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日推荐

日本警方将中国驻日使馆一秘李春光案件移送检方(图)

日本东京警视厅公安部31号以违反外国人登录法等嫌疑,将中国驻日本大使馆前一秘李春光的相关资料移送检方。李春光四年前隐瞒外交官的身份,以不正当手段在日本获取了外国人登录证。 日本东京警视厅公安部31号以伪造身份更新“外国人登录证明书”,涉嫌未如实填写和使用公证书、违反《外国人登记法》虚假申请为由,将中国驻日本大使馆一等秘书李春光相关资料移送检方。 日方表示,李春光涉嫌在2008年4月10号向东京都葛饰区政府提交“外国人登录证明书”更新申请时,伪造东京大学教授的身份,在申请书上填写了虚假住址。 据侦查相关人员透露,李春光还曾于2009年8月向入境管理部门提交申请书,意图把身份由“教授”变更为“公司职员”,但因被工作人员看出破绽而撤回了申请。 警方的调查还显示,李春光使用非法获得的外国人登录证,在银行开设了账户,并表示开设账户的目的是为了用于企业向其支付顾问费。到目前为止,东京都内的一家食品公司分数次,共向这个账户汇入了约150万日元的现金。李春光还可能涉嫌违反了《维也纳条约》禁止的商业活动。 日本农林水产省副大臣岩本司31号出席记者会表示:“希望围绕哪些职员与何人进行了接触,给对方哪些文件等,给出一个让国民满意的调查结果。” 日本农水省30号组建了以岩本为首的调查小组,已着手对被质疑向中方一秘泄露情报的日本农水副大臣筒井信隆和有关人员调查取证。筒井承认见过李春光,但表示未曾泄漏农林水产省的机密文件。 日本农相鹿野道彦対此表示说:“或许曾与李春光见过面,我记不清了,但无深厚关系。”日本自民党副总裁大岛理森警告称,“若有具体问题发生,将要求召开众院农水委员会会议。” 日本国家公安委员长松原仁在23号的记者会上表示,许多国家都设有取缔间谍行为的法规,但日本没订这类法规。为了守护国家利益,有必要将此列为重要课题,在国会讨论是否应立法。 以上是自由亚洲电台特约记者南洲发自日本东京的报导

阅读更多

网易新闻的精彩跟帖(第二季)

网易新闻《旅行社导游收4万元协助75名农民偷渡欧洲》的精彩跟贴 网易新闻《6名巴基斯坦男女在婚礼上唱歌跳舞被判死刑》的精彩跟贴 网易军事《菲媒:中国发布南海天气预报是”自欺欺人”》的精彩跟贴 网易体育《城管没收恒大球迷国旗遭围殴》的精彩跟贴 网易新闻《东莞猥亵少女案死者家属抗诉未获检方支持》的精彩跟贴 网易新闻《《看客》第165期:日不落的骄傲》的精彩跟贴 一楼:有没有去过中国蛀新加坡使馆的,丫的门口问事处的女的一副爱理不理的样子,问丫东西连正眼都不看。每次去大使馆根本没有回到祖国的感觉。 因为盗链严重,而我们服务器带宽有限,所以图片设置了防盗链,请见谅。如果您的阅读器看不到图片,请订阅 http://feed.luobo8.com/ 即可显示图片。 部分文章附有精彩小视频,如果您的阅读器无法观看视频,请移步原文链接: http://luo.bo/25452/ 本文小编:梁萧 标题: 网易新闻的精彩跟帖(第二季) 网友评论 发布时间:2012/05/31, 13:05 萝卜网 Copyright © 2010 – 2012 分享国内外精彩网事。 更多精彩欢迎您订阅 http://feed.luobo8.com/ ,欢迎网友 投稿 、推荐文章。 c5d85dad8496c5aa16731e645eaa0010 您可能对以下文章感兴趣: 网易新闻的精彩跟贴收集 无敌的网易跟帖淫,是确确实实真诚而油菜的贱 治愈帖:狗狗会不会认为它是我生滴? 视频:新闻神扯淡 网易新闻2010年终策划:选择 来自无觅网络的相关文章: 网易、腾讯、新浪手机新闻客户端横向对比评测 (@yixieshi) 广东移动开启4G体验,手机WiFi速率堪比4M固网 (@ipc) 巨乳统治世界-七月肉番魔乳秘剑帖CM (@hexieshe) 百度正式推免费网盘 – 初始15G空间支持多平台 (@ipc) 东京晴空塔正式迎客,634米刷新世界纪录,“小蛮腰”居第二位 (@ipc) 无觅

