宪法

【喷嚏图卦】重要的是旅途上有一个什么样的伴侣

中国向美方承诺稳步提高国有企业红利上缴比例 中方向美方承诺提高国有企业红利上缴比例,增加上缴利润的中央国企和省级国企的数量,将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纳入国家预算体系。还承诺,鼓励包括国有公司在内的上市公司增加红利支付。还承诺在信贷提供、税收优惠和监管政策等方面对各类所有制企业一视同仁。 以美国财长盖特纳为代表的美官方认为,中国国有企业享有巨额政府补贴及各项“不公平”的政策倾斜,在本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框架下的经济对话中,盖特纳多次呼吁中国对此作出改革。“中国必须更多地依靠民营企业的创新,而不是国有企业的产能扩张。”他说。 美方认为,提高国有企业分红比例带来的收入可用于资助政府的社保和养老开支,从而有可能降低中国人大量储蓄的必要性,让他们提高消费支出,从而达到刺激中国内需的目的。 【2】德国哈芬被曝以低质产品专供中国高铁 据估,中国高铁槽道市场约十几亿元,德国哈芬占70%。业内人士称,中铁设计院的铁道图纸,直接指定使用哈芬,而非技术标准。哈芬在德国使用成本高昂的不锈钢,在中国则是碳钢。更有业内人士证实,目前中国高铁用的实为国内生产,原产几乎不足四分之一。(财新) 【垄断+低质→哈芬的能耐有多大?】自2010年起,中国铁路项目一度停工,欠款事件频频发生,但哈芬却不受影响。“只有哈芬能要到钱,而且产品还一度涨价。” “哈芬公关属于见者有份,起初是使用哈芬产品,按米给设计院分成,一个工程下来,设计院会多几百万的收入。”某供货商透露。 【3】人民日报:香港进行国民教育并非洗脑 香港2010年提出增设国民教育及德育课程为中小学必修课,原定今年起推行,但部分政治人物和学者担心,国民教育无法让学生认识真正国情,甚至变成“政治洗脑”。香港教育界大部分持支持态度。国民教育关乎培养国民的归属感和国民身份认同。 【4】男子赴医院体检 被诊断为“月经不调” 男子在海南省中医院检查身体时,拿到的检查报告中,临床诊断项竟写着“月经不调”。5月6日,海南省中医院医疗安全服务部相关负责人回应称,是医生忙中出错导致,代表医院向当事人表示歉意,并对当班医生给予处分。 网友 @HBG林舟 :体检单中的临床诊断竟是月经不调 【5】湖北荆州手术室内 患者追打医生 视频: http://tv.sohu.com/20120506/n342475696.shtml 【6】车窗里伸出一个宠物狗的脑袋 @钻石生活98 : 近日,拍摄于四川绵阳街头的一张照片引起热议,一辆在路上行驶的法院警车,车窗里伸出一个宠物狗的脑袋,四处张望。此情景被怀疑是公务人员私用警车带宠物狗兜风。经调查得知,这是我国新近引进的一批特殊品种警犬,为麻痹犯罪分子,故意化妆成宠物狗的样子。(Onion News ) 【7】云南晋宁8名少年接连失踪,疑被掳进黑砖窑 4月25日,19岁的韩耀在云南省昆明市晋宁县晋城镇南门村鑫云冷库附近失踪。家属在寻找时,竟然发现这一区域已先后有8名青少年失踪,其中近一年内就有6人。有一名青年雷玉生就在此地的大街上被人拖进了一面包车,被扔进黑砖窑强迫劳动,后逃离黑砖窑重获自由。 【8】环卫大姐上去说了两句 @许康平 :30多岁女人直接吐东西在刚扫过的地上,环卫大姐上去说了两句,结果挨了三巴掌三脚。见到被打的环卫大姐时,她精神不好,坐在凳子上不说话,左脸的伤痕还很显眼,工友在一旁照料她。2012年5月4日,浙江省,杭州市。 尹大姐说:“小孩子都知道不能在街上乱吐。”那女人说:那不就是你们环卫应该做的事情吗?尹大姐说:难道我们环卫工人就低人一等吗?”话音刚落,“啪”“啪”“啪”三个巴掌落在尹大姐脸上。 【9】直升机迎亲 5月6日,北京,一对新人启用直升机接亲。该直升机是欧洲直升机公司系列,机型为AS350B3,该公司北京唯一可承接低空飞行业务的航空公司,此次为首次承接婚礼。据悉,首次空中婚礼总费用为5万元。定价包括飞行时间和申报审批等费用,飞行时间按照1小时3万元计算。 【10】世界末日讲座 @韩松 :日前,部分中央国家机关司局级干部参加外星生命、世界末日讲座。内容十分丰富。 【11】天气其实也是临时工 【三年自然灾害?】 宋英杰 : @朱学东 兄,您询问的1960年干旱状况一事,我查阅《中国气象干旱图集》,简要回复。上图左侧为1960年春、夏干旱区域,上图右侧为1968年春、夏干旱区域。下图为历年干旱面积距平百分率。1959-60冬、1960年夏,干旱面积接近气候均值;1960年春,干旱面积高于气候均值7%;1960年秋,低于气候均值4%。 【12】原来大家都知道了 【13】岳飞要怎么做才会有好下场 没有买卖就没有杀戮 烂尾楼海报 @大尸凶的漫画 :向骆家辉同志学习 #超级月亮#屌丝照,众所周知,屌丝由于只能使用手机而非长焦单反拍摄满月,所以一直在满月之夜无所作为。但是,这位叫Fedor Pikus的国外高端屌丝有好机器,也有好的创意,于是有了这张屌丝超级月亮照。(@和菜头) 男人装 :北京车展后,我们遥想一下当年的中国第一代车模。 【14】法国在17年之后迎来首位左翼总统 法国代表社会党参选的奥朗德今晨在大选中获得胜利,成为法兰西第五共和国第七位总统,法国也在17年之后迎来首位左翼总统。萨科齐在5年任内因政绩不佳引发不满,选前处于民调落后的劣势。萨科齐虽试图打造“危机总统”形象,但终未能实现逆转。 奥朗德现年58岁,至今未婚,与社会党前总统选举候选人罗亚尔同居30多年,育有4子女,多年来坚持骑车上下班。对华关系持强硬立场。 当晚,萨科齐发表演说首度承认败选。成为法国31年来首个未能连任总统。 奥朗德在与女政治家罗亚尔同居近30年、养育4个子女后分手。目前奥朗德同居女友是记者瓦莱丽-特里埃维勒。媒体猜测奥朗德将步萨科齐后尘,成为在爱丽舍宫结婚的第二位总统。今年2月,奥朗德竞选阵营推出的录像中,罗亚尔和奥朗德现任女友瓦莱丽手挽着手宣布支持奥朗德。 【15】普京今日宣誓就职俄罗斯总统 三度入主克里姆林宫 据俄新社,普京就职典礼将于莫斯科时间7日中午12点整在克林姆林宫举行。流程如下:普京先从仪仗队手中接过象征总统权力的3件标志物——联邦总统旗帜、总统徽章和专门定做的国家宪法,再将手放在宪法上宣誓。之后礼炮鸣30响,庆祝新总统正式就职 【聚光灯下普京对私生活讳莫如深】据纽约时报,即将三度入主克里姆林宫的普京私生活始终是个谜。结婚29年的妻子很少在公众场合露面,少有的一次是上月总统大选投票时跟在普京身后。两女儿一直使用化名,连同学也不知道她们的身份。记者称谈论普京的家事是禁忌,比报道国家安全还难。 【16】股神的“乒乓球挑战赛” 2012年5月7日,股神巴菲特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周末召开年度股东大会。比尔盖兹出席活动,与股神上演“乒乓球挑战赛”。 比尔-盖茨也拿来大号球拍 两大富豪搭档 赛后,巴菲特和乒乓对手邢延华温情拥抱 【17】桌面上的鼠标垫亮瞎了 @平壤时报 :亲,你知道什么是386、486电脑吗?什么叫PS吗?我们的总司令啊,对这一切了然于胸。这是天才的金正恩视察朝鲜人民军航空与防空军指挥部时,在亲自一本正经上微机。真是日理万机啊! @Cyreign :这么多人看你上qq不会不自在么? @平壤时报 : 请不关注个别品牌,以免国家领导者的光辉形象被具体量化 马化腾 :未经授权的吧? 【18】我被他的忠诚与智慧折服了 平壤某鱼肉样板店经理日云硕(音),在去年金正日和金正恩来店视察时,曾目睹这样一幕:金正恩将父亲让进电梯,然后自己嗖嗖地爬上三层楼梯,电梯再次打开时,他立正向父亲致意。日云硕动情地回忆说:“我被他的忠诚与智慧折服了…” 【19】泰国举办变性人选美大赛 5月4日,泰国帕堤雅,2012泰国变性人选美大赛总决赛,众“佳丽”们在台上展示才艺。 【20】钢盔医生是时代的耻辱,也是每个人的耻辱 @朴抱一 :昨天看到这张图片,心里很难过。我出生在中医世家,先祖父退休以后,各地的患者还会到家里来求诊。病人遍及西北五省,上门即是客,远客留饭也是常事。祖父病逝,吊唁者极多。数月后,有患者路过看望祖父,跪泣灵前,上香烧纸,甚为感人。医者仁心,以此为尊。钢盔医生是时代的耻辱,也是每个人的耻辱。 【21】不是政府人士,永远不要去做政府的吹鼓手,因为吹鼓手在政府眼里永远只值一个夜壶铜钿,尿急了拿出来用一下,用完了将夜壶放到最角落地方;你吹得越起劲,不仅公众看不起你,政府更看不起你,所以吹鼓手都没有好下场。—–杜月笙 【22】若真是骗子也要帮 @雾满拦江 :哗,找到他了。这个美国小伙,叫Jason,中文名陆杰森,毕业于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现在南京。他因与一位乞讨的老人分享薯条,替老人倒水,而引起轰动。他说:乞丐也是人,他们值得旁人关注、或者陪着吃顿小吃。有人说给老人吃薯条不健康。陆杰森道歉说:感谢提醒,下次会送些水果、包子之类的食物。 他说,希望老人不是骗子,但如果真是,也肯定是可怜的人,能帮就帮 【23】《鸡血疗法》 @向武华 :文革中流行一本油印的非正式出版物《鸡血疗法》,据说是有位被公安局捉住的前军统中将医官,行刑前提出用“秘方”交换生命,那“秘方”就是打鸡血可以包治百病,一时风行全国。这件事还不能让苏修美帝知道,他们要是也打了鸡血,就打不过他们了!鸡血疗法的保密代号是——B102。评:鸡血平均都在43℃。 【24】他可以原谅不完美,但他无法接受一个人不去努力接近自己的极限 CCTV看见 :“这是我的第一次英文访问,很抱歉它不够严谨,但是我不得不这么做,不只因为采访时间限制,更因为我面对的是卡梅隆,这个人喜爱挑战、从无畏惧,他也希望别人如此,他可以原谅不完美,但他无法接受一个人不去努力接近自己的极限。”——柴静《看见》专访卡梅隆 http://t.cn/zOQpDcA 专访幕后,柴静说:“同志们,我的体会是,无论什么事吧,破罐破摔之后就好了,人的自尊心就象厚厚的瓷片,一片一片安详地躺在地上,踏实了。” 【25】去哪里不重要,重要的是旅途上有一个什么样的伴侣 @韩寒 :昨晚从台湾回来,正赶上我在湖南卫视十八岁成人礼的演讲《远行》播出。在此送给年轻的朋友。讲完后有个男生问,韩寒“老师”,如果时光倒退,18岁的你会怎么做。我说,在那年我喜欢的事我都做了,了无遗憾,真要回到那时候,也只是yesterday once more,再做一遍。 http://t.cn/zOQ6Jw3 “去哪里不重要,重要的是旅途上有一个什么样的伴侣,如果和一头猪同行,去哪里都是猪圈,如果遇上一条疯狗,再强大你也得去医院” 【26】在你所处的位置,用你所有的资源,做你力所能及的事。 ——罗斯福 http://t.cn/zOHe70P  ( @喷嚏意图 ) 他来自山东,是一名残疾人,因思想独立、指谪政弊而被政府迫害。地方政府和当权政要派专人看管他,调拨专款作为对他的看管费用,他每天都活在别人的监视和囚禁中,其遭遇只能用令人发指来形容。历尽万难,他终于成功逃离了当地,在外国使节的帮助和护送下去到了国外。他,就是孙膑。   你让我学雷锋,我愿意;我让你学骆家辉,你愿意么?   来源: 喷嚏网 综合编辑 友情提示:请各位河蟹评论。道理你懂的 喷嚏新浪围脖: http://weibo.com/dapentizk   、 @喷嚏意图 (新浪)、  喷嚏意图 (腾讯) 喷嚏官方淘宝店: http://shop58267249.taobao.com/ 广告联系:dapenti#dapenti.com (# 换成 @) 喷嚏电影频道(beta): http://www.dapenti.com/v/index.html 打喷嚏链接: http://www.dapenti.com/blog/more.asp?name=xilei&id=61335 用手机上 喷嚏网 :m.dapenti.com        每天网络精华尽在【 喷嚏图卦 】        喷嚏网官方新浪围脖

