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鏡獨家

溫都爾汗墜機現場,林彪女婿祭奠林彪

張清林一行來到墜機現場,在墳前安放了兩個花圈,一個是林豆豆和張清林獻的,一個是黃吳李邱後代獻的。按中國風俗,擺了四個果品祭盤,並打開一瓶茅臺酒,洒在墓前 《明鏡月刊》舒雲 2011年9月10日,林彪女婿張清林和黃吳李邱的大兒子黃春光、邱路光、吳新潮、李冰天,坐上了飛往蒙古烏蘭巴托的飛機,往返機票3300元。 7月,黃春光提出去蒙古溫都爾汗現場祭奠林彪伯伯。因為中國與蒙古沒有開通旅遊業務,要去蒙古只能辦商務簽證。很幸運,兩個星期後他們的商務簽證辦下來了。 105分鐘後,飛機降落在烏蘭巴托機場。 找到了墜機現場 9月11日,張清林一行驅車350公里,到了溫都爾汗,住了一夜。 9 月12日上午,張清林一行驅車前往70公里外的墜機現場。因為墜機現場的土地歸個人所有,他們在去墜機現場前,拜訪了“地主”,送給他茅臺酒和中華煙。據 “地主”介紹,1991年蘇聯解體前,墜機現場一直被蒙古官方封鎖,不許任何人進入禁區。1991年蘇聯解體後,禁區也隨之解禁。記者知道最早進入墜場現 場的是2001年北京電視臺《蒙古紀行》劇組,他們在附近轉了七八個小時,才找到墜機現場。因為送張清林一行的東道主司機曾經去過,所以很快在距離螢石礦 15公里處找到了墜機現場。 “地主”的車也到達了這裏。 據說林彪專機是從十幾層樓高時墜地,碎成九塊往前滾,最大一塊是寫有256字樣的高級艙。從地面看,這是兩個山丘間的一塊平地,應該是一塊理想的迫降地。如果是白天,迫降成功似乎沒有問題。 這 裏的氣溫在零度左右,非常冷。藍天白雲下,展現在他們面前的,是一望無際金黃的“麥”海,“淹”到大腿。因為有不少人來過,草被踩倒,暴露出比別處略重的 土地顏色。地上散落著很多一厘米見方的白瓷片,瓷片很薄,有的上面還有中國字。還可以撿到飛機的螺絲釘、有機玻璃、碎茶壺等。他們每人都撿了一大堆。 墜機現場附近有一塊埋進土裏的墓碑,地面高30公分,長20公分,上面刻著“哀悼九一三遇難者”。蒙方認為不能隨便立碑,將之挪離了墜機現場。 如 何確定墓地位置?他們面向墜毀的機頭,右手40度,U字型地形外兩公里左右,是一座小山,半山腰是墳墓,旁邊有永久性土路的壓痕。墜機現場的坡度約10 度,而墓地所在的小山坡度較陡,約25度。墳墓呈長方型,約七八米長,兩三米寬。用鐵鍬輕輕一挖,90%是饅頭大的石頭,堆出地面約20公分。但是裏面有 沒有遺骨,他們不能確定。 “爸爸媽媽,我們來看你們了” 張清林一行特意帶了一把小鐵鍬,挖好兩個花圈的六個小坑——花圈的六條腿如果不埋進土裏,很快就會被大風吹跑。 9月12日,張清林一行在墜機現場逗留了六個多小時,直到下午4時多才離開。 9月13日上午,張清林一行再次來到墜機現場。 他們在墳前安放了兩個花圈,一個是林豆豆和張清林獻的,一個是黃吳李邱後代獻的。按中國風俗,擺了四個果品祭盤,並打開一瓶茅臺酒,洒在墓前。 張清林和黃春光分別念了兩篇祭文。 張清林代表林豆豆跪在墳前,含淚喊著“爸爸媽媽,我們來看你們了”,然後磕了三個頭。 黃吳李邱後代三鞠躬,向林伯伯、葉媽媽默哀。 祭奠儀式進行了一個小時。 站在墓地四處望,空氣非常好,天極藍,雲極白,草極黃。墜機現場周圍沒有人煙,除了風吹草聲,沒有任何聲音。 不堪回首,他們都哭了,想起自己的父親,心裏特別難受。李冰天蹲在地上大哭一場,他想起他父親沒有舉辦的追悼會,想起“九一三”事件後他們家庭遭受的種種苦難。…… 在墜機現場,張清林一行碰到六個北京人。他們首先認出了李冰天,黃、吳、邱的兒子也被認出來了。他們的父輩都是軍隊中低層幹部,林彪的部下,他們也是代表父輩來看望林彪伯伯的。(《明鏡月刊》第21期)

