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

著名诗人流沙河讲的两个故事

贵国受列强欺负,我们美利坚合众国是同情你们的;我们希望你们要强大起来,一个强大的中国是符合美国的利益的。还有一个事情,就是八国联军走后,中国的赔款绝大部分不是给的银子,根本没有那么多现银。是通过什么方式给的呢?是从中国的海关收入里每年扣出。 …. 她这个正义女神一手拿天平——要有平等,一手拿着权杖——要有民权、 人权 。正义女神上面还有没有?还有。还有就不是神啦,是一个普通美国妇女怀抱一个婴儿:那个美国妇女是“祖国”,那个婴儿就是“祖国的未来”。一个妇女护着婴儿就是整个立意,没有任何 …

阅读更多

黄丽梅:偶遇林昭

看过胡杰的纪录片和许许多多有关林昭的资料之后,我只想到一个人的价值是什么?难道就正如陈伟斯所说「子弹还有一个价钱,而她的生命是一钱不值的 7?」作为一个女性,我看到林昭的恋人甘粹在片中无奈的忆述他申请和林昭结婚被拒的经过,他只幽幽地 …

阅读更多

孙中山的第一位革命情侣陈粹芬

作者: 张耀杰  |  评论(1)  | 标签: 孙中山 , 第一位 , 革命情侣 , 陈粹芬 孙中山的第一位革命情侣陈粹芬 张耀杰,文载经济观察报,2010年8月23日 父母双亡的陈粹芬,自从1891年认识比自己大7岁的孙中山之后,在此后将近20年的时间里,一直追随孙中山从事革命活动。她经常替革命同志洗衣做饭,传递密函,甚至于从事秘密运送枪枝弹药之类的地下工作,是革命先驱孙中山的第一位革命情侣。近年来,包括陈锡祺主编的《孙中山年谱长谱》等相关研究成果,已经不再迥避这一历史事实。 一、《中山樵传》里的“小妻”陈粹芬 据陈锡祺主编《孙中山年谱长编》介绍,孙中山于1866年11月12诞生于广东省香山县(今中山市)翠亨村;谱名德明,幼名帝象,稍长取名文。1895年10月26日,广州起义因计划泄露而宣告失败,陆皓东、朱贵全、丘四等人被捕牺牲。遭到通缉的孙中山,与郑士良、陈少白等人经香港流亡日本,于11月13日抵达横滨,并在横滨组建兴中会分会。在此后将近10年的时间里,横滨一直是孙中山最为重要的居留地。 1896年10月11日,孙文在英国伦敦考察西方政治期间,被清政府公使馆翻译邓廷铿挟持到使馆内。经他的恩师康德黎等人奔走营救,于10月23日获释。1897年8月16日,孙中山乘坐英国轮船抵达日本横滨,入住陈少白的住所。同年9月,日本政客犬养毅委派平山周、宫崎寅藏、可儿长一前往横滨迎接孙文到东京相见时,由平山周给孙文取了中山樵的化名。后来家喻户晓的孙中山的名字,就是由此而来的。 按照《孙中山年谱长编》的说法,1898年9月25日,也就是清光绪二十四年八月初十日,天津《国闻报》刊登的《中山樵传》,是中国国内公开发表的第一篇关于孙中山的中文传记。这篇据说是“从东友处辗转传抄”的传记文章,是以日本人的口吻夹叙夹议的,其中充满了对于孙中山的诋毁之词: “清国逸犯孙文,字逸仙,自到日本后,改名中山樵,始到时我日本人皆为震惊,以为绝大本领之人。乍与之处,尚不觉其有他,至与之往还三五次,即觉其言语仿佛,非有豪杰推诚之慨,心窃疑之。及考察于寓此之华人,则多以无耻视之。” 