Read More

爱思想 | 杨雪冬 陈雪莲 刘铎:构建与公共参与扩大相适应的乡镇治理机制

杨雪冬 陈雪莲 刘铎:构建与公共参与扩大相适应的乡镇治理机制 进入专题 : 公共参与 乡镇治理    ● 杨雪冬   陈雪莲   刘铎       乡镇是我国广大农村人口生产生活的主要场所,也是国家政权行使的最低行政层次,无论从人口规模上,还是在宪法意义上,都是基本的公共治理空间,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基础单位。     目前的乡镇治理改革,是在30多年改革开放背景下展开的。30多年前,中国的改革从农村开始,取得了重大成就,为其他各项改革提供了稳定的基础。20世纪90年代后,“三农问题”逐渐突出,并引起广泛关注。推动这些问题凸显的根本动力是广大农民权利意识和参与意识的增强。当权益受到冲击和损害时,他们开始积极行动起来,通过各种参与方式来维护自身权益。与不断高涨的农民参与要求相比,现有的乡镇管理体制虽然一直处于不断的调整过程中,但是相对滞后。有些地方的乡镇政权甚至成为产生问题、激化矛盾的根源,造成了广大农民对乡镇政权的不信任。这反过来又制约了乡镇政权的有效运行,并且将基层积累的矛盾转移到更高政权层级,使整个政权体系面临着“过度参与”的冲击。长此下去,整个国家的治理能力也将受到伤害。     因此,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要完善与农民政治参与积极性不断提高相适应的乡镇治理机制,依法保障农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面对不断高涨的农民政治参与积极性,乡镇治理改革要完成两个主要任务:一是要在新形势下把国家的管理继续有效地延伸到农村社会的基层,实现农村社会的有效治理;二是要使广大农民真正参与到乡镇治理过程中,提高乡镇公共事务的民主治理水平,增强乡镇社区的凝聚力。            一、当前农村公共参与发展的基本特点            要准确、全面地把握当前农村公共参与的特点,首先应该明确我国农村社会正在经历着快速现代化这个基本现状。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各地的农村都不同程度地被卷入了城市化、市场化、工业化、信息化和全球化以及国家治理变革的进程中。在这些力量的推动下,传统意义上的农村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革。封闭的环境被打破,货币在社会经济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农村内部社会阶层分化加快,村庄之间的差距在逐渐拉大,农村人口大幅度流动,因为年龄、健康等原因从城市返乡的农民工面临着重新开始生活的新问题,如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口在减少,大家庭结构逐渐解体,传统家庭保障机制急剧弱化,个人的自由度和权利意识明显增强,参与要求快速增强等。这些在发达国家经历数百年完成的变化在中国只用了短短的30年时间就完成了。这无疑对于整个社会的文化心理、社会关系以及治理方式等提出了挑战。与此同时,国家对于农村的治理方式也在进行着调整。农业承包责任制的完善、村委会选举的普遍推行、农业税的取消和国家更加重视城乡协调发展等不过是众多措施中的一部分。这些措施一方面使国家向农村、农民让渡了更大的自我治理空间,另一方面又重构着国家与农民之间的联系纽带、方式以及互动的机制。     农村参与就是在这样一种快速变化的背景下展开的。目前,我国农村的公共参与主要有以下十个特点:     第一,农村的参与主体在结构上发生了重大变化。毫无疑问,农民是农村公共参与的主体。经过30多年的发展变化,这个群体已经产生了高度分化。收入、职业、生活的空间(包括城乡、地区)、流动性,乃至文化传统、习惯等成为这个群体分化的标准,原来具有高度同质化的阶级群体正在被分割为多个差异性明显的新群体。这些新的群体在分化的过程中形成了自己更清晰的利益和认同,政治意识明显增强,自发组织的能力也在提高。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现在的农民既不是经典作家著作中处于“袋中的一个个马铃薯”状态的农民,也不是改革开放初期全心投入农业生产的农民,更不是田园诗里男耕女织、怡然自得的农民。他们是在市场化、城市化、工业化、全球化和信息化进程中日益分化、具有高度流动性的群体。唯一的共同点也许是他们还通过户口、土地、家人、宗族等体制性或非体制性纽带与自己出生的农村保持着密切的联系。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城乡差距的客观存在,造成了村庄资源和人才的净流出。由于村庄基础设施较差,农村大量结婚的青年选择在城市和乡镇中心购房居住;农村教育水平低下,很多家庭选择把孩子送到城市和乡镇中心小学就学;农村日常生活商品化的发展,使得村庄的资本向城市转移。上学、参军、就业等途径均使得乡村的精英不断被城市所吸纳。农村正呈现资本和人才的双重空心化。     第二,农民的参与态度和参与能力呈现两极分化。有一种观点认为当前农民参与冷漠、能力不足。这只看到了问题的一个方面。与整个农民群体日益分化相伴生的是不同群体在参与态度和能力上的分化。而现阶段的基本状态又是两极分化,即小部分群体参与积极,表达意见和维护利益的能力更强,另外很大部分的群体与农村公共生活疏离,缺乏足够的参与动力和必要的参与能力。性别、年龄、职业和经济收入等标准并不是区分这两类群体的明显标准,但是我们可以把积极参与公共事务的人士简称为精英人士。这些精英人士有四个基本特征:(1)他们来源多样,因此不能被称为一个群体。这些人员包括:前任和现任村干部、有强烈参政愿望的富裕农民;在外打工返乡的年轻人;退伍军人;一些返乡的退休人士;有担任村干部传统的家庭;一些长期上访人员;长期操办村内婚丧嫁娶事务的威望人士等。(2)他们在公共问题上动员能力强。虽然这些人参与公共事务的动机差别很大,但是都具有很强的动员能力,既能够协调当地公共问题的解决,也能在当地引发公共问题。(3)他们的流动性强。这些人员多数已经不是以在本村种地为生,而是在中心镇、县城,甚至更大的城市里有另一份职业,甚至住所。但是与大量外出就业的农民工相比,他们更关心家乡的事务。(4)他们中的女性较少。这也反映了我国农村女性在公共参与中的基本状态。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农村人口特别是劳动力的高度流动性,造成了实际生活在农村的主要人口并不是最有参与动力和能力的群体,但又是最需要通过参与来伸张和维护自身利益的群体。     第三,农民参与的自组织化程度低。农民并不是没有组织,而是缺乏与其日益分化相适应的多样化的自主性组织。各国的政治发展经验表明,只有通过组织化的参与,才能整合参与者的利益,减轻快速增多的参与对政治秩序的压力,实现稳定的政治秩序。目前,农民的组织化有四个基本特点:(1)村委会、党领导下的群团组织构成了农民组织的主体。尽管这些正式组织是长期存在的合法基层组织,但由于把过多的精力用于完成党委政府交付的任务,所以自治能力受到了很大的限制。一些农村由于各种原因还出现了组织涣散、家族控制的局面。(2)以专业合作社为代表的经济性组织发展较快,而从事公共服务的社会性组织发展缓慢。(3)以家族、宗教等传统纽带为基础的农民组织在一些地方快速发展。这些组织的负责人多是有威望、辈分高的老人,具有很强的动员能力,但是他们的地位和作用还没有得到当地政权的积极肯定。(4)一些外来的公民社会组织在一些农村非常活跃,但它们受到了资源、驻留时间有限以及如何与当地政府合作等因素的限制。     第四,农民参与的制度化渠道还不完善、通畅,存在结构性失衡。有序化的参与实质上就是为各种类型的公共参与提供所需要的渠道,并尽可能地实现制度化。目前农村公共参与的制度化渠道有两个突出特点:一是在领域分布上,制度化渠道集中在村委会选举、乡镇选举、村党支部选举等政治领域,社会领域的参与渠道明显不足,这很容易使一些社会问题政治化,使本来已经相对狭窄的参与渠道面对不断增多的参与诉求显得更加拥挤。二是在结构上,通向上级党委和政府的纵向渠道不通畅,农民在村庄内部组织起来的横向渠道不充分。这样不仅造成了现有参与渠道的结构性失衡,而且也难以有效地发挥非制度化渠道对制度化渠道的有力支持和补充。     第五,农民参与的目的多与权益维护有关,体现为较强的个性化和利益化特征。维护自身权益是目前农民参与的主要动机。因为只有个别人或人群的利益受到了直接伤害,才会从被动的忍让转向积极的参与。但是,这种个体化的参与很难转化为规模更大的理性参与,并且会由于个体利益被过度“放大”而损害了村庄的整体利益,造成村庄内部的分裂。更严重的是,这种个体化参与很容易采取极端手段。与这种个体化权益导向的参与并存的是,公共福利导向的公共参与很难启动起来。许多农村无法在“一事一议”的公益项目上达成共识,村庄内部的公共品供给过度依靠上级政府,缺少自我投入和管理,质量严重下降。     第六,农民的公共参与方式单一。公共参与方式的单一性既反映了农村公共生活质量的下降,也说明现有公共参与制度存在着不足。公共参与方式单一主要体现为:其一,农民的公共参与以投票选举、参与村民(代表)会议等被动参与形式为主,农民是以被告知信息、被组织讨论某一既定议题等方式参与乡村公共生活的,其自主性缺乏制度性支持,很难主动发起公共议题、参与公共决策。其二,大量的公共参与还是动员型的。