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评论

彭晓芸 | 德性与自由,一定是矛盾的吗?

无论是在政治生活中,还是在两性议题中,我们可能会犯的错误就是:为了某种目标的一致性而悬置道德判断,诸如为了民主生活,而搁置价值建构,诸如为取得男女平等,先在气势上压倒男性再说,但是,这样的“再说”,它真的能让你等来吗? 德性与自由,一定是矛盾的吗? 微博实在没法完整讨论问题,只言片语又容易断章取义,这里稍微试着论述,其实这只是一个有意思的议题,我仅是思考中,诸多不完善的地方,希望看见、听见真知灼见,然后不断修正彼此的看法,可惜有这种耐性的人不多了: 1. 我绝不指责任何个体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除非她/他已经成为公共舆论,木子美和范跑跑都属于已经被媒体卷入公共领域的公众人物,因此,不可避免会被谈论,但谈论的时候,不代表我对他们的个人表示喜恶,而是谈论一种案例和现象; 2. 为什么谈论这个问题,其实并不仅仅关涉性别议题,更在于,中国社会现状已经呈现了极度的价值紊乱和道德虚无,而这种缺乏共识和暴戾之气,可以直接导致社会转型的失败,会导致社会变革的代价巨大,简言之,如果时代的这种精神状况持续,那么,就算是民主了,也是一种文革变种式的伪民主; 3. 而这些年 这种状况的盛嚣尘上,跟媒体及知识分子尤其是卷入公共领域的知识分子采取的策略有关,就是不管三七二十一,先要求自由再说,这个过程不惜解构价值和道德本身, 由于官方又垄断意识形态,因此这种解构让人上瘾,觉得是一种反叛,范跑跑的诸多论述以及当时不少媒体对他的支持便是这种逻辑; 4. 一位男性媒体人给我的意见:我觉得许多道貌岸然的男性,一定很恐惧木子美这样的女人,因为木子美做的第一件事情是将和她上床的男人的伪君子面具扯下了,她自己承受了一切,我觉得不应该再指责她了  【他说得很对,也侧面印证了木子美的角色,几乎是用人肉炸弹的方式在挑衅男权社会,但这种方式就一定是值得赞许的吗?我存在困惑,但我也确实同意不指责木子美本身,那么,指责什么?我觉得社会土壤有责任,从媒体到兴高采烈围观的观众,有多少观众是乐见木子美大曝他人隐私的?这种社会心理是否就健康?】 5. 从单纯女权立场来看,估计有些人是乐见木子美的,因为她拿自己当人肉炸弹去解构男权社会 ,但我不觉得这样有什么太大的好处,这种解构其实恰恰也在妖魔化一些本来正当的追求。。。。 当女性需要以这种姿态反抗,,过于决绝的姿态,是不是证明这个社会依然非常落后? 停留在美国六七十年早期吗?恐怕还更糟糕,因为夹杂了更多其它因素,诸如消费主义和性泛滥的结合,对于建构性别公正是不是真正有利的局面呢? 个体付出的代价是不是太大呢? 6