关于孙中山的生平,该文介绍说:“细察其行于香江,少习英文,未卒业,就其地瓦丽氏医院习医学。此院为华人何启律师之妻瓦丽氏遗产所置,以西文教西医,兼赠药施医者。中山樵学之数年,卒业后往来广东省城香江。香江有利银行办房冯瑞之小妻生喉症,就中山樵医,中山樵诱而奸之,举香江之体面华人无不切齿此事。” 关于孙中山的宗教信仰,该文介绍说:“中山樵原从孔圣教读孔孟之书,后入耶教,教内不得有小妻,中山樵违例,教众未及攻,而中山樵刊报招医,又自称学宗孔孟。耶教之朴诚者怼其反复无常矣。” 关于孙中山的革命事迹,该文叙述道:“中山樵又尝在广东创开药房,系香江富人秦芳尝受其医,故借款与之为办理。不数月,尽将秦款为花酒夜合费,无以见秦,遂欲图借图不轨之事以消灭之,故遍告于人,谓于阴历重阳后五日起事,香江有二千西兵相助,银行亦允助款数千万两,实并无其事。……故设一馆在广东省城,一馆在香江。中山樵有欲恐人不知,日必告人,于是支那官知之,即行查封。中山樵早预备行计,故受其愚者皆就执,而中山樵由别径走香江,人不容,乃改西装往欧米。其在英国被清钦差拿获之事,久已扬播。今来我邦,欲惑商人棍骗财物以为自娱,此其状大略也。” 由于这篇《中山樵传》的诋毁倾向过于明显,反而让人更加怀疑作者自己的“推诚之慨”,也就通常所说的诚信度。查勘《孙中山年谱长编》,所谓“香江”就是今天所说的香港。“瓦丽氏医院”,指的是何启为纪念英国籍亡妻Alice Memorial而创办于1887年2月17日的雅丽氏医院。孙中山于1887年由广州博济医校转学到香港时,这家医院已经升格为英国式的五年制医科大学香港西医书院;由何启任名誉秘书,汤姆生任秘书,史特渥地任掌院,名誉赞助人包括满清政府的李鸿章等人。实际负责教学工作的,是先后担任教务长的孟生和康德黎。所谓孙中山的“小妻”,指的是1873年出生于香港新界屯门的陈粹芬。 二、陈粹芬的革命传奇 1883年底,孙中山与同乡好友陆皓东一起在香港受洗成为基督徒,教名为“日新”,后来又改为“逸仙”。 1884年5月26日,18岁的孙中山与17岁的卢慕贞结婚。 1891年3月27日,26岁的香港西医书院四年级学生孙中山,与40多名教友在香港创立少年会,并设立“培道书室”。孙中山在署名孙日新的《教友少年会纪事》中介绍说,“道之不可无培也”,之所以要设立“培道书室”,是因为“每见教中子弟与恶少交游,以致流入邪途而不悟”。 这一年的10月20日,卢慕贞为孙中山生育了长子孙科。同样是在这一年,孙中山经香港西医书院同学陈少白介绍,与19岁的教友陈粹芬在屯门基督教堂(美国纪慎会)相识并开始同居。父母双亡的陈粹芬,在此后将近20年的时间里,一直追随比自己大7岁的孙中山从事革命活动,成为革命先驱孙中山的第一位革命情侣。但是,孙中山与陈粹芬的婚外同居,确实是违背了基督教所提倡的一夫一妻制。 1900年8月21日,也就是日本明治33年8月22日,神奈川县报送日本外务省的密报中提到,孙中山当天晚上与住在山下町的张能之、黎焕墀、谭发、赵峄琴以及“孙的妾(日本人)”一起,在横滨市相生町二丁目嘉以古餐馆参加送别宴会。在场的中国人当场筹资300日元,交给孙中山充当革命经费,孙中山于第二天便离开横滨前往上海。 