村党支部、村委会以及乡镇在其中发挥了主导作用,限制了农民自主性的发挥,造成了“一头冷,一头热”的极端现象,导致许多公共事务的解决主要依靠行政力量的介入干预,缺乏公共参与和协商合作,这使许多本该由农民自主解决的公共问题完全由基层政权承担起来,既增加了其管理负担,也容易使自己成为公共矛盾的焦点。     第七,农村参与空间发生了较大调整。参与空间的变化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1)大规模的、较为频繁的乡镇合并、村庄合并大大改变了原来的村庄边界、乡镇边界,使得许多农民生活在新的行政区划中,而自然村落在衰败,空心化村庄在大幅度增加。(2)快速的城市化进程使得相当数量的农村进入城市管理范围,村委会转变为居委会,农民身份转变为居民身份。(3)快速的人口流动和包括网络在内的通讯工具的发展,扩大了农民的交往空间。(4)农民生产生活的改变,拓展了他们的活动领域。这些变化的结果就是,农民的参与空间已经突破了传统意义上的村庄、乡镇边界,有了更多新的参与主体、互动关系,也有了更多的领域和内容。     第八,信息通讯技术的发展为农村参与提供了新的手段。包括电视、电话、手机、网络在内的信息通讯工具在农村快速普及,对于农村参与的发展具有革命性的作用。这体现在三个方面:(1)这些信息通讯工具为保障广大农民的知情权提供了有力的物质支持,信息封闭不再可能。(2)利用这些信息通信工具,一些公共问题引起的集体行动更容易达成。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释近年来一些群体性事件的频繁出现。(3)信息增多产生了信息竞争,为各种声音的表达提供了机会。这既有利于形成公共舆论,也会造成认识的混乱。对于一直掌握信息提供权的党委政府来说,这是巨大的挑战。     第九,农村发展中出现了一些新的参与领域。这些新的领域也是目前农村的热点难点问题。它们主要包括:新农村建设以及其他统筹城乡发展的项目如何执行,资金如何分配;部分地区出现的环境污染、环境退化问题;农村的老龄化和养老问题;在家幼童问题;失地农民问题;长期积累下来的债务问题;长期没有得到解决的上访案件等。在这些问题中,尤其值得关注的是围绕新农村建设、城乡统筹发展产生的各类问题,因为这既是各级地方政府工作的重点,也是大量资金的投入领域。有调查显示,与各类补贴、救助、新农合等相关的公共资源配置领域正在成为腐败的新领域,也是农村参与的焦点。     第十,农村公共参与的极端行为存在不断增多的趋势。极端行为主要表现为大规模上访,冲击公共机构,个别人员以自残、自杀的方式进行抗议,黑恶势力操纵农村选举和其他公共活动等。尽管这些极端行为在发生的地域、分布的领域方面存在着不均衡性,但是从全国范围来看,总量不断提高,大规模恶性事件也有增加的趋势。极端行为尽管也属于公共参与的范畴,但与公共参与精神在本质上是背离的,它不仅会在公共参与中扩大暴力的因素,而且会严重损害政府与民众之间的互信关系。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有序的公共参与就是要减少乃至消除暴力因素在农村公共生活中的影响。            二、当前乡镇管理机制的主要特点            当前乡镇管理机制的基本特征是:在结构上以乡镇党委政府为核心,参与主体以正式组织为主,相对单一;在功能上侧重执行上级命令,具有较强动员能力和垂直控制能力;在管理领域上偏重经济增长和社会控制;在管理工具方面重控制、规范和命令。简言之,处于国家与乡村交界面上的乡镇管理机制更侧重于国家的正式化管理,与直接面对和接触的日益多元化、高流动的乡村生活存在着一定的疏离。     具体来说,当前的乡镇管理机制主要有以下特征:     第一,乡镇管理在结构上以乡镇党委政府系统为主,其他部门相对蜕化。与上级党委政府相比,乡镇党委政府具有高度的混合性。党委与政府虽然在形式上进行分工,但是在运行中几乎完全重合在一起。近年来,各地探索的精简乡镇机构的改革,使这种党政重合现象更加明显,乡镇主要干部往往是身兼党政两职,甚至多职。这种职能结构的高度重合虽然有利于提高乡镇政权的运行效率,但是严重削弱了乡镇政权作为一级政权系统的完整性,也造成了其他法定机构的萎缩、功能的蜕化。比如,乡镇人民代表大会作为乡镇的最高民意机关,是政治参与的主要渠道,但是工作流于形式,失去了应有的功能和威信。再比如,乡镇的工会、妇女联合会、青年团等组织应该是相应群体公共参与的主要渠道,但是其在很多地方已经蜕化为政府的某个部门,甚至在一些地方完全停止活动。     第二,乡镇管理在功能上以执行上级命令为主,因此运行方式是中心工作压力型的。按照宪法和地方政府组织法,乡级政权的职能是“领导本乡的经济、文化和各项社会建设,做好公安、民政、司法、文教卫生、计划生育等工作”。但是对于乡镇来说,其运行的推动力来自上级党委政府,围绕后者确定的中心工作运行。上级党委政府为了保证中心工作的有效完成,采用“压力型”的管理方法,将中心工作进行层层分解,各乡镇是主要的任务执行者。①乡镇党委政府又采用同样的方法在乡镇机构和村之间分解任务。这样,所有的正式组织、机构都卷入到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中来了。然而,由于这些工作都是自上而下布置的,有着严格的时间限度和目标设定,所以在执行过程中并没有给公共参与提供必要的空间与条件。     第三,乡镇管理机构的工作人员存在着明显的“去乡镇化”趋势。乡镇管理机构直接面对农村,其工作人员应该熟悉和了解农村生活,这样才能有利于基层政权与基层社会有效对接。近年来,乡镇工作人员的“去乡镇化”趋势值得重视。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有:(1)乡镇工作人员的大幅度削减。首先被削减掉的是那些年龄偏大,但熟悉农村工作的工作人员。(2)乡镇主要领导流动性过快,并且多数在县城居住,与任职乡镇的联系在减少。乡镇干部在居住上也向县城集中,许多乡镇政府周末成为“空城”。(3)乡镇新录用人员虽然受过良好的教育,但多数并不熟悉农村生活和工作,更重要的是,基本上都来自其他乡镇,甚至其他县市。我国农村虽然在经历着快速的变革,但是“熟人社会”传统依然根深蒂固,正式制度的逐步完善虽然为农村工作的进行提供了保障,但是还需要熟悉农村生活的工作人员因地制宜地执行,并且采用“面对面”的方式来解决问题。这是乡镇与上级机构工作方式的根本差别。     第四,乡镇政权与村级组织的关系还没有理顺。根据村委会选举法,乡镇政府与村民选举产生的村委会在工作关系上是指导与被指导关系。根据中国共产党党章,乡镇党委与农村党支部是领导与被领导关系。村委会选举全面推行以来,不仅乡镇与村的关系,而且村委会和党支部之间的关系都出现了许多矛盾。这些矛盾都可以归结为乡镇政权与村级组织这个根本关系上。近年来,各地的实践经验是鼓励村党支部书记竞选村委会主任,吸收非党员的村主任入党,从而实现“一肩挑”。这样固然可以简化乡镇与村级组织的关系,但是会使二者关系完全变成上下级关系,这显然与推行村民自治这个政治战略的初衷相悖。而在实际运行中,乡镇与村级组织的关系很容易陷入两种极端:或者是乡镇对村级组织高度控制;或者是对其放松指导。无论哪种极端,都不利于有效地发挥村级组织参与乡镇治理的作用。     第五,乡镇政权与县级政权的关系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之所以如此,有两个重要原因:一是乡镇政权作为一级政权的自主性在制度上已经被大大削弱了。比如乡镇作为一级财政单位已经名存实亡,乡镇的各项开支几乎都来自上级财政,主要职能机构是由其垂直上级管理的。另一个非常值得重视的原因是,许多县级党委政府长期以来实际上采取的是“亲城市的战略”,不仅在资源投入上向县城、中心镇倾斜,而且对于乡镇工作、乡镇干部也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这造成乡镇工作开展不力,一些问题累积下来,乡镇干部缺乏必要动力,人心不稳。     第六,乡镇政权对于发展农民自组织缺乏明确的认识。毫无疑问,对于农村各类自组织的发展缺乏明确的认识是体制性的。虽然民政部、农业部制订了一些关于建立农民组织的法律和政策,但基本上都是针对建立农村专业化经济组织的,对组织农民自我管理公共事务的支持力度不大。对于许多乡镇干部来说,一方面并不了解这些法律规定,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他们对待农民自组织的态度直接取决于上级县委政府以及乡镇主要领导人的态度和认识。而这些决策者或者缺乏这方面的知识,或者无暇顾及此类问题,或者更重要的是,一些地方的领导担心发展农民自组织会对决策的执行产生制约,甚至会引发政治问题。这种认识也直接决定了在广大农村,外来的公民社会组织很难介入到当地的生产生活中,帮助当地发展各类公共服务和公益事业。农民自组织发展的滞后强化了乡镇治理主体的单一化局面。     第七,乡镇辖区内的企业在乡镇管理中的积极作用正在减弱。乡镇、村办企业的发展曾经是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和解决就业的重要力量。随着企业效益的下滑、企业的改制,乡镇和村已经从积极兴办企业,转向了吸引外部投资。然而,这些以民营资本为主的企业与所处乡镇、村的社会联系纽带也被弱化甚至截断了。许多企业在经营上过度强调经济效益,忽视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给所在地造成了较大的破坏。