阅读更多

彭晓芸 | 幸福是一种知识,需要习得,需要传播

摘要:话题源于刚刚开心网一朋友说她的朋友的朋友因丈夫婚外情而跳楼自杀了。她认为是不是性格软弱或者太爱的缘故,我则提出这是中国社会文化土壤强加的观念内化之后的效果。因此,幸福是一种视野,知识,需要人有想象力,跳出这个扭曲的文化才能打开一扇窗户,看见开阔的世界及其美好未来。 开心网,跟朋友的一则对话,MM是一个朋友,后面是我的回复。  我想表达的意思就是,我们这个社会,是一个价值观紊乱扭曲的社会,但是,往往黑屋子里的人并不自知,并且被这些观念毒化,许多糟糕的价值观甚至内化到普通人心底里去了,所以,一旦遭遇变故,有些人条件反射地按照这个黑屋子里的束缚来衡量自己的境况,她们会作出极其直观的情绪化的判断,这种判断你不能说她们完全是错误的,因为社会文化的土壤如此,问题在于,如果你明知这个社会是一个黑屋子,你难道不想打开窗户,去看看黑屋子外面广阔的天地吗?  最近幸福论很热门,我还想补充一点,幸福其实是一种知识,需要习得,习得之后,需要分享,需要传播,向更多人普及常识。  泰勒讲婚姻爱情的一章,讲到关于爱的核心价值是什么的问题。  泰勒的幸福的方法,其实不过是价值观的强化和确认,没有什么秘方  比如,他说,不要排斥痛苦,体验痛苦才能体悟幸福,他说,感觉不到痛苦焦虑的人,只有两种,一种是精神病人,一种是死人  再比如他提出幸福的一些条件,人际关系是重要一环,朋友分享,亲密关系的建立,家人的陪伴等等  关于婚姻的幸福,他提出核心价值概念,即一个人的核心价值是什么,他特别期望别人爱他是爱他这个人的特质、品格,那些拿不走的东西,而不是他作为运动员时拿的冠军。  爱冠军的,在他失败的时候不可能坚韧地陪伴他,鼓励他,只有爱他为了获得冠军而努力的特质,比如进取,勤奋,坚韧这些品质,才可能成为亲密关系中的共同成长  根据他的理念,对女性亦然,你的核心价值是什么?  是18岁吗?这可一瞬即逝,显然会被拿走;  是美貌吗?这也会被岁月侵蚀;  是成功的地位吗?这也随时可以失去;  是的,不可能永远18岁,但可以努力追求健康,活得比80岁更久  是的,不可能青春永驻,但可以气质优雅,身形矫健  是的,不可能永远成功,但可以承受得起挫折  善良,正义,勇敢,坚韧,信任,这些品质伴随我们终身,才可能追寻值得欲求的人生。  下面为对话,隐去朋友的名字 MM:正准备关电脑,友人从MSN上跳出来说,很难过,有个女孩为老公出轨跳楼了。“出轨,逼她离婚。真难过,走之前还一起吃饭劝她的。”。。。。。。。。。。。  今天 21:46转发┊6条评论  我说道:  中国人?中国女性真可怜,为虾米不想想全球化时代呢,没了中国男人,还有老外呢,离婚了又咋,那种不诚信的人放弃了是福,何况现在中国男人也有观念西化的了,说不定还找个比前夫年轻貌美的呢!太可惜了,唉,哀  MM回复道:  也许有些人性格天生比较柔弱吧。。也许是那一时想不开。。  我回复道:  还是社会文化的问题,跟性格没多少关系,社会文化的隐含意味让她觉得离婚就是天塌下来了,应该普及一些常识,让生在非正常文化的人知道,是我们这个文化不正常,不是她柔弱。  MM回复道:  不知道。。也许是她很爱他呢。总之无论如何,她这样做都是不值得的。。  MM回复道:  幸福,首先要自己内心强大。一纸证书确实不算什么。。  我回复道:  再爱也没必要,爱是一种能力,可以再生的,一个人如果在人格上一旦矮下去,很快可以不爱,而不会有多么眷恋,因为他的核心价值也许已经荡然无存了。认识这些问题,主要需要的是视野、知识和想象力,跟性格没有关系,美国社会,再软弱的女性,也不会因为离婚自杀,比率非常低,除非是性格已经严重有问题的。 