孙中山在日本流亡期间所娶的多名日本籍妻妾中,留下姓名的只有两位。一个是出生于1888年的大月薰。1898年,孙中山在日本横滨初次见到大月薰时,她才刚满10周岁。孙中山向大月薰的父母求婚时,对方以女儿年龄太小为由加以拒绝。1903年,38岁的孙中山与16岁的大月薰结婚。婚后不久,孙中山离开日本前往东南亚及欧美各国宣传革命。1905年,孙中山回到日本看望大月薰并参与组织同盟会。1906年,大月薰生育了孙中山的女儿宫川富美子。1907年3月4日,孙中山收取日本政府7000元赠款离开横滨,从此再没有回到大月薰的身边。大月薰此后两次改嫁,宫川富美子从小被送给另一个家庭收养抚育。在与大月薰结婚生育期间,孙中山还与日本横滨一位名叫浅田春的少女保持着情爱关系。 关于孙中山的革命情侣陈粹芬,宫崎寅藏的夫人宫崎褪子在《我对辛亥革命的回忆》中,曾经有过十分传神的叙述:宫崎寅藏的哥哥宫崎民藏一边称赞陈粹芬一边对宫崎褪子说,“在照顾孙先生日常生活的那位中国妇女同志,真是个女杰。她那用长筷子、张着很大的眼睛、像男人在吃饭的样子,革命家的女性只有这样才能担当大事。你看她声音之大,应该向她看齐才对。” 1936年3月20日,《逸经》第2期刊登冯自由的回忆文章,其中谈到孙中山“颇精于三十年前盛行之广东天九牌,乙巳以前居横滨时,每与陈四姑(名香菱)、张能之夫妇玩之。” 这里的“乙巳”,指的是孙中山一边在日本参与组织同盟会,一边让大月薰怀上女儿宫川富美子的1905年。“陈四姑”就是原名香菱,又名瑞芬,在自己家中排行第四的陈粹芬。 1945年,冯自由的《革命逸史》第三集出版,书前有同盟会元老刘成禺题诗十首,其中第八首写道:“望门投宿宅能之,亡命何曾见细儿。只有香菱贤国妪,能飘白发说微时。” 冯自由在为该诗所写的注解中介绍说:“横滨日本邮船会社华经理张果字能之,与总理有通家之好。陈夫人瑞芬原名香菱,曾寄居张宅一年。总理居日本及越南南洋时,陈夫人恒为往来同志洗衣供食,辛勤备至,同志咸称其贤。” 1907年12月1日,黄明堂、李佑卿、何伍等人的会党武装,在孙中山、黄兴等人的遥控指挥下,在广西镇南关发动起义,攻占镇北、镇南、镇中三个炮台。孙中山得到报告后,于3日早晨告别伴随他从横滨来到越南河内的陈粹芬,率领黄兴、胡汉民、胡毅生、卢伯琅、张翼枢,以及日本人池亨吉、法国炮兵大尉D氏,在随从卫队的保护下奔赴前线,于当天晚上9时抵达镇北炮台。孙中山在炮台上亲自为伤员包扎并且亲自发炮,当场表示自己反对清政府20多年,这是他第一次亲自炮击清政府的军队。在此期间,被革命同志亲切地称呼为“陈四姑”的陈粹芬,依然是经常为革命同志洗衣做饭、辛苦操劳。 1949年,刘成禺在收入《世载堂杂忆》的《翠亨村获得珍贵史料》中,再一次谈到时年75岁的陈粹芬。大意是说抗日战争以来,陈粹芬先在澳门居住,之后到时任中山县县长的女婿孙乾家里养老。她听说刘成禺到了中山县城石岐镇,便很高兴地表示说:“我已经与刘成禺有40年没有见面了,没有想到他还活在人间啊?” 刘成禺登门拜访时,两个人回忆起40多年前流亡海外的情景,陈粹芬感慨道:“我未做饭与汝等吃,已四十八年矣。今日重逢,下午请吃饭。” 于是,陈粹芬亲自派送写着“孙陈粹芬”的大红帖,并且表示说:“如今已经不像当年在横滨街头随意买菜了,请人吃饭应该讲究派场格调了。” 