而乡镇政府为了获得眼前的税收,也放纵这些缺乏社会责任感的企业行为,不惜牺牲当地农民的利益。另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是,一些地方政府过度强调“富人治村”,支持这些企业家参与村级选举,造成当地贿选问题不断加重,破坏了整个村庄的风气。     第八,“条条部门”对乡镇管理的高度介入。就目前的乡镇来说,大量工作的展开,所需要的资源都来自“条条部门”。这些以项目方式开展的工作,主动权掌握在这些垂直管理的部门手里。在确定项目时,乡镇虽然有建议权,但是并不能主导这些项目的开展。因此,有相当数量的项目可能并不符合当地的要求。然而,因为这些部门控制着资源,乡镇还需要给予配合。所谓“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的局面并没有改变。乡镇承担着落实这些条条部门任务的责任。更为重要的是,由于强调项目的绩效,这些部门往往愿意把资源投向少数条件好、能尽快出成效的乡镇和村庄,造成了资源投放的不公平,也为条条部门干预乡镇管理提供了条件。     第九,乡镇合并后给乡镇管理带来了诸多新问题。乡镇合并是各地乡镇改革的普遍做法。这固然有助于减少乡镇机构、推动乡镇经济的整合、发挥中心镇的辐射功能,但是也给乡镇管理带来了新的问题。突出的问题有三个:一是乡镇工作人员频繁调整,人心浮动;二是乡镇管理幅度增大,增加了精简后乡镇机构管理的困难;三是合并产生的土地、资产等问题需要相当一段时间进行清理。但主要领导的高流动性又造成了这些问题解决的中断,容易形成新的遗留问题。            三、以往乡镇管理体制改革的经验            改革伊始,乡镇管理体制改革就是我国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既属于农村改革的核心范畴,也是政治行政改革必不可少的内容。因此,乡镇管理体制改革直接受到了农村改革和政治行政体制改革的规定限制,需服从这两大改革系统的要求。这是由乡镇在政治结构和行政系统中所处的位置和充当的角色决定的。一方面,乡镇是党和国家系统在农村延伸的终端;另一方面,它也是将广大农民的要求输入到国家和党的系统的转换器。然而,面对农村的快速变化、国家与党的制度建设这两大力量,乡镇管理体制改革首先服从的是后者——自上而下的、整体的变革力量。这是我们理解和评价过去30年来乡镇管理体制改革的基本出发点。     从这个基本点出发,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过去30年的乡镇管理体制改革一直是围绕着党和国家的制度建设这个核心任务推进的。转变乡镇职能、赋予乡镇政权更大的自主性,加强对乡镇的控制、提高其执行上级命令的能力以及不重视乡镇、放松乡镇管理体制改革成为整个政治行政系统对待乡镇管理体制的三种基本态度。这三种态度在过去30年里都以不同的方式出现过,并且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成为主流。     改革开放初期,乡镇管理体制改革被寄予了厚望。之所以如此,一是农村改革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对于乡镇改革提出了新要求;二是整个改革思路强调放权,充分发挥基层和社会的积极性、创造性。1982年宪法对乡镇的地位、职能的明确规定以及随后的一系列制度和政策调整,都在努力赋予乡镇政权更大的自主性,使其成为完善的一级政权。在这方面的典型代表是1986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联合下发的《关于加强农村基层政权建设工作的通知》(即22号文件)。该通知指出,要“简政放权,健全和完善乡政府的职能”,“切实搞好乡政权的自身建设”,“各地要尽快把乡一级财政建立起来”,“调动基层聚财的积极性,加速乡村建设”。在接下来的县乡综合改革中,理顺乡镇与县的关系,县要适当下放权力给乡镇也是改革的重要内容。     然而,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国家现代化任务的增多,这种放权给乡镇、提高乡镇自主性和功能完整性的改革思路在实践中逐渐被放弃了。要完成日益增多的现代化任务,各级国家政权必须动员起来,乡镇政权承担起更多的超出其能力范围的任务。要督促这些任务的完成,县级政权就必须加强对乡镇的控制。这样做的直接后果是乡镇自主性的全面丧失和功能的单一化。乡镇政权完全成为执行县级政权以及其他上级部门命令和要求的机构。“压力型体制”对这种县乡关系进行了形象的描述,“收粮收款、刮宫流产”则是乡镇功能单一化的生动写照。乡镇与农民的关系开始恶化,乡镇政权的公共形象大幅度滑坡,其存在的合理性受到了广泛质疑,甚至出现了取消乡镇的主张。     面对这些质疑,一些地方为了控制乡镇政权侵犯农民利益的行为,更加强化了对乡镇的控制,财政权首当其冲,乡镇财政名存实亡。这种方法又直接应用于乡镇与村委会的财政关系上,“村财乡管”成为流行做法,村民委员会的自主性也受到了影响。另一方面,由于乡镇承担着超出其能力的任务,所以改革以来一直倡导的精简机构、转变职能并没有得到真正的落实,乡镇反而成了县级政权精简机构和人员的出口。     2000年后在全国普遍推行的农村税费改革是对乡镇管理现状的直接回应,这使乡镇改革切实地回归到转变政府职能、精简结构、压缩财政供养人员的方向上。随后的各项改革虽然减轻了乡镇承担的任务,减少了乡镇与村、农民的直接接触,但是并没有回到改革之初确定的扩大乡镇自主权、完善乡镇职能的战略上。撤并乡镇、党政干部交叉任职、财政上收等改革措施在缩小乡镇政权规模的同时,也进一步将其变成了县级政权的执行机构,尤其是党政高度统一的办事机构。在精简改革的过程中,许多乡镇的工作无法正常进行,乡镇与农村的联系出现了断裂。②在这个时期,一些地方在改革乡镇党政干部选举方法、扩大党员和群众参与方面做了许多尝试,创新了选举方法,比如“公推公选”、“两推一选”等。这些方法已经在全国许多地方得到了推广,但并没有实现制度化,也没有对现有的选举法修改产生实质性影响。     总的来说,30年的乡镇管理体制改革基本上完成了党和国家制度建设所赋予的使命,有效地执行了上级的要求和命令,保证了农村社会秩序的稳定。但是改革过程中的一些问题还是需要反思的。     第一,乡镇管理体制改革不能脱离现有的法律框架进行。宪法和地方组织法对于乡镇的职能、机构等有明确的规定。乡镇是国家政权结构中最低层次的政权体系,承担着辖区内的各项管理职能,并且有较为完整的机构设置。一直以来的乡镇管理体制改革过于关注政府体制改革,忽视了党委、人大等体制的改革;过于强调执行上级部门命令的职能部门的改革,忽视了能够整合和表达民意的相关机构的改革。这种不平衡的改革在许多时候实际上忽视甚至违背了现有的法律规定。在许多地方的改革中,个别领导的政治意图压倒了法律规定,随意性过大,缺乏稳定性和严肃性。     第二,乡镇管理体制改革要顺应广大农民参与的要求。乡镇是直接面对农民和农村的基层政权,来自他们的要求和呼声不仅是改革的动力,还是制订改革方案的依据。要客观全面地看待广大农民的参与要求,既不能忽视他们的要求,也不能将他们的要求简单化。一些地方的乡镇改革往往做不到这两点。有的地方在改革过程中完全脱离当地实际,有的地方虽然强调要重视农民的要求,但并不具体分析是什么样的要求,应该优先满足哪些要求。不能顺应广大农民参与要求的改革是不可持续的。     第三,乡镇管理体制改革不能只强调加强对乡镇的垂直控制。以往的许多改革都是以加强对乡镇的控制为目的,这样做的主要理由是乡镇对自己的行为缺乏控制,容易滥用国家权威,形成预算软约束。这种理由是成立的。但是对于乡镇政权的控制不能只来自上级,还应该来自当地群众。上级的过度控制不仅会限制乡镇积极性的有效发挥,还会迫使乡镇由于只关注上级要求,忽视了当地群众的利益,最后使乡镇成为国家意志与民众要求冲突的主要区域。     第四,乡镇管理体制改革不能只强调成本—收益原则。精简机构和人员一直是乡镇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尤其是2000年后,各地的改革似乎把精简机构和人员作为唯一内容。毫无疑问,在农村税费改革、地方财政从农村获得的收入减少这个背景下,这是必然的选择,也容易较快见到成效。但是,许多地方的经验已经表明,虽然这种做法减少了财政开支,但是也造成了乡镇管理的混乱、乡镇工作人员的不稳定以及乡镇承担的职能难以有效履行等问题。相对于财政开支增长来说,这些问题显然具有更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乡镇管理能力的下降也会带来或诱发更多的治理问题。乡镇作为基层国家政权的意义也会削弱。     第五,乡镇管理体制改革不能过度追求一致性。过度的一致性就是“一刀切”。在许多地方,村庄合并、撤乡并镇、精简机构人员等改革措施由于过于强调全县“一盘棋”,已经产生了许多副作用。改革对象的差异性在增大,利益关系也更为复杂。采取简单甚至粗暴的做法,虽然能够暂时取得效果,但是必然会带来更大的隐患。比如精简机构造成了一些公共服务无法提供,精简人员造成了干部队伍内部的对立冲突,制造了潜在的信访群体。乡镇面对着的是日益多样化的农村,改革的根本目的应该是使国家的命令能够更容易被接受,提供的服务更能有效传达到农民和农村。     第六,乡镇管理体制改革不能把乡镇看作负担,甚至在体制上“妖魔化”。