阅读更多

彭晓芸 | 并非心灵鸡汤

【抑郁症1】听说了袁毅鹏跳江的消息,微博上很多人都被袁求助过,我也收到诸多私信以及在我的帖子后不停跟帖,但除了劝他坚持看医生以及求助专业律师,实在帮不了他什么,很惭愧。关于抑郁症和各种精神偏执的问题,值得我们关注,袁不是第一个,也不是最后一个。  【抑郁症2】抑郁症成因很复杂,需要专业医生的意见,有的解释为生理性病因,有的解释为环境因素刺激,但一般来说,医生要求的服药应听从和坚持。我曾和朋友亲手送一位同学强制治疗(获得她父亲紧急授权),如不就医,情况非常危急。而我们作为朋友阐述的病发事由,在医生看起来,未必是那么回事。  【抑郁症3】从大环境来说,我提过极权的制度性心理创伤,但具体到个案,不敢随意断言。很多个案需要追溯家庭环境,遗传、个人性格、成长际遇等多种因素。而且精神性疾病复杂到我们非专业人士难以想象的地步,抑郁症是个筐,什么都往里装也未必确切,医生会区分躁郁症、焦虑症等多种。  【抑郁症4】凯博文在《苦痛和疾病的社会根源》一书提过,过去中国人对精神疾病的态度,譬如中国人宁可承认神经衰弱也不愿意承认心理障碍,精神困境。直到今天,中国人对精神困境的认知仍然是有问题的,譬如一提精神疾病,就只想到骂人话“神经病”,这种文化导致很多人在病症早期讳疾忌医。  【抑郁症5】公权力对付访民的方式(公权力滥用,扭送公民强制治疗)可以说是整个国民心理困境中最大的作恶。这导致民众对专业医生不再信任,甚至媒体也介入解救心理偏执病人(访民),这个过程难免造成各种混淆:角色紊乱、精神分裂症和心理疾病混淆、治疗方案也混乱、制度之弊与个体问题难以区分。  【抑郁症6】当下情状就极易变成如此这般:政府把对正义有执着或偏执追求的维权者关起来当精神分裂症治疗(实则维稳);媒体把真正的心理疾病患者当好玩、有趣、先锋羞辱或追捧(此前说过,诸如表演型人格障碍、露阴癖);民间则一再忽视或回避发生在个体身上的精神疾患,讳疾忌医,直到悲剧爆发。  【抑郁症7】各种角色的僭越导致了目前的紊乱,约束公权力,要求政府在对待访民问题上克制,是第一要务,但除此之外,媒体及公民也有值得反思的地方,媒体越过职业医生对苦主进行判断是危险的,媒体无视心理学常识戏谑心理病人也是可耻的,而公民放弃个体自我救济途径、拒绝就医也是不智的。  【抑郁症8】在一个自由受到限制、个体能量无法舒展的专制社会,人人皆可成为病人,但又并非人人无力自救。走出心灵困境,首先在于承认个体认知局限,建立尊重专业的规范(尽可说现在心理医生很糟糕,但假设还有判断力,可寻求少量好医生进行比较甄别),另则建立民间组织,分享心理知识、互助救济。  【抑郁症9】在自组织和互助救济方面,乙肝病毒携带者联盟取得的制度改变是一个典型案例。媒体议程和公共舆论应关注心理疾患需要的社会协力,敬佩崔永元的努力,他承认自己的抑郁症并一直努力克服的过程,就是一个普及常识,厘清认知屏障的示范。另有李欧梵陪伴夫人克服抑郁症的书也是很大贡献。  【抑郁症10】心理学上有一句著名的话:“心理治疗不是治疗一个人,而是治疗一个家族链。” 这就是精神疾患治疗的困境,很多家庭成员在某些心理难题当中沉溺,情绪传染,同构,难以承认和面对心理疾患,由家人承担的监护权有时也会延误治疗。别无他法,仍不能赋予公权力滥权,那就只能民间普及常识。  【抑郁症11】基于这些认知,做过豆瓣“父母皆祸害”小组专题,也一再呼吁重视女性—母亲的心理健康和生存处境,当然,男性也一样,我仅仅是指,由于人的成长中,三岁前养育环境很重要,而母亲精神状态,人格涵养对孩子的影响的确更直接。不能想象整天忙于侦查丈夫防小三的中国女性能成为好母亲。  【抑郁症12】我们整天提媒介素养,政治立场,但基于情感、心理的素养被长期忽略,为人父母者,有无教育素养、家长素养之说?芝加哥大学女性思想家纳斯鲍姆提出来,关于情感与理性、政治的关联,呼吁重视人类情感与社会正义的关联。我想,除政治迫害导致的心理创伤,其他情感、心灵问题也值得注意。  【题外话1】我对心理学纯属外行,所以只能说一些一般性的,深入剖析个案和治疗就无能为力了。 我有过一次有趣的体验,几年前心情低落时,信誓旦旦跑去找心理医生准备长期抗战,一次门诊一百元,谈了15分钟心理医生把我赶走,说你很清醒,不需要吃药,也不用预约下次了,我很郁闷,只好自学加以防范了。  【题外话2】身边也有朋友深陷心理困境的,多数还是个体境遇,情感困惑(这类尤以女性为甚),男性可能表现为偏执型人格障碍,或躁狂、焦虑状态。对于情感困惑,我时常的劝慰方式就是,介绍她去看某些书,还有就是具体的建议,诸如,改变话语模式,比如说,情感的沟通,如果总是一说话就要吵起来的状态,最好改变责怪式话语方式,比如说:你怎么。。。你怎么。。。你是不是不爱我了。。。  这些其实都是知识性的,可习得的。西方社会很热衷研究这些问题,都有一套成熟的机制可以学习。