阅读更多

北京認定推出大外宣“機不可失”

  《明鏡月刊》特約記者 楊時人 說起大外宣,焦利並不孤獨。當然這個戰略,也絕非是他這個級別的就能定下來的,他只不過是在實際操作中“跳得有些歡,蹦的有些高而已”。實際上,北京方面一直對西方媒體主導甚至一定意義上壟斷著世界話語權而感到不滿,尤其是在看到拉薩“3·14”騷亂、奧運聖火海外傳遞意外等等國際報道後,倍感窩囊和憤怒,為了強奪國際上的話語權,決定不惜揮金如土扶植各種外宣媒體,推動“大外宣計劃”。爲了不讓外界察覺有政府滲透的痕跡,後將此計劃戰略改為“外宣媒體本土化”。 所謂“外宣媒體本土化”,就是在外宣媒體對象國聘用當地的記者編輯,邀請有影響力的名流做嘉賓、譔稿,將外宣產品的巧妙的包裝成普通的、本地化的媒體產品,真真假假中,增強宣傳效果。這也是央視、新華社和其它外宣媒體共同奉行的新策略。 據中國外文局國際合作部官員劉東介紹,為了彌補外宣刊物主辦者遠離對象國、遠離讀者的缺陷,外宣刊物選題時,“將外國專家當作對象國的代表”與“第一讀者”,認為這些專家與預想的讀者是“在同一種文化氛圍下長大的”,“有他所代表的人群的性質”,知道“本國人對什麼話題感興趣,並采用本國人喜歡的方式與語言風格介紹”。 實際上,一些被解讀爲有利外宣的國際條件也譲北京認定時下推出大外宣“機不可失”,認定現在是國內媒體海外擴張的絕好時機——2008年美國金融危機發生以來,一些西方主流媒體為了降低成本,或被迫瘦身裁員減産,或停辦實體報紙、雜誌,甚至破産關門。現在大陸的外宣媒體出擊,無論是借殼,還是收購,還是招聘各語種的記者編輯上,都有明顯的便利。 中共的外宣工作其實已有50多年歷史。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前,外宣媒體曾一度衰落,至2003年以後,外宣又成為中共政府的工作重點,2008年以後外宣媒體開始海外大擴張。2009年年初,北京方面為了改善國際形象,爭奪國際話語權,啟動了國際公關戰略,計劃投入450億元人民幣,加強對海外的宣傳,包括中央電視台增加外語頻道,《環球時報》發行英文版,新華社推出英語電視新聞,打造中國版CNN等等。 揮金如土下,官方通訊社新華社也瘋狂向外擴張。海外目前有130多家分社,6000多名記者,每天生產7000多條新聞;《環球時報》英文版創刊,成為繼《中國日報》之後的第二份中國官辦英文報紙。有報道稱,早在2008年12月,《環球時報》英文版就開始在外國駐華記者群體中招聘主編、編輯與記者,數量是60名英語新聞記者和編輯、10名外籍專家以及5名管理人員。 一位參加過招聘的外籍記者被告知:“普通記者和編輯年薪都在10萬元以上,資深記者、編輯能得到30萬元人民幣的年薪,並且還提供一套住房。”更重要的是,《環球時報》英文版在起步時沒有經濟效益的壓力,第一年預計運營虧損2000萬元。 美中關係中心(Center on U.S.-China Relations)主任Orville Schell曾表示:“當我們的媒體王國正像喜馬拉雅的冰川一樣在融化,北京卻正在擴張。他們想儘可能地在世界上任何一個有信譽的新聞業標幟地搶佔一席,所以他們要到紐約,要到(時代廣場)這一標幟性的地點,這就是他們計劃的一部分。”(《明鏡月刊》第21期)

