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网络报道是封堵不住的
这次南京“7·28”事件也说明了这一点,在我们发布前,网上传言甚广,一旦 政府 发布了真实信息, 谣言 也就不攻自破了。 事件处置推动 政府信息公开 . 每一次突发事件,都是对 政府 能力的考验,也是对 政府 建设的推动。2003年“非典”事件,2005年松花江水污染事件, …
阅读更多发布者图样图森破 | 9 月 11, 2010
这次南京“7·28”事件也说明了这一点,在我们发布前,网上传言甚广,一旦 政府 发布了真实信息, 谣言 也就不攻自破了。 事件处置推动 政府信息公开 . 每一次突发事件,都是对 政府 能力的考验,也是对 政府 建设的推动。2003年“非典”事件,2005年松花江水污染事件, …
阅读更多发布者图样图森破 | 9 月 10, 2010
截稿前香港剛又再進行了另一次區議會補選,筆者也有參與助選。這次助選的經驗中,又令筆者對在選舉中使用互聯網及新媒體,有了新的體驗。的確,在一次單一選區進行補選,在非全港性情況下,是次的經驗未必可當作普遍性參考。不過相反在資源相對集中情況下,一些策略的效用卻相對明顯。 過去一般政黨和候選人的選舉拉票活動中,要把選民拉出來投票,在希望他們投給自己一方,尤其在選舉當日可做的事,不外乎在禁止拉票區外佔據有利位置揮手吶喊和打電話催票。奈何候選人未必有很多選民的個人資料,非公共屋苑多數不讓候選人洗樓,候選人都會感到頗為無奈。 於是,筆者在今次助選中發現,原來互聯網和新媒體在選舉日和之前一兩天的最後關頭,是可能發揮重要影響和效用的。雖然近年在香港的各級選舉中,候選人設置選舉網站和 Facebook 專頁等,都已經成為指定動作,但原來在最後關頭的網絡效應也是不容忽視的。 首先,甚麼渠道?在香港,最多用戶使用的社交網絡平台還是 Facebook,之前在 516 立法會補選中發現,除了 Facebook,甚至在 Twitter 和新浪微博的催票訊息都極多,相信對年青八十、九十後會發揮到愈來愈大的作用。不過這次因為始終補選不是全港性舉行,微博沒有發揮到如 516 的效果,但突出了的卻是視頻錄影,上載在 YouTube 再透過 Facebook 分享的 Video! 在選舉前一天起,雙方已經利用 YouTube 視頻片段,爭取把訊息傳遞出去:不論說是正面或負面的訊息,甚至是抹黑,或者對敵方抹黑的澄清。在這麼關鍵的最後一刻,視頻片段是最直接、最有感染力的,正所謂映像真的可以說出千言萬語!所以好的準備是最重要的:數碼相機或錄像機不需要很高質素,最重要是易用和可方便快速把片段上網,每個「行動小隊」都要擁有,把即時發生,尤其對手的犯規情況(在安全情形下)拍下!數碼相機或錄像機的儲存卡容量要夠大,還要充足電! 無線上網也是必須的重要工具,最好預備借用多幾個無線上網的 USB 數據器,或 3G 轉 Wi-Fi 的流動數據機。因可能要在現場上載資料,包括可能有檔案很大的視頻片段,要多預備幾部筆記型電腦。對不起,iPad 夠型,但不支援外置儲存,不方便,還是儲足了電甚至有後備電池的筆記型電腦才成。不過筆者覺得現場最大問題,仍然是透過 3G 流動網絡上載的速度太慢,全城 Wi-Fi 或 WiMAX 真是「要到用時方恨無」! 但始終不能在選舉現場(如選區的街上),把所有工作以流動通訊完成,所以筆者建議還要在選區內或附近設立一個網絡統籌中心,有一至多名熟識社交網絡人員主理,決定打出甚麼訊息,和根據法例申報屬於選舉廣告的內容,參與網上的討論,監察和匯報網上民意動向。若這是個全港性的選舉,如區議會或立法會選舉,這中心人手就要更多,和有足夠電腦網絡保安準備,以防有人在重要關頭惡意攻擊。 或許你會問,這樣做有甚麼用?這恐怕無人能確定,但一如選舉中其他動作,例如企在街上招手,也很難量化效果,候選人是否又夠膽不做?但網上訊息傳播可以極快,更重要的是可吸引到傳統傳媒的注意和報道,從而令影響倍增!明年區議會選舉,網上的競爭將會很激烈,且看政黨會怎樣部署,對選情和結果有多少影響! 刊載於《Hitech》 2010年9月9日
