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令案

网易另一面 | 朱令案:人人皆可指证“凶手”

另一面专题:朱令案:人人皆可指证“凶手” 导语: 自复旦大学投毒案后,1994年清华女生朱令“铊中毒案”再度成为网络讨论的热点。已被警方“解除嫌疑”多年并早已移民出国的同宿舍女生孙维,仍被网友指认为疑凶。就事论事而言,公安机关因证据不足对嫌疑人解除强制措施,并不代表嫌疑人本身没有嫌疑,更不代表网友不能对此做出讨论和指证。 1、“疑罪从无”仅适用于司法审判 从2005年开始,前嫌疑人 孙维 在天涯论坛发表 《孙维的声明——驳斥朱令铊中毒案件引发的谣言》,以孙维的名义公开为自己辩解,激起众人的讨论 日前,当年曾帮助朱令求助于互联网使其最终得到确诊和救助的贝志诚(@一毛不拔大师)发微博表态:“100%相信她(孙维)是凶手。”有网友则称这是:“没有确切证据全凭推论就十几年大肆污蔑别人”事实上,“疑罪从无”仅仅是在司法审判过程中应遵从的原则,目的是使被告无需自证无罪。 无罪推定是司法审判过程中对公民个人权利的一种保障。通常说来,定某人的罪,并剥夺其自由,是国家公权力对个人所能实施的最极端的行为。因此证明一个人有罪的责任,完全在控方(即代表国家公权力的一方),被告方不需要证明自己无罪,而只需要证明控方没有足够证据证明自己有罪。 由此而言,对于犯罪嫌疑人是否无辜,需要司法做出裁决;而犯罪嫌疑人在有罪判决生效之前,在刑事实体法上是无罪的。无罪推定实质上是一种法律上的假定,而非事实上认定。从事实角度来讲,犯罪嫌疑人可能无罪也可能有罪。但在法律上,他们均被假定为“无罪”。同时,侦查机关和侦查人员根据已有事实和证据,可以推测谁是作案人,并根据需要对其采取强制措施。 2、公民拥有表达对他人怀疑的权利 在思想领域用无罪推定原则——没有推定的就不能质疑,一旦质疑了就是不符合无罪推定原则——这无疑是剥夺法院推定以前的思想言论自由,不符合反对法庭人为推定后并不赞成的那些思想和言论的自由。 3、被质疑者同时有权对自己“名誉权”被侵犯诉诸法律 在朱令案中,有网友以“如果孙维不是凶手,你们如何面对自己的良心”,反驳公众对于孙维的质疑。这不过是将自身的道德标准强加在他人的讨论之上。所谓的“言语侵犯”“言语作恶”的标准因人而异,每个人在对待自己和别人的言论标准也不同。因而对于公众个人而言,类似的讨论是否涉及到侵犯了“嫌疑人”的名誉权,则应由被怀疑者自行选择是否诉诸于法律手段进行判断,并加以解决。 4、司法判定是否有罪仅与证据有关 就朱令案本身而言,尽管警方一直怀疑为朱令同舍和同班同学孙维是投毒真凶,同时说明有证据显明是嫌疑人利用铊中毒测试报告出得太晚,破坏了朱令宿舍的物品,使得仍还有小于1%的硬件证据缺失。但从1995年5月7日以来的11年(2006年),此案最终没有进入法庭阶段,北京警方一直没有宣布侦破此案,也没有公开任何有关的细节和原因。 但无论中国、美国,刑事、民事,审判都必须以证据为基础,但对证据的效力、取舍有不同原则,取舍就是辛普森案在民事和刑事上出现不同判决的原因。 由于在美国,刑事判决和民事判决是分开进行。因而,在辛普森随后的民事判决中,陪审团依据刑事案件和民事案件不同的诉讼程序及证据证明力,在刑事诉讼中判辛普森无罪,在民事诉讼中判辛普森承担3000多万美元的巨额赔偿。美国民众在对刑事判决惊讶的同时,却平静的接受了民事判决,随后的民意调查显示,有64%的民众支持这一判决。 结语: 尽管警方“锁定犯罪嫌疑人和调查取证”皆是司法程序,与公众讨论无关;公众讨论在证据不明的情况下,更没法对案件的司法程序产生影响。但每一位公民都有质疑司法的权力。 (出品:网易另一面,编辑:沈燕妮) 详细

