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识形态

通往公民社会:展望波兰民主——约翰·肯尼访谈米奇尼克(1988)

译者按:米奇尼克在某处说过,他不是工人运动的领袖,他是社会运动中一名知识分子,此话的分量不可轻估。知识分子是一个理性的人,他的视角与自发的社会力量的视角是有区别的。人们为了提高生活水平的要求,为了维护自己基本权利的抗议,它们是从生活的根部生长出来的,不需要任何外力的推动和催促;对知识分子来说,问题在于如何把这种自发的力量导入理性的轨道,将来自不同方向上的不同人们其不同要求,做成一个宽广、结实的公共平台,在这个平台上来进行磋商、调解,而不是使用任何一种强制性...

阅读更多

林明理:蒋介石日记的归宿,让中国人汗颜

毕生坚持写日记的蒋介石,给中国,也给世界留下了极其丰富翔实、独一无二的珍贵史料。《蒋介石日记》将最早今年年底在台湾出版,复旦大学也正在积极争取大陆版的出版。       而蒋介石日记的原稿,已由蒋介石日记连带蒋经国日记的保存者蒋方智怡(蒋经国三子蒋孝勇之妻),考虑到“保存管理的能力以及学术环境的公正与否”,于2005年初,将之交付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保存,暂存50年。       细细回味,这样的情况真叫中国人汗颜!       我不是狭隘的民族主义者,我是从蒋介石这个人物及其日记的历史地位、研究价值方面说这样的话的。       蒋介石是哪国人?是什么样的人?当然是中国人,而且是不一般的中国人。他是中国国民党的已故领袖,也是当年中国领导抗日战争的中坚力量,是曾经的中华民国总统。       这样一个历史人物留下的日记,放在哪里最有意义?放在哪里最有研究价值?什么地方的人会对他最感兴趣,最想研究?放在哪里最有利于历史研究?当然都是中国!       那不远万里、风尘仆仆、耗资不菲的第一批赶赴胡佛研究所,但对之不能拍照只能手抄的中国社科院教授、民国史专家杨天石先生,以及来自台湾的一些研究者,应该对此最有体会。       无论是大陆,还是台湾,本来都应该能给蒋介石日记手稿留个最安全的地方,作出最有意义的保存的。       然而遗憾的是,蒋方智怡女士衡量了“保存管理的能力,以及学术环境的公正与否”之后,将日记手稿选择了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存放。我等遗憾之余,又不能不佩服蒋方智怡女士选择的明智。       作为蒋家后代,对日记的最大愿望是什么呢?是日记能安全完整保存,公正对待,并能体现日记的最大历史价值。       蒋介石出生于浙江奉化,大陆是蒋介石的根。按中国人叶落归根的传统,蒋先生及其日记手稿等遗物的最好归宿,应该是大陆。       大陆这边的“保存管理能力”应该也不差。领导人写过的一块黑板字,都会想方设法、不计代价打算作“文物”保存下去,一具尸体都能保存“鲜活面容”三十几年了。日记手稿的保存,应该比之方便得多。       但是,蒋家后人敢将日记放在大陆吗?时至今日,“蒋介石”三个字在大陆这边,仍然是意识形态化了的负面符号。大陆这边的诸多历史记述,基本还是“胜王败寇”的历史,蒋介石的著作从未曾公开出版过。       其实岂止“蒋介石”?大陆这边1949年后自己的既有历史,至今还有诸多“敏感”区域。巴金老人建议建个“文革”纪念馆,获得舆论热烈支持,但最终没有下文。很多历史档案早过了解密期,却仍是“国家机密”就是不予解密。很多历史痕迹,有人都恨不得完全抹去呢。       前执政党总书记的谈话记录、前新闻出版署署长的著作,都不能正常出版,前总理的日记都不能出版。       这样的环境,不用说蒋家后人,就是一般大陆人,都不会相信,大陆这边会有什么地方,可以有“公正的学术环境”以存放蒋介石日记。       那么,蒋家后人敢将日记放在台湾吗?历经一系列重要变革的台湾,学术环境当然比过去要开放、宽容,也公正得多了。但是,台湾如今已是民主宪政、政党轮替的社会。这固然是台湾的进步,但台湾也有一些人士,因此而巴不得将蒋介石彻底打入另册,“去蒋化”、“去中国化”,以谋取政治利益。台北中正纪念堂牌匾被拆,不就让人记忆犹新?       如此看来,确实只有美国才是当前蒋介石日记的最佳存放地了。但是,自己国家自己民族的历史记录,要靠美国人才能寻求公正,保持公正,这难道不足以让这个国家的人们汗颜?!       真诚、坦荡地直面自己的既有历史,直面历史每一个客观真实的组成部分,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成熟理性的重要标志。       中国人要学会诚实、坦然面对自己的历史,面对自己的历史人物,真正尊重、爱护自己的历史文化,还要很长一段路要走!       这也不能不令人想到敦煌文物的保存,当年被斯坦因等西方“探险者”、“掠夺者”,“不择手段”运到西方的文物,绝大多数在各大博物馆保存得好好的,而留在中国的敦煌文物,却因战火、盗贼、贪官,烧的烧、偷的偷、吞的吞、毁的毁、丢的丢。       如果说,敦煌文物的遭遇体现的是一个民族的短视和功利,那么,蒋介石日记的遭遇则体现了权力者的狭隘与自私!       蒋介石日记在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是暂存50年。50年后,大陆或台湾,能以“学术环境的公正” 迎回蒋介石日记,并在某一处存放并公开吗? 记录激动时刻,赢取超级大奖! 点击链接,和我一起参加“2010:我的世界杯Blog日志”活动! 推荐相关的热文: 谷奥: YouTube doodle:YouTube 五周年 | 12荐 台湾人看《潜伏》:语境的不对称、不当传播 | 6荐 出来混的,迟早都是要还的 | 5荐 台北市民23年不吃不喝才买得起房,大陆市民呢?CCAV4:台湾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