阅读更多

10大最有影響力海外華裔作家(1)

《明鏡》月刊編輯部 當華人在全球的科學、經濟界綻放光彩時,一批用中文以外語言創作的作家,也正發光發熱。他們或已取得當地主流文壇的重視,或正嶄露頭角、往文壇頂峰邁進,這批作家,正用文化及語言的力量擴大、深化和校正西方讀者的中國視野。 然而,由於並非以中文創作,其中許多人不為中文讀者所熟悉。《明鏡》月刊此次評選出10大有影響力的華裔作家,讓讀者深入瞭解這些人在海外的成就。由於優異作家眾多,本次評選將範圍縮小為近10多年來活躍於海外文壇上的華裔,這批使用第二語言寫作的作家,均需努力克服非母語寫作的困難,才能創造出一篇篇動人的小說。 因此,我們並不否定第一代英語作家黎錦揚、譚恩美、湯婷婷在改變西方主流對華人觀念上的成就,也肯定傳記或詩歌作家張戎、程抱一等人的成績,我們也知道在美國和日本土生土長的華裔作家任璧蓮、陳舜臣,以及6歲就移民的加拿大作家方曼俏有其重要性,但我們認為,唯有深刻體驗過兩種文化,並用大眾喜愛的小說形式創作的當代作家,更能在現在與未來發揮影響力。 本次評選出的10位作家中,大部分人於“文革”時代長大,作品均反映出中國近代政治運動在作者心中留下的印記;且所有評選出的男性作家均同時具詩人身份。 1. 李翊雲(Yiyun Li)(英語,美國)英語文壇最具潛力的新秀 許多華裔作家以英語寫作時,仍擺脫不掉中國人的筆觸,但李翊雲的文筆老練、用字遣辭可媲美在美國土生土長的作家,其寫作手法也相當美國化。李翊雲運筆沈穩、壓抑,帶領讀者進入一個震撼人心、感情飽滿的世界。其故事場景多為中國和美國,人物挖掘則非常深刻,以中國城市裡的小人物與華人故事為主,並在中西方之間找到共性,讓美國人讀來也能產生共鳴。 但李翊雲並非文學專業,她1996年畢業於北京大學生物系,到美國愛荷華大學後學的也是免疫學,雖然父母勸她不要從事寫作,但她無法放棄對文學的喜愛,進入愛荷華大學作家工作坊。目前住在加州的李翊雲以短篇小說見長,其2005年出版的第一本英文短篇小說集《千年修得共枕眠》(A Thousand Years of Good Prayers),用同情與敏銳的角度,深刻又細微地描寫中國改革開放後一群小人物的困境與辛酸,透過對這些被歷史遺忘者——既有中國合法、非法移民,也有流亡美國的人士——的細緻描繪,李翊雲戲劇性地擴大了20世紀晚期中國政治劇變和全面社會變化的影響。 李翊雲的故事情節多有暴力風格,《千年修得共枕眠》讓李翊雲一舉成名,2009年她推出另一部小說《流浪者》(The Vagrants),用含蓄嚴肅的筆調、精準的觀察,描述毛澤東死後的1970年代晚期,為政治而背叛的人們;小說以一名女子即將被處死的反革命女子為開頭,帶出許多城鎮人性的殘酷故事。 李翊雲的許多小說都為西方讀者開啟一扇窗,得以瞭解那個他們不熟悉的世界,她的小說也往往超越民族與時空,讓讀者更加深入地反思人性。其作品經常在《紐約客》、《巴黎評論》出現,踏入文壇後,李翊雲獲獎連連,2007年被英國雜誌《格蘭塔》評為美國35歲以下最傑出青年小說家之一,2010年獲《紐約客》選為40歲以下最傑出青年小說家之一。《明鏡》認為李翊雲是英語文壇中最耀眼的新秀,將李翊雲選為10位最有影響力的海外華裔作家之首。 李翊雲(Ye Rin Mok攝,李翊雲提供明鏡) 2. 哈金(Ha Jin)(英語,美國)在美國文壇獲獎最多 1999年,哈金以長篇英文小說《等待》(Waiting)獲得美國第50屆國家圖書獎,為至今唯一獲此獎項的華人,令美國出版業與讀者更加重視以英語寫作的華裔作家。雖然高行健獲得文學界最高榮譽的諾貝爾文學獎,但高是以中文翻譯作品獲獎,而哈金則以英文小說榮獲美國國家級的肯定。