刘成禺当天下午再次来到孙乾家里时,陈粹芬老太太站在门口招呼说:“我们这些人过了50年都还活着,回忆当年亡命受苦,简直就是大梦一场,不可不留下一个纪念。” 接下来,宾主一起请人拍摄了一张合影照片才各自就座。 据刘成禺介绍,陈粹芬在与他畅谈过程中,提供了许多珍贵的历史资料,其中特别谈到发生于1900年10月的惠州起义: “陈老太太为言革命时期惠州之役。香港李纪堂、梁慕光等商议在惠州起事,军械皆由海员公会海员秘密输运,经日本邮船与美国、高丽等邮船运来者最多,以横滨为居中策应,视情势如何,在横滨定行止。陈老太太任来往船只起落密件之责,故横滨邮船一到,老太太即往接船,以港方确实消息,转告密运枪械之海员。日本因妇女上下,毫未注意。及事败,梁慕光来横滨,盛称陈老太太英勇不已。老太太曰:我当时传递书简,并不害怕,大家拼命做去,总有办法。” 三、陈粹芬的出走与回归 孙中山在男女情爱方面严格遵守基督教一夫一妻的规定,是他与宋庆龄结婚之后的事情。1918年10月17日,他在写给远在英国的恩师康德黎的书信中表示说: “从您最近的来信,我发觉您还没有获悉三年前我在东京第二次结婚的消息。……我的前妻不喜欢外出,因而在我流亡的日子里,她从未有在国外陪伴过我。她需要和她的母亲定居在一起,并老是劝说我按照旧风俗再娶一个妻子。但我所爱的女子是一位现代的女性,她不能容忍这样的地位,而我自己又离不开她。这样一来,除了同我的前妻协议离婚之外,再没有别的办法了。” 假如“按照旧风俗再娶一个妻子”算是结婚的话,孙中山与宋庆龄的婚姻显然不是他的第二次结婚。1910年12月10日,前往欧洲宣传革命的孙中山,在从埃及苏伊士运河写给女儿孙娫、孙婉的家信中写道: “爱女娫、婉收看:父今晚行到第四个埠,即苏彝士运河,再六日便到步矣,可告两母亲知之也。” 这里所说的两母亲,指的是孙中山的元配夫人卢慕贞,以及与卢慕贞一起住在马来西亚槟榔屿的陈粹芬。由此可知,孙中山当年是承认陈粹芬为自己“按照旧风俗再娶”的第二房妻子的。 1936年,73岁的旧金山洪门致公堂总理黄三德,在他所口述的《洪门革命史》中,既详细叙述了孙中山与洪门会党之间的多年恩怨,也谈到了孙中山对于革命情侣陈粹芬的舍弃出让。据黄三德介绍,他在1913年“二次革命”失败后从上海来到澳门,与孙中山的同乡好友杨鹤龄结伴去拜访孙中山的哥哥孙眉。杨鹤龄走到孙家门口时借故离开,孙眉见到老朋友来访,热情地杀鸡买酒予以款待。卢慕贞、陈粹芬当时与孙眉全家一起居住在澳门风顺堂4号。在同桌吃饭的过程中,卢慕贞询问黄三德道:“阿科个老豆与宋女士一步不离,你知他行径如何?” 黄三德不觉大笑,回答说:“宋女士与阿科老豆在上海文明结婚(此宋女士指大宋,不是二宋),铁路总办署人人皆知,你两大小因何不知?” 陈粹芬插话说:“我早话两人古灵精怪,你不信,你出入时,她扶掖你而行,叫亚妈,亚妈,你作她好心吗,你作她好货吗?” 卢夫人听了叹息道:“无怪我大女临死,怨亚爸行为不好。” 孙眉接下来告诉黄三德说:“中山与我同胞,你与中山共患难十余年,如三兄弟一样,不妨讲真话。