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文摘 | 柴静:顾准逝世三十五年祭
非如此不可?非如此不可- – 顾准逝世三十五年祭 作者 柴静 三十五年前,十二月三日,零时过后不久,顾准在风雪夜去世。写这篇文章,了解他,纪念他,感谢他。 一...
阅读更多由%s发布 | 9月 20, 2015
非如此不可?非如此不可- – 顾准逝世三十五年祭 作者 柴静 三十五年前,十二月三日,零时过后不久,顾准在风雪夜去世。写这篇文章,了解他,纪念他,感谢他。 一...
阅读更多由%s发布 | 6月 5, 2015
中国环保界授予柴静大奖。中国经济学界泰斗吴敬琏认为,从中国公众对柴静的讨论和指责来看,目前中国要形成公众参与环保的共识很难。 图片来源:SEE 独立调查记者、前央视主持人柴静,因其拍摄的一部轰动中国互联网的环境纪录片《穹顶之下》,获得了中国环保界大奖——SEE生态奖。但在6月5日世界地球日这天,她并未亲临现场接受颁奖,而是委托朋友代领。这部纪录片目前已经在中国网络禁止播放。...
阅读更多由%s发布 | 4月 18, 2015
我和妻子是长居中国的撰稿人,儿子们绝大多数时候也住在那里。他们在最早学到的汉语词汇中就包含“污染”。他们在北京长大的过程中,培养了一种令人不安的本领:猜测空气质量指数,即空气中微小颗粒物的测量值。现在中国产生的污染物,比地球上任何其他国家都多,而且在全国74个大城市中,仍然有66个远远达不到政府的空气污染标准。我们去年秋天之前的居住地北京属于污染最严重的城市之一。
阅读更多由%s发布 | 3月 21, 2015
前央视调查记者和主持人柴静自费百万拍摄的纪录片《穹顶之下》(以下简称“柴片”),在全国两会开幕前上线,短短两天之内创下2亿多次的点击率,引发网络人人热议,成为今年以来最火爆的网络热点事件。不过,这场“柴片风暴”,来得凶猛,去得也快。上线不到48小时,该片即遭中共宣传部门封杀,柴片及相关报道、评论、讨论等,随着“萱萱”的一声令下,也立即从网络上淡出、消失或被冷藏。有关柴片被禁的原因,很多人都根据最初从上海流传出来的一则内部禁令,认为主要原因是中共宣传主管部门不想让这场民间讨论冲淡全国两会这个主题。如果此因成立,那么现在全国两会结束,应该可以继续讨论了吧?可是,柴静、柴片及与雾霾相关的话题目前仍是敏感词。可见,真正原因绝不仅止于此。毫无疑问,柴静拍摄《穹顶之下》及推出此片,经过了充分准备。柴静贯穿全片的演讲,是1月27日晚上完成的,但片子特意等到过了春节,一个月之后才上线。柴静的多个朋友都在后来有关此片的文章中明确说了,选择这个时间点就是要让参加全国两会的代表、委员及媒体关注雾霾和环境污染问题。演讲当天,参与拍摄的现场观众有100多人,但他们都自觉为此片保密,没有透露半点风声(社交媒体如此发达的今天,要让100多人同时为一个有震憾力的事情保密,需要相当强的组织能力)。片子推出当天,人民网推出对柴静的专访,柴静的多位在业界有影响力的朋友,如汪韬、庄永志等,皆同时通过网络发表长篇介绍和评价文章,为片子的传播推波助澜。一切都显示,这些都经过了精心的谋划。最近一段时间以来,中共安全、情报、宣传等部门已非常神经过敏,对于公民的有组织行动,不管是按照中共的政策看是正当的还是不正当的,要么捣毁,要么拆散,要么抓捕,总之绝不让其成气候。比如对立人大学、对公盟,甚至包括最近对中山大学女权主义者的行动,都是如此。把一切多人参与的、有组织的、可能形成一定力量的活动,都意识形态化,上升为威胁中共统治的政治势力,这是中共“地下暴力组织”近几年来打压民间活动的一个显著特点。柴静拍摄柴片,如果不讨论100万拍摄经费是否背后真有所谓“敌对势力”资助,仅前面提到的推出和推广片子的“有计划、有组织、有预谋”的行动,已经触犯了上述禁忌,踩了中共某些部门的红线,更何况此片产生了强大的影响力,“以西方治污为参照,宣扬公民社会、市场、新闻监督、法治等价值”;伤及某些利益集团的利益;“把环境问题政治化”,“试图影响全国两会和高层决策”,中共宣传、安全部门岂能不胆战心惊。