《等待》將一名醫生的故事以充滿詩意的筆調寫出,淋漓盡致地表現人物內心衝突與當時的政治背景。 哈金語言簡練,創造一種新移民英語寫作風格,除國家圖書獎外,哈金也拿過海明威獎、福克納獎等各式獎項,被稱為“獲獎專業戶”。哈金短篇小說的一大特色,是大都講述小人物故事,反映“文化大革命”時人與人之間的關係。1989年的民運為哈金人生的分水嶺,也是他決定以英語寫作的開端,《瘋狂》(The Crazed)便關注了“六四”人物;哈金也將歷史題材以小說形式展現,《戰廢品》(War Trash)講述朝鮮戰爭,《南京安魂曲》(Nanjing Requiem)描寫南京大屠殺;近年,哈金將注意力放到移民身上,以長篇小說《自由生活》(A Free Life)、短篇集《落地》(A Good Fall)為代表。 哈金的作品讓西方讀者重新認識中國,今日英語界提及華裔作家時,幾乎不會漏了哈金的名字,哈金的成就,為往後的華人作家開闢一條更寬廣的創作之路。 哈金(明鏡記者柯宇倩攝) 3. 戴思杰(Dai Sijie)(法語,法國)用電影技巧說故事 在美國,由於同名電影的成功,譚恩美的英語小說《喜福會》(Joy Luck Club)廣為人知,讓中國文化深入西方家庭;而在法國,戴思杰的法語小說《巴爾札克與小裁縫》(Balzac et la Petite Tailleuse chinoise)同樣憑藉電影的力量在全球大放異彩。曾是戛納電影節注目單元開幕電影、獲得美國金球獎最佳外語片提名的《巴爾札克與小裁縫》,是戴思杰自編自導的。 1971年至1974年被下放到四川接受“再教育”的戴思杰,作品多有“文革”的影子,《巴爾札克與小裁縫》講述兩名遭下放的知青友誼和農村姑娘的浪漫愛情故事,《某夜,月未升……》(Par une nuit où la lune ne s’est pas levée)訴說文革中相戀的法國女子和中法混血男子追尋藝術、歷史和愛情的故事。戴思杰的《釋夢人》則是另一種風味,用詼諧、荒謬的情節講述中國精神分析師在中西文化間尋找“處女”的冒險之旅。 1984年戴思杰至法國留學,繼續在電影上深造,開始以法語寫作前拍過三部電影,因此讀戴思杰的小說,就像看電影,每一個章節就像一個電影場景,其優美、幽默的筆調與故事,屢獲法國文學獎評審和讀者的青睞,是高行健之外,最重要的旅法華裔作家。 戴思杰 4. 裘小龍(Qiu Xiaolong)(英語,美國)華人也能寫偵探小說 偵探小說在西方是個相當受歡迎的文學類別,除了裘小龍外,幾乎沒有華人作品成功打進這個市場,更別說以英語寫作。裘小龍的所創造的刑警隊長陳超,年輕帥氣、一口標準英語、喜愛吟詩朗誦,大大扭轉了西方讀者對中國人的印象。裘小龍的小說已悄然在西方偵探小說界紮下根,擁有一批忠實追隨者。 “文革”時因故避免了去農村插隊命運的裘小龍,因緣際會下開始學習英文,打下往後英語創作的基礎。他的第一部英文小說《紅英之死》(Death of a Red Heroine)以一種新鮮的中國偵探小說形式征服西方讀者,讓裘小龍成為首位獲獎世界推理小說大獎的華人,之後的《外灘花園》(A Loyal Character Dancer )、《石庫門驪歌》(When Red Is Black)、《雙城案》(A Case of Two Cities )等作品也相繼被翻成各國語言,廣受青睞。 來自上海的裘小龍,其小說不僅娛樂讀者,也將上海乃至全中國的文化、歷史,鮮活細緻地展現在給西方民眾的眼前。許多美國學校都將裘小龍的小說作為教材,裘小龍的作品是研究中國文化,特別是上海文化的一個窗口。 裘小龍 5.