阅读更多

陈光诚助国人战胜恐惧,网络中仍见抹黑和封锁

北京艺术家艾未未高度评价山东失明维权人士陈光诚,称“启发了中国人”。 陈光诚赴美后网络抹黑仍然不间断,其名字在中国依旧被列入“敏感词”。 图片: 维权人士在北京朝阳医院前举牌声援陈光诚。 (法新社资料图片) 山东失明维权人士陈光诚将在本周四发表公开演讲,预计他将提到山东地方政府对其一家的非法迫害,各界对此十分关注,同时也对陈光诚的勇气表示赞赏。 在美国的民运人士葛洵周三向本台表示:在美国拥有言论自由,无论是美国政府还是其他人对他的限制都不可能达到的,最主要是看他自己的意愿,可能是与中国当局达成的一些协议的内幕并不方便谈及,但是限制一个人的言论自由是不可能的。 陈光诚长期为残疾人权益和妇女权益奔走,受到当局不断打压,而他的行动一直都受到国际的高度评价。 中国艾滋病防治组织『爱知行健康教育机构』负责人万延海周三在推特上表示:如果在陈光诚案中,大家习得“帮助残障人光荣”,“迫害残障人可耻”的共识,处处包括政治上也以“残障人优先”为原则,我们社会就进步了。 北京维权艺术家艾未未表示,中国再无其他人有借口活在恐惧中,因为他们的处境永远都不会比陈光诚糟糕。艾未未说,“一个社会可能发生的最不公平事件,都落在了一名失明人身上,这是任何人都不能接受的。” 艾未未周三向本台表示:他是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受到了蛮横无理的摧残,而且是在所有人的面前,大家也感觉很无措,什么样的呼吁和行动都有过了,但是他仍然处于在一个令人绝望的处境中,但是他后来奇迹般的摆脱了这些困苦,奇迹般的成为中美外交和外媒关心的焦点人物,最后终于能有机会和家人在美国深造和休养。我想这一切都告诉了所有人,今天的社会仍然有个人的意志,和对理想的追求和普世价值,关于安全、理想都在他一个人身上体现了。 陈光诚在中国因网络的封锁和媒体的噤声,对于中国普通老百姓而言知道“陈光诚”这个名字并没有多少人,对此艾未未认为当局的这些手段就和40年前的文革如出一辙。 陈光诚虽离开中国多日,中国官方媒体报道陈光诚的新闻也停留在他离开的日期,之后并没有更新过报道,海外社交网站推特中依然每天出现许多疑似“五毛”抹黑他的内容。 本台记者周三使用推特的搜索功能,搜索“陈光诚”发现许多账号使用艾未未头像,不断发言抹黑攻击,在五分钟的时间内已有数十条使用#陈光诚#标签的账户留言。在中国的社交媒体新浪微博中“陈光诚”三个字依旧是敏感词。 RFA 心语

