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静

北斗 | <摇光>宽容的困惑

我不再像在学校时候那么激愤,不愿意跟人争论,不愿意逞口舌之快,不想在言辞上击败别人,想起以前在学校跟D的争论,我都觉得特别羞愧,真希望那不是我。我想人在这个世界上借以安身立命的,其实不是聪明,不是可以战胜很多人,不是名誉、地位,更不会是房、车这些东西。     宽容的困惑   文/宋晓慧(山西大学)     T: 早就想写信给你,一直没时间安静安静。今天办公室停电,人也没几个在,终于可以静一会儿。工作以后能安静独处的时间变得特别少,不像在学校,去图书馆坐着,好像再多人都觉得只有自己。也许是因为工作以后的心境不能跟在学校的时候相比了。 回来工作的一年半里,也不都是些让我沮丧悲观的事。工作让我赚钱,让我可以自由地买书,除非成套的特别贵的书,其他的书差不多想看就可以买。在所读到书中学到的东西,甚至远比在大学里学到的多,我说的不是知识占有量的多寡,更多的是学到怎么与这个世界更好地相处。我不再像在学校时候那么激愤,不愿意跟人争论,不愿意逞口舌之快,不想在言辞上击败别人,想起以前在学校跟D的争论,我都觉得特别羞愧,真希望那不是我。我想人在这个世界上借以安身立命的,其实不是聪明,不是可以战胜很多人,不是名誉、地位,更不会是房、车这些东西,我只要做一个厚道、善良,有些感兴趣的事而这些兴趣不会伤害任何人,也许还能帮助一些人,这样差不多就可以让自己踏踏实实地站在这个世界上了。安身立命也是一种心理感觉。你别觉得我这想法太理想主义,事实是很多人即使有钱,心里活得也并不安稳。你一定能看到很多这样的人。     T,你说人的一生到底什么最重要?我以前好像很清楚这个问题的答案,可是现在越来越不明白,我隐约觉得自己永远也得不到自己要的幸福生活。我有时候真想出家算了。 你看过电影《狗镇》吗?《狗镇》的结尾中,父女二人争论到底谁才是傲慢。女儿认为父亲用暴力手段惩罚犯错或犯罪的普通人,是傲慢,她觉得应该宽容普通人的错误,应该爱他们,人都有趋利避害的本能,所以要宽容人的本能。但是父亲认为女儿宽容同情这些人才是真正的傲慢。父亲的意思大概是,女儿的宽容是在阻止这些人成为更好的人。父女二人的原话都不是这样,我只是记得大意。我不想讨论电影中女儿最后的选择,只是他们俩关于傲慢或宽容的对话让我重新陷入几年前的一个困惑中。我一直知道自己是个特别不宽容的人,我以前也一直认为是件困难的事,我那时候不懂得也没有足够的耐心去理解一个人、一件事,我总是带着自以为是的优越感指责别人,我觉得自己永远都不会做那些事,我轻易地指责一个人没有良知、没有同情心。后来看柴静的博客,里面有句话说:宽容的基础是理解。但我还是不明白,不知道怎么去理解。后来看到崔卫平老师的书,看到里面对人性的分析,我终于如醍醐灌顶,在心惊胆战中明白:我也可能会是我指责的那个人、我自以为是地批判的那个人。从那个时候开始,我终于愿意试着去理解别人,提醒自己不要轻易对一个人、一件事下结论,我终于懂得自省,更清楚的看到自己的缺点和过去的错误。我正觉得每个人、每件事背后也许都有值得谅解的地方时,电影《狗镇》又让我陷入了自我怀疑中,难道他父亲的观点也许是对的吗?到底谁更傲慢呢?难道我是从一种傲慢中逃出来又陷入了另一种傲慢中吗?我想不明白。我刚买了刀尔登的两本书,《中国好人》和《七日谈》,因为之前看到黄晋章的博客里关于《七日谈》的文章,他说刀尔登的书里有种难得的宽容,没有很多人那种“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态度,也许他的书能解开我现在的困惑。   S 2011.11.15   编者注:本文标题为编者所拟,原标题为“致T”。     附: 《狗镇》台词节选: 女儿:批评别人的不是我,是你。 父亲:你不批评,因为你同情他们,贫穷的童年,不见得是谋杀的谋杀,是吧?要怪只能怪情势。你说强暴犯和杀人犯是受害者,我说他们猪狗不如,要想不让狗吃屎,就得揍他们。 女儿:狗只能遵从天性,为何不该原谅他们? 父亲:狗可以学会很多事。但每次都原谅他们就不行了。 女儿:我原谅别人,所以我傲慢? 父亲:天哪,你的口气真纡尊降贵,你有先入为主的观念,认为没有人能达到你的道德水准,所以你不要求他们,还有什么比这样更傲慢?你,我亲爱的孩子,你绝不会以相同理由原谅自己。 女儿:我为什么不该慈悲为怀? 父亲:不,有时候应该慈悲为怀,但你的标准要一致,这才公平。你有错应该受罚,他们也一样。 女儿:他们是人。 父亲:人要不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当然要,但你不给他们机会。这是极端的傲慢。我爱你,我爱你,但我没见过比你更傲慢的人,而你还说我傲慢。     (采编:黄理罡;责编:黄理罡)     您还可能想阅读…… 对不起哦亲,摘星星的孩纸没有摘到与本文相关的文章的说=_=|||