阅读更多

彭晓芸 | 微博时代党媒变化 政治话语走双轨

  陸媒新視界-   微博時代黨媒變化 政治話語走雙軌      更新日期:2011/07/17 02:24      来源:旺報      【彭曉芸】      《環球時報》在中國大陸的新聞圈內,時常是一個被拿來調侃的黨媒標籤,諸如「做人不要太環球了」。《環球時報》是中國共產黨機關報《人民日報》主辦與出版的國際新聞類小報,隸屬黨報,但又不算機關報,走的是訴諸民族主義的半官方半市場化媒體道路,其發行量據稱非常可觀,達上百萬份。      總編微博“歷險”轉變話語      不過,自從其總編胡錫進上了微博之後,《環球時報》的社論指向有了微妙的調整。他們開始抨擊中國紅十字會,開始判斷「中國社會面臨全面公信力缺失」,開始預警「輿論監督漸入中國吏治核心」,指出「以往省部級落馬官員都是中紀委直接立案處理的,今後完全有可能出現不同的個案:推倒某個高級官員的原動力來自互聯網」,也就是說,他們過去對中國社會基本面信心爆棚的姿態有所調整,不得不開始承認民意的力量。      這種變化與該報自稱社論主筆的總編胡錫進上微博的經歷,恐怕不無關係。從遭遇極大挫敗感、被罵得狗血淋頭到逐漸轉變話語方式迎合民意,胡錫進的微博體驗甚至驚動了南方媒體,南方報業旗下的《南方人物周刊》以胡錫進為封面人物,專文記敘其微博「歷險記」。所謂「歷險」,指的是這一類官方色彩極其濃重的人物,一旦上諸如微博這樣的公共話語平台,容易產生廣場不適應症,諸如作家余秋雨就被網民罵跑、宣傳部門官員伍皓也常被網民戲謔。在今年2月開博之初,胡錫進自稱:「打開我的新微博世界,居然半天時間就有了5000多關注者,這真讓我吃驚。看到很多留言,許多是批評我的。」短短4個多月,胡錫進的粉絲數量超百萬,雖然他自詡對批評之聲早有心理準備,但網民的抨擊甚至攻擊謾罵漫如洪水,想必對胡錫進來說,的確是一個「新世界」。      可以說,在強大的民意洶湧之下,這些原本躲在體制內貌似「高枕無憂」的官方人士,在敞開的話語廣場上,已經難以再固執己見,將原來體制化、官僚化的既定思維貫徹到底了。胡錫進的變化當然是顯著的,但一個代表官方立場的報紙的轉向則恐怕是緩慢且起伏的,環球時報的社論仍然時不時冒出驚人之論,時不時成為網民調侃對象,但除了民族主義立場,對社會問題的看法,卻越來越與南方自由派媒體人有趨同之勢。甚至於,連被官方打壓已經轉戰香港的網路維權人士北風都在新浪微博轉發胡錫進的評論,人們戲稱,終於達成「胡溫共識」了(北風本名姓溫)。      人民日報出現兩種聲音      其實,微妙的動向不僅僅從這位微博總編身上可見,就是一向被譽為代表官方權威聲音的《人民日報》也在傳遞著「雙軌制」的聲音。5月25日,《人民日報》發表署名「中紀聞」的評論文章,標題為《堅決維護黨的政治紀律》,指出「黨紀不允許黨員在重大政治問題上說三道四」,看上去聲色俱厲,不容有異議,次日,同樣是《人民日報》,卻發表署名為「人民日報評論部」的文章,指出「執政者要在眾聲喧嘩中傾聽那些『沉沒的聲音』」。      近日,人民網甚至發出評論文章《不要把「意見領袖」逼成「異見領袖」》,文章說「給不同網民群體,包括『意見領袖』言說與辯論的空間,就是給社會壓力多一條出口,給解決問題多一種可能。」      可以想見,在一個話語權日益扁平化的時代,想要壟斷話語空間和控制政治生態的發展,已經不再如同機關大院時代那麼具備強制力了,中國大陸的社會力在崛起,而聰明的體制內成員,則提前嗅到了這種變化的氣息。      (作者為龍應台基金會駐台學人、原廣東《時代周報》評論部主編)