你在席上,看见中山妾侍,好唔好,一表人才,中山娶他十余年,昔年在镇南关起事,失败,走出安南河内,做伙头,煮饭与众弟兄食,洗衣裳,捱尽艰苦,今中山做大总统,听宋女士枕头鬼说话,要弃其妾侍,中山写信来我,叫我将其妾侍送与杨鹤龄,中山再送一万元与杨鹤龄,我可将中山原信与你看,你话中山成人吗。中山不要面子,我要面子,既然有一万元送妾侍与人,何不将一万元交亚哥,养佢过世,你话中山应打靶唔应打靶。” 黄三德笔下的“大宋”,指的是孙中山的前任私人秘书宋蔼龄。“二宋”指的是继姐姐宋蔼龄之后担任孙中山的私人秘书进而与孙中山正式结婚的宋庆龄。孙中山的大女儿孙娫,于1913年6月在澳门病逝。她所说的“行为不好”,指的是孙中山与私人秘书宋蔼龄之间未婚同居的“文明结婚”。 杨鹤龄1868年出生于广东香山县翠亨村,比孙中山小两岁。1895年加入兴中会,在港澳一带协助孙中山开展反清宣传、筹募起义经费。1919年5月16日,杨鹤龄致函远在上海的孙中山求职。孙中山批答他日后假如有用人之地,必不忘故人。1921年5月5日,孙中山在广州就任中华民国政府非常大总统,于同年9月14日任命杨鹤龄为总统府顾问。1923年4月4日,又改任杨鹤龄为“港澳特务调查员”。 1915年10月25日,孙中山与元配夫人卢慕贞离婚后与宋庆龄在日本东京结婚。42岁的陈粹芬主动选择离开孙家出走南洋,并且在南洋抱养苏氏华侨的幼婴作为养女,取名孙容。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陈粹芬应时任行政院长的孙科邀请,带着孙容入住孙科的广州家中。在此后的5年间,她悉心照料孙科的儿子孙治平和孙治强,使得他们先后考取大学。1936年蒋介石南下广州期间,为答谢陈粹芬早年的革命贡献,亲自委托司法院长居正致送养老金10万元。 1937年,陈粹芬的养女孙容与孙眉的第二个孙子孙乾相爱。考虑到两个年轻人之间并没有血缘关系,孙科建议孙容恢复原姓改名为苏仲英,然后与孙乾远赴意大利留学结婚。有了孙乾与苏仲英之间的这桩婚姻,陈粹芬像大部分从一而终的中国传统女性那样,取得了生是孙家人、死是孙家鬼的正统待遇。 1960年,陈粹芬在香港去世。1986年,陈粹芬的女婿孙乾到香港收拾岳母陈粹芬与妻子苏仲英的遗物,改葬陈粹芬遗骨于中山县翠亨村孙氏家族墓地之内。墓碑上写道:孙陈粹芬夫人之墓,婿孙乾率外孙必胜、必兴、必达、必成、必立建立。 在《翠亨孙氏达成祖家谱》中,关于孙中山的婚姻情况是这样叙述的:元配卢慕贞(1885年结婚,1915年离婚)享寿八十六岁。侧室陈粹芬(1891年开始与孙中山同居,1912年秋离开孙中山)享寿八十九岁。妣宋庆龄(1915年22岁的宋与49岁的孙中山结婚)享寿八十九岁。 一五一十部落原文链接 | 查看所有 1 个评论 张耀杰的最新更新: 是种过鸦片,中央领导人吃小灶(转) / 2010-08-24 22:37 / 评论数( 5 ) 施卫江:强国之路须正道 / 2010-08-23 22:08 / 评论数( 2 ) 张耀杰:再谈《文字之狱的黑影》 / 2010-08-21 11:12 / 评论数( 0 ) 88岁老工人为什么还要欺软怕硬? / 2010-08-20 22:32 / 评论数( 5 ) 金晓光律师:一个公民的不幸(转) / 2010-08-20 11:09 / 评论数( 2 )