阅读更多

柴静 | 如果他在沉默中挣扎

上期节目《留日大学生刺母事件》播出后,很多人在博客留言中,说到自己有亲属出现类似症状,家人感到无助绝望,不知如何判断,因为担忧患有精神分裂症会受到排斥与歧视,也无法向外界倾诉和求助。 在新闻调查时,我们曾经制作过精神病人暴力犯罪调查节目,得知对病人及时发现治疗,进行药物治疗极为重要。停药后的复发率在80%以上。 这件事不仅关系一个家庭的痛苦与希望,如果他们在沉默中挣扎,那社会也同时处于不安当中。 很多读者问,能不能有关于此病的论坛,或者微博平台,能够便于家庭之间及时交换信息,相互扶持。在网上初查还没有结果。如果有人愿意制作这样的平台,也可在留言中或者通过我博客的信箱联系。 昨天给科学松鼠会的姬十三打电话,想寻找比较权威的医生普及下精神分裂症的诊断与治疗常识,他让果壳网心事鉴定组结合此案采访了北京大学的聂晶老师。谢谢他们。我把文章贴在下面,供读者参考。 果壳网心事鉴定组(以下简称“果壳网”): 汪某的情况跟我们平时说的心理疾病一样吗? 聂晶: 精神分裂症和一般的心理疾病是不同的。正常人具有以一种适应的方式对环境刺激进行感知、体验并做出适当反应的能力,而精神病患者的这种“与现实接触”的能力受到了损害,以致其社会功能严重受损。 [3] 精神分裂症病人的一个很大特点就是没有自知力,他们不认为自己有病,不会主动就医。他们对自己的行为也没有抑制力。 自知力也称内省力,是指病人对其本身精神状态的认识能力,即能否觉察或辨识自己有病和精神状态是否正常,能够正确分析和判断,并指出自己既往和现在的表现与体验中哪些是属于病态的。 [3] 在央视对汪某家人的采访中提到,在日本时就发现有些不正常,但汪某自称没病,家人就认为他没病了。对于精神分裂症患者来说,如果没有药物治疗,他们是缺乏对自己疾病的基本认识的,甚至在他人明确指出他们的问题时,仍然会坚持认为自己是正常的,是没病的。所以,家属不能仅仅凭借病人自身的感觉,就放弃对其进行诊断和治疗,这样做是十分危险的。 果壳网: 据说中国有1600万精神病患,我们是不是需要小心提防周围人会犯病呢? 聂晶: 精神分裂症的发病率是比较低的,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调查,平均患病率仅为5.8‰ 。而且不是所有精神分裂症患者都有暴力倾向和被害妄想。甚至有些精神科医生认为有些精神分裂症患者比普通人更安全,因为他们非常害怕和其他人交往,一般不会轻易与别人接触,表现出很强的社会交往退缩。比如单纯型精神分裂症患者,早期可表现为类似神经衰弱症状,如精神萎靡、注意力涣散、头昏、失眠等,然后逐渐出现孤僻、懒散、兴致缺失、情感淡漠和行为古怪,以至无法适应社会需要,但没有妄想、幻觉等明显的“阳性症状”。 [3] 果壳网: 那么我们怎样识别精神分裂症患者呢? 聂晶: 在大部分情况下,精神分裂症患者往往起病于青壮年时期,表现出的症状可分为阴性症状和阳性症状。阴性症状就是缺乏正常人该有的反应。比如思维贫乏、情感淡漠,或意志减退等,都属于“阴性症状”。就像看到血泊中的母亲,正常人都会感到悲痛,但汪某没有情绪上的反应,只能逻辑上推理出“应该悲痛”。