在21世纪初关于乡镇未来的讨论中,将乡镇改为县的派出机构或者取消乡镇受到了许多学者和官员的推崇。这种观点只看到了现有乡镇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并没有从宏观体制上认识到乡镇对于我们这么一个大国治理的意义。随着国家提供的各种公共服务的增多,乡镇的作用不仅不应该削弱,反而需要加强。乡镇是将国家意志和服务传达到广大农村的触角,也是维持当地社会基本秩序的核心力量、联通民意与国家的主要渠道。在城乡统筹这个战略背景下,乡镇的这个功能将更为突出。            四、改革乡镇治理机制,适应并推动公共参与            《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要完善与农民政治参与积极性不断提高相适应的乡镇治理机制。这个充满新意的表述提出了两个值得我们思考的命题:一是要高度重视农民的政治参与要求。农民是农村政治生活的主体,有自己的政治诉求,需要相应的制度渠道。二是要改革乡镇治理机制。乡镇治理机制不是乡镇管理体制,乡镇治理不能等同于乡镇党委和政府对乡镇事务的协调、管理和控制。乡镇治理机制是与乡镇事务有关的多主体参与、互动、达成有效公共行动所需的平台、渠道、方法、手段等正式和非正式制度的组合。日益多元化的农民与政权是这种多元结构中的核心关系,建立政权与农民良性互动的乡镇治理机制是改革的必然选择。     改革乡镇治理机制,应该从以下十个方面着手。     第一,要尊重现有的法律框架,扩大有序的公共参与,提高乡镇治理的法治化水平。要充分发挥宪法和地方组织法、村委会组织法等法律在乡镇治理改革中的作用,依法理顺乡镇改革中的各种关系,发挥相关组织机构法律赋予的权威和职能。比如加强乡镇人大的作用,发挥村民代表大会、村民大会的作用。要为各种类型的公共参与提供合法而通畅的渠道,从而使各种新兴的力量能够被纳入到乡镇治理的总体结构之中。     第二,要提高乡镇治理的透明度和参与度。乡镇是地理边界较小的行政单位,带有强烈的“熟人社会”特征。这是提高乡镇治理的透明度和参与度的有利条件,也是乡镇党政机构运行必须掌握的基本原则。在村级,要进一步推动村务公开、财务监督、群众评议等村级治理改革;在乡镇,要逐步提高乡镇预算和重大公共工程设计过程的参与性、执行过程的透明度。乡镇政府要严格执行《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大力推动乡镇党委和农村党支部的党内民主改革,扩大普通党员和普通群众对党内生活的了解和参与。     第三,要进一步加强乡镇党政机构的“基层化”水平。乡镇党政机构是党和国家的基层组织,贴近基层、服务基层是对其的基本要求。要把农村工作真正确立为乡镇党政机构的中心工作;要选派热爱和熟悉农村工作、有能力的干部担任乡镇党政领导;对于新录用工作人员,要培养其对本乡本土的熟悉程度和热爱程度;要注意不拘一格地从农村干部中选拔优秀分子,充实到乡镇公务员队伍中。     第四,要支持组织化参与的发展,推动社会自治的发展。组织化参与是党政机构“基层化”的有力支持,有助于分担后者作为乡镇治理主导力量承担的任务。要充分发挥现有的正式组织的作用,提高它们整合、表达意见,平等协商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党支部、青年团、妇联作为党的基层阵地的作用,使他们能够适应农村社会的多样化和组织化要求;除了要继续支持和引导农村专业化经济组织的发展外,还要推动农村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领域中自组织的发展;要通过恰当的方式支持农村非正式组织的发展,发挥它们解决农村公共问题、组织公共品提供的独特作用;要为各种外部公民社会组织的进入提供适度的环境,扩大农村公共问题所需资源的供应渠道;要严厉打击农村黑恶势力通过组织化活动对农民正当参与活动的干扰和破坏,避免公共参与被少数人控制。     这里特别要强调的是,推动组织化参与,并不是简单地建立新组织,而是要在充分发挥现有各类组织作用的前提下,根据参与需要来支持新组织的建立。尤其要尽量避免建立与现有组织平行的组织,或者替代性组织。这不仅会造成组织资源的浪费,也会产生组织之间的恶性竞争。     第五,为农民的主动参与提供有效的制度渠道,加快相关制度建设。新形势下的农民不是乡镇管理的对象,也不仅仅是公共服务的对象,而是维持乡镇秩序、推动乡村发展的主体力量之一。比如,在乡人大或政府设立民情接待室;降低召集村民会议的门槛;降低“一事一议”的门槛;在乡镇一级为农民提供制度化的法律援助服务。要通过这些制度化渠道畅通公众参与要求,疏导非正常诉求给乡村秩序带来的压力,提高农民的参与效能感,加强农民对乡镇政权的认同意识,并最终推动乡村的理性发展。     第六,要高度重视将农村精英吸纳到乡镇公共治理过程中,发挥他们的积极作用。虽然由于快速的人口流动,许多精英脱离了农村,进入了城市,但是农村中依然有许多有威信、掌握资源的人士。他们是农村治理的重要力量,发挥他们的积极作用,并不意味着让他们都进入村委会、党支部,甚至被录用为乡镇工作人员,而是要给他们更多参与乡镇治理的机会和平台,使他们在农村社会中,而不是乡镇机构中发挥作用。     第七,要高度重视解决乡镇治理中存在的热点难点问题。根据最高检察院2009年的报告,在乡镇治理中,有八类容易滋生腐败、引起关注的问题。它们是:农村村镇建设、道路交通建设、农田水利建设、广播电视“村村通”、电网改造、饮水工程、沼气利用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涉及“三农”的财政性建设资金、粮农补贴专项资金、政策性银行贷款、扶贫开发资金等支农惠农资金的分配、审批、管理和发放;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退牧还草、环境污染治理、风沙源治理、水土保持和水源保护等工程项目;农村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基础教育等农村公共服务事业;农村土地开发征用及征地补偿款管理、矿产等资源开发;涉及抢险、救灾、防汛、优抚、移民、救济以及社会捐助公益事业的款物使用;乡镇综合配套改革、土地和林权制度改革、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等各项农村改革;乡镇政权、农村自治组织选举等。③在这些领域,不仅要加强相应的管理,更要进一步扩大公共参与。通过保证相关利益主体的知情权、参与权,从根本上杜绝腐败。     第八,要加强对乡镇村干部以及广大农民的培训,使他们充分认识公共参与对乡镇治理改善的意义,掌握必要的参与工具、方法和技能。对于干部来说,要把培训的重点放在如何把党的“群众工作方法”与现实的农村变化结合起来,并学会使用新的参与工具和方法来组织公共参与;对于广大农民来说,培训的重点是清楚自己的参与权利和义务,了解有序参与的渠道、方法和手段。要鼓励一些有经验的公民社会组织参与到培训中,为培训提供必要的技术和知识支持。     第九,要充分认识到信息通讯技术在组织参与、扩大参与和提高参与效能中的作用。虽然农村与城市之间存在着信息差距,但是电视、手机、网络已经在悄悄改变农村生活。不能将这些信息通讯技术在农村公共生活中的作用只局限在“宣传”层次,将其只看作党和国家法律自上而下进行政策宣传的工具,要充分认识到这些技术已经成为农民维护自身权益、组织集体行动的便利而有效的工具。因此,要充分关注这些信息通讯技术为乡镇公共参与提供的新平台、新渠道,有效发挥已经建立的各种远程教育网络,使更多的农民成为使用者。乡镇党政机构不仅要在常规的公共参与活动中发挥主导作用,也要在这些新的公共领域中发挥引导与协调作用。     第十,要改革现有乡镇党政机构的评估标准,从侧重乡镇管理向强调乡镇治理转变。乡镇治理与乡镇管理的根本区别在于,它强调公共事务的解决需要多主体参与。法治、责任、回应、透明、授权、合作、民主等是治理过程中遵循的基本理念,也应该成为评价乡镇党政机构运行的标准。这些标准可以具体化为:乡镇党政机构、村民自治机构运行的透明度、参与度;它们对当地公共需求的回应性、责任性以及执行上级政权命令的有效性;当地群众和各类社会组织参与公共事务的积极性;建立自治组织的自主性;自我管理的能力;各类治理主体的合作水平以及他们对乡镇政权、乡镇社区的认同感。            注释:     ① 参见荣敬本等《从压力型体制向民主合作体制的转变》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     ② 张新光《论中国乡镇改革25年》,载于《中国行政管理》2005年第10期。     ③ 《最高检将深入查办破坏乡镇选举等涉农犯罪》,参见中国新闻网2008年5月8日。            (作者单位:中央编译局当代所)    进入专题: 公共参与 乡镇治理    文章分享到 : 新浪微博 QQ空间 人人网 抽屉网 腾讯微博 豆瓣 百度搜藏 更多 本文责编: frank 发信站:爱思想网(http://www.aisixiang.com ) ,栏目: 天益学术 > 政治学 > 公共政策与治理 本文链接:http://www.aisixiang.com/data/53024.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0年第4期,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Read More