阅读更多

沈荃将军之死

作者: 旁听生  |  评论(0)  | 标签: 沈从文 , 沈荃 , 黄永玉 , 抗日战争 , 冤魂 , 真相 , 法制 沈荃将军(1906-1951)是沈从文先生的胞弟。沈从文先生兄弟三人,按祖规辈分排行,应是“岳” 字辈。大哥叫沈岳霖,研究沈从文的美国学者金介甫是说叫沈岳扑。沈从文原名沈岳焕,他弟弟叫沈岳荃。据他们的亲表侄黄永玉先生说“沈家三表叔巴鲁,正名叫沈荃,朋友称他为得鱼。”沈家兄弟在家还有别的小名。沈从文先生叫弟弟也叫叠余的。他在以弟弟为主人公的描述抗日战争的记实小说中叫沈荃似为沈叠馀。 沈荃将军在抗战中表现极为英勇,在浙江嘉善带一团人马抗敌,血战后,只剩下一百多人。他负重伤养伤后,再上战场,在长沙,更在九江率部奋勇又战。 黄永玉先生说:“巴鲁表叔很快就离开凤凰,好象成为黄浦军校三期的毕业生。 好些年之后,巴鲁表叔当了官,高高的个子,穿呢子军装,挂着刀带,漂亮极了。有时也回家乡来,换上便装,养大公鸡和蟋蟀打架,搞得很认真。有时候又走了。 跟潇洒漂亮一样出名的是他的枪法。夜晚,叫人在考棚靠田留守家的墙根插了二三十根点燃的香。拿着驳壳枪,一枪一枪打熄了它们。还做过一件让人看了头发竖起来的事—— 另一位年轻军官叫刘文蛟的跟他打赌,让儿子站在十几二十米的地方,头上顶着二十枚一百文的铜元,巴鲁表叔一枪打掉了铜元。若果死了孩子,他将赔偿两箩筐子弹,十杆步枪外带两挺花机关。虽然赢了这场比赛,姑婆把巴鲁表叔骂了个半死。这孩子是由于勇敢还是懵懂,成为湘西著名画家的刘鸿洲,恐怕至今还不明白当年头顶铜元面对枪口时是什么味道。 一九三七年巴鲁表叔当了团长,守卫在安徽浙江嘉善一带的所谓“中国的马奇诺防线” 。抗战爆发,没剩下几个人活着回来。听人说那是一场很惨烈的战斗。 抗日战争胜利后的一九四六——一九四七年,我在上海,为了向.....巴鲁表叔当时在南京国防部工作,已经是中将了。住在一座土木结构的盖得很简陋的楼上。看到了婶婶和两三岁的小表妹。生活是清苦的。巴鲁表叔的心情也很沉重,话说的少,内容比他本人的风度还要严峻:“抗战胜利倒使得我们走投无路。看样子是气数尽了!完了。内战我当然不打。和你二表叔合作写抗战史也成为笑话。谈何容易?......看起来要解甲归田了......” 他在这样牵强纷乱的生活中,还拉扯着我的一个十四岁的弟弟老四。说是请来帮忙做点家务。其实谁都明白,只不过在为我的父母分担一些困难。不亲眼见到他一家的清苦生活是很难估计仗义的分量的。 既然乘车到南京,不免要游览一下中山陵。我和老四轮流把小表妹放在肩膀上一步一步迈上最高的台阶。 我为中山陵的气势而大为兴奋。极目而下,六朝形胜真叫人万种感触。再回头看着那个满头黑发的小表妹时,她正坐在石阶上,一手支着下巴望着远处。孤零零的小身体显得那么忧郁。我问她:“你在想什么呀?” 她只凄苦地笑了一笑,摇了摇头。 四十多年过去了,我始终没有忘记在伟大的中山陵辽阔的石阶上那个将要失掉爸爸的小小忧郁的影子。 一九五0年,我回到久违的故乡。...... 没料到巴鲁三表叔也回到凤凰。 他真的像在南京说过的不打内战,解甲归田了! 湖南全省是和平解放的,我为他庆幸从火坑里解脱出来的不易! 他还是那么英俊潇洒,谈吐明洁而博识。他在楠木坪租的一个住处,很雅致。小天井里种着美国蛇豆. 萱草和两盆月桂。木地板的客厅,墙上居然挂着一对张奚若写的大字楹联。 对了,他跟许多文化人有过交情。这不光是从文二表叔的缘故。因为抗战初期,有不少迁到湘西来的文化团体都多少得过他的帮忙,杭州美专就是一个。艺术家. 文人跟他都有交情,对他的豪爽风度几十年后还有人称赞。 “我帮地方人民政府做点咨询工作,每天到‘箭道子’ 上班,也不是忙得厉害,没事,去聊聊天也好!……” 我因为下乡画画,忙得可以。从乡下回城里之后带回许多画,请他和南社诗人田名瑜世伯在画上题了字,他写得一手好“张黑女” ,田伯伯写的是汉隶。一九五0年我在香港思豪酒店开的个人画展,所有题字都是他们二位写的 从此,我就再也没见过巴鲁表叔。 听说一九五0年以后,他被集中起来,和一些其他人“解” 到辰溪受训,不久就在辰溪河滩上被枪毙了。 那年月,听到哪一个亲戚朋友或熟知的人给枪毙的消息,虽不清楚原因,总觉得其中一定有道理。要不是特务就是反革命。理由有以下三点:一,相信共产党做事一定不错;二,大家都在改造思想,清理历史,枪毙人的事正好考验自己的政治态度;三,人都死了,打听有什么用? “四人帮” 倒台之后不久,巴鲁表叔也给平了反。