阅读更多

谢金林:情感与网络抗争动员——基于湖北“石首事件”的个案分析

   摘要 :本文打通个人层次与社会层次联系,从微观层面展现当代中国网络政治抗争动员的一般图景,以克服资源动员理论对中国网络政治抗争动员机制解释的不适应问题。湖北“石首事件”个案分析表明,情感在网络政治抗争动员过程中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从个体层次看,事件对网民的情感刺激决定了网民对事件的解读方式,从而直接影响公共话语建构和网民的社会认同。从社会层次看,网民情感反应根植于社会文化之中,社会文化框架决定着政府与网民互动的模式,直接决定网络政治抗争动员框架的建构。打通个体分析层次与社会分析层次的联系是理解情感影响下的社会认同建构是根本,也是理解当代中国网络政治抗争的根本。分析情感对网络政治抗争动员的影响有利于深入理解网络社会运动的内在机理,也有利于政府科学应对网络集体行动,促进政府与公众的良性互动。    关键词 :情感;网络;抗争动员;石首事件   曼纽尔·卡斯特指出,互联网“将会在社会运动和政治进程中应用、并且将日益得到应用。因特网正在成为行动、告知、招募、组织、占领与反占领的优势工具。”1互联网不仅影响常规政治,而且还深刻地影响着抗争政治的发展。随着互联网技术在中国运用的不断推进,网络空间抗争政治表演越来越多,抗争模式与抗争动力随之也出现新的变化。厦门“PX 事件”、贵州“瓮安事件”、湖北“石首事件”等事件中,网络媒介在抗争进程中都发挥了极大的作用。因此,科学客观地认识虚拟社区抗争行为及其内在规律是当代社会管理创新的必然性要求。“动员是社会抗争最核心的过程。”2大批的行动者为何走上街头,潜在的行动者如何变成现实的行动者,如何防止行动者退出抗争,关系到抗争的成败。所以,抗争动员是“社会运动的初始,也是抗争持续下去的动力”3。抗争动员是抗争政治研究的核心问题。资源动员理论强调运动组织对资源运用,强调资源可获得性与抗争动员策略关系;政治过程论强调政治机会,注重抗争的机制与过程;欧洲新社会运动机制研究者则重视微观动员理论的研究,从“人是嵌入于社会”这一假设出发,特别重视社会位置与集体认同感,强调公共话语、社会结构、社区、集体认同感对社会运动的影响。资源动员理论对社会组织高度发达、抗争行为制度化的社会运动具有较强的解释功能,但并不适合以网络为工具的具有极强自发性的政治抗争行为研究;政治机会似乎也难以解释当前中国网络政治抗争的根源,因为政治机会与网络政治抗争的发生并无太多的线性联系。透过众多网络抗争事件,我们发现情感是其最重要的动力源泉。因此,微观动员分析模式也许更适合我们的研究目标与目的。在此,我们以湖北“石首事件”为个案,分析网络抗争的动员机制,从而揭示出该类型抗争行为的一般特点。但是,为了更好地展现抗争动员的动态过程,并将抗争动员与宏观的社会框架联系起来,蒂利等人的社会结构、机遇/威胁以及抗争互动的分析元素还是被借鉴进来。   1 重新审视情感与抗争动员的关系   “网络事件的发生,是一个情感动员的过程,而传统社会运动理论中的资源动员理论和政治过程的理论范式并不能充分揭示网络事件的动因和意义。”4网络不仅是信息传播的工具,也是情感交流与情感共鸣的场域。人们受情感的驱动在网络虚拟世界进行抗争,并不是非理性的盲目的行为,而是“社会冲突的道德语法”的直接表现,其本质是“争取承认的政治”或者说“认同的政治”。因此,“集体行动中的情感,不是简单的资源或工具,而是斗争的动力。”449情感在当代中国网络政治抗争动员中起着关键性的、甚至于决定性的作用,这是由网络抗争的自发性、网络传播下公共话语建构特点以及当代中国社会政治文化决定的。   (1)网络政治抗争大多属于自发性的,决定网民是否参与抗争行动的是道德对错的情感判断而不是输赢的策略算计。网络空间政治抗争行为与西方社会高度组织化的抗争行为有着本质性的区别。西方社会有着较健全的民主政治体制,社会抗争行为逐渐为正式制度所接纳,因而社会运动组织化程度比较高。运动组织动员策略与潜在行动者理性算计的契合度决定着社会运动组织动员的成败。当代中国网络政治抗争则不一样,一则中国从总体上而言属于威权体制,各级政府都把维护社会稳定做为极其重要的目标,很难从制度上接纳抗争行为,总体上保持着对政治抗争行为的压制性态度,另外,当代中国市民社会发展薄弱,难以与国家权力相抗衡,因此专门从事政治抗争的组织在现实中不存在,也难以获得生存的空间;二则作为“共有媒体”的网络,网络舆论的生成、网络公共话语的建构、网络民意的形塑都是网民对话与互动的结果,难以被个人或者某个组织化团体所操纵。非组织化特征决定了抗争多半出于临时的共意而非有计划的动员策略“。当一个社会运动的组织性很差时,决定一个运动的发展往往不是运动积极分子的话语和行动,而是大众头脑中普遍存在的基于一个社会文化传统的一些基本解读模式。”5网络空间的政治抗争行为发生不由网络舆论推手或者舆论领袖所支配,而是由网民互动所决定。除非网络舆论议题、网络公共话语能够激起网民极大的愤慨并能通过网络渲染达成抗争的“共意”,否则网络空间政治抗争行为难以生成。因此,网民情感共鸣是引发网络政治抗争的根本原因。   (2)道德上的正义感对网民有着天然的吸引力,它是撩动网民内心深处情感之弦最强大的力量,是网络公共话语的核心内容和网络热点议题建构的核心元素,也是诱发网络政治抗争的根源。意识形态的合法性随着革命政治与阶级政治的结束而逐渐失去政治稳定性的支撑功能,但是当代中国政治合法性又无法如西方民主政体那样建立在选举与政治行为法律化的基础之上,而是依赖于政府绩效与政府道德践履之上。经济建设的成功与民众对政府的道德评价直接影响着政治秩序的稳定,也影响着民众的政治情绪。政府绩效与民众对政府的道德评价都具有不稳定性,这种不稳定性在网络传播条件下可能会更加突出、更加尖锐化,从而更容易提升抗争行为的发生频率。“网络中相当多的人展开长期的讨论而产生的一种社会聚合,他们之间具有充分的人情味,并且在电脑空间里形成了人际关系网络。”6网络不仅是信息集散地,也是价值观念交汇的场所。因此,网络虚拟社区并不是虚假的,它具有与现实社区组织一样的行为规范体系和社会凝聚功能,也能建构某种有意义的情感联系。转型时期“总体性资本精英联盟”对政治、经济、文化资本的垄断加速了社会分层的进程并加剧了社会分层断裂的趋势。随着总体性资本精英联盟社会资源攫取能力不断提升,贫富差距的拉大使得高速的经济增长不能提升公众对政府绩效的正面评价,而且公共服务质量、水平不高,民生问题解决难度增大,权力滥用与腐败问题依然存在,严重降低了公众对政府的道德评价。转型时期由于缺乏有效的疏导机制,公众不满情绪长期难以得到有效的疏缓。自由开放的网络平台颠覆了传统精英媒介的垄断权,创建了一个平等交流的公共领域并在这个空间重构了弱势群体缺失的话语权利。网络传播结构与话语权利的分配使得贫富冲突、劳资矛盾、城市拆迁、农村土地流转、环境污染、医疗教育、道德失范等问题具有天然性的吸引力。一旦这类事件通过网络传播,马上能够引起网民的关注并引起网民共鸣,出于“害怕受损心理”而以共同力量维护弱势群体利益的动员就很容易被大多数网民接受,为集体抗争行为创造有利的条件。   (3)情感渲染与共鸣是联结网民自我认同与社会认同的桥梁,是网络政治抗争意义建构的关键环节。网络世界基本法则是“我的世界我做主”,在客体主体化的“比特与连线”的世界里,没有中心,没有权威,也没有绝对的统治者,任何一个参与者都是行动的主体。