阅读更多

《江澤民傳》作者庫恩摸透了中共高官

《明鏡月刊》任知晴 前文說到,庫恩曾把央視台長趙化勇的兒子安排在他在北京和央視合作的公司任職。在撰寫《江澤民傳》期間,他和趙化勇的交往比較熱絡,也在書中非常詳細的寫出他采訪趙化勇時,趙向他介紹的江主席深夜來電問責的軼事來。有意思的是,趙化勇因一場大火狼狽下台後,他的兒子也被庫恩的公司趕走,兩者有無直接關係,更是值得玩味。 劉雲山接受庫恩訪談。     十八大有望接替李長春的位置而入常的劉雲山,在庫恩眼裡自然是炙手可熱的“香饃饃”。於是乎,劉雲山兒子的女友又成為庫恩開設在北京的公司的老總。劉雲山和庫恩之間的這種公幹私交,把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和華爾街做派,展現得淋漓盡致。 2009年12月20日,劉雲山和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主任王晨等在人民大會堂再次會見庫恩一行。劉雲山說:庫恩博士長期以來對中國改革開放和社會發展進步十分關注,是中國人民的老朋友。庫恩博士的新著《中國30年:人類社會的一次偉大變遷》對中國改革開放30年所走的歷程作了生動深刻的描述,足見庫恩博士對中國發展理念和改革開放30年發展情況,作了細致觀察和研究。劉雲山希望庫恩博士繼續關注中國的發展進步,並把所見所聞、所思所想介紹給國際社會。 庫恩感謝劉雲山撥冗會見。他說,過去幾年裡訪問了中國的許多地方,現正致力於對中國改革開放和發展進步作更加深入的觀察和研究,以進一步向國際社會介紹中國。 庫恩也表示正在中國籌劃一個更宏大的“計劃”,預計將在2012年面世。 2011年7月,庫恩在接受《瞭望東方週刊》采訪時說:目前正在為CNBC及歐洲新聞做一個中國系列的電視節目,“和我的合作夥伴朱亞當一起繼續我的承諾,為世界講一個真實的中國故事……還有許多各種傳媒和企業的項目,都是為了一個目的:我致力於幫助中國在世界上發出自己的聲音,同時也幫助中國傾聽世界的聲音,理解外國受眾的思維方式。” 看來庫恩執意把中國的生意發展壯大了,這期間他自己賺的盆滿缽滿之餘,不知道又會有多少劉雲山及其他中共要人的七大姑八大姨在其公司中一起發財呢。(《明鏡月刊》第21期) 庫恩所著《江澤民傳》

