司主席,她以敢言著称,但也受到不少指责。她在三年前就对导致金融风暴的次贷危机发出过公开警告,使她成为少数几位准确预言金融危机的人士之一,赢得人们的尊敬。她也是要求改革华尔街游戏规则的政府高官之一。希拉•贝尔目前积极推动国会通过立法,力图使保险公司这类非银行机构也纳入FDIC的监管范围,以此减少金融风险。 玛丽•夏皮罗是证交会的第一位女性主席,她领导的证交会在四月份决定起诉高盛,引起华尔街震撼。证交会负责监管证券市场及交易,但在金融风暴中,证交会被指对华尔街监管不力,受到媒体及公众的大量批评。夏皮罗受命领导证交会后,大刀阔斧实行整顿,引起争议。但她坚持改革,在对证券交易规则进行清理的过程中,力求保护中小投资者的利益,严格控制大型机构的秘密交易行为,被称为”整顿能手”。 伊丽莎白•沃伦听取工作汇报 国会监督委员会的主要职责是负责监管《不良资产救助计划》 (Troubled Asset Relief Program, TARP) 以及《金融稳定法案》 (Financial Stability Act)的实施。伊丽莎白•沃伦在担任COP主席之前,是哈佛大学法学院的教授,她对银行破产法、商业法等很有研究。她提出的设立消费者金融保护机构(Consumer Financial Protection Agency)的设想,得到奥巴马的欣赏。 这个新机构的主要作用是严防银行在信用卡协议和按揭贷款合同中暗藏陷阱。沃伦指出,美国银行1980年的信用卡协议只有七百个字,但到了二十一世纪,信用卡协议居然长达三十页,其中很多词语绝大部分消费者是不明白的,这是银行玩弄的伎俩,为的是保护他们自己的利益而不是消费者的利益。设立消费者金融保护机构的建议遭到商界的大力反对,但得到贝尔和夏皮罗两位同行的支持。 这三位女性金融高官不愿循规蹈矩,勇于挑战华尔街偏见,她们在推行保护投资者的新监管制度上将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她们受到了社会越来越多的尊重和拥戴,当她们在公众场合出现时,许多人主动与她们交谈、握手或表示感谢,也有许多人希望与她们合影。这对她们来说是一种极好的鼓励,增添了更大的工作信心。
阅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