阅读更多发布者图样图森破 | 9 月 7, 2010
进入网络舆论时代,网络社区为韩寒发挥意见领袖的作用培养并夯实了广泛的受众基础。韩寒本人利用博客,以平民化的表达方式扩展了其意见领袖功能的作用范围;同时,态度鲜明、形式另类的个人表达也充分发掘了争议性人物的宣传能力,因而使得其意见领袖的影响力 得以在新闻事件、新闻人物不断 … 换言之,韩寒的个性特征恰恰展现在对于既得权力的放弃,这种权力是新概念作文大赛赋予的,这种权力是其他获奖者欣然接受的,这种权力是十年寒窗苦读的莘莘学子梦寐以求的,这种权力就是免试进入著名大学的受教育权。 …
阅读更多发布者图样图森破 | 9 月 7, 2010
但互联网的到来、及其所带来的传播媒介的多样化,不仅彻底的改变了中国新闻宣传体系的单一性,而且也改变了话语权力的格局。互联网的应用与普及对于中国这个有庞大人口和传统媒体受到严格管制的后极权国家而言,具有特殊的意义。 …. 近年来,随着现代公民 权利意识的觉醒,人们对自身权利是否受到侵害日益敏感,并越来越倾向于寻求网络渠道表达诉求,由此呈现出一派网络舆论的“繁荣”景象。在网站、论坛、博客等空间,通过短信、QQ、MSN、FACEBOOK、推特等新兴媒介,网络公民对立法、司法、政府管理、反腐败等 …
阅读更多发布者图样图森破 | 9 月 4, 2010
网络相比真实的社会,显得苍白无力。它既不能陪我们喝酒,不能上街溜达,也不能给予一个温暖的拥抱——它顶多能、也只能供信息——然而,即便它只是动了动嘴皮子,也极大地丰富了社会人生活与沟通的基础。社会化网络的出现,甚至颠覆性地重新创造了社会,网络让其中的节点(人)空前紧密相连。 社交网站和微博是我们进行社会化网络互动两个方向的延伸,我们就此展开。 用户的多维 按关注程度 · 强连接 深刻关注的人,父母、非常要好的朋友 · 弱连接 松散联系的人,QQ里的大多数好友 · 临时连接 临时接触的人,小卖部里的阿姨、问路人 QQ空间:取消关注此人 这里直接转述了亚当斯《为社会互动设计》里的观点,我做点补充。社会化网络展现信息的形式的多种多样:状态、日志、照片、话题、投票等等。保持强连接的人,也就是有精力深刻关注与互动的人,一般不会超过10个。这样,为他们设计时,可以展现全部信息,方便用户全面地了解它们最想关注的人。对于弱连接,则可以点线面似地关注,有时间可以浏览相册类别,没时间就随便看看他们的状态。至于临时连接,如果没有必要,就不要耗费我们疲惫的眼神了。 按碰面疏密 · 经常碰面 同城的同学、同事 · 难得碰面 远方朋友、亲戚 · 未曾谋面 网友、笔友 豆瓣同城 正如前文所述,网络能提供的只有信息。社会化网络带着“社会化”的字样,但代替不了真实的社会。所以,为前者设计时,不能忽略线下的各种联系方式;为后二者设计时,注意交互的多样性。碰面疏密还可以反映他们的重要程度、感情状况和信任度。 按交流目的 · 获取方便 同事、邻居之间 · 志同道合 喜好旅游、摄影 · 联络感情 和好友聚餐 俗话说,在什么山头唱什么歌,鸡不同鸭语。把握方向,以小博大,加上足够的积累,形成自己的圈子。