网络政治行为不是“政治家对政治家,伟人对伟人,而是公民对公民,个人对个人。”网络信息传播机制决定了网络社会结构中网民首先是以个性十足的原子化个体而存在。如果网络技术依然停留在WEB1.0的基础之上,仅仅是作为信息存贮与查找的工具而存在,大规模的抗争行动就无法通过网络而动员起来。集体行动如何在原子化的个体中达成,网络凝聚力是如何产生的?答案就在于WEB2.0技术变革所带来的传播方式革命中。它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信息生产、获取、组织和提取模式,建立起“双向、多向,甚至万向”传播结构,由此创建了非中心化的交互传播关系,开拓出新的交往空间。原子化的网民在虚拟的“比特”世界里相遇时,“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使得信息迅速在网民中蔓延,现实生活的经历通过沟通与对话强化了彼此的理解,围绕着公共事件产生出共同认知与情感,提升了彼此的情感共鸣。在这个情感渲染与共鸣的过程中,个体不仅对自己的社会位置及其命运有着自觉的认知,生成明确的“自我观念”,而且也获得了关于“我们”的图景。自我认同建构与集体认同建构不仅架起了“我”和“我们”联结的桥梁,建构起了关于生活世界的意义诠释模式,也创建了共同的行为规范,确立了共同行动的目标。只有理解网络情感渲染与情感共鸣机制,我们才能够理解网络政治抗争行为是如何集成的。   情感对网络政治抗争有着根本性的影响,因此,梳理学术史上有关情感与抗争关系的研究成果就显得非常必要了。西方政治抗争理论谱系主要由三条脉络组成:阶级脉络、情感论脉络、理性论脉络。勒庞是情感论的鼻祖。他认为,人们聚集在一起并不是群体,只有当人们围绕一个共同目标而行动,并且自觉个性消失,完全受“群体精神统一定律支配”,才构成“组织化的群体”7。因此,群体本质是“心理群体”,是受非意识形态现象支配的、没有个性的“、目光短浅”“、智力低下”“、愚蠢低劣”“、不负责任”的大众。集体行动是群体非理性激情所导致的结果,匿名状态不受约束的激情狂乱使得集体行动具有极大的破坏性。勒宠的理论得到了美国实证主义研究者的接受,并以不同形式不断地推进。布鲁默把集体行动的根源归结为社会变迁中的不安感,并建构了一套更为完整的理论体系。他把聚众行动分为三个过程:集体磨合、集体兴奋和社会感染。布鲁默虽然引入了社会变迁,但总体而言其视角还局限在社会心理学内。斯塞梅尔则把微观社会心理与宏观社会结构结合在一起,使得情感论分析更为精致,但他本人却忽视了情感的文化因素。格尔等人为代表的“挫折——反抗机制”对抗争根源的分析则转向了社会学,把革命发生的原因归结为“相对剥夺感”。他认为,每个人都有特定的价值期望,社会则具有满足这种价值期望的能力。在社会转型时期,社会不能有效地满足这些期望时,则会产生“相对剥夺感”。“相对剥夺感”并不意味着绝对剥削,而是个人期望值与社会满足人们期望能力之间的对比。当相对剥夺感越强烈,人们的挫折感越强,攻击性行为越容易发生。戴维斯则提出“J”曲线理论,解释为什么革命其实不是发生在统治最黑暗,剥削最严重的时期,而是发生在社会的价值能力由于某种原因而有所跌落时期。挫折感也是诱发个体攻击性行为的原因之一,但是个体攻击性行为与社会攻击性行为就完全相等吗?非理性的冲动是否就是大规模的群体性街头抗争的直接原因?革命心理学是无法回答的,而且把抗争行为当作社会病态对待本身就有对社会运动“污名化”之虞。勒宠等人开创出的集体行动社会心理学研究方案无意中沦为社会运动研究的“愚昧无用的紧身衣”。   早期情感论研究者片面强调非理性情感对抗争行为的影响,给政治抗争行为蒙上了一层浓厚的负面色彩。