家属正式得到五百元人民币的赔偿,婶婶被推荐为县政协委员。州和县里也出版了一些当年这方面的比较客观的历史材料。 前些日子,在家乡听到有关于巴鲁表叔被枪毙时的情况——在河滩上他自己铺上灰军毯,说了一句:“唉,真没想到你们这么干……”指了指自己脑门,“……打这里罢!……” 一个大的历史变革,上亿人的筛选,“得之大约”算差可了。死者已矣!但活人心里的凄怆总是难免的。 既然巴鲁表叔正式平了反,我对他的回忆也有了一种舒坦感,说老实话,真怀念他。 …… 从文表叔承受着同胞手足的悲剧性遭遇的份量,比他写出的故事更沉重。多少年来他沉默不提,我也从不在他面前提到巴鲁表叔和九娘的事。 …… 从文表叔仿佛从未有过弟弟妹妹。他内心承受着自己骨肉的故事重量比他所写出的任何故事都更富悲剧性。他不提,我们也不敢提;眼见他捏着三个烧红的故事,哼也不哼一声。” 以上引文摘抄自学林出版社【沈从文印象】一书,孙冰编。一九九七年一月第一版。此引文又选自【长河不尽流】湖南文艺出版社一九八九版。我所引的文字的整篇文章是黄永玉先生一九八八年八月十六日在香港所写,题为【这一些忧郁的碎屑】。同时我也参看或引用了(美)金介甫的【凤凰之子:沈从文传】;凌宇的【沈从文传】江堤编选的【黄永玉:给艺术两小时】等共四五本书。 我写此文主要因为前天自己看了刚送到【书屋】杂志今年八月当期号,里面有苏晨先生写的【和{窄而霉小斋}沈从文的交往】一文后,总觉得是苏先生记忆有误。因为他在文中这样写:“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因为沈荃思想进步,开始还曾被安排为政协委员之类。所谓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 起,“毛主席的红卫兵”.“ 造反派”本着所谓的“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伟大理论”打倒一切,竟无端地把沈荃给拉到河滩上枪毙了! …… 枪声响过,沈荃倒在毯子上……他在八年抗日战争中身经百战,没有倒在日本法西斯的枪口下,却是这样的死于非命! 不错,经过拨乱反正,沈荃得到了平反。可是,他已经是坟包里一架白骨!” 苏晨先生的文章的意思和结论我个人都很赞同,但弄错史实就不太好了,我只希望予以更正为盼。 沈荃将军在一九五一年镇反中被枪毙在家乡是必然的,韩战的爆发只是加快了这一必然的进程。我认为。 他遗留在世的那个小孤女,黄永玉回忆中永远忧郁的小小影子,在父亲冤屈离世,母亲困顿,她在家乡小学毕业后,就由她亲伯父沈从文接去北京照顾生活,在那种岁月年头里!金贵的亲情多么稀少! 她叫沈朝慧,她成人后嫁给了一青年美术家。丈夫后又成为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的教授。雕塑作品很有成绩。他叫刘焕章。现在当然是老艺术家了。上个世纪的八十年代中期的【文汇月刊】某期封面曾上过这位美术家的人像照片。 八九后不久,【文汇月刊】停刊了,我保存有此刊创刊号至停刊时所有期号的文本,惜两年前与其他近两千本册书刊一同毁于水虫之灾。其中至为痛惜的还有二三十本册从一九八0年开始至本世纪初陆续购得.收集的沈从文先生的大部分作品集子和登载研评他的文章杂志!包括连环画。 今日为农历七日十四,明日七月十五,长江南北各地民间各选兴一日视为“鬼节” 。都要烧香上供祭祀已逝世的亲人祖辈的魂灵。我以此文发于网上作为祭文祭奠沈荃将军和所有类似沈荃将军式的冤魂,愿他们灵魂能够早日安息。 (2010-8-23日写就。转载请注明出处,商业性用途请通知本人。) 一五一十部落原文链接 | 查看所有 0 个评论 旁听生的最新更新: 虽迟来,但却是一次真诚而珍贵的忏悔 / 2010-08-10 22:55 / 评论数( 5 ) 可爱的中国还可愛吗?清廉的领导在哪里? / 2010-08-01 11:24 / 评论数( 2 ) 人家的父母真本事,人家的孩子会投胎 / 2010-07-22 23:04 / 评论数( 5 ) 陈寅恪成了偶像和工具后,我们成了什么? / 2010-07-03 22:30 / 评论数( 15 ) 我怪爸妈没本事,我妈笑我投错胎 / 2010-07-01 10:09 / 评论数( 12 )