也就是说,封禁柴片,是中共宣传、安全、情报部门在对当前一切民间活动都意识形态化、政治化原则指导下,所采取的一次一以贯之的打压,并不稀奇。了解了这一点,再来看新任环保部长陈吉宁前一天还在媒体见面会上公开讨论柴片但第二天片子就被禁、国家通讯社新华社已经播发有关柴片的电稿但马上就被撤回这两件事,就容易理解了。因为陈吉宁和新华社都没能及时站到宣传及安全情报部门所认定的此事“有政治背景”的高度。也由此可以理解,在两会结束后的李克强记者会上,有记者故意提及柴片,但李克强就是不“中招”、不提及此事的原因。因为“隐蔽战线”的同志们已经把有关此片“有政治背景”的小报告送到了包括李克强在内的最高领导层。美国著名中国问题专家沈大伟日前在最近发表的文章《中国即将崩溃》及接受采访时说,“我们应该拭目以待,有一天,这个政权的宣传机构和内部安全机器在执行中国共产党的命令时开始松懈——或者他们开始认同异见人士。”“我说的是未来这个政权的执行机构在执行命令时变得松懈的可能性。我并不是说宣传机构、媒体、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监控人员以及公共和国家安全机构现在已经如此。迄今为止,这些执行机构没有表现出松懈或公民不服从的迹象。”我认为他的判断有道理,但还不是很准确。至少从目前的形势看来,宣传机构、媒体、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监控人员内部,已经有一部分人开始认同异见人士,已经有了“不服从”和反对的迹象。我当然不是说柴静便是如此,而是说,中共对柴片的封禁,必将把她逼上不服从、反对和对中共有异见的那一边。中国所有的异见人士,几乎都是被中共这样逼出来的。最新的消息是,前央视著名主持人崔永元最近在东方卫视“重操旧业”开设的新闻谈话类节目《东方眼》被停播。类似崔永元、柴静等体制内的知名人士,正在一个个被中共逼上绝路、逼上反对中共的路,中共正以它们的愚蠢行动,为自己掘下坟墓。
阅读更多由%s发布 | 3月 20, 2015
新型中产阶层的一个宣言柴静有关雾霾的影片在网上播出,一石激起千层浪,引发巨大的争论,柴静及其片子在受到普遍的好评和赞扬的同时也遭到许多批评甚至是人身攻击。似乎很久以来,中国的网络和媒体、社会整体没有就一个论题现象有过如此广泛的讨论。这本身已构成一个历史事件,不仅折射着中国当下的种种问题,也透露出许多有关未来的信息。在一个相对正常的社会里,像这类环保片也可能引发争论,但很难会受到如此众多的批评和指责。因此,是从这个角度看,柴静受到的批评所显露的东西远比那些对她的赞扬所展示的东西要来得深刻。这里尝试着做几点分析。很显然,这种赞扬和批评的两极化,正如许多观察者所言,是中国社会共识破裂的表现。但什么人和为什么要批评柴静,显然可能又不是三言两语、用这种共识破裂所能全部解释的。首先,就风格来讲,这部片子从形式到语言、风格,具有明显的理性、都市文化、具较强的权利意识和较宽的全球视野等特征。片子本身及结尾时那句“历史就是千千万万普通人创造的,有一天他们会说不,我不满意,我不想等待,我也不想推诿,我要站出来做点什么,我要做的事就在此刻,就在此地,就在此生”,在某种意义上讲,或许可视为经改革开放三十多年形成的新型中产阶层的一个宣言。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不难理解也完全可以预见:在官方的某些机构出于环保的“政治正确”给予片子的摄制和播放一些配合后,面对如此大规模的公共讨论,因片子的刺激连带的社会批判意识的高涨,官方的另外一些部门出于政治考虑必然会下令限制甚至是禁播这部片子。