随着 20 世纪 60 年代社会运动的高涨,一些知识分子的参与使他们对社会运动产生了同情与理解,这种负面的色彩被彻底摈弃了。麦卡锡和扎尔德争辩道,对不满情绪的关注是不恰当的,因为怨恨和不满,“能够对社会运动提供草根式的支持”,然而“怨恨和不满很可能由问题策划者(Issue Entrepreneurs)和运动组织来定义、创造并操纵。”8“有色眼镜”被摘除之后,理性主义研究者转而从运动组织、动员策略、政治机会等角度对抗争行为进行解释。麦卡锡和扎尔德等人的资源动员理论强调社会运动组织对社会抗争行为的影响,他们认为社会抗争行为并不是由怨恨情感引发的,而是社会运动组织动员的结果。蒂利、麦克亚当等人为代表的政治过程理论侧重于抗争行为的机制与过程,强调政治机会、社会运动组织以及社会运动的意识形态和话语对社会抗争行为的影响。理性主义研究者严格贯彻了奥尔森理性主义集体行动的逻辑。社会运动理论从微观的社会心理考察转入到宏观的社会结构分析中,丰富的个性作为人的现实存在被抽象掉了,在资源动员框架中,冷酷的非理性计算被定义为人们所偏爱的准确决策的模型,而情感却被定义成干涉良好决策的东西950。单向度的理性主义使得“资源动员理论在几乎完全放弃关于社会运动的社会心理学分析这条路上走得太远了”。10   欧洲新社会运动研究者们则从人的角度重新对社会运动心理学进行了重建。他们认为,人是嵌入于社会的,人的情感、价值观念、价值取向是由社会文化决定的,而且社会文化也不是固定不变的,它是人们有意识建构的产物。因此,社会运动过程本身也是意义建构的过程,是表意政治的体现。怨恨、不满情绪不是当作被给定的,必须在文化、公共话语、社会结构中得到解释。基于这种理解,集体认同感就成了社会运动的核心概念,运动动员就被转入到微观分析的框架中,注重研究“那些在认同感、团结和意识进程的运动中,把个体层次和社会文化层次联结起来的微观事件。”962情感被当作社会运动的主要因素被继承了,但是情感并不是作为非理性的情绪被使用,而是从社会文化的深层次进行解释。不过比起早期的情感论研究者而言,他们却疏于分析情感背后的宏观社会结构和微观心理机制。随着美欧社会运动理论的相互交流,理性主义研究脉络的学者也逐渐接受了欧洲新社会运动理论对他们的批判,其代表人物麦克亚当、塔罗、蒂利等人对他们的理论进行了修正,《抗议的动因》、《抗议政治研究中的沉默与声音》等新近著作中,文化、情感因素对社会抗争行为的影响得到了应有的重视。中国学者对社会抗争研究相对较晚,但是,对抗争行为的情感因素却比较关注,他们从道德感的角度对抗争行为的情感因素进行了较大的尝试。继“依法抗争”“、有组织的抗争”之后,应星提出“气”与抗争行为关系,把怨恨之情与道德感结合起来,建构了独具特色的“气场”层次分析模式,突出了当代中国抗争行为情感因素的特殊意义。   对于网络政治抗争的研究,西方研究者基于西方的现实,基本上沿袭的是资源动员理论与政治过程理论的研究方法,把互联网当作新型的动员资源,强调运动组织对网络工具的应用,侧重于动员结构、政治机会和框架建构等方面。中国研究者有的也借用西方资源动员理论和政治过程理论的研究方法,娄成武、张雷等从网络信息传播模式分析网络抗争动员过程,章友德和周青松则强调资源的运用,蔡前则从社会资本的角度关注网络抗争行动;有的侧重于社会文化和历史层面的分析,或者强调认同在网络事件中的作用,或者强调话语分析,从公共领域话语场分析网络事件的起因;也有的研究者特别强调情感对网络集体行为的影响,比如杨国斌的《悲情与戏谑:网络事件中的情感动因》就强调网络事件发生的根本原因是情感而非运动组织,因此,西方资源动员理论与政治过程理论不适合中国网络事件的分析。