陈有西:随意关闭微博账号侵犯公民言论自由

    南都漫画邝飚    原题:微博公约:首要保护自由使用权利   2009年,新浪开通新浪微博。这种新型的网络信息交互平台已经成了中国发展最快的信息交流平台。根据最新的新浪网财报,微博的注册用户已经突破了3亿。这既显示了中文互联网的发达,又说明了当代中国信息流通速度的不断加强。   随着微博的蓬勃发展,相关的管理问题也成为了社会焦点。去年北京市关于微博实名制管理的通知公文被广泛关注,也显示了各方的关心,但事实上微博的管理问题并没有因为实名制而顺畅很多,反而出现了更多的管理冲突。近日新浪网专门出台了新浪微博社区公约,这是国内第一家推出相应公约的网站,那么,公约对于处理这种微博的管理冲突有帮助吗?本报特别专访了著名律师、新浪微博的知名博友陈有西。    随意关闭账号侵犯公民言论自由   南方都市报(以下简称南都):最近网络的管理争议不断,特别是许多实名制的微博也被屏蔽除名。新浪微博这种管理引起了很多争议,是否有违法侵权的嫌疑?   陈有西:首先微博、Q Q等网络通讯工具或者自媒体,是公民言论表达的一种工具。关闭删除个人账号,实际是侵犯公民言论自由的权利,这是很不应该的。   其次,网络公司不经用户允许,关闭个人微博账号,实际上是违背了网络公司的服务合同,是侵权违约的行为。有人说微博等网络是网络服务公司免费开放的,所以他们可以说关就关,这种观点不对的。以微博为例,网络公司提供一种服务,他人愿意接受服务,便形成了一种服务合同。如果任意删除微博账号,实际上就是违背了服务合同。   再次,从财产权的角度讲,人家在网络上开了博客,在数据库中存放了一些数据,发表了博客,甚至是写了一则消息。很多时候都是他思考的结晶,实际上享有一种智慧财产权。如果单方面关闭掉的话,那就等于获取了用户的指挥财产权。这也是不能允许的。而且微博是形式上免费,实质上不免费的,比如微博的达人一般都有很多粉丝。一个人的粉丝几十万上百万,给网络公司带来了巨大的流量和点击率。网络公司根据这样的人气,可以设计商业模式,获取广告收入。    网络管理无法可依状态亟须改变   南都:按照微博实名制的规定,微博用户已经实名了,管理方是否无权删除账号?   陈有西:实名制微博更多是要求用户对自己的言论负责。但是从单方面关闭的角度讲,关闭实名和非实名微博,其实都是侵权行为,都是差不多的,仅仅是一种表达形式的差别。并不是说实名不可以关,或非实名的可以关。   但是对于实名微博而言,这个问题可能更严重。因为一般一个人就一个实名,你单方面关闭一个实名微博,实际就等于剥夺别人说话表达意见的权利,也剥夺了他和朋友交流的权利。目前我们国家的问题是网络管理处于无法可依的状态,工信部的具体条文和规定也比较模糊,很不细致,需要进一步的规范。   南都:除了行政权界定的问题之外,网络管理是否还涉及到民事权利?   陈有西:用户至少是享有著作权,微博作者发的一些微博内容,就是他自己的一个智慧财产权,也就是知识产权。另一个就是交往自由的权利,你愿意和谁说话,向谁表达意见,表达何种事件或者是观点。人生而知之,每个人都有说话的权利。那么现代社会,资讯流通的速度更快了,说话的权利实际是放得更宽更广了。所以说这不仅仅是财产权,更是一种表达权、交往权,是人身权利的基本附加属性。如果删除了账号,屏蔽其发言,实际上不仅仅是损害了财产权,而且损害了交往表达权。所以如何保护和管理虚拟空间的基本权利和活动,都需要国家的行政法律和法规进行规范。    无序管理,言论自由缺明确标杆   南都:那么未来立法应该往哪个方向努力呢?   陈有西:主要有两大块,第一是基础的法律进一步完善的问题,目前关于这方面还没有立法,既没有重新启动立法程序,也没有列入立法规划。言论自由和监督的自由就受到了影响。这是从基础的法律法规来讲。(来源:南方都市报 南都网)   另一方面从专业的法律法规来讲,信息社会、网络社会发展太快了。我们的行政民事刑事法律法规都还没有对网络财产权、网络表达权进行规范规制,这方面的法律法规还非常缺乏。这就导致管理上的无序。   南都:日前新浪出台了微博新浪微博社区公约,这是第一个网络社区管理的公约,那么这个公约对于微博的管理是否有帮助?   陈有西:这个公约对于微博上的权利应该如何保护并没有非常明确的规定,一方面是删帖,删除账号,另一方面对于网络的一些民权也没有研究。应该说网民和网络公司目前都还在摩擦和探索当中,管理的边界到底在哪里,他们也是不太清楚的。   南都:那么具体而言,管理的界限应该在哪里?   陈有西:对一些不妥当的,有政治错误的言论、进行屏蔽、删除倒也合情合理,可以理解。但是不能把基本账户给删除关闭,把整个账户都取消,这是很不妥当的。具体讲起来,利用自己掌握服务器的权力,单方面向用户方发出禁令,这其实是一种霸王条款。   南都:用户本身是否有办法来应对这样的管理?   陈有西:目前情况下,可能还没有什么好的办法,一般是换个“马甲”,重新注册一下。但是这样的话,之前的粉丝都丢掉了,也很难恢复人气。也正因为如此,官方在管理中也越来越喜欢使用这种办法,但是这样做最大的问题是一种无序管理。如果国家机关、政府机关管理是无序的话,那么一般老百姓生活也可以无序。我觉得根本的出路还是在信息网络方面立法,大家集体讨论研究。特别是应该有相关法律出台,言论自由要有明确的标杆。    网络管理必须践行宪法原则   南都:那么是否应该赶快制定相应的行政法律,明确网络管理权限?   陈有西:立法都是有过程的,先是从低等级的规章、法规开始,施行几年之后,积累经验,然后再上升到法律。基本上具体的专门法都是从规章、文件、专门法律法规开始的。然后再上升到民事法律、行政法律和刑事法律。   对于互联网管理立法不能操之过急,美国管理舆论,基本就是靠宪法原则,非常粗的几条。但是它的司法机关严格遵守法律,所以它的法律虽然简约粗疏,但是对社会的管理还是很高效的。这也涉及到中国的问题,没有相对应的法律是一个问题,但是很多时候又是有法不依,执法不严。   南都:是否我们目前的网络管理很多时候都没有按照这些法律原则行事?   陈有西:对!当前立法是有问题。但是执法更成问题。言论自由在宪法中有明确的规定,任何人都不敢说宪法是可以违背的,是可以不遵守的。但是实际上他仍然可以不执行。进一步讲,我们的民法通则当中,有形的财产权和无形的财产权都有相应的规定,相应的法律是有的,行政的法律法规也有。所以除了立法以外,具体的网络管理中,也有执法的问题。   南都:用户是否可以根据目前的法律法规起诉相关责任人呢?通过用户的维权,逐步把法律管理的界限明确?   陈有西:起诉应该没有问题,用户的权利受到了侵害,不管是有形财产权还是无形财产权,他都有权起诉到相应的司法机构。(来源:南方都市报 南都网)   问题就是起诉之后,到了审判程序时相应的实体法和证据法比较缺。