阳性症状就是指出现了正常人没有的行为或者思想:幻觉、妄想、思维破裂、情感倒置、言语紊乱。汪某的症状表现也很明显,从采访中就可以看出他存在比较典型的被害妄想,觉得有人在监视自己甚至在脑中植入了芯片,这种妄想是很多偏执型精神分裂症患者都有的。 果壳网: 如果发现周围有人出现了疑似精神分裂症症状怎么帮助他? 聂晶: 早发现早治疗。及时去医院精神科进行诊断、用药。但是,周围人不能强制将任何人遣送精神科治疗。根据新的《精神病法》规定,除非监护人主动授权,其他没有任何人(除了公安机关)有权力强制就医。所以,一旦发现疑似的病例,最好马上联系其监护人或一级亲属。如果疑似病人出现了妨害公共安全的行为,则需马上联系公安部门。 果壳网: 既然如此,那么我们如果碰到了精神分裂症患者又需要怎样保护自己呢? 聂晶: 刚才说过,精神病人并非都有攻击性,没有想像中的那么危险。而且,目前国内外针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药物治疗已经取得了长足进步,可以有效去除掉患者的幻觉、妄想等多种阳性症状,只要坚持就医服药,很多精神分裂症患者甚至可以终身不再发病,维持正常的社会功能。而另一方面,对于那些精神分裂症忽然发作,或是因为种种原因,还未能进行药物治疗的分裂症患者,我们最好还是保持相对谨慎的态度,不招惹刺激他们,与他们保持一定距离,在他们出现异常行为的时候联系其家属或是公安部门。 -A.特征性症状:下列2项以上,均在一月内有明显表现。 -妄想; -幻觉; -言语紊乱(例如,常常乱扯或散漫); -明显的紊乱或紧张行为; -阴性症状,即情感平淡、言语贫乏、或意志减退。 -B.社交或职业功能不良 -C.病期:病情的持续性表现至少6月 -D.排除心境障碍及分裂情感性精神障碍 -E.排除物质或一般躯体情况 -F.与广泛性发育障碍的关系:如有婴幼儿孤独症或其他广泛性发育障碍的病史,除非出现至少一月的明显妄想或幻觉否则不作精神分裂症附加诊断。 另补充一些网络上查询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常出现的病状,供家人辨识时参考: 妄想: 1、 关系妄想 :患者坚信周围环境中的一些与他不相关的现象均与他有关。如旁人之间的谈话认为是在议论他,别人吐痰是在针对他。   2. 被害妄想 :毫无根据地坚信别人在迫害他及其家人。迫害的方式多种多样,被跟踪、被诽谤、被隔离、被下毒等。   3.影响妄想:自觉有一种 被控制感 。患者坚信自己的心理活动与行为受到外界特殊东西的干扰与控制。可以是无线电、光波、某种射线等等。患者体验有强烈的被动性和不自主性,此为精神分裂症的特征性症状。   4.嫉妒妄想:患者坚信自己的配偶对自己不忠,与其他异性有不正当的关系。跟踪、监视配偶,拆阅别人写给配偶的信件,检查配偶的衣物等。   5.夸大妄想:患者坚信自己有非凡的才能、至高无上的权利、大量的财富等等。   6. 钟情妄想 :患者坚信自己受到某一异性或许多异性的爱恋。当遭到对方拒绝时认为这是在考验他,仍反复纠缠不休。   7. 罪恶妄想 :坚信自己犯有严重的错误。患者认为自己做错了事说错了话,对不起别人,应该受到惩罚,应该判刑,甚至罪大恶极,死有余辜,因而患者采用各种方式来赎罪。   