阅读更多

美国之音 | 骆家辉外交化解王立军、陈光诚案

*骆家辉当大使,大事不断* 美国驻华大使骆家辉上任不到一年遇到两件大事:一件是重庆副市长王立军进入美驻成都总领馆;另外一件是山东盲人陈光诚进入美驻北京大使馆,而这样的事情,除了1989年李洁明任大使时遇到方励之事件,他前后历任大使都没有经历过。 62岁的美国前州长、商务部长骆家辉,到北京担任驻华大使刚半年,就遇到了前重庆打黑“英雄”王立军进入美驻成都总领馆事件,那是2月初。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两个月后,山东盲人陈光诚又进入美国驻华使馆,酿成另外一个国际关注的大事。 在骆家辉之前,只有23年前在北京担任大使的李洁明曾遇到过这种棘手案子:那1989年6.4事件之后,科学家方励之进入美国使馆事件。当时,李洁明也是刚到任几个月。而李洁明之前的三届历任大使(伍德科克、恒安石、洛德),之后的五任大使(芮效俭、尚慕杰、普理赫、雷德、洪博培)都没有遇到过。 *王立军、陈光诚案考验骆家辉智慧* 骆家辉可以说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难题。他处理王立军案,中国以及美国的政府方面还没说什么,外界的抨击声也不高,因为王立军在领馆停留24小时后“自行”离开了。但是,在处理陈光诚问题上,骆家辉遭到中国有些方面的强烈抨击,而陈光诚在使馆待了几天后离开使馆住进朝阳医院之后又改变了原来的他将留在中国的主意要求去美国,以骆家辉为主导的美国谈判团队,还遭到一些中国异议人士的批评,说他们“抛弃”了陈光诚。 王立军事件让骆家辉措手不及。美国《新闻周刊》驻北京记者刘美远(Melinda Liu)在最新一期刊物上发表文章谈到了骆家辉的难处。那是2月6日下午,当时骆家辉正在北京某地开会,他的黑莓手机收到一个加密信息,让他马上返回使馆。骆家辉马上赶回使馆,得知成都领馆出了“大事”:王立军进入领馆,要求到美国去,因为他担心生命安全。这是第一次有报道说,王立军进入美国驻成都总领馆是想“到美国去。” 《新闻周刊》的报道说,当时,骆家辉的反应是:啊,上帝,我的上帝!骆家辉对记者说:王立军的事,“非常有意思,让人眼睛一亮。” *王立军事件面面谈* 到目前为止,北京方面对王立军事件鲜有公开报道和评论。3月17日,中共政治局委员、中组织部长李源朝到重庆宣布免除重庆市委书记薄熙来职务时曾说:前重庆市副市长王立军私自进入美国驻成都总领事馆滞留事件“性质严重,影响恶劣”。 另外,3月中旬一份“中央办公厅关于王立军事件的初步通报”开始在海外互联网流传,这一中央文件精神和真实性被一些西方主流媒体所证实和引用。这个(3月15号发出的) 通报说,2月6日下午,重庆副市长王立军进入美国总领馆。2月7日23时32分,“自动离开”领馆。2月8日,国家安全部将王立军带到北京接受调查。2月9日,胡锦涛主持召开政治局常委会议,就调查工作作出部署。当天下午,中央“有关领导同志”给薄熙来打电话传达会议精神,提出相关工作要求。 这份通报还说,当局已经查清王立军事件的经过和原因。1月28日,王立军找薄熙来通告有关重要案件和薄的家人有关,薄熙来则把王立军调整工作。2月1日下午,重庆市委决定免去王立军公安局党委书记、局长职务,开始分管教育和科技工作。2月2日,市委“有关方面”开始审查王立军身边工作人员及有关重要案件的办案人员。王立军认为自己安全受到威胁,决定“出走”。 这份文件说:“王立军6日下午在事先未按照程序报批的情况下,独自进入美国驻守成都总领馆。王立军进入美国驻成都总领馆后,先与美方人员谈了有关合作交流事项,随后提出避难要求,并根据美方要求写了政治避难申请。” *戈茨:骆家辉主张给王立军庇护* 美国资深新闻工作者比尔.戈茨2月中旬在《华盛顿自由灯塔》电子杂志上报道,王立军到领馆要求政治庇护,总领事何孟德汇报给骆家辉,骆家辉上报国务院,并主张给予王庇护,但美国国务院没有采纳骆家辉的建议。 *拜登办公室否定庇护王立军?* 5月2日(就是陈光诚离开美国大使馆,住进朝阳医院的日子),戈茨再度发表文章说, 王立军的庇护要求,是被美国方面拜登副总统办公室拍板拒绝了。戈茨的这篇报道说援引美国有关官员透露的消息说,拜登办公室否决了国 务院和司法部官员的建议。他们建议给予2月初进入美国驻成都总领馆的原重庆副市长王立军庇护。拜登办公室担心,这么高级别官员投奔西方,肯定会影响习近平 副主席对美国的访问。 *白宫:否决庇护,无稽之谈* 针对戈茨的这种说法,白宫表示无法苟同。美国外交政策杂志(电子刊物)也在同一天发表文章说,这种拜登不让给予王立军庇护的说法是无稽之谈。报道援引白宫国家安全委员会发言人托米. 维耶特(Tommy Vietor)的话说,这种说法完全不实,纯属杜撰。戈茨在报道中说,拜登副总统的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布林肯(Blinken)拍板决定不予王立军庇护。但是,维耶特说,布林肯和拜登办公室官员,都没有以任何方式参与王立军这个案子。不过,戈茨对《外交政策》说:他的报道都是基于事实,“我坚持己见。” *骆家辉:王立军离开领馆,完全自愿* 2月26日,中国左派网站四月青年论坛曾刊登骆家辉和知名左派人士司马南有关王立军事件对话的视频。骆家辉在这次对话中说,几个星期前,王立军的确进入了美国领事馆。骆家辉证实,王立军是以副市长身份进入领馆的,与领事馆人员会面了,在领馆停留超过24小时。 骆家辉还说,王立军是按自己的时间安排,按自己的意愿、自己的选择离开的。骆家辉还说,王立军事件没有影响习近平访美。骆家辉还对司马南说,美国政府就这一事件所作的一切都是遵照程序和法规的。 *陈光诚事件更加棘手,骆家辉妥善化解* 王立军事件爆发还没彻底平息下来,两个半月后,陈光诚事件又爆发了。这次,还是骆家辉作为大使而首当其冲。新闻周刊说,王立军事件是骆家辉首次担任驻外使节后的首次考验,而陈光诚事件,则要更加复杂棘手。 陈光诚4月下旬进入使馆时,骆家辉正在印度尼西亚休假。和王立军事件一样,骆家辉很快被叫回了北京使馆,紧急处理这一事件。当然,这次更加事关重大。 陈光诚这次进入使馆,一开始,他并不想到外国去。他只是想能免受迫害,全家能过正常安全的生活。骆家辉说,他可以帮忙。 陈光诚也对新闻周刊说,陈光诚进入使馆后,曾对一个讲中文的外交官口述,写了一封给温家宝的信,要求调查他和家人遭到迫害的事情。美国使馆官员后来的确把这封信转给了温家宝。这也是首次有报道披露,陈光诚给温家宝的信,的确经使馆转给了温家宝。 *沙叶新:中国好戏连台* 中国广有名气的上海作家沙叶新,4月中旬曾在北京沙龙上讲话说,党内矛盾公开化、“乌坎事件”、独立候选人,这三件事“可以改变中国的面貌。” 沙叶新说,“我预测今年还有好戏看,没想到2月份就开始了。我是搞戏的,最注重戏剧性,万万没有想到我们的政治戏剧如此之强,你不知道高潮在哪里,不知道陡然是在什么地方,你也不知道尾潮在哪儿。但是这样说并不是好事,因为我们的新闻不公开,而且还是在黑箱里面作业,民主还么有应到到的那个程度。但是,我认为已经了不起了。”

阅读更多

CDT/CDS今日重点

十月之声(2024)

【404文库】“再找演员的话,请放过未成年”(外二篇)

【404媒体】“等帘子拉开,模特已经换上了新衣”(外二篇)


更多文章总汇……

CDT专题

支持中国数字时代

蓝灯·无界计划

现在,你可以用一种新的方式对抗互联网审查:在浏览中国数字时代网站时,按下下面这个开关按钮,为全世界想要自由获取信息的人提供一个安全的“桥梁”。这个开源项目由蓝灯(lantern)提供,了解详情

CDT 新闻简报

读者投稿

漫游数字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