阅读更多

奇闻录 | 上访在美国

继超过10万人在美国白宫网站为重新调查朱令铊中毒案,日前又有网友到白宫网站 为停建昆明 PX 项目请愿 ,截止今天(7日)下午3点20分,已有超过2,000人联署。 更新: 成都彭州石化项目请愿 也已出现。 相关请愿书页面截图 请愿书中说,“PX 项目将对当地居民的健康产生威胁,可能导致癌症和胎儿发育畸形。而昆明,这座人口六百万人的旅游城市——每年都要接待包括许多美国人在内的大量外宾,这让情况变得更加令人不安。尽管这个项目已受到多方质疑,但是官方还是要在缺乏科学评估的情况下上马。” 请愿书促请美国政府告诉中国当局,请暂停昆明 PX 项目,直到经过由独立的评估小组做出科学的评估后再考虑上马,以确保民众的健康和昆明的环境不受破坏。 今年2月,当地媒体刊发《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复中石油云南项目安宁将成西南石油中枢》后,安宁市中石油50万吨/年对二甲苯(PX)生产项目开始引发舆论关注。网民普遍对安宁石油炼化项目特别是其下游产品PX项目表现出抵制情绪,并要求披露项目相关信息。 根据惯例,签名人数一旦突破10万,白宫官员就需要予以审视,然后交给有关部门和专家,由政府做出官方回应。 猜你喜欢 不信谣 不传谣 不参与 外贸大跃进 不“爱国”即败类 他一个人就能支持地震赈灾工作了 萱萱发飙了?

阅读更多

德国之声 | 清华大学“朱令案”,权力干预了司法?