什么样的情况下是可以删帖的,什么样的行为是可以屏蔽封锁网站的,这里有很多暗箱操作,并没有明确的法律规定。这类案子真正告进去之后,变数是比较大的。主要就是法律依据不明确不明晰。不过通过民事诉讼的展开,法院可以进一步确立权利的边界,应该怎么样来做出裁断,慢慢审多了,司法程序也就严密起来了,更严密之后就会影响到国家的立法。   南都:国际互联网目前有一种较为流行的看法,互联网的自由使用是一种基本权利,相关的法律法规以及管理部门应该以保护互联网自由使用的权利为方向。你是否赞成这个观点?   陈有西:我完全赞同这种说法,信息社会导致社会管理重新更新,倒逼社会管理创新。靠屏蔽和删帖是起不了什么作用的。我觉得法律会逐步严密起来,也会逐步形成相应的规范。目前就是专门针对互联网的法律法规比较少,民法通则有相关的侵权违约规定,但是相应的专门处理互联网的法律法规还是比较少,这确实是以后需要发展的方向。    行政管理政出多门导致乱象频生   南都:目前中国的管理机制上是否也存在不少问题?   陈有西:按照互联网的管理规定来看,工信部是有权管的。但是按照内容来管的话,那么可能很多机构都有权管,因为微博又称自媒体,管理媒体的机构自然有权管理。触犯刑律的话,公安局还有权管。   管理的部门非常多,但是互联网信息中心一般很难起到管理的作用,于是服务商,网络公司实际上起到国家机关的管理作用。像新浪的删帖、封账号。其实新浪就是一个公司,根本就不是一个国家机关。一个企业行使国家机关的权力、来管理社会资讯,这显然是不当的。   南都:你觉得应该由哪些机构来负责管理网络?   陈有西:我个人觉得,微博这类东西还是言论上的东西,原则上是属于新闻出版,由这些机构来管理,相对比较对头。工信部应该只管理技术问题,如提供技术服务这一块,而不应该管到内容这块。但是目前新闻出版总署管理的权限很小,如果未来有针对新闻出版的法律,那么执法机构应该就是新闻出版总署。(来源:南方都市报 南都网)   南都:但目前看起来新浪网本身在担负这种管理职能。   陈有西:新浪仅仅是公司,是企业,不是社会管理部门。我们国家应该有相应的舆论管理部门。西方国家一般都是新闻管理机构,我们国家情况特殊,没有相关的立法,所以没有一个明确的主管单位,所以出现非行政机关管舆论的情况,这就无法提出行政诉讼。    企业越俎代庖,处罚仅是权宜之计   南都:那么从社会舆论的管理角度来看,新浪出台的这种微博社区管理公约是否能成立呢?   陈有西:应该说目前企业处罚管理仅仅是权宜之计。我个人觉得企业仅仅是提供一个服务合同,本身是不能管理社会舆论的。目前国家行政部门要求企业来负责管理,这本身就本末倒置。   其实自媒体就相当于是自己办了一张报纸,内容都是自己发出,自己审核。那么就有相关的问题,你在我的论坛里发帖,哪些是可以发的,哪些是不允许发的。你如果同意,就接受我的协议,你不同意可以不到我这里开博。这就是一个服务合同,有权利义务的约定,那还是可以的。你要是没有约定,突然关掉就是不可以的。   新浪目前出台的社区公约,其实就是规避目前的法律难点。新浪公布出来,也是说你们这些网民是同意这样做的。这等于是双方约定的合同。现在的公约其实担负的是管理规定的作用,新浪无权颁布管理规定,但是你要出台公约,那么就需要所有的用户和新浪一起讨论表决,这显然是不可能的。   目前新浪把公约公布出来,其实也是单方面的公布,仅仅是个号召性的东西,能不能号召全体的网民呢?这也难说。可能的办法是把这个公约放进一开始的服务合同的约定之中,你必须同意这个公约才能开通相应的网络服务。当然,网络社区公约有比没有好,但是由于不可能搞用户代表大会,所以只能是单方面的号召,目前也只能有加入就算同意的办法,才能变成公约,使得服务人和服务对象达成一致。这是没有相应法律的情况下的一种替代办法。

Read More

自由亚洲 | 陈光诚致电参与美国国会紧急听证会(组图)

美东时间5月3日下午2点,美国国会及行政当局中国委员会举行有关山东盲人维权人士陈光诚的紧急听证会。北京时间早上4点左右,陈光诚打电话参与了听证会。他表示想来美国“休息”,并希望能和正在中国访问的美国国务卿希拉里会面。 委员会主席、新泽西州共和党籍众议员克里斯•史密斯(Christopher Smith)、弗吉尼亚州共和党籍众议员弗兰克•沃尔夫(Frank Wolf)等多位议员出席了听证会,讨论陈光诚事件的最新进展,寻求解决方案。 北京时间早上4点左右,听证会出现意外插曲,陈光诚从北京的医院打电话参与听证会。 陈光诚表示自己很疲惫,希望能到美国修养一段时间,并希望能和正在中国访问的美国国务卿希拉里会面。 “我想见见她希望得到她更多的帮助。也想当面谢谢她。中美达成的协议中,中方承诺要保证我宪法的公民权利,说我是自由的。既然我是自由的,我就有真正的自由权。那么也就包括出入境的自由。我现在要求它们兑现这种诺言,给我出国修养的自由,我需要到美国去修养一段时间。因为我七年没能过一个星期天了。” 陈光诚同时向美国国会表示,他非常担心母亲和哥哥的安危。史密斯在电话中告诉陈光诚,出席听证会的数名证人,都极度担心他和家人,以及协助陈光诚出逃的何培荣(网名珍珠)、陈光诚的侄子等人的安危。 史密斯说:“你的案子是一个重大的考验,考验中国政府是否会保护你的安全,尽管我们对他们的承诺非常怀疑;这也是对美国政府的考验,考验美国政府是否还在乎人权问题。” 史密斯稍后在接受自由亚洲电台记者采访时表示,陈光诚事件不应该成为一些媒体所说的:是中美间的“外交噩梦”,而是美国展示自己外交形象的一个机会。 史密斯说:“陈光诚是中国民众如饥似渴寻求自由的象征,我们坚定地站在陈光诚夫妇以及所有关注中国人权的民众身后,而不是那些独裁者。正像陈光诚自己要求的,国务卿希拉里应该到医院探望陈光诚,并通过努力让陈光诚全家得到庇护,来到美国。” 女权无疆界(Women’s Rights Without Frontiers)主席瑞洁・小约翰(Reggie Littlejohn)、“对华援助协会”主席傅希秋等在听证会上作证。 傅希秋告诉自由亚洲电台,陈光诚目前虽然已经不在美方的保护之下,但美方还是可以通过对中国施压,实现陈光诚希望和家人一起来美国的愿望。 “既然中美双方的协议并不是完美的,有很多的问题,但是毕竟是两国高级的外交高层人员,包括奥巴马总统和希拉里国务卿以他们现在的职务都有做出单独的信誉的保证和支持,但是在实际操作当中肯定需要有新一轮的外交磋商。美方是一个签证的问题。因为美国民间就我们一个机构就可以完全支持他,不会使他们全家成为纳税人的负担。” 据报道,协助陈光诚逃脱软禁的何培蓉,5月4日下午通过推特帐号表示自己已经平安回家。 5月4日晚间,中国外交部发言人称,陈光诚可以依法通过正常途径到有关部门办理有关出国手续。美国国务院表示会尽快给陈光诚及其妻儿提供赴美签证。 以上是自由亚洲电台记者唐琪薇的报道。