阅读更多

四年后,再访建川抗战博物馆

今天是抗日战争胜利六十五周年纪念日,为了纪念这个特殊日子,重发旧文及图片:   四年后,再访建川抗战博物馆 肖雪慧 2005年夏天去建川博物馆时,正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暨中国抗战胜利60周年之际。本是中国最光荣的日子,却多年低调处理,近一二十年,又变得不尴不尬。60周年纪念来临之前的一年,各界涌动着恢复历史真相、大大方方庆祝这双重意义纪念日的热望。然而,还没到2005年,禁令就一个接一个下来了。出版界、新闻界许多雄心勃勃的抗战选题夭折了;跟新闻出版界遭遇类似,原先得到地方政府鼓励并正在建筑中的抗战博物馆建设突然陷入无法再获得银行贷款支持而资金断裂的窘况。2005年夏天去时,感觉很荒凉,诺大一片博物馆群,只完成四个,更多未能完工的建筑,烂尾楼般静静立在荒地上,而已经完工的200多个阵亡将军雕塑群,被圈在一片荒草地上,未能获准展出。即使这样,正面战场馆馆藏的震撼力还是出乎预料。 第二年听说,展出内容和方式作了妥协和调整,博物馆建筑终于继续开工了,再后来,就有消息说已经完成并开放了。 上周日跟几位朋友再次去,是四年之后了。   到了大邑县安仁镇,车驶向博物馆。行驶到一宽阔通道,迎面看到立在一高坡上的军人雕塑,他以胜利者姿态将手中步枪高高举向天空。走近细看,“高坡”原来是一个残破的日军碉堡。碉堡原地在天津,从天津运来这庞大家伙,耗费力量一定不小。但举枪军人脚踏在这个三面残缺、长满荒草的日军碉堡上面,跟四周的空旷、苍凉浑然一体,形成一种把人跟外面的喧嚣世界隔离开来而走进那段历史的特殊气场。     一,中国老兵手印广场  带着对历史的敬意,我们进入了博物馆。刚朝里面走一两分钟,就看到前方一个很奇特的广场:大约高出路面一米左右的广场上竖立着一层层巨型超厚玻璃,每面玻璃上有很多血红色手印。快步上前,原来是抗战老兵手印广场。每个手印下方刻着手印主人的姓名、部队番号、职务、军衔。这些手印,应是最近几年间逐一寻找尚健在的老兵时收集的。大致估计一下,有好几千个手印。这些集合在一起的血色手印似乎是一种无声的述说,提醒人们去重新认识那段在主流叙事中已然面目全非的重要历史。       后面几部分,链接如下: 《四年后,再访建川抗战博物馆之二——中流砥柱PK正面战场》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a0f79650100g2jt.html 《四年后,再访抗战博物馆之三——飞虎奇兵馆、不屈战俘馆、川军抗战馆》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a0f79650100g331.html 《四年后,再访建川博物馆之四——“阵亡将士群雕”更名 有玄机?》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a0f79650100g3ct.html

阅读更多

CDT/CDS今日重点

三月之声(2024)

【网络民议】顶端新闻|反对调休的声音,不能装作听不到

更多文章总汇……

支持中国数字时代

蓝灯·无界浏览器计划

现在,你可以用一种新的方式对抗互联网审查:在浏览中国数字时代网站时,按下下面这个开关按钮,为全世界想要自由获取信息的人提供一个安全的“桥梁”。这个开源项目由蓝灯(lantern)提供,了解详情

CDT 新闻简报

读者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