近日的复旦大学投毒案,将沉寂近20年的清华大学朱令案推至公众视野,民间除对朱令原室友孙维疑似凶手的猜测和对其背景人肉搜索外,还向白宫请愿驱逐孙维。此案也再次引发中国司法公信力危机。 (德国之声中文网)今年4月发生的复旦大学研究生投毒案,重新激活沉寂了近20年的清华大学朱令案,该事件一度成为网络上最热门话题。随着该事件升温,在美华人发起向白宫”请愿”,要求美国政府驱逐目前移居美国的朱令当年室友、一度被指认为”凶手”的孙维,以让她回国接受重新调查,至目前已有十万多人签名支持。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副院长何兵也在网上呼吁美国遣返孙维,让中方调查:”如果她是清白的,还她清白。如果她有罪,让她偿罪。” 19年前的离奇案件 “朱令案”发生在1994年,时年20岁、多才多艺的朱令当时为清华大学化学系二年级学生;1994年朱令首次出现奇怪的中毒症状,一度入住北京同仁医院,未能查出病因;1995年3月,朱令再度出现更为严重的腹痛、脱发、肌肉麻痹以及呼吸衰竭等症状,一度生命垂危。朱令的同学通过互联网向国外医学专家求助,最终被北京协和医院确诊为铊中毒。1995年北京警方立案,锁定朱令同寝室女生孙维为唯一嫌疑人,问讯多个小时后很快释放孙维;1997年,在公众压力下公次首次拘审孙维,孙否认投毒;1998年,北京警方宣布无确凿证据,案件结办;2006年,孙维移居美国,多次公开声明自己没有投毒。失去自理能力的朱令与年迈的父母生活在一起。 上周五中国官方在网络上开始全面封杀”朱令案”信息,”朱令”、”孙维”、”铊中毒”等成为敏感词,新浪名博陈坤、姚晨、李开复等发出的关于”朱令案”的微博皆遭删除;网络封杀并没有阻止公众对此案的讨论,剖析案情、人肉搜索孙维家庭背景等内容出现在天涯社区、凯迪及海外”文学城”等各大网络社区。 吊诡的是,5月5日,中国官媒”新华社”高调发表对此案的评论”舆论呼吁及时澄清朱令案”,该文章表示:”该案20年来,坊间传言未断,目前这种’全民福尔摩斯’式的以讹传讹,无论对于受害者朱令,还是”嫌疑人”孙某,都是不公平的”;但该文也清晰表达要求司法机关公示公众关注和质疑的案情真相,以建立司法公信;5月6日,另一官媒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出记者许川对朱令家人的访问;《人民日报》、《解放日报》也相继对此事做出报道。 “此前是因为政治介入,现在仍然是?” 香港《苹果日报》在报道中称:因为铊属剧毒化学品,普通人无法获得,朱令案发生时外界质疑为投毒。北京公安在1995年立案,并锁定嫌疑人为朱的同学室友孙维,因为据称孙妒嫉朱,且是唯一有机会接触铊、同时又与朱密切接触的人。公安一度拘查孙,但最后以”无确凿证据”将她释放,孙后嫁给美国人定居美国。她曾数度声明否认投毒。该报道历数孙维家世:爷爷孙越崎是民革中央名誉主席,95年去世前深得时任中共总书记江泽民敬重;堂叔孙孚凌曾任全国政协副主席;父亲孙大武是民革中央委员。 5月7日,香港《南华早报》以”官媒重提’朱令铊中毒案’ 或涉政治角力”为提进行报道,指中国网民质疑较多的一点是孙维显赫的家庭背景。但《环球时报》总编辑胡锡进5月7日在其新浪微博中发出博文称:”孙家在北京的那点’背景’算不上什么,尤其是,19年后的公安部还用得着怕他们吗?” 胡的这番话被北京的分析人士解读为:有新的政治力量希望借此表态。而中国的网民则普遍认为,一桩并不复杂的刑事案件会在19年后又重新提起,”此前是因为政治介入,现在仍然是。” 对此中国知名维权律师江天勇向德国之声表示,他并不愿意解析朱令案背后的政治动向,从法律层面来说,该案本不是案情简单的案件,近20年一无结果,皆因权力干预司法:”老案子反映的是老问题,这说明中国的司法没有任何独立性,一旦有权力稍微一介入,司法就不能够达到查清事实、惩罚犯罪、保护公民权利的目的。” 网络助推朱父向北京警方申请公开调查结果 据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闻纵横》报道,朱令的父亲吴承之向媒体表示,根据公安部的一份材料,朱令案已1998年结办,1998年8月25日,公安机关告知朱令父母,由于证据不足,解除对孙维的嫌疑,并取消之前对她的出国限制。而朱令父母2008年曾向北京市公安局提出申请公开朱令案的侦破过程和结果,却被北京市公安局拒绝,至今未有进一步回应,朱父表示会再向北京公安局申请公开调查结果。 对此江天勇表示支持,他认为权力笼罩下的中国司法,朱令案绝不是个案,随着网络的活跃,不公案件将逐渐”晒在阳光下”,直接考验中国司法,因此对于朱令案,他认为当局必须直接面对:”这个案件再次出现在公众视野中,提醒当局最好的解决问题、维护稳定的办法就是,依照法律规定,该做什么就做什么。就这个案子,当局应该立即组成调查组进行调查,同时对当年如果有公权力人员参与其中、涉及犯罪、涉嫌渎职,应该依法追究。这才能真正解决问题。” 作者:吴雨 责编:洪沙

阅读更多

环球时报 | 朱令案 舆论需冷静 官方应回应

19年前悬而未决的“朱令铊中毒案”因复旦投毒案在互联网上被激活。朱令曾是清华大学颇具才气的女生,后来发生严重铊中毒,终生残疾。其清华大学室友孙维当时被纳入调查范围,并被朱家和周围一些人认定有重大犯罪嫌疑。此案最后没有被侦破,孙维改了名,移居美国。...

阅读更多

编程随想 | 每周转载:关于朱令铊中毒案(网文5篇)

朱令被投毒的案件已经快20年了,近期再度引发关注。本周转载几篇相关的文章和评论。 (以下链接需 翻墙 访问) 贝志城:现实不是童话——朱令事件回顾 朱令案的舆论矛头应该指向谁? 北美崔哥:是中国人就不要忘记朱令 伊璐卡卡:对朱令投毒事件的回忆和看法 张明扬:铊的受害者——不仅仅是朱令

阅读更多

CDT/CDS今日重点

十月之声(2024)

【404文库】“再找演员的话,请放过未成年”(外二篇)

【404媒体】“等帘子拉开,模特已经换上了新衣”(外二篇)


更多文章总汇……

CDT专题

支持中国数字时代

蓝灯·无界计划

现在,你可以用一种新的方式对抗互联网审查:在浏览中国数字时代网站时,按下下面这个开关按钮,为全世界想要自由获取信息的人提供一个安全的“桥梁”。这个开源项目由蓝灯(lantern)提供,了解详情

CDT 新闻简报

读者投稿

漫游数字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