Read More

自由亚洲 | 西藏流亡政府驻台湾代表在渥太华谈汉藏交流(图,视频)

达赖喇嘛西藏宗教基金会董事长兼驻台湾代表达瓦才仁,日前首次到访加拿大,出席在渥太华举行的有关西藏的会议。记者借此对达瓦才仁做了专访,请他介绍汉藏交流的各个阶段、现状以及展望。 Photo: RFA 图片:达瓦才仁接受采访(锡红提供) 下载视频文件 记者:“达瓦才仁先生您好,很高兴这次您到加拿大来。这次的会议是什么样的会议,您能简单介绍一下么?” 达瓦才仁:“这次是两个会议:一个是国际社会的议员会议,因为在世界各地有很多的议会的团体支持西藏,是他们的会议;这个会议完了以后,是流亡政府驻外代表这样一个年会,每年都要举行这样的会议。所以是两个会议。” 记者:“您从九十年代中期就开始和海外,特别是中国民运人士开始接触。推动汉藏交流已经是很多年了。这么多年当中,您最深切的体会是什么呢?” 达瓦才仁:“其实很多时候是,你要把真相介绍过去。因为每个人都有一个先入为主的观点。慢慢的,当你跟他交流接触之后呢,他慢慢就会有一些改变。改变以后他们的行为就是支持的。刚开始支持西藏的,或者说愿意跟你谈西藏的都非常少,1989年以后才开始有。然后是像茉莉呀、曹长青呀、你呀,开始加进来。慢慢的,越来越多的人加入,那时还主要在民运里。但是,2008年,在境外我们可以看到很多抗议藏人的活动的时候,在境内,开始有很多华人写同情西藏或者支持西藏的文章。都有几百篇,而且很多都是我们从来不知道的。这个的原因就是因为网络。境内的许多华人和知识分子,看到境外的知识分子和民运人士写的一些文章。” 记者:“信息流通了。” 达瓦才仁:“对,而且流通的更主要的是,他们觉得,啊,这些是华人(写的),既然华人都这么说。如果你一个西藏人说,他们可能会排斥,但是如果一个华人这么说,他觉得会有些道理。这样的结果就是类似滚雪球吧。第一个开始形成的小球是很困难,但是越滚越大。你现在可以看到,在中文的那些网络上,谈到西藏,会有很多人骂,反对。但是也会有许多人表示同情,表示支持的。” 记者:“您把过去这些年的汉藏交流做一些分析,比如说,分成那几个阶段,每一个阶段大概是什么特征?” 达瓦才仁:“刚开始的时候,最主要的特征是,在九十年代初期,民运的出来了,他们从外面的报道上听到说,达赖喇嘛因为天安门镇压事件,对中共表示不满,甚至不惜为此而影响双方的和谈。这样的报道让一些天安门事件的人感到感动。然后他们才开始跟西藏人接触,在这之前,你和华人说,我是西藏人,大家都会避开。从那以后开始有人接触,接触时讨论最多的是独立,因为他们认为西藏人都寻求独立。流亡政府方面也没有一个很清楚的表示,只是达赖喇嘛一再的强调。因为批评多,后来达赖喇嘛甚至用公投的方式,以及各种方式,让中间道路变得更加合法化、明确化的时候,民运里面讨论的人就越来越多。当然也有一些民运的,到现在都不愿意碰西藏,可能有其它的考量。那么大部分的民运还是有一种理念,人权呀、民主呀、自由呀,他们把这个理念还是看得很高。基于这样的理念,他觉得回避不了。所以就开始支持。但是,你也知道开始的时候不是很多。如果说,1989年之前,几乎没有支持的话,89年是一个分界线,民运开始有一些支持。其中曹长青、薛伟等都强烈地表达了支持的意愿。那么还有很多都是从人权、民主、自由的角度。其实那时都是一种很高的政治的层面。很多人都会谈,未来的中国宪法怎么怎么样,讨论这些。那时候,看上去很热闹,谈的都是很政治的东西。但是还是不是很具体。那么到后来,有关西藏的问题越来越多,特别是,九十年代末期以后开始,西藏境内的环境问题、宗教问题、民族问题呀,就开始变成关注的东西。” 记者:“更深入了。” 达瓦才仁:“嗯,就更具体、更深入了。然后海外很多人更加清楚地看到,西藏是真正要的是什么,西藏人是怎么想的。如果说,之前的汉藏接触是基于一种理念,就是我支持民主、自由的话,那么到后面,很多的中国知识分子发现,西藏真的和汉族很不一样。这种不一样,不是达赖喇嘛、或者西藏流亡政府,或者西藏人自己谁造成的,不是谁的错。它是文化不一样,价值观不一样,所以就更进一步从文化、宗教这样一个层面,探讨两个民族的未来,怎么样共处。进入这个层面其实就很具体了。特别是,我们向中国政府转交了有关西藏未来的备忘录,它是再正式不过的文件,给中国政府提出了作为谈判的。在这个基础上,你还可以讨价还价。事情已经变得很清楚,那么从那以后谈判就没办法进行了,因为中国政府对此没有办法回应。他既不能说‘不’,也不能说‘OK’。你说不,这些内容都是中国宪法规定的;但是,你说OK,那你真的要让西藏人自治,他又不愿意。所以说,中国政府在这时候就没有办法再谈下去了,但是,民间就可以开始谈了。民间的讨论越来越多。” 记者:“那么是不是可以说,是2008年,拉萨的冲突,和达赖喇嘛尊者在世界各地推动的更广泛的汉藏交流,那个时候是一个转折点。” 达瓦才仁:“对,2008年,他们发现西藏竟然有这么多事情的时候,很多原来不关心西藏的,大家都开始关心。同时,达赖喇嘛对华人的讲话呀,以及特别是推动汉藏协会呀,类似这样的活动,形成一个很大的高潮,比以前就更加的普及了。” 记者:“那么您觉得,从现在往前看,汉藏交流应该走什么样的道路?您认为,最大的障碍是什么?” 达瓦才仁:“最大的障碍还是先入为主(的观念),因为中国人口很多。有一个西方朋友,他说‘如果你们要和中国老百姓解释西藏问题,祝你们好运。’他的意思就是说,那是做不到的。但是达赖喇嘛觉得,两个民族要和谐相处,必须互相了解。我们没有办法搬走,所以一定要把两个民族弄好,才有一个出路。如果变不好,只是比赛谁输的更惨。我发现,很多中国的知识分子其实也有这样一个心愿。如果能够在这样的心愿推动下,如果能够改变一些,由于宣传在大部分人心目中的那些先入为主的观念的话,那么我认为,就像前几天达赖喇嘛说的,如果中国民主、自由的话,西藏问题可以在一周内解决。也就是说,他不存在真正的问题。现在的问题仅仅是,怎么样把一些先入为主的观念改变。而这,主要是媒体、言论自由、新闻自由是关键的因素。第二个是,已经有一批中国的知识分子,他们对西藏有很深的了解,所以说,应该向这样的方向发展。当然,如果中国政府能够做一些改变,那这个发展就会很快。但是总的趋势我认为是向这个方向发展的。” 记者:“谢谢您接受自由亚洲电台的采访。” 以上是自由亚洲电台特约记者锡红从加拿大发来的报道。

Read More

CDT/CDS今日重点

十月之声(2024)

【CDTV】【图说天朝】2023万圣节被诊断为新的错误记忆?

【网络民议】“很多人在乎的是立场,是国籍,是历史,是仇恨,根本没人在乎这个生命”


更多文章总汇……

CDT专题

支持中国数字时代

蓝灯·无界计划

现在,你可以用一种新的方式对抗互联网审查:在浏览中国数字时代网站时,按下下面这个开关按钮,为全世界想要自由获取信息的人提供一个安全的“桥梁”。这个开源项目由蓝灯(lantern)提供,了解详情

CDT 新闻简报

读者投稿

漫游数字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