阅读更多

劉雲山的兒子和《江澤民傳》作者庫恩多有交往

《明鏡月刊》任知晴    1944年,庫恩生在美國紐約一個富裕的猶太家庭。父親是紐約一家時裝成衣公司的老闆,曾擔任美國時裝協會主席。母親則是一個很有教養的猶太女人,婚後便在家相夫教子。 庫恩的右眼先天性失明,自小便由家庭教師授業。他沒有上過小學、中學,15歲就直接進入大學。在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獲得人類生物學學士學位後,庫恩22歲時在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獲得人腦學博士學位,這使得庫恩在簡歷中獲得了科學家的身份。    庫恩會說英文、德文、法文和希伯來文,但不諳中文,衹能進行簡單交際。 知情人對筆者稱,其實庫恩是個很懂得投其所好的人,更懂得把金融裡的杠杆放大效應用在中國政治上。他不遠萬里來中國,頌黨恩,傳黨情,可謂千里送鵝毛,這個“杠杆”下,有些中共領導人有些坐不住了,跟著興奮配合起來了。    多少是美國一個笑話的翻版:一個窮光蛋對一個億萬富翁說,把你女兒嫁給我,富翁讓他滾蛋,他說,我是全球最大投資銀行最年輕的高級副總裁,結果打動了富翁;接著他又跑到那家最大投資銀行說,給我個高級副總裁的位置,董事長讓他滾蛋,他說,我是億萬富翁的女婿,可以為銀行帶來一大筆投資,結果成了。於是,這個窮光蛋幾天內成了最大投行的副總裁,也成了億萬富豪的女婿。    庫恩他跑來中國對中共領導人說,我美國美國金融圈朋友多,關係廣;轉身對美國的金融家說,中國領導人那裡我熟,都是朋友。自己實力一般般的庫恩就靠著兩邊忽悠,結果越忽悠越大。    知情人還爆料稱,劉雲山和庫恩的關係遠不止在“宣傳口”。劉雲山的一個兒子曾經在庫恩在洛杉磯的一家公司裡任職。實際上,一心要在中國謀大發展又深諳中共官場微妙的庫恩可謂是處處有心插柳,在自己的公司和央視的合作漸漸展開時,庫恩還把央視台長趙化勇的兒子安排在他在北京和央視合作的公司任職,這裡面多少“知人善任”的成分,自然是見仁見智了。 當然,不光是庫恩懂得處處插柳,很多中共領導人也是多領域安排自己的子女,當官的當官,經商的經商,多形成互保互助之勢。 以劉雲山為例,劉雲山的家庭情況,官方並沒有透露。但海外媒體傳出,他的兒子劉樂飛是國內金融業的大亨,尤其在2008年,劉雲山連任政治局委員兼書記處書記之後,這種說法更是甚囂塵上。 據說,在中國人壽等金融部門,人們心知肚明這個“公開的秘密”:儘管劉樂飛自稱年輕而身處高位,秘訣是“投資要做足功課”。不過,若有誰去問劉樂飛,他會顧左右而言他。 劉樂飛出生於1973年。1995年,他22歲時,畢業於中國人民大學,獲經濟學學士學位,進入財政部綜合司,很快就變成副處長——這對一般大學生而言,簡直比登天還難。他25歲時,就任冶金部直屬的中冶安順達實業總公司副總經理,同時兼任首創證券公司執行董事;2004年8月,31歲的他就擔任了中國銀河證券有限責任公司投資管理總部總經理,兼任北京銀河投資顧問公司總經理。更讓人大吃一驚的是,劉樂飛33歲時,就擔任中國人壽首席投資官——中國人壽總資產約1萬億,是中國資本市場上最大的機構投資者。2009年元月,中國人壽發佈公告宣佈,劉樂飛受委派赴中信證券履職,免去其首席投資官職務。隨後他的新職曝光:中信產業投資基金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長。此時,他還不滿36歲。 ——坊間人說:劉樂飛“真乃金融神童”!(《明鏡月刊》第21期) 庫恩所著《江澤民傳》

阅读更多
  • 1
  • ……
  • 3
  • 4
  • 5
  • ……
  • 9

CDT/CDS今日重点

十月之声(2024)

【404文库】“再找演员的话,请放过未成年”(外二篇)

【404媒体】“等帘子拉开,模特已经换上了新衣”(外二篇)


更多文章总汇……

CDT专题

支持中国数字时代

蓝灯·无界计划

现在,你可以用一种新的方式对抗互联网审查:在浏览中国数字时代网站时,按下下面这个开关按钮,为全世界想要自由获取信息的人提供一个安全的“桥梁”。这个开源项目由蓝灯(lantern)提供,了解详情

CDT 新闻简报

读者投稿

漫游数字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