也是从这个角度讲,将柴片视为中共维稳、推行某种政策、或是某种政治权谋的产物显然是难以成立的。如果我们不能从国家机器内部的不同集团、部门和利益以及其运作的不同方式来分析理解现在这个政权的特征,我们大概是很难理解中国今日的国家政治的。事实上,柴片里关于与雾霾相关的部门的描述已经向我们展示了这一点。柴片揭示的国家机构的问题与柴片代表的中产阶级文化和意识的崛起所对国家构成的挑战,都是未来岁月里中国的国家改革所不能不直面的课题。“同呼吸”不“共命运”现象其次,尽管此片主体上是以一种批判、检讨的立场出发拍摄的,但无论怎样讲,这批评者本人是这个时代的成功者之一。从社会心理角度来看,在那些利益严重受损、被社会边缘化的某些人士来看,或许片中柴静那很西化TED演讲的方式都会是无法忍受的某种做作和表演,社会下层的愤怒和不耐,社会心理上的失衡是这次柴片事件中对柴个人及其片子的某些批评甚至是攻击产生的背景。事实上,中国当下也确实存在着种种“同呼吸”,不“共命运”的现象,进而让许多人情绪性地反感、抵触这部以“同呼吸,共(同面对雾霾)命运”为标题的影片。中国的民粹情绪正在酝酿和蔓延,从这次许多对柴的批评和攻击中我们能再次清楚地感受到这一点。而文化价值的崩颓和混乱,显然也为这类批评攻击准备了土壤。此外,那些一直持自由派立场,因维权等这几年受到打压的一些人士尤其是其中较年轻者,对现行体制因最近几年官方的持续打压和环境的恶化已逐渐持一种彻底的拒斥态度,任何与官方有关或者是某种合作的事业在他们的眼里都开始变得可疑,欠缺道义的合法性。如果在这种有关中国发展,涉及社会整体命运的事务上不抱持一种对体制直言强烈的批判态度,任何作品和个人都是暧昧软弱甚至是有帮凶之嫌的。这种态度是可以理解的,而造成这种局面上官方的责任也是显见的,体制在造成中国当下各种危机上所具有的根本性的责任也是不容置疑的。但持这种态度的人士有时在对待国家的问题上显出的过分整体主义的态度和简化的倾向,显然也会是造成他们的某些被动甚至与社会大多数人感受分离的一个原因。这应引起这部分人士的注意。还有,柴片中那些明显的自由派思想要素如强调公民社会、市场在治理雾霾上的作用、改革国家权力机构以便公民参与、信息开放的必要等等显然会让迷信国家、热衷中国模式的一些国家主义者不快。至于时时拿西方国家来作为治理雾霾努力方向、参照系,也一定会让那些民族主义情绪强烈,充满盲目的民族自豪感的人们愤怒不已,“柴静是美国间谍”说大概应是出于这类人之口。从一个历史角度传递的重要信息而最后,正如我们从这几天的各种反应中已经了解到,相关的利益集团是不会希望看到柴静这类片子影响到自己的利益,正如在中外历史上屡屡发生的,像片中那位中石油总工程师那样所言“不懂石油的人不能制订标准”、“搞不好会出大事”,利益集团会以各种政治和技术上的口实来为自己论证,对柴片进行批评甚至动用各种手段压制。这从各种角度、立场构成的对柴静的不同的批评和攻击造成的巨大声势,事实上恰恰证明了柴片的意义和价值,就是它激发了人们对公共事务的关注,将雾霾这样一个关系民族命运人们生命福祉相关的问题凸现出来,引起人们的思考以及对未来中国变革方向的探讨。这是中国下一步变革的必须。笔者多年来一向有个直感,由于三十几年来中国社会的分化,环境和经济或许是能够从民间的角度触发整体性的大规模社会议题的两个领域。此次柴静“穹顶”一片,似乎给了笔者某种佐证。而这样一部片子引发举国热议的现象,也让笔者自然回想起四分之一世纪前——八九巨变前夕“河殇”的播出。没人可以预见明日的历史会是怎样,正如人们无法预测雾霾会是多少,何时可最终消失。但人们对雾霾的忍耐似乎已逼近至一个新的临界点,这又是清晰可见的,没有人可以忽视的。这也许就是柴片从一个历史的角度给我们传递的最重要的信息吧!《动向》2015年3月号
阅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