8.疑病妄想:患者坚信自己患了某种严重的躯体疾病,因而到处求医。患者反复找 医生 看病,重复做各种检查也不能消除疑心。   9. 被洞悉感 :称内心被洞悉或思维被揭露。患者坚信自己的思想未经过言语或其他方式表达出来,就被别人知道了,甚至尽人皆知,闹得满城风雨。   10.超价观念:是指由某种强烈情绪加强了的,并在意识中占主导地位的观念。这种观念一般有一定的事实作为依据,由于受到强烈情绪的影响,患者对某些事实作出超过寻常的评价,并坚持这种观念,而且影响其行为,往往与他的切身利益有关。   11.金钱妄想:是指患者在金钱的刺激时引起神经错乱,常常幻想着自己拥有足够的钱与上流社会融合,至此,许多患者会把身边的类似于钱币之类的物体看成是金钱,比如纸张、画面等等。 幻觉   1.幻视:指没有视觉刺激时出现视觉相象的体验。幻觉多种多样,如简单的光、单色的颜色、单个物体、复杂的情景性场面,可能鲜明生动。   2.幻嗅:能闻到一些难闻的、令人不愉快的气味。   3.幻味:品尝到食物内有某种异常的特殊刺激性味道,因而拒食。   4.幻触:感到皮肤有某种异常的感觉,如虫爬感、蚁走感、针刺感、液体流动感。   5.内脏幻觉:患者体验到躯体内部某一部位或某一脏器有异常知觉体验,如感到肺扇动、肝破裂、肠扭转,能准确定位,常与疑病妄想、被害妄想同时出现。 幻听   没有听觉刺激也可出现听觉现象的体验。持续的言语性幻听常常是精神分裂症的表现。 目前对精神分裂症的形成原因,还没有定论。遗传,社会因素,手术等都可能是病理因素。大部分患者是在无明显诱因下缓慢起病,仔细观察可以发现一般会存在的表现是:     睡眠改变:逐渐或突然变得难以入睡、易惊醒或睡眠不深,整夜做恶梦、或睡眠过多。   情感变化:情感变得冷漠、失去以往的热情、对亲人不关心、缺少应有的感情交流,与朋友疏远,对周围事情不感兴趣,或因一点小事而发脾气,莫名其妙地伤心落泪或欣喜等。   行为异常:行为逐渐变得怪僻、诡秘或者难以理解,喜欢独处、不适意的追逐异性,不知羞耻,自语自笑、生活懒散、发呆发愣、蒙头大睡、外出游荡,夜不归家等。   敏感多疑:对什么事都非常敏感,把周围的一些平常之事和他联系起来,认为是针对他的。如别人在交谈,认为是在议论他;别人偶而看他一眼,认为是不怀好意。有的甚至认为广播、电视、报纸的内容都和他有关,察言观色,注意别人的一举一动,有的认为有人要害他,不敢喝水、吃饭、睡觉,有的认为爱人对他不忠从而进行跟踪调查等。   性格改变:原来活泼开朗、热情好客的人,变得沉默少语,独自呆坐似在思考问题,不与人交往;一向干净利索的人变得不修边幅、生活懒散、纪律松弛、做事 注意力 不集中;原来循规蹈距的人变得经常迟到、早退、无故旷工、工作马虎,对批评满不在乎;原来勤俭节省的人,变得挥霍浪费,本来很有兴趣的事物也不感兴趣等。   语言表达异常:与其谈话话题不多,语句简单、内容单调,谈话的内容缺乏中心或在谈话中说一些与谈话无关的内容,使人无法理解,感觉交谈费力或莫名其妙,或 自言自语 ,反复重复同一内容等。   脱离现实,沉湎于幻想之中,做“ 白日梦 ” 目前能做的只有这些,希望大家健康。也能对沉默中挣扎的患者施以援手,避免向更深处滑落。 