阅读更多

彭晓芸 | 王克勤事件:当政治成为利益的“挡箭牌”

陆媒新视界–   当政治成为利益的“挡箭牌”      来源:旺报 2011/07/24        彭晓芸      近日,在《中国经济时报》从事调查报导多年的资深记者王克勤及其工作团队被该报宣布解散,继而,又传出该报总编辑张剑荆也被撤职,媒体人士和网民发起了对王克勤的声援,谴责《中国经济时报》这一决策“愚蠢至极,自损招牌”。      很快,中国经济时报通过官方微博发布了一则声明,声明称:「本报调整了报社内设机构,撤销特别报道组,该组原有人员按报社人事制度重新安排。这是本报向以经济类报导为主转型、致力于打造专业化、市场化财经媒体所做的正常的内部机构撤并和人员调整。…有一些人对此事予以不当联想和解读,并有人借机通过微博等管道发布不实信息,对报社领导进行污蔑和人身攻击。」         声明措辞严厉,最后还声称对恶意诽谤保留诉诸法律追究责任的权利。这则声明在大陆新闻管制环境之下显得少见而诡异,媒体人时有被整肃,一般原供职机构自知理亏,属奉命行事或叫“配合作恶”,均作缩头乌龟状,少见如此高调回应舆论声讨。看起来,原单位似乎在尽力撇清政治因素,试图把事件定性为一般的人员结构调整。       在一个缺乏透明度和规则的社会,无论如何撇清,舆论选择宁可泛政治化解读也不会把事件视为正常人事变动,外媒解读也直接抨击大陆的新闻自由度再降新低,直指执政党在整肃媒体人方面再造新案。        这一暧昧局面源自大陆长期以来在新闻管制方面的人治策略,即惩治媒体人并非通过制度化管道,而是经口口相传甚至各种暗示明示以规避个体的决策责任。如是一来,从明规则到潜规则之间的灰色地带就给具体的实施者以巨大的操作空间。       王克勤事件如同他调查的事件一样,本身也成为了近期大陆媒体圈的一件新闻,真相是什么?同样需要另一种“调查”。同时,有匿名人士披露《中国经济时报》的「腐败」和人事「黑幕」,但目前无从证实所披露内容真假,更加给事件蒙上一层迷离色彩。究竟是出于经营的利益考量,故意端掉长期不能带来利润恐怕还带来一点政治风险的王克勤调查小组,同时顺便撤换总编岗位,还是真的有所谓政治打压的“上面的指令”呢?这恐怕短期内都未必能够得到确切答案。       熟悉大陆媒体近十年来发展格局的人可能会注意到,所谓“喉舌”正在日渐走向市场化,除了重庆近来走的是逆市场道路,全国多数原本就有一定市场经验和品牌积累的媒体,在过去这十年,已经陆续完成市场化改制,成为规模大小不一的利益主体,有的传媒集团正在积极谋求上市,如大陆最具知名度的传媒集团南方报业集团拟借壳*ST炎黄上市,日前最新消息是仍然在进行资产重组和等候当中。南方报业并非饮头啖汤,此时距离第一家传媒上市公司成都商报借壳上市已经过去了11年,而与同城媒体广州日报相比,也已经晚了4年。        在上市环境的要求中,扫清政治风险和地雷也成为保证政治正确以赢得上级信赖和支持的可靠前提。