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英杰 | 贫困县的“帽子戏法”
贫困县的“帽子戏法” 文/魏英杰 经济学家许小年提到,有次他去一个贫困县讲课,一进门看到三大桌子酒席,中华烟、茅台酒伺候,他当场“都晕了”。这还不算最离谱的,近些年来有的贫困县用公款追星,还有的地方赫然名列百强县却不摘贫困县帽子,类似现象早已见诸报道,为众人所知。 贫县露富无非两种可能:一是地方真穷,但这并不妨碍官员大把花钱;二是装穷,目的在于保住贫困县所能享受的各种资金扶持和政策照顾。日前,类似这种 “富县戴穷帽”、“争当贫困县”的怪现状,再度引起了舆论关注。有专家因此建议,干脆取消划定贫困县,万事大吉。 无论这些贫困县真穷还是装穷,这都暴露了一个问题,就是相关扶贫开发政策存在很大弊端。这不光是因为目前贫困县名单十年未更新,不符合形势发展,更在于这种通过公权力之手配置扶贫资源的手段,本身就已埋下了隐患。 正如诸多报道所披露,部分贫困县之所以脱贫不脱帽,甚至把保住贫困县帽子当作政绩,就在于担心摘帽后各项扶贫优惠措施将随之消失,这不仅将增加地方财政压力,还等于断了地方政府的一条财路。在这背景下,地方政府当然热衷于玩“帽子戏法”,以连续保“级”成功为荣。但是,正由于扶贫措施出自公权力之手,资源配置也经由公权力之手,各种相关利益已然成为地方政府的竞逐目标,结果老百姓根本得不到多少好处。 这就好比,张三要给李四100元,但他却把钱给了王五,让王五转交。这时候,如果李四不知道张三给了多少钱,张三也没有找人问钱给了没有,难保王五会把钱拿去乱花,或者只给李四10块钱作数。可见,各方信息不对称,再加上缺乏必要监督,极易导致政策失灵。设立贫困县以进行扶贫开发的办法之所以效率不高,乃至于产生各种贪腐现象,道理也在于此。 干脆取消贫困县,这当然省心。但不妨想,国家通过转移支付来扶持落后地区,提高当地老百姓生活水平,这是理所应当的政府职责。这意味着,取消贫困县后国家还必须采取相应措施来履行这一职责。所以,贫困县取消与否倒在其次,关键在于如何转变扶贫开发机制,更有效地扶持贫困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 在这问题上,可供选择的路径,一是绕开中间环节,直接补贴到户;二是加强监督,以期扶贫政策资金落实到位;三是广开渠道,建立多元扶贫济困机制。直接补贴见效虽快,却可能造成“懒人效应”。而在当前,所谓加强监督云云也很容易沦为空谈,结果是“江山依旧,本性难移”。相形之下,逐步建立和形成多元化的扶贫济困机制,方才是长久之策。 因此,面对地区发展不平衡以及贫困人口帮扶现状,除必须重新审视当前扶贫的行政机制外,还应当把重心放在培育市场机制和扶持民间力量上。给贫困县一座金山,还不如在当地办一家企业。这样的话,贫困地区官员才不会将眼光死死地盯住有限的扶贫政策和资金上,而那些其实已经不贫困的地区,也才可能自觉摘下贫困县这顶并不光彩的帽子。 当贫困县不再成为公权力竞逐的利益对象,“帽子戏法”不再受地方政府追捧,眼下这些贫县露富、富县装穷的现象,想必也将失去存在的理由了吧。 2011年10月10日
阅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