阅读更多

猛禽 | [一周八卦]2011-11-13

[讨论]上海少女援交事件揭秘:年青少女多受日本漫画影响 | 和邪社   2011-11-10 : 援交, 教育 酒店和日本漫画真是无辜中枪啊。酒店是商业单位,本来就没那义务。正式出版的日本漫画也没有这种教化,要说盗版漫画,那还不是你们反盗版不力。学校和家庭的教育才是问题的根本所在。 从开发者角度看国内 Android Market 的用户体验 – DBA Notes   2011-11-10 : 中国, 山寨, android, market 让开发者有更多精力做应该做的事情。 国内这些山寨货真是没下限啊 缅甸:民主的希望 还是希望的民主-陶短房-我的搜狐   2011-11-09 : 民主, 缅甸 总而言之,缅甸所谓“民主的希望”,在很大程度上,不过是军人特权阶层以适当妥协换取特权永固的策略和交易试探,以及缅甸国内外部分人士基于主观愿望的“希望的民主”,未来何去何从,仍需拭目以待。 没忍住_柴静_新浪博客   2011-11-09 : 杨武 是的,这是一场羞辱,但不是他们的。 …… 黑卡黑洞 | 《商业价值》杂志   2011-11-09 : 信用卡, apple, 黑卡, appstore, 软件 毫无疑问,目前对于开发者来说,最好的选择是不要做中国市场。而背后的原因显然是中国司法的不作为——信用卡诈骗是严重的金融犯罪,只不过因为对官僚们没有影响,所以没人管。 中国人口太多是流行的谬误 – BWCHINESE中文网   2011-11-09 : 中国, 计划生育, 人口 连人挤人的香港都在鼓励生育,这是不是有点颠覆我们的旧有观念?我们的人口政策是不是建立在错误的观念之上? 供参考 中国精英移民潮的背后 – BWCHINESE中文网   2011-11-07 : 人才, 移民, 精英 试想,一个连本国精英都吸引不了的国度,何谈吸引海外精英,又遑论人才强国,科教兴国? 评论很欢乐 更多八卦请看《 8周刊[第200期] 》