当然,王克勤所供职的《中国经济时报》目前尚未有上市实力,但从该报声明可以看出来,致力于市场化是其未来发展方向。这家由中国国务院的政策研究和咨询机构—–发展研究中心主办的报纸,自1994年创刊至今,并未真正走进大众传播视野,王克勤在该报的存在被外界视为一种「偶然的异类」,这得益于该报早前的社长包月阳的支持。而包月阳于2010年5月份被调离,有消息称包月阳曾签发“山西疫苗案”报导,山西省卫生厅指斥报导不实,这给报社带来一定压力。        可以想见,对于《中国经济时报》的主管单位以及利益主体来说,社会新闻调查是高风险高投入低回报的领域,如果没有对新闻价值有一定认知,仅从经济理性和政治安全考虑,一些媒体经营者对这块弃如敝履也很常见。但频频撤换总编职位是否就是政治指令直接操弄?还是系统内部有人觊觎这一肥差而借政治之名篡权?这一切,均不得而知。        其实,关于大陆媒体的利益斗争以及媒体使命的异化,原南方报业传媒集团新闻研究所副所长尹连根几年前一篇题为《论大陆媒体人利益角逐的常规路径》的文章披露的现象就曾引起轩然大波,文章以内部人在场的言说方式,揭示了中国媒体业作为利益集团的属性,以及媒体人追逐利益的特殊方式。文章的结论认为:「本文揭示了一个真实的中国新闻界:它既不是媒体自己竭力宣称的社会公器,也不是媒体人标榜的民主、正义诉求的场所,其实质不过是一群媒体人追逐个人利益的平台。在林立的利益集团当中,媒体业不过是其中之一而已。」        虽然这一结论稍嫌武断以及将理想与利益二元对立了起来,但不得不说,文章早就非常详尽地描述了大陆媒体人尤其是处于层级较高的媒体决策者、经营者越来越官僚化、资本化的现实。这一犀利的洞见在今天可谓日益显现,期间的逻辑类似于维稳机制的利益化、产业化,也就是说,中央层级关于政治上的稳定诉求到了具体的执行者手里,往往成为了牟利的遮羞布、挡箭牌。而这,恐怕是追求刚性稳定、韧性威权的执政党始料未及的局面,破题关键在于能否转化执政思路,开放言路,实现媒体管理及经营制度化、法制化,从而纠正宏观政治为利益团体谋私背书的体制性缺陷。        (作者为龙应台基金会驻台学人、原广东《时代周报》评论部主编)

阅读更多
  • 1
  • ……
  • 3
  • 4
  • 5

CDT/CDS今日重点

【CDS】六四馆

五月之声(2024)

【网络民议】主因是什么?主因就是您啊主席!

【网络民议】“今年夏天,你想收到什么礼物?”

更多文章总汇……

CDT专题

支持中国数字时代

蓝灯·无界浏览器计划

现在,你可以用一种新的方式对抗互联网审查:在浏览中国数字时代网站时,按下下面这个开关按钮,为全世界想要自由获取信息的人提供一个安全的“桥梁”。这个开源项目由蓝灯(lantern)提供,了解详情

CDT 新闻简报

读者投稿

漫游数字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