如果持续完善,形成独特的文化与足够的张力,外人很难分一杯羹,好比Flickr和PicasaWeb。 现实与期望 人类需求理论 不论使用什么形式的社会化网络(社交网站或微博),我们都无非是希望可以更好地生活。马洛斯描述了人类需求,除去基本的生理和安全需求后,依次是: · 社会需求 归属感、爱 · 尊重需求 得到尊重和认可 · 自我实现的需求 价值的实现、发展的实现 社会化网络满足什么? 以熟人为中心 人人网:特别关注 社交网站上,我们更多地分享生活周边的信息,发表状态、日志,发布照片集等,总之,记录生活,和生活周边的人(尤其是熟人)紧密相连。用户群属于 这样,满足了社会需求,得到了社会归属感;满足了尊重需求,得到了熟人的尊重和认可。 以兴趣为中心 微博上,我们更多地获取实时相关(取决于自己的爱好)信息、汇集灵感,和臭味相投的博友谈天论地,对事物发表原创评论。再次引用阿北的名言:“你关注什么,豆瓣就是什么。”总之,在各个圈子里丰富了阅历、增长了见识。 这样,得到了圈内人的尊重和认可,甚至获得一定的影响力,自我价值与发展得到了实现;满足了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求。 各取所需 这也许能间接解释为何社会化网络风靡全球——因为我们得到了自己想要的。 与此同时,社交网站和微博不断延伸自己的领域。比如社交网站里的兴趣小组,微博里的同城(公司、学校)微博。由于切入点不同,信息展现形式的千差万别,每个网站又拥有各自的特色和带着特色的用户群,我认为它们目前很难相互吞并。 黏住用户 社会化网络服务是马太效应的完全应用,这也没办法,谁叫他们人多呢?要更好地黏住用户,除了不断稳定服务,完善用户体验外,还需要重视引导。沉淀总是不嫌多的。 足够有意思的内容 新浪微博:找人 用户产生内容的网站不怕没有内容,尤其是门户大站,关键在于是否新鲜有趣。对于社交网站来说,引导用户在自己的网站发现生活的美好,积极发现生活中藏龙卧虎之人,壮大用户群。对于微博来说,新浪微薄的“找人”已经做了最好的榜样,我在《给微博打上标签》一文也做了补充。 新浪微博:分组 加法容易,减法难。过多的内容给信息注了水,降低了信噪比。比较好用的办法是“分组”。大多数人只能最多与150弱连接保持信息同步,因此,但凡关注的人超过150,便强制用户进行分组。如此一来,用户要么会剔除不再感兴趣的人,要么把感兴趣的人精挑细选到一个分组,便可以给用户源源不断地提供足够有意思的内容,没有水分。 交互! 既然是社会化网络,一个人当然玩不起来。鼓励用户提交评论。虽然我个人认为徽章是个很俗的东西,但不能否认它可以给网站带来无穷的动力。你总是希望有人来留言来证明自己有影响力,对吧? 足够多的玩法 同一个东西玩久了肯定会疲倦,比如偷菜。国外,脸谱和推特开放了接口,获得了大量应用,大大增强了网站的可玩性,获得了持续的成功。国内,嘀咕、豆瓣、人人网和新浪微博也相继开放接口,虽然没有国外那么开放,但都说明了,人是会喜新厌旧的。 参考资料 1 社会 http://baike.baidu.com/view/11175.htm 2 为社会互动设计 http://www.userfree.cn/?p=2034 3 给微博打上标签 http://cuikai-wh.com/archives/552 4 微博与社交网站的区别 http://t.sina.com.cn/1806762625/wr0nuI6yg7 5 还我友邻 http://www.douban.com/note/70834158/
阅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