阅读更多

柴静 | 只听到青绿的细流声

1 汪晶为了留学的费用,在机场刺了母亲九刀,导致她重伤,病床上他妈妈微弱地说过一句话“这是我的命”。 我初听时,觉得是一个母亲的无奈隐忍之感。 但看节目时再听,有另一种感受,命,也许是当事者的一声感喟,但对一个记者来说,要探问的是,是这声叹息背后的“必然性”,追溯因果与必然。 人是可以去认识的。虽然这个认识不可完全抵达,但要穷尽能力,尽可能陈述出来,“无论如何,也要认识这个世界”,是这个工种的责任。 这个案件的判决是对之前舆论的一个颠覆—–在事实未清之时,舆论认为他挥霍无度,冷漠无情,对他的谴责,以当时所知的结果为基础,可以理解。但判决结果是,汪晶是精神分裂症患者。一个日本大学的留学生怎么会是一个严重的精神疾病患者?怎么会这么长时间无人发现,未经治疗? 直到我采访他,采访到一半的时候,我还有疑问—–这是真的吗?如果一个人说自己被迫害,有妄想,怎么能辨别真伪,怎么能够确认?这个病症与刺杀行为之间的联系有何因果?为何未被阻止? 一份法庭的判决书,并不足以解除我的疑问。或者说,我只是知道一个结论,并没有看见它是如何发生的。 所以才有了这期节目。 2 征求鉴定中心专家意见时,说汪晶有接受采访的能力,但法官和家人都提醒我们,汪晶可能无法顺利采访,说因为病情的原因,已经非常木然,无法沟通。 采访到一半,中间停下来在食堂吃饭时,法官问我,是不是采访比较困难。 新闻中心的同志一直陪着采访,他说“挺奇怪的,他今天谈得很多,手舞足蹈”。 法官转向我“是吗,怎么回事?” 我想了一下,说“可能以前他家人听他说自己被人迫害,通常会说,没有的事,你别乱想。没人问过他到底他的感受是什么吧,今天有人不打断他,听他说一说,他就挺高兴。” 他说听到电脑里的声音,耳朵里的监控者,衣服的血迹,欺负他的日本人……旁观者当然知道这是虚妄的,不过在他的感受里,这些都是真的。我想知道,他认为自己听到了什么,是什么人,为什么要这么对他。 我问”你跟家人说起这些,他们的反应是什么?” “不予理会” “他们不予理会,你的感受是什么?” “很焦虑,很愤怒” 常人可能觉得这些陈述已经够让人判断他精神异常了,但他父母和姑姑,都没有提出过要给他治疗。 “是没有意识到还是不愿意面对?”我问。 “两样都有吧”。 在留言有,有读者写:“作为一个精神病学的医生和一个从事毒品与艾滋病治疗的临床工作者。期望有更多的声音,告诉人们,不要忽视早期的精神疾患的征兆,如果精神病不是被社会排斥和歧视的话,如果它也像高血压,糖尿病一样被人们真的当作一种疾病的话,如果我们也试图理解和平等的对待那些挣扎在疾病边缘的人的话,或许,真的不需要等到悲剧发生的那一刻。” 3 这期节目看完,我自己并不满意,平淡之感,有点象个法制节目了。 原因不是生活平淡,而是采访与编辑时没有穷尽全力。 汪晶接受采访时,到中间停下来,被带走吃饭。再回到采访现场时,我说你吃了么,他犹豫了一下,说没吃。 我说怎么呢,他又犹豫了一下,扫了一眼法警,低声说“我在看守所也不吃饭” 我不明其意,说那吃什么 他说“吃鸡蛋,还有牛奶。这个不会有问题”。 他此刻仍然认为他还在一个被迫害的处境里。还有人在整他。 这一个细节,比言语更有对他疾病的说服力。但片子里没有。 还有一个细节,他扔掉了大量衣服买新的,因为他觉得有血迹,花了很多钱。我问他妈妈,“你买过衣服吗这几年?”我当时只是想了解她的经济情况,她犹豫了一下,说买过,因为丈夫在她提出离婚时把她的衣服都……她没说下去,只用手作了一个“剪掉”的手势。 这个手势,对这个家庭脉络的暗示,也胜过很多言语。