阅读更多

译者合集十二 “中国与北韩”导读

译者合集十二 “ 中国与北韩 ”导读 让我们回到60年前,那时,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不久,意识形态之争方兴未艾。如果在这个时候打开一张世界地图,将不同的意识形态以不同的颜色标出,你眼中的世界大约会类似于下图: 冷战时的世界 蓝色:美国及其盟友 红色:苏联及其盟友 橙色:其他社会主义国家 FRG: 西德 GDR: 东德 在这幅世界地图上几乎看不见的一个地方,毗邻太平洋,在日本所在的蓝色、苏联所在的深红色和中国所在的橙色的包围之中,就是朝鲜半岛(放大如下图): 红色:北朝鲜 绿色:南韩 在这个小小的半岛上,以北纬38线一分为二,人为地分割成了两个国家,但这两个国家的人们在1949年之前一直血脉相通、文化相连、语言一致,可就是因为受到不同的意识形态控制,变成了长期的武装对峙 局面——亲人不能相见、贸易不能往来、民族不能统一——直至今天。 在1950年6月25日打响的这场战争——这场为期三年多,平民和士兵死亡总数过百万的战争,这 场如今世界上其他地区不大重视的”被遗忘的战争“,这场至今从严格意义上来说还没有结束的战争,这场冷战中的最热一战——提醒着我们,人类要进入到兵戎相 见、同类相残的境地真的很简单。柏林墙虽倒,三八线仍在。冷战真的结束了吗?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要记念韩战。在译者编辑的这期合集中,你能看到美国人、德国人、中 国人、日本人、苏联人、韩国人所写的从各个角度记录和反思这场战争的文章、照片、回忆……但是,这期合集真正的主题与国无关,只与人相关。无论这些文章单独地看带的是哪一国的标签,更为重要的是,合并起来,人性才是它唯一的主题。能够让不同语言、种族、文化背景的人们为了同一个“理想王国”而抛头颅、洒热血的,是人性;能够让血脉相连的同一民族的兄弟互相残杀的,还是人性;能够为了一条地理上不存在的“边界”被改变就让年轻的生命埋骨异乡的,是人性;能够 在百万英魂消殒之后再按原来的那条“边界”划分停火的,还是人性;今天,我们也能理解60年前的激情和奉献,也还是会因冰天雪地中、炮火所袭处的血肉横飞而动容,也还是能为人类作为群体体现出来的愚蠢,和制造出来的巨大灾难而感慨,皆因我们仍有着同样善恶并存的人性。韩战是没有胜利者的悲剧。但如果世界地图还要以这样和那样的颜色标出”划地为王“的各种势力范围[1],那么,这场悲剧就没有真正结束,冷战也没有真正结束。 本期专辑先以七篇文章从各个角度纪念六十年前爆 发的韩战,然后以五篇译文介绍了今日北韩[2]的政治、经济、民生等方面,最后以四篇译文着重探讨了“天安舰”事件后的中国和北韩的关系。其中,我们要特别推荐的是: 《国际先驱导报》发表的组稿《 朝鲜半岛,枪声划过60年 》【墙外】,这篇文章的出现和被删除本身,就是中国社会与官方对韩战的不同态度的最好诠释; 沈志华在2003年韩战停战协议签署50年时发表于台湾的《 朝鲜战争:苏联档案解密 》中的序言部分《 苏联与朝鲜战争 》【墙外】是本辑中细节 描述最到位的一篇研究文献; 译者jjtily跟踪翻译韩国《中央日报》“百家争鸣”栏目的13篇连载合并而成的 《从同盟到交恶:中朝关系凸视镜》[全辑] ,以时间为轴,串起了韩战之后的中朝关系走势,用词简明,通俗易懂。 另外,本合集参考了以下网站的同主题专题,也一并向各位推荐: 凤凰网的“朝鲜战争六十年再回首”专题 BBC中文网的“时事专题:朝鲜战争 60周年“ 【墙外】 “译者”的合作网站中选网的”朝鲜战争“专题 目录 韩战六十载… 6      国际先驱导报:朝鲜半岛,枪声划过60年 …

阅读更多

CDT/CDS今日重点

【年终专题】”崭新的算法,能否算出一个奴隶陈旧的命运”……2024年度之声

【年终专题】“墙也是一道‘边’,中国网民一直都很擅长于进行这种‘擦边’的反抗”……2024年度播客

【年终专题】“中文互联网上的内容每年都以断崖式的速度在锐减”……2024年度404文章

更多文章总汇……

CDT专题

支持中国数字时代

蓝灯·无界计划

现在,你可以用一种新的方式对抗互联网审查:在浏览中国数字时代网站时,按下下面这个开关按钮,为全世界想要自由获取信息的人提供一个安全的“桥梁”。这个开源项目由蓝灯(lantern)提供,了解详情

CDT 新闻简报

读者投稿

漫游数字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