这个细节,片子里也没有。 我能意识到这两个细节,是对疾病的某些因素有力的,决定性的说明,但在后期编辑时没加以强调和呈现,没别的可推托的,就是思想上的懒惰。前一阵子工作紧张,到这个节目时,想偷懒,看稿子时粗粗而过,没有在该钉下去的地方再用力。 结果当然是自己沮丧,没什么可说。 牟老前两天在人大讲座,说过一句话,“什么是特稿,就是有画面感的瞬间”。我同意。说到海明威在当新闻记者时的写作,我看过他一个报道,普通的棒球比赛,每个体育记者拿到的信息都一样,很多记者就写条输赢的结果就过去了。但海明威写的,是输了的棒球手,恼恨地把手套掷在地上的声音。 这就是瞬间,是文学,是人。 4 牟老是这两年在新闻业务上跟我讨论很多的朋友,时时事事,鼓励我每期做完后写出来总结。送我Time within time的红色笔记本,以纪录业务的习惯。 除了笔记,受益之深,尤其来自博客中与读者的讨论。 这期节目后的评论里,有朋友写“将丰富的事实提炼成对青少年精神疾病关注的主题,那不是‘看见’而是‘想见’” 我仔细想过这句话,提炼主题本身并无问题,好的节目并不是没有主题,恰恰相反,世界的本来面目中,处处充满规律,采访应该是在不断发问中,事实的细流自然淌成江河的面貌,这当中都依循规律而成。事实是多样的,但多样不等于模糊。看托尔斯泰的小说,就可以看到这一点,没有说不清,道不明的事,庞杂的现实里充满秩序,在他的写作之后,一切在天光之下,都是清晰的。 但这位读者的话是一个提醒,我们的问题不在于提炼主题,而在于提炼主题时仍显简陋,象有另一位读者说“节目过后的反思固然重要,但千万不要形成一个模式化的概念。有条件出国的,尽量送出去,有什么不好呢,文化的反差造成的不适应也有可能渐渐锻炼一个人的心智,从而变得成熟起来,视野也会更加的宽阔,看问题的角度也会更加的全面。” 这话对,可以有判断,但不能让判断成为一个单向的模式,容易陷入简陋和武断。 5 老范是节目主编,节目快播时,她给我打了一个电话“我想把妈妈给儿子掏耳朵的细节放在节目的结尾处” 哎,这是她。 她有一滴透明的心,常有体恤和柔情。 所以,看到那个幼小的婴儿,和母亲的微笑,读者在留言里说:“不得不疼惜这样一个女人,嫁给了这样一个男人,儿子成了她的命根子,仍在活着.疼惜之外,也在思考,究竟怎么了,她让自己落成这样一个境地.很多时候,局外人认为的各种选择对局中人却是没得选择,只能选择.这种情况,我们都遇到过.” 也有读者说:“看了这期节目我哭了,想到多年前的自己。曾经我和这个男孩一样,未成年已独身在外,身边没有朋友,没有可以依赖的人。在黑夜中睁着眼睛,直到天亮才能小睡一会儿。这种情况持续半年,我知道自己挺不住了,于是,我不顾一切的回家了……其中的痛苦与挣扎只有经历过的人才懂。 祝福这个家庭,希望这位妈妈能够健康长寿。” 报道让我们抵达他人在生活中的位置,不再觉得不可理解,不可思议。 《看见》现在的访问,常常是多日前新闻事件中的人。今天有记者问起此事,我想起牟老曾经给我推荐一位词作者叫阿久悠。我喜欢他写的《川流不息》: “…… 崎岖不平的道路,弯弯曲曲的道路 连地图上也没记载,这不也就是人生 啊 就像河水的流动一样,缓缓地,流经了几个世代 啊 就像河水的流动一样,毫不停息地,只见天际染满了晚霞 …… 啊 就像河水的流动一样, 安详平稳地,让人想寄身其中 啊 就像河水的流动一样 无时无刻,只听到青绿的细流声” 我喜欢这句话,一再引为标题。人生川流不息,无始无终,阿久悠说过“不惹眼,不闹腾,也不勉强自己,做一个落后于时代的人,凝视人心”.这样的人,才听得到青绿的细流声。

阅读更多

爱思想 | 柴静:没忍住

柴静:没忍住 进入专题 : 新闻伦理    ● 柴静   1          杨武妻子被强暴的案子,最近被频繁报道。第一篇报道中,有句话我看了很刺心。     在对话中,记者对这个在妻子被强奸时没有出来施救的男人说“你太懦弱”     这话实不该说。     前不久跟一位同事聊天,说到有期节目,他采访一个抱着孩子躲避志愿者救助的男人,志愿者很愤怒,认为他要把孩子隐藏起来不接受治疗,这位同事与这个父亲吃饭,想了解为什么,这个农民说,他从乡下第一次来上海,来之前听说“大上海”乱得很,他怕这些不认识的人。     同事可能想安慰他,补了句“不是乱,是繁华”     我找同事聊了几句,说,他从农村来,也许可以问他,他对‘大上海’的这个“乱”的印象从哪儿来?如果来自村里人,村里人怎么说的?之前来过上海的人经历了 什么?如果来自电视里的印象,那是一个什么样的印象?在他心里是否认为是真的?他来上海后发生过什么?是加深还是减弱了这个印象?他认为这些志愿者想要干 什么?在他心里认为对孩子会有什么威胁?他为什么要躲开?     同事与我相熟,我深知他善良,所以才与他讨论,因为在采访中,我们常不免以自已经验揣度别人,评判别人,纠正别人。忘了问,“为什么是这个人在这个事件中做出了这样的选择?”     杨武从小学起与这个联防队员是同学,以他的说法,“从小受到欺侮“。小时候是怎么发生的?为什么总是欺侮他?他是否反抗过?结果如何?每次发生后,他是否 求助?如果没有,他是怎么考虑的?如果求助了,老师或者家人是如何处理的?如果有人干预后,对方又如何对他?这样的事情发生过多少次?造成他后来每次是如 何面对对方的?     打工时,他说对方总是找他喝酒,不喝就要打他,怎么打?多少次?他是否反抗过?结果如何?是否找过同乡干预?结果如何?他是否报过警?结果如何?对方的联防队员身份对他来说有何影响?     为什么是这个人在这个事件中作出这样的选择?当中因果,我们了解多少?     “你太懦弱”,一个记者登载在报纸上的直接判断,象刺一样扎在人心里。          2          昨天晚上,看到更新的视频,这次有了事件发生的过程。拍摄的人刚开始一直在拍电脑上的监控录像,旁边有杨和警察的同期声。     我一边看,一边在心里暗想,不要把镜头掉过来,不要把镜头掉过来。     结果,镜头直接掉了过来,对着杨武的脸,没有遮挡,直接问他,意思是“你为什么不救你老婆?”     口气中有责问,杨解释“我怕我杀了他,我还有七十多岁的母亲……“     “你为什么不正当防卫?”     杨武愣了一下,“正当防卫”他好象都没听懂这个词是什么?他含糊了一下,用袖子遮住脸,痛哭起来“我不是男人,我太窝囊了……”     我以为会往后问,这个人受过什么教育?他知道这个概念吗?他对法律了解多少?城市当中的农民工能得到的法律教育和援助有多少?     没了。     最后一个镜头,是直接拍他家的地址与店面。          3          今天再看到一张照片。     不止一家媒体,直接进入杨武家门,堵住躺在床上,已经有精神失常迹象的妻子,要求对方回答隐私问题,床上堆着话筒,女人穿着睡衣,蜷在床上,身体往后缩,掩住自己的脸。     还在侦查阶段的性侵犯案件,已经在传播中出现“案情通报”,说“双方之前通奸多次”。我不知道这个信息是不准确?这样的信息是否有足够依据?也不知道这样的信息是否在征询当事人同意后发布?     他们夫妇来自农村,可能不知道媒体强行进入私宅涉嫌违法,不知道报道中对性犯罪的受害人必须给予隐私保护,避免二次伤害的新闻伦理,也不知道即使在庭审阶段也需要对此类案件进行非公开审理。这样一个新闻,被毫无尊严地,粗暴地曝光于他们的邻居,父母,孩子面前。     他们确实不知道怎么反抗暴力,对自己最脆弱的保护,只能用袖子掩住脸,来避开采访。     是的,这是一场羞辱,但不是他们的。    进入专题: 新闻伦理    文章分享到 : 新浪微博 QQ空间 人人网 抽屉网 腾讯微博 豆瓣 百度搜藏 更多 本文责编: jiangxl 发信站:爱思想网(http://www.aisixiang.com ) ,栏目: 天益评论 > 传媒评论 本文链接:http://www.aisixiang.com/data/46337.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作者博客,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阅读更多

CDT/CDS今日重点

十月之声(2024)

【404文库】“再找演员的话,请放过未成年”(外二篇)

【404媒体】“等帘子拉开,模特已经换上了新衣”(外二篇)


更多文章总汇……

CDT专题

支持中国数字时代

蓝灯·无界计划

现在,你可以用一种新的方式对抗互联网审查:在浏览中国数字时代网站时,按下下面这个开关按钮,为全世界想要自由获取信息的人提供一个安全的“桥梁”。这个开源项目由蓝灯(lantern)提供,了